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探析

2022-10-21刘金峰

中共南宁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党性作风干部

刘金峰

(中共芜湖市委党校,安徽 芜湖 241000)

作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永恒主题,也是推动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途径和方法。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历史自觉和主动担当,从党和国家事业政治大局和工作全局出发,立足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就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这些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生成逻辑、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向度。深入把握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理论内涵和实践向度,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他深入思考“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重大时代课题的理论成果,是其党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着力破解当前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理论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自觉生成的。

(一)实践生成逻辑:着力破解党的作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在党的十八大闭幕后,刚担任总书记的习近平就直面党的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坦言,“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应当说,党的十八大之前,我们党对作风建设一直比较重视,中央多次发文在全党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与自我批评之风,加大对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作风突出问题的整顿力度,深入开展专项治理。始终把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作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抓手,以维护群众利益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对于严重违法犯罪、影响恶劣的贪官污吏之流处以极刑,有效发挥了震慑作用。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中国进步,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进程中,始终重视发现、分析和解决重大历史课题,并为之不懈奋斗、奉献和牺牲。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一直紧盯党的作风建设上存在的问题,着力分析问题的根源,致力寻求解决之策。共产党人只有始终以解决问题为己任,敢于啃硬骨头,迎着问题去,盯着问题改,才能真正彰显共产党人的担当精神。

(二)历史生成逻辑:弘扬传承中国共产党优良传统和作风

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的弘扬,他指出:“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但要有强大的真理力量,而且要有强大的人格力量;真理力量集中体现为我们党的正确理论,人格力量体现为党的传统作风。”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形成了十分宝贵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所作的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出全面总结,“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在三大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历程中还熔铸形成了其他一系列优良传统和作风,如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敢于斗争的鲜明政治品格和艰苦奋斗的伟大创业精神,这些也都是我们重要的精神财富。习近平强调:“不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都是激励我们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宝贵精神财富。”

习近平还多次提到,全党要深刻吸取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教训。在苏联共产党的早期,列宁坚持反对干部特殊化,以身作则,党的作风总体较好,干部比较廉洁,党群、干群关系比较融洽。后来,苏联共产党开始实行对干部适当照顾的政策并逐渐演变成特殊化的制度,一些官员对上级的指示和政策照本宣科,对群众疾苦麻木不仁,自己却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生活。客观地说,苏共的亡党是内外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但优良作风的丧失是其中不可忽视的原因。苏共亡党的教训警示我们,一旦马克思主义政党丢掉光荣传统,就会将自身陷于危险的境地。

(三)理论生成逻辑: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理论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生转化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在现实问题的迫切需要、弘扬传统的客观要求等外部因素推动下应运而生的,也是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理论的继承发展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理论的内生转化。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作风建设理论的继承发展。自无产阶级政党产生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作风问题作了初步阐释。恩格斯是最早使用“作风”一词的人,他在19 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提出要反对赫希伯格、巴枯宁等党内少数人身上存在的“阿谀奉承作风”和“华而不实作风”,这时“作风”主要指的是党员个体存在的问题。十月革命后,列宁多次批评抽象空谈、人浮于事、办事迟缓、严重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现象,指出官僚主义习气已在苏维埃机关有所泛滥,它对于苏维埃国家和党政机关具有很大危害,是一种新的“脓疮”,此时列宁已把作风问题从个体扩展到群体。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毛泽东、邓小平等党的领导人对作风建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我党最早提出“党风”概念的同志是毛泽东,1942 年他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把作风由党员个人的形象扩展为党组织的整体形象,把作风由一般的工作作风推及思想作风、学风等方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著述,为党的作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思维框架。在此基础上,习近平论述了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问题、本质问题、方法问题等,进一步丰富了党的作风建设理论。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转化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理论对于党的作风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强调崇德尚义,重视德性的修养和人格的提升,提倡人要有高尚道德追求和精神境界。习近平曾指出,诸葛亮、范仲淹、于谦、林则徐等人身上所体现的献身精神、政治抱负、浩然正气、报国情怀等,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反映,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要善于汲取以道德修养理论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外,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还借鉴吸取了西方政治理论的有益成分,如政治文化理论、政治生态理论等。

二、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化和丰富,从系统构成、价值定位、本质问题、“关键少数”等方面进行了科学阐释和理论总结,使党的作风建设是什么、党的作风建设为什么重要、党的作风建设的本质问题是什么、党的作风建设谁来抓和重点抓谁等理论内涵清晰明了,跃然纸上。

(一)系统构成:剖析党的作风建设的影响要素并揭示其互动机理

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系统论成为有较大说服力和影响力的学说,系统观念也演变成为一种重要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习近平在论及深化改革、“十四五”规划、法治建设等工作时强调要坚持系统观念。党的作风建设是一个系统性的“防御工程”,对它的分析当然也要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没有局限于党的作风表现的五种主要形态,而是着重从构成要素的角度进行系统分析,涉及思想、权力、方法、纪律、制度、利益、责任因素等。如,在思想因素上,习近平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干部一旦思想上滑坡,就会在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等方面出现偏移,导致工作标准的下降、工作作风的松懈。在权力因素上,习近平指出:“有的领导干部以权谋私、贪赃枉法,为自己和小团体谋取私利……”权力乃天下之公器,少数干部为群众所诟病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公权力的滥用,它主要有四种类型,即公权不用、公权虚用、公权乱用、公权私用。公权不用或虚用主要体现为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严重的则构成失职渎职,公权乱用或私用同样不足取,它会侵害群众利益和公共利益,造成党群、干群关系的隔阂、对立甚至发生严重冲突。在方法因素上,习近平指出:“要注意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法开展工作,提高群众思想觉悟,让他们心热起来、行动起来。”面对基层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存在“老办法不能用,新办法不会用,软办法不顶用”的情况,少数干部还存在着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的情况,这些都会激化基层矛盾、恶化干群关系。为群众办实事光有诚心还不够,也要注意方式方法。

对党员干部个体、群体及全党整体而言,上述因素对党的作风建设影响的效果、路径并不完全相同,它们之间还会产生较为复杂的互动作用,具有一定的内在机理。比如,在微观层面,习近平经常从“思想—动机—行为”的角度对个体进行阐释。在中观层面,习近平从“制度—纪律—环境(包括习俗)”的角度对群体进行过剖析。他曾指出习俗对干部的影响,“在市县和基层单位存在的‘四风’问题,有的也与一些不良习俗相关。特别是那张巨大的人情关系网,既有形又无形,把很多干部都网在里面”。在宏观层面,习近平从“责任—能力—方法”的角度对管党治党问题进行探讨,进一步挖掘隐含其中的行动规律和深层逻辑。

(二)价值定位:党的作风建设关系到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群关系。毛泽东曾把党群关系作过五种比喻,即学生与先生、种子与土地、鱼和水、孺子和牛、主人和公仆的关系,强调群众是共产党人的胜利之本和力量之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仍一如既往地重视巩固和加强党群关系,我党多次开展整党和党内集中教育,其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巩固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回顾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能够得出一个重要结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政治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关键密码和重要传家宝,必须结合新的历史条件长期坚持、全面贯彻、不断深化。同时,也能够发现一个科学规律:只有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这一最大优势,紧紧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做人民忠诚的勤务员”等观点,深刻回答了我们党为什么人、靠什么人的重要问题。面对部分干部的不担当、不作为和调研中的“走马观花”、巨额的“三公经费”、“会所中的歪风”等群众深恶痛绝的突出问题,习近平强调,“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问题是保持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

党的作风建设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甚至关系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当前,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深度衰退,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俄乌军事冲突牵动各方,国际形势纷繁复杂,中国正面临着“压力测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广大党员干部继承和发扬“三大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主动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积极发扬自我革命精神,坚决同一切消极腐败的现象作斗争,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如果我们党在作风建设上失守,就可能重蹈苏共的覆辙,有亡党灭国的危险。

(三)本质问题: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这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着眼点

党性是党员立身修德的根本和干事创业的基本遵循,先进的、纯洁的党性总能给人以温暖和力量。毛泽东对党员的党性问题非常重视,在党的七大召开期间,他为与会代表挥毫题写了“提高党性”的赠词,要求全党同志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修养,成为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除毛泽东外,当时党内的其他领导人也非常注重研究党性、讲述党性,刘少奇写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著作,周恩来写了《我的修养要则》等。这些著述既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又为共产党人加强党性锻炼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路径。

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习近平深刻认识到党性与作风之间有着内在联系,作风体现党员的思想境界和党性修养。2013年8月,习近平在辽宁调研时明确指出:“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透过作风看党性,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这是改进作风的一个重要着眼点。”从哲学角度来看,作风与党性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党性从来不是绝对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体现在党员干部的言谈举止之中。党性是综合、全面的,而不是单一、片面的,它是党员干部理论、觉悟、道德等总体的反映。习近平把作风问题上升到党性高度来认识,抓住了作风问题的本质,对加强作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

(四)“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引领带动“绝大多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来推崇以上率下、上行下效,《周书·毕命》:“惟公懋德,克勤小物,弼亮四世,正色率下。”坚持领导干部率先垂范、以上率下是中国共产党有效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1930 年毛泽东在江西寻乌制定了七条干部管理教育方法,其中一条就是干部处处要以身作则,做战士的表率。党的十八大后,党风廉政建设的任务十分繁重,就如何解决好“老虎吃天不知从哪下口”的难题,习近平明确了工作思路——从中央领导集体自身抓起。他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要从领导干部做起,领导干部首先要从中央领导做起。”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的十九大后,中央政治局首次会议就把作风建设摆上议程,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实施细则》,对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推进作风建设,作出细化完善、提出更高要求。中央领导为全体党员,特别是为全体干部作出了示范。作为全党的核心和党中央的核心,习近平对自己提出了更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中央政治局同志从我本人做起。”

加强作风建设,领导干部作为“关键少数”,发挥着风向标作用,是作风建设的组织者、参与者、推动者、监督者。加强作风建设,需要各级领导共同行动。2017年7 月,习近平就新华社文章《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新表现值得警惕》的批示中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作为“绝大多数”的党员,他们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深受作为“关键少数”的领导干部的影响。落实中央战略决策和部署,如果“关键少数”只会空喊,再美好的蓝图也必然是“空转”;执行“八项规定”、严守纪律,如果“关键少数”松一寸,“绝大多数”就会宽一尺。“关键少数”的表率作用越突出,表率效能就越大,越能形成以上率下的连锁反应。当然,发挥好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压实责任也必不可少。应从上级党员领导干部做起,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传导压力,压实压紧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党内法规,以问责等措施倒逼责任落实。

三、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的实践向度

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不仅有丰富的理论内涵,而且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性、指导性、操作性的具体举措,其中,标本兼治、立破并举、驰而不息构成了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实践向度。

(一)标本兼治:加强思想教育,完善党内相关制度和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2013年,习近平在河北调研时强调:“解决‘四风’问题,要标本兼治,既治标又治本。治标,就是要着力针对面上‘四风’问题的各种表现,该纠正的纠正,该禁止的禁止。治本,就是要查找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从理想信念、工作程序、体制机制等方面下功夫抑制不正之风。”习近平借用中医学“标本兼治”的术语论述抓作风建设的路径、方法,令人耳目一新。在中医术语中,“标”与“本”是概括解释疾病表征与根源的一对概念,常用来阐明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标本兼治”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指既要解决问题的表象,又要根除问题产生的源头。

在党的作风建设上,一方面,习近平重视治标工作,强调要以“重拳”治标来促进治本,为治本赢得时间和创造有利条件。另一方面,相对于治标工作而言,他更加重视治本工作。在他看来,作风建设上的“治本”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思想教育。广大党员必须自觉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补“钙”壮“骨”铸“魂”,才能炼就“金刚不坏之身”。二是工作程序。当前,党政机关在优化审批流程上仍有改革的空间,对职责范围内审批事项应再梳理、再设计,最大限度优化环节、减少时限,最大限度便利群众、便利企业。三是各项制度。制度问题更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作风建设要以制度建设为依据和保障。将实践中摸索出的好经验、好方法、好措施以制度形式固化下来,形成作风建设的“四梁八柱”,让制度成为党员干部必须遵守、不敢触碰的“高压线”。四是体制机制。与制度相比,体制机制更侧重系统集成、协同高效。应着力完善组织领导机制、权力运行机制、监督制约机制、激励惩处机制、容错纠错机制等,进一步增强作风建设的制度完备性、协同性和刚性约束。

(二)立破并举: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路径,实现党内风气优良

2014年,习近平在河南调研时指出:“作风建设是永恒课题,要标本兼治,经常抓、见常态,深入抓、见实效,持久抓、见长效,通过立破并举、扶正祛邪,不断巩固和扩大已经取得的成果,努力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带动全社会风气根本好转。”习近平关于作风建设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论述,既是作风建设思路上的重要创新,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灵活运用。党的作风建设是“立”与“破”对立统一的过程。所谓“立”,就是对优良风气的建构、树立、坚守和弘扬,所谓“破”就是对不正之风的批评、纠偏、摒弃和杜绝,二者是作风建设的矛盾对立。同时“立”与“破”之间是相互依存的,“破”是“立”的前提,没有“破”,就无法实现真正的“立”;“立”是“破”的目的,没有“立”,“破”就无所归依。在表现形式上,二者相互依存,立中有破、破中有立,不存在单独的“立”与“破”,因此推进作风建设的要求必然是立破并举、建纠并行。“扶正祛邪”是中医重要的临床治疗原则和方法,“扶正”强调补益正气,“祛邪”强调祛除病邪,二者之者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扶正祛邪”与“立破并举”意义相近。贯彻“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的工作思路,既要坚定不移地“树立”“扶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又要义无反顾地“破除”“祛邪”,让歪风邪气没有生存土壤,从而使作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

在作风建设上,要始终坚持立破并举、扶正祛邪,纠建并进,辨证施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建设正气充盈的党内政治文化。树立忠诚文化、破除信仰迷茫,树立公仆文化、破除亦官亦商,树立“亲”“清”政商文化、破除权钱交易,树立艰苦奋斗文化、破除奢靡享乐之风,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二是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要开好民主生活会,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增强党组织战斗力、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有力武器,广大党员干部要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从思想层面、政治“三力”等方面找到差距和不足,做到“红脸”“出汗”“提神”“醒脑”,真正让党内政治生活这个“大熔炉”热起来,努力克服党内政治生活庸俗化、形式化、平淡化的现象。三是发挥正、反典型的标杆和警示作用。习近平强调,广大党员要向焦裕禄、谷文昌等楷模学习,以及向身边的榜样学习,更好地见贤思齐;同时强调要抓好惩戒,防止产生“破窗效应”,让干部从反面典型中受到警醒,做到见不贤而自省。

(三)驰而不息: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坚持“钉钉子”精神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

鉴于作风建设的复杂性、长期性、艰巨性、反复性等特点,习近平认为作风建设要打持久战,2014年3月,他指出:“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如果前热后冷、前紧后松,就会功亏一篑。”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

习近平较早论及“钉钉子精神”是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上,他说:“我们要有钉钉子的精神,钉钉子往往不是一锤子就能钉好的,而是要一锤一锤接着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钉牢一颗再钉下一颗,不断钉下去,必然大有成效。”以后在谈到党风廉政建设等工作时,他仍强调了“钉钉子”精神。在改进作风上坚持“钉钉子”精神,首先要聚焦目标,瞄准着力解决的突出问题,抓住过年过节的关键节点,抓住月饼、礼金等小问题,持久抓下去就会见效,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一种风气。其次,要有一定力度和巧劲,既要不惜力和不畏难,勇往直前,又要把握好节奏。最后,还要有恒劲与韧性,具备“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做到抓常抓细抓长。只有经常抓、长期抓,从细节入手,才能形成习惯,取得成效。

综上,习近平关于党的作风建设重要论述具有严密的生成逻辑、深刻的理论内涵和鲜明的实践向度,站位高远、思考深邃、内容丰富、系统科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关于党的作风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和新境界,为我们党进一步改进和加强作风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为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奋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提供了政治保证。

猜你喜欢

党性作风干部
好的作风从哪里来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让作风建设一直成为“热搜词”
如何探索解决党性分析的针对性有效性问题
深刻洞察“党性”的精彩读本
“党性体检”让党员更“健康”
作风建设要“攻坚战”与“持久战”统一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
干部任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