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两个结合”中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机

2022-10-21刘志刚

人民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两个结合中华文化中华

刘志刚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充分展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在具体实际中推进文化实践,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发展的自觉自信。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朽,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志士仁人上下求索,却屡屡受挫碰壁,各种救国方案接连失败。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政府,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并没有改变。灾难深重的中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

当中华文明仅靠“道德原则”顽强抵抗西方列强野蛮侵略的时候,欧洲反抗资本主义剥削压迫的斗争正势不可挡地向前发展。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1917年正在中国“山穷水尽诸路皆走不通”的危难时刻,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让中国人真正看到了光明和希望。马克思列宁主义从理论上极大地满足了中国革命的需要,从文化心理上极大地抚慰和鼓舞了饱经苦难的中国人民,让他们得以打破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双重迷阵,真正获得政治上的自觉和精神上的主动。

马克思主义是在西方历史文化中产生的,要让中国人听得懂、用得好,实现伟大的革命理想,需要与中华文化相结合。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言,“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具体特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土地上就是“死的”“臭的”。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曾经走过不少弯路,付出过沉重的代价。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发展的理论,需要一代又一代后继者进行不懈的探索,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内在要求。自诞生以来,马克思主义虽历经风风雨雨,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青春活力,一直绽放出耀眼的真理光芒。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始终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时刻关注和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不断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思想宝库,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无数的“珍贵品”,这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以不断开辟新境界的文化根基和智慧源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可能性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革命的需要,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两大思想体系同具开放性包容性所使然。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始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敦煌文化、丝路精神就是例证。正是这种与生俱来的文化性格,让中华文明在近代得以热烈拥抱一切外来优秀文化,得以与马克思主义这一人类精神的精华水乳交融。马克思主义源自西方却胸怀人类,拷问历史又指引未来,既批判一切文化糟粕又吸收一切文化精华,因精神的超越性而使其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因站在人类思想之巅而使其在各民族文化面前无比从容。正因如此,马克思主义能够与时俱进、始终站在时代前沿,能够与中华文明相融相生、命运与共。

同时,两大思想体系在价值追求、思维方法上具有超越时空的亲近感。就像郭沫若在《马克思进文庙》一文中写到马克思对孔夫子所说的,“我不想在两千年前,在远远的东方,已经有了你这样的一个老同志!”中华文化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有着质朴本真的认识,历来就懂得“生生之谓易”,历来就认为“器不离道,道不离器”,历来就强调“知行合一”,历来就明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历来就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在互补中实现的。中国历史积淀有大量的治国理政经验、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和神韵,其深邃的整体性思维、直觉式体悟,对事物本质的洞见散发出浓郁的东方魅力。这恰好构成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石,可以补足其在国家治理、道德建设、心性修养等方面的经验,同时,经世致用的文化传统更是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永葆实践活力。马克思主义继承了西方文明的理性精神,用严谨周密的科学方法,构筑起伟大的思想大厦,传到中国后不仅使中华文化在话语表达上实现了现代跃进,也使其历史和时代价值得到了科学确证,让中华文化重建自信、重获青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巨大成就

一路走来,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进行了无比艰巨、无比光辉的伟大创造。这种伟大创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体现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上。“实事求是”的古语经毛泽东同志重新阐释后,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说,“我是实事求是派”,“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过去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靠实事求是。今天,我们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还是要靠实事求是。”这是两大思想体系具有根本性意义的伟大结合,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上实现了融会贯通。

体现在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上。中华文化蕴藏着丰富的民本思想,中国古人深深懂得底层民众的力量。这些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指导下,升华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群众路线,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升华为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升华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高尚情怀,升华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一根本立场的确立,是两大思想体系在价值立场上的碰撞与交融。

体现在独立自主的政治原则上。盘古开天、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神话故事展现了中华民族为实现梦想、改变困境的执着与勇敢。这种精神与马克思主义革命精神相激荡,在严峻的封锁面前,表现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决心信心;在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面前,表现为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建设新中国的豪情壮志;在乱云飞渡、错综复杂的局势面前,表现为坚定不移走好自己的路的战略定力。对这一政治原则的坚守,体现了两大思想体系在历史主体性上的强大自觉自信。

体现在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上。从“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到对“小康”“大同”社会的美好描绘和无限憧憬,中华文化从来就有“扶贫济困”的传统,从来就对人类未来充满着希望。这些文化基因在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的观照下,生发为“耕者有其田”,“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落实在“打土豪,分田地”的激烈斗争中、在“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在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号角中、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这一奋斗目标的确定与逐步实现,是两大思想体系在社会理想上的不谋而合和伟大实践。

体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上。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危机和问题,中国响亮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要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从积极参与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到大力支援全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些举措正取得丰硕成果,这一思想正在成为全球性共识。这是天下大同、万国咸宁、协和万邦等传统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共同体等思想结合的光辉典范。

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人闪耀的精神谱系上。在百年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克服了无数艰险、付出了巨大牺牲,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源头下,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抗洪精神、抗疫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构筑起光彩夺目的精神谱系。这个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基本的红色基因,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与革命精神同中国人民具有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相结合的产物,从根本上奠定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理想人格。

贯穿在各个历史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从毛泽东同志发表的《矛盾论》《实践论》到邓小平同志指明的“小康社会”,从江泽民同志提出“以德治国”到胡锦涛同志倡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再到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全方位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治国理政、价值塑造、道德建设等思想和经验,中国共产党人始终致力于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以此推进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事业,无数的思想结晶早已浸润在广大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发展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强大思想武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化,但从大历史观看今天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马克思主义依然显示出强大的思想伟力,依然占据着真理和道义的制高点。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不能丢,丢了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是“真经”,只有念好这部经,才能破除各种唯心主义观点、各种历史虚无主义谬论,真正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必须坚守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价值体系,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守护好、传承好、发扬好。只有这样,才能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筑牢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的思想基础。

立足现实和时代需要。中华文化正处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要实现繁荣发展,必须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神奇与腐朽共生,必须坚持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有批判地继承、在改造中发展,要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警惕文化糟粕沉渣泛起,要批驳数典忘祖的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复古主义。

猜你喜欢

两个结合中华文化中华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新时期重谈坚持思想政治工作的“两个结合”
基于“两个结合”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关于做好两个结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水平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