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蓑烟雨任平生

2022-10-21□于

北极光 2022年3期
关键词:王安石苏东坡苏轼

□于 博

如果把古典文学比作浩瀚的夜空,那么,无数位文学家就是那璀璨的群星。但是,谁是那轮明月呢?若让我回答:苏轼。

苏轼、别名苏仙,字子瞻、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皆称苏东坡(但要等到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苏轼才叫苏东坡)。苏轼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祖父苏亭,有学问。父亲苏洵,尤其厉害。《三字经》云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说的就是这位。他弟弟苏辙文章盖世,与其父其兄一同列入唐宋八大家。

苏轼的轼,意为马车前边的横梁,即扶手,人立车中而扶之。虽默默无闻却有用处,做实事。父亲为苏轼取这个名字的时候,就看出苏轼性格豪放外露,而弟弟苏辙为人谦和低调,如车轮碾压的痕迹,多半藏于泥土之中,很快会被后来者掩盖。其后兄弟二人的仕途与经历也认证了父亲的预见。

苏轼出生时,欧阳修30岁、王安石16岁、司马光18岁。这三位与苏东坡的人生经历都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前两位。

庆历二年(1042年),八岁的苏东坡始入乡学,从道士张易简读书。有一天,苏轼突然向张老师打听欧阳修、范仲淹的情况,张易简以为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孩子未免想知道的太多了,就说多问无益,安心读圣贤书就是了。不过十多年后,欧阳修的确对苏轼刮目相看。

苏轼后来的诗词文章中对人生的思考大多都留下了他的道学观,这和张易简这个启蒙老师有很大关系。苏轼24岁的时候和弟弟苏辙分别,万般情愫上心头,写下《和子由渑池怀旧》一诗,年纪轻轻就对人生进行了思索和探讨。人的一生就像鸿雁,在飞行中,偶尔驻足雪上,便会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不复存在,这就是世事难料,这就是人生充满变数,充满不可预见性。但是谁也不能因为前途的未知而放弃而感伤,甚至颓废。人立于天地之间,应该向鸿雁一样,不论印迹在否,都要展翅高飞,飞向梦想和希望。这首诗前四句充满哲理,也浓缩成一句极富深刻道理的成语:雪泥鸿爪。苏轼借诗言情,直抒胸臆,对人生进行考问和喟叹,虽然涉世不深,但却显示出自己深厚的儒释道学问,也不得不让人想起他那个道士启蒙导师。看来,人生的第一位老师会影响一个人的思想,会在他灵魂深处刻下很深的印迹,真是不能忽视和大意,选择要慎重。

19岁时,苏轼进私塾学习,拜王方为师。私塾设在青神县中岩寺,名为中岩书院。寺内有池,人来有声,声动水动鱼也动。方丈早想为这个池子起个名字,可是一直未如意。王方老师就让他的学生一试身手,大家冥思苦想,一个个名字起出来了,方丈听罢微微摇头,依旧不如意。王方把目光投向苏轼,苏轼沉吟片刻,果然不负恩师所望,他说不如叫做“唤鱼池”吧。一个唤字尽显池之妙也,鱼之妙也!鱼闻人声即出,如同听见召唤一般。方丈听后颔首称赞,果真是个好名字呀!王方也久久注视苏轼,心里起了一丝微澜。他回到家,把中岩寺的池子复述了一遍,让女儿给起个名字,至于苏轼起名字的事他只字未提。王方长女大名王弗,年方16岁。王弗虽女流,但饱读诗书,聪慧过人。她一张嘴,把她爹王方惊呆了。王弗给这个鱼池起的名字与苏轼的一字不差,也叫“唤鱼池”。王方暗想,什么是缘分,这就是缘分。于是他做主把女儿嫁给了苏轼。王弗嫁给苏轼后,侍亲待夫,孝顺温婉,可谓是贤妻良母,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夫妻二人自是恩爱有加。苏轼每读书,王弗伴左右。有时苏轼不解,王弗就给讲解。苏轼对王弗的学习成绩很是钦佩。王弗还特别有见地,苏轼为官后,总有汇报工作的,借机巴结恭维的。每来客人,王弗都立于屏风后听宾主谈话。客人走后,王弗告诉丈夫哪个人忠厚,哪个人虚情假意,谁可以深交,谁要提防。后来事实验证,王弗所言不虚。这里面就包括章惇这个人,王弗断定他与苏轼不是一路人。这个典故就叫“幕后听言”。

1056年,婚后一年的苏轼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首次出川进京,苏轼父子三人一路风尘仆仆,走了一年才到达了大宋首都。一路上,苏轼踌躇满志,他写下了一首绝妙好词:《蝶恋花·春景》,这首词创作的时间历来饱受争议,有的说是黄州,有的说是密州,甚至是惠州,有人说是苏轼进京赶考的路上。我宁愿相信最后一种说法。苏轼与父亲、弟弟在进京的路上策马扬鞭,青春年少,初出茅庐,不谙事故,认为一切都是美好的。他想着家中的娇妻,想着自己的前程,天涯遥远,但芳草萋萋,我苏轼满腹才华,到哪里都能成就一番事业。与其说这阕词是写爱情,是惜春,不如说是苏轼当时内心意气风发的写照。

21岁的苏轼和弟弟苏辙参加了大宋朝的进士考试。大宋朝这次考试主考官是欧阳修,副考官梅尧臣,北宋诗坛开山祖师爷。考试者除苏轼二兄弟,还有张载、程颢,这是宋理学五子,哲学大家,非凡人可比。吕惠卿、曾布,后来的大宋宰相、再有就是章惇。

这次考试,苏轼有两个故事。其一大家都可能知道,就是他写的《刑赏忠厚之至论》,因是糊名、誊录而后判卷,主考官欧阳修以为此等文章只有自己的学生曾巩能写出来,为避嫌,录为第二。事后知是苏轼,大为惊讶和赞叹。说此人不可限量,他理应让一头地。这就是出人头地这个成语的来历。其二不广为人知。这可能是个传说。苏轼进京赶考,有些考生瞧不起苏轼,便设计请苏轼喝酒,借机羞辱苏轼。菜肴摆开,有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须与历史人物和事件有关,这样才可吃一道菜。说完,先说了句“姜子牙渭水钓鱼”,话毕,把鱼拢至自己面前。第二人接着说“秦叔宝长安卖马”,说完端走马肉。依次是“苏子卿贝湖牧羊”“张翼德涿州卖肉”“关云长荆州刮骨”“诸葛亮隆中种菜”,一下子羊肉、猪肉、骨头,蔬菜全被他人据为己有,苏轼面前空空如也,一盘菜也没有了。苏轼微微一笑,不慌不忙地说道:“秦始皇吞并六国”,一下子把他们六个人面前的菜全都夺回。

苏轼考上进士后,其母程夫人病故,他“丁忧”,回家守孝三年。丁忧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道德礼仪制度,即朝廷官员在位期间,无论官职大小,若逢父母去世,则必须辞官回到祖籍,为父母守孝27个月。苏轼回到朝廷后被分配到陕西凤翔府做通判。通判,是知府的副手,苏轼在凤翔府最大的贡献就是上奏朝廷,允许民间酿酒。想来,陕西酒业发达,苏轼居功至伟。

这个时候的苏轼少年得志,雄心勃勃,对前途和未来充满期待和信心。“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您看,苏轼的话语多么豪迈,多么自信。因此,他也锋芒毕露。

三年后,章惇登进士榜,来到陕西,与苏轼一同为官。苏轼和章惇在闲暇期间一起外出游玩,在一处绝佳山水前,两个人都被景色迷住了。这是一面断崖,崖前流水湍急,只有一根独木横之。章惇不听苏轼劝阻,一根绳子一头系于桥头,一头系在腰间,过独木桥至崖下,题字留念:苏轼、章惇到此一游。苏轼对全身而回的章惇说了一句话,说你有杀人之心。果然,多年后,章惇几欲致苏轼于死地,但苏轼不记仇,反而在章惇遭难时为其上书求情。苏轼,真男人也!

1066年,苏轼父亲苏洵病故,苏轼照例守孝三年。1069年,34岁的苏轼孝满进京,本想大展宏图,好好干一番事业,一场暴风雨铺天盖地而来,任你雄鹰也要折断双翼。这就是王安石变法。对于王宰相,苏轼敬重,对于他的变法,苏轼反对。客观说,苏轼也是支持改革的,只不过是认为王安石操之过急,步子迈大了!他上书宋神宗皇帝,公开反对,并做了一首诗,题为《假山》。诗曰:安石作假山,其中多诡怪。虽然知是假,争奈主人爱。你说,神宗皇帝能高兴吗?苏轼自知惹祸,也受新党(王安石改革派)排挤,便自请出京外放,主动要求到外地做官。有人形象地说,苏轼的一生总被贬官,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其实,这个阶段,苏轼没有被贬,虽然他的政治主张不被认可,他英雄无用武之地,他怀才不遇,他痛苦压抑,但他还是被派到地方做首长,先后去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扬州、定州,后几个地方他都是一把手。

1074年,苏轼到杭州任通判,任上突发瘟疫。苏轼抗疫工作做得非常出色,不但措施得当,还研制发明了中药制剂圣散子,有效地控制、抗击了疫情。

1074年,苏轼知密州。他写下了千古名篇《密州出猎》。密州,今天山东诸城。老夫,苏轼自称,其实他当年才38岁,正是壮年。这阕词豪迈洒脱,大气磅礴,表现了作者爱国主义的情结和英雄主义的气概。据考证,这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足见其文化底蕴之丰厚,词境、词义、词韵、词品非常人所比。

1075年,苏轼在密州写下了千古悼亡第一词——《江城子》,苏轼的爱妻王弗病逝于27岁的花样年华,苏轼在外放任上倍感压抑和孤独。这天夜里,梦见亡妻,真情触动,无限思念之情恣意迸发,一阕牵肠揪心、感天动地的词横空出世。

苏轼不仅怀念妻子,他也想一奶同胞的兄弟。他和苏辙关系特别好,苏辙也是这个世界上他唯一的至亲。父母、爱妻天各一方,想念时只在梦中。

1076年,苏辙在齐州任掌书记,从八品的小官。齐州,今天的济南市,与密州相距不到300公里,兄弟却不能相见。那时候路况不好,交通工具落后,兄弟二人虽在一省却山水阻隔,不得相见。苏轼在中秋夜,举杯望月,思念亲人,加上空有一腔抱负,情上加情,他写下了千古不朽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在词前注解,喝酒喝到天光大亮,然后写了这阕词,注意“兼怀子由”这四个字,作此篇与想弟弟是并列关系,换句话说,想弟弟是第二位的,对着苍茫的天空、皎洁的月亮,抒发我的感想才是第一位的。表面看是咏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期盼“人长久”“共婵娟”,实质上苏轼是在感慨自己的命运和境遇。“把酒问青天”,其实是问朝中的当权派,甚至是神宗皇帝,我这样一个人才,想为国家效力,可你们为什么不用?算了,你们要用我,我还担心“高处不胜寒”呢!我苏轼是洁如皓月,岂能与你辈为伍?“兼怀子由”,这里面有没有苏轼感叹兄弟二人都是怀才不遇呢?我想,肯定有!

密州三年,苏轼这三首词已经奠定了他在宋词史上的地位。

1077年,苏轼42岁,转任徐州知州。是年发大水,苏轼坚信人在城在,带领市民抗击洪水,最终取得了胜利。治水后,未及揩净裤腿的泥巴,苏轼被调往湖北湖州。至此,苏轼一锅好饭被他熬成了“糊粥”,至此,苏轼才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1079年,44岁的苏轼上谢表,但苏轼这封谢表的后面捎带些许不满,当着皇帝也就是家长发些小牢骚。苏轼已经过了不惑之年,理应看透尘世与官场,但性格决定命运,知识分子的天真可爱,或者他骨子里与生俱来的那种永远磨灭不掉的东西释放出来,这令神宗皇帝大为不爽。

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二年,御史何正臣上表弹劾苏轼,说苏轼借上表谢恩之机讽刺朝政,御史李定也指出苏轼“四大可废之罪”。他们还在苏轼的诗词之中找证据,真是欲加之罪,什么都来呀!终于有一首诗触动天颜,神宗皇帝大为不悦,责令御史台承办苏轼讽刺朝政一案。苏轼写了一首什么诗让人家抓住把柄了呢?诗的内容如下:凛然相对敢相欺,直干凌空未要奇。根到九泉无曲处,世间惟有蛰龙知。这是苏轼写的《王复秀才所居双桧二首》其中的一首。本是描写两棵并立而生的桧树,只因天子为龙岂能蛰?这不是讽刺您吗圣上?神宗皇帝勃然大怒。我猜,他在玩权术,借查办苏轼震慑一下旧党(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一派),谁让你苏轼做出头的椽子了,撞枪口了!于是,湖州太守苏轼被押解至京城,投入监狱。应该说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狱开始了,史称“乌台诗案”。御史台院里大树参天,树上栖息着乌鸦,黑压压一片,于是人们就把御史台称作乌台。比拟的真是形象、生动啊!

苏轼在监狱里历经了严刑拷打,最后不得不屈服,写下认罪书。弟弟苏辙跑回来给他送饭送菜。苏轼和弟弟约定,送其它饭菜就是确认安全,如果送鱼,就是告诉他大限已到,神宗皇帝要他的命了。过了一段时间,偏巧苏辙有事,请托一好友代送饭菜。好友为了尽朋友情义,也为了表达对苏轼的敬佩和同情,特地做了鱼。他哪知道苏轼兄弟间的约定呀,苏辙也忘记嘱咐朋友这档子事了。苏轼一看鱼,知道命不久矣,心里感慨,罢罢罢,吾命休矣!他含泪写下绝笔诗:“与君世世为兄弟,再结来生未了因”。生死攸关之际,他还想着兄弟。后来,苏辙回来,两人见面,方知这是一场误会。兄弟二人隔窗对泪,感叹人生不易,命运弄人呢!

神宗皇帝在何正臣、李定等人的怂恿、蛊惑下,下了杀苏轼的决心。秦始皇焚书坑儒,我杀苏轼以儆效尤,看你们文人还敢“指桑骂槐”?关键时候,大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规定不杀大臣这一条救了苏轼的命,另外,关键时候王安石出面了,他给神宗皇帝写了一封信,为苏轼求情,于是,神宗皇帝开恩,但死罪饶过,活罪不免,在经历130余天牢狱之后,苏轼被贬到黄州。从黄州开始,苏轼后半生开始了颠沛流离的生活,真正是“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

命运对苏轼不公,苏轼却能笑傲江湖,活得洒脱自在,仿佛不是被贬,而是去高升的路上。不是去遭罪,而是去旅游看风景。痛苦就像一盆清水,让苏轼把身上的泥污洗净。痛苦就像一餐美味佳肴,让苏轼肠暖胃舒。痛苦就如同一架望远镜、显微镜,让苏轼把这个世界看得更高更远更清晰更细微。

1080年,苏轼来到黄州,职务是团练副使,这类官职就是专门安排被贬官员的,其实已经没有什么实际工作可干了,也用找你干了,消停待着吧,没要你项上人头你就偷着乐吧!

经历这次打击,应该说苏轼是心灰意冷的,是经过了认真反思的。心灰意冷是他对统治阶级失去了信心,对于仕途失去了信心,但对于生活,苏轼是乐观的!从此后,苏轼的作品风格也有了变化,从以前的慷慨激昂之中多了一些柔情,从满腔抱负转向了市井生活,其中还多了禅味。生活的重压让一代文豪的精神重新寻找寄托,转向了佛学。但无论怎样,苏轼也没有向命运低头,也没有怨天尤人,相反,他对自己的人生经过一番梳理后,他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从而一身轻松,灵魂有了安放,快乐、洒脱、豁达占满了他生活的空间。

之于快乐、洒脱、豁达,苏轼大彻大悟,他真正理解了,也真正做到了。他说:“生、死、穷、达,不易其操。”一个人无论生死、穷困还是通达,人生得志否,都不改其品性、其操守、其志向、其追求,这个人就是正人君子。

快乐,并不是衣食无忧甚至是在物质方面想得到什么就能如愿顺遂。快乐也不是感官上简单的愉悦的享受。快乐是身心对生活最美好的体验,是心灵放飞到最高处,是凌驾于物质上的心理满足。

洒脱,并不是肌肉、骨骼的放松,是对待生活的一种态度。即使你正在守着酷刑,那只是身体在遭受惩罚,而你的内心如同一只白鹤正在万里晴空中展翅翱翔。

豁达,是一种待人的行为。不是你原谅了任何人,而是你从心底里放弃一切,善良和美好被无私、无谓、还有无畏紧紧包裹着。一切都如同云烟被你抛在身后,你的眼前只有灿烂的光明。

这一切,都是苏轼的符号。他在黄州,为了解决一家人的生计,在朋友的帮助下,开了一块地,位置在黄州东面的山坡,于是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有了这块地,苏轼足矣。种菜、上月、饮酒,作诗、填词、写字,人生如此,夫复何求?

一切都建立在苏东坡的知足上。一个人幸福快乐就是由欲望的大小所决定的。知足者常乐,不和跑在自己前面的人比,回头看,就容易满足。满足不等于丧失了斗志和追求,并不是对生活妥协和让步,也不是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只有知道自己真正的能量,知道自己半斤八两,特别是知道自己的处境还能安贫乐道,用自己的心态和行为便逆境为顺境,这是高人,是具备完美性格的人,是一个深谙哲学、充满智慧的人。苏轼,此时可以称之为苏东坡了,他就是这样的人。他以后的表现足以为世人标杆和榜样。他千年不朽,他的人性的光辉将永远照亮后人,除了他的文采,更有他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行为。那就是永远做一个快乐、洒脱、豁达的人。

黄州,那时候是个很荒凉、穷困的地方。猪肉很贱,处于富人不吃,穷人吃不起的尴尬地位。苏东坡就吃,他放下尊严和架子,而且吃得有滋有味。为此,他饶有兴致地为猪肉唱赞歌。他还写了一首《猪肉颂》,苏东坡做肉,不但饱腹,还解决了“贫者不解煮”的问题,为世人留下一道美味——东坡肉。苏东坡不但爱吃肉,也爱喝酒。有一次在东坡喝酒,喝多之后醒酒了再喝,又多了,等回到家一是半夜三更,结果如何呢?他作词一阕,录于此: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仗听江声。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豰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据说,黄州知府听闻此词着实吓得不轻,以为苏东坡坐着小舟逃跑了,接过来了一看,苏轼优哉游哉呢。这当然是传闻,但侧面证明苏轼生活的常态——放心,老夫不能跑,也不死,老夫快活着呢,老夫还没有活够呢,人世间多有意思,生活多么美好啊!这阕词也给我们传达了另一个信息,就是苏东坡的心态,确切地说就是他的思想认识正在或者已经发生了变化。他是这要归隐江湖,浪迹天涯,不问世事了!不是,他把平生大志转向了生活,转向了一个平常人的人间烟火。从此,大宋朝廷少了个命官,江湖上多了苏东坡,文学上多了一位万世敬仰的大师。苏东坡的满腔报国热情正在从沸点急剧降温,理想挺丰满,现实很骨感,此前他创作的文学作品多涉及政治和人生志向,以后他的作品向平民化、生活化倾斜。这不是苏东坡向命运妥协了,是他活明白了,既然大宋王朝不需要他,那他自己就找一个需要他的地方。谁需要他?文学。更多的普通的社会阶层需要他,需要他在沉沉的黑夜释放一点光亮。我们这个民族的历史不缺王侯将相、更不缺大臣,我们缺的是能够震古烁今的文人,缺的是点燃人们心中那盏明灯的朝圣者、拓荒者、指路人。

苏东坡在黄州写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我认为在苏词中应排到亚军位置,冠军当然是那阕《明月几时有》。“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词,每念此,禁不住拍案。雨中潇洒行走,处逆境而不沮丧颓废,来吧,风雨,尽管来吧,任我一生都在风雨之中。谁怕?谁怕谁知道,只有那些小人,蝇营狗苟的小人才会怕,我,苏东坡光明磊落,我不怕。何况山头日光已现,我感觉到温暖了。我微笑着看来是的路,哪有什么风雨,哪有什么晴。所谓的风雨所谓的晴,只不过是人的心态和认知罢了。风雨也好晴朗也好,我不管,我要大步向前,一个真正的勇士是不走回头路的,前方或许还有暴风雨,姑且就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苏轼被贬黄州,是其不幸,但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大幸。苏轼在此间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如《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还写下了天下第三行书的《寒食帖》。苏轼在《后赤壁赋》里仅用16个字就征服了读者,最起码征服了我——“江流有声,断崖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大气磅礴,意境全出,真是一字千金啊!

1084年3月,49岁的苏东坡被任命为汝州团练副使。在宋代,汝州为洛阳东南门户,为陆海军节度,领梁县、襄城、叶县、龙兴、鲁山五个县。苏东坡并未急于北上赴任,与僧友参寥同游庐山。他在庐山写下了传世之作《题西林壁》。这首诗不但写了庐山之美,也写了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所以此诗意境深远,发人深思,令人百读不厌。这时苏东坡宦海沉浮、人生冷暖之后的大彻大悟,语言浅显,道理深刻,托物言志,以物寓理,振聋发聩。

苏东坡又绕道去金陵,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他去看王安石。王安石与他的关系颇为尴尬。一方面,王安石是新党领袖,改革派,苏轼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因此请求离京外放,也因此受到新党打击,一直被贬,还差点丢掉性命。一方面,在苏轼命悬一线之时,王安石摒弃嫌隙,果断出手相救,应是苏东坡救命恩人。另外,两个人诗词文章皆领一代风骚,互相羡慕。说起两个人在诗词方面,有好多有意思的故事呢。

有一次,苏轼去王安石家,恰好王安石不在。在案头,苏轼见到王安石没有写完的诗,其中有这么两句:“明月枝头叫,黄犬卧花心”。苏轼大惑不解,明月怎么会叫,黄狗又怎么会趴到花心之中呢?于是提笔改为“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阴”。王安石回来后,洒然一笑,不置可否。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才知道当地有一种鸟儿叫明月,一种昆虫叫黄犬,这才明白自己误会王安石了,也对王安石的博学多识油然而生敬意。苏东坡辗转来到金陵,王安石此时已经罢相赋闲,听说东坡来访,欣喜若狂,跑到码头去迎接。两个人见面,“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那此情此景该是多么动人心魄呀。是政敌?是文友?是故交?半世飘零,各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长江岸边,眼前古都繁华,身后大江东去,一切物是人非,一切都心照不宣,一切都留作后人评说!苏东坡伟大,同样,王安石也伟大,无论从政还是为文,他们是大宋王朝的双星。

1085年,苏东坡还未及到汝州就任,神宗皇帝驾崩,10岁的哲宗继位,高太后垂帘听政。高太后想起苏东坡,一纸诏书,苏东坡还朝,据说连升28级。此时新党废,旧党立,司马光主政。苏东坡反对王安石,但他认为旧党的执政理念也不对,于是,旧党也容不下苏东坡。于是,苏东坡有不得不离开政治中心,再度去杭州,不过这次是知州,一把手。苏轼疏通西湖,留下苏堤,至今为世人奉为风景。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苏东坡回朝,当初因乌台诗案被牵连的驸马王铣没有对苏东坡一点怨恨,相反在其住处西园举办了一场欢迎宴会,与会者名流云集,秦观、晁补之、张耒、米芾、黄庭坚、陈景元、蔡肇、崔白,等等,个个腹有诗书,才华横溢。这次聚会也成为历史上闻名的“西园雅集”,与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雅集”,元代的“玉山雅集”一起成为中国历史上“三大雅集”。

1091年,苏东坡再度回到朝廷,不久被派到颍州,今安徽阜阳。1092年任扬州知州。这个时候,前面提到的章惇出场了,他是当朝宰相。他已经容不下苏东坡了。开始,苏东坡上书反对王安石变法,章惇还是坚定地站在苏东坡一边,但从乌台诗案开始,章惇逐渐世故起来,与苏东坡分道扬镳,直至势不两立。于是,苏东坡雪上加霜,在1094年被贬到惠州。苏东坡何许人也?他不在乎,而且觉得好啊,岭南好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诗作很快被朝廷所知,好呀苏轼苏东坡,我们吃一颗荔枝都很难,你还一天吃三百颗?道人怕惊醒你的春梦,连钟都不敢大声敲打,你活得也太自在了吧?于是,一纸诏书,苏东坡被贬到儋州,而且附带三条禁令。其一:不得食官粮。其二:不得住官宅。其三:不得签书公事。整个一个绝杀啊!没吃没住没工作,等于变相虐杀!

贬到儋州,也就是今天的海南,天涯海角,人烟稀少,瘴气肆虐,蛮荒之地,到这个地方只比杀头的罪过低一级,不死也扒层皮!

苏东坡与苏辙在海边痛别之后,越过雷州海峡,到了天之涯地之角,过上了“食无肉、居无室、出无友、病无药、冬无碳、夏无寒泉”的“六无生活”,穷困悲催至极!但是,苏东坡就是苏东坡,他登上海岛后,不但和当地居民打成一片,一起逛街、赶海,侃大山,很快成为了朋友,还盖起了一座草房,叫“槟榔庵”,把其中一间屋子命名为“载酒堂”。他在载酒堂中不但会友,还广收门徒,办起义务教育来。他的学生姜唐佐高中进士。从此后至清朝,海南共产生举人767人、进士96人,这不能不归功于苏东坡在海南设坛施教的功德和业绩。后来,当地人为了纪念苏东坡,特在槟榔庵原址扩建了一个书院,名为“东坡书院”。苏东坡在海南第二大贡献是烤生蚝。当时的海南真是十足的穷乡僻壤,瘴气到处弥漫,生存环境格外恶劣,食物短缺。权贵们把苏东坡弄到此地就一个目的,借自然环境这把刀要了卿卿性命。没承想,苏东坡命硬,不但没死,还活得有滋有味。他发现海浪把大量的生蚝拍到沙滩上,他就琢磨怎么吃得香。他把生蚝用白酒消毒后,放到火上烤,那香气一下子钻进了人的鼻子眼儿。闻到味道的人都跑来了,于是海边party盛装开幕。一道美味流传下来。要知道,在那个食物匮乏的年代,生蚝挽救了多少人的生命啊!

苏东坡在给内陆友人写信谈到海南生活时,一连用了40多个“呵呵”。据说,现在网络上的“呵呵”是表示无话可说,一千年前苏东坡就开了使用“呵呵”的先河,但他的“呵呵”应该是仰天大笑的意思,兴高采烈的意思,无所畏惧的意思,海阔天空的意思。

内心的强大是治愈一切伤痛的良药。普通人多以顺境为乐,而杰出的人却能把逆境转化为顺境,在常人忍受不了的环境中寻觅快乐。不但自己快乐,还能让周围的人分享和体验这种快乐。谁做到了?谁把这一切做到极致了,只有苏东坡。

1100年,65岁的苏东坡遇赦,他辞别他自认为第二故乡——海南,一路辗转来到常州。此处值得大书特书是,苏东坡遇赦途中,闻听章惇罢相被贬至广西,竟然上书皇帝为章惇求情。乖乖,连一块东坡地都不让自耕的罪魁祸首就是章惇,这应该是活冤家,死对头,必欲除之而后快,巴不得仇人出事出大事,苏东坡却一笑泯恩仇,这就是苏东坡,一个爱自己更爱他人的人,一个内心无比辽阔的人,一个纯粹而高尚的人,一个具备完美道德的人!

回到常州,疲惫至极的苏东坡躺在床上,回首自己的一生,他写下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好像是一首自嘲诗,但这里面包含着一个人多少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起承转合、大喜大悲、大起大落!话语苍凉,声调悲怆,但字字如血泣泪,仿佛一个花甲老人在挥舞着双臂向苍天呐喊!须臾间,老人静止不动了,他脸上的皱纹被笑容抚摸平,他的双眼如湖水般清澈透明,俄而,他微微颔首,他有些心满意足了。66年,弹指一挥间,多少繁花似春梦,多少成败如云烟,梦醒了,云散了,人生就是这样,春花秋月何时了?只有大江东去,一切都让浪淘尽吧,一切都在不言中!我只要内心快乐就此生足矣!

“吾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苏东坡这句话是他冰清玉洁,光明磊落的真实写照。我们从中读出了苏东坡的心怀坦荡、海纳百川、宽厚豁达、仁慈博爱。苏东坡一生光芒万丈,得益于他对人生的感悟和认知,得益于他对文学艺术的痴情与天赋。苏东坡一生坎坷悲壮,两个不同政见的党派争权夺利的牺牲品,是那个封建时代敢于直面人生的人,不甘心随波逐流甚至不愿意同流合污的人注定的结局。两个多月后,即1101年8月24日,一代文豪苏东坡逝世于常州。那个月亮划过夜空,慢慢西坠,直到消失在地平线下。但它的光华却分外明亮,永不消逝,至今依然灿烂!

苏轼一生在外地做官,后来入朝做过三品的翰林学士,他一生留下无数恢弘壮丽的文章、诗词,何止著作等身呢!他不但是光耀千秋的文学大师,他的人生态度和胸怀更是后人的楷模!他不仅是政治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还是音乐家、美食家、酿酒专家、茶艺师、建筑师、瑜伽达人,精通儒释道,太极八卦,人间有多少种职业,他凡是涉猎就能登峰造极。他用快乐、洒脱、豁达铺就了他人生的道路,在无人可走的境地走出了自己独特的大放光芒的路。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苏东坡面前,我明白了我的快乐的内涵应该是什么。在苏东坡面前,我们的磨难根本不值得一提!

你好,苏东坡,我要向你学习,做一个和你一样快乐、洒脱、豁达的人——一蓑烟雨任平生!

猜你喜欢

王安石苏东坡苏轼
初夏即事
从善如流
苏东坡《献蚝帖》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王安石的坏习惯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初夏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