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的困境与路径
2022-10-21张静
张 静
企业软实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企业已由“跟跑者”变成“并行者”,甚至其中有些已成为“领跑者”。中国企业在工程建设、资金支持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但在价值观感召、标准规则制定等方面还有待加强。随着中国企业海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面对复杂严峻的时代挑战,提升企业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
锻造企业软实力是时代课题
精神力量是一切大型组织持续存在的基本前提。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就高度重视礼乐制度,并藉此实现了世界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治理奇迹。进入二十一世纪,软实力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世界主要经济体和各国优秀企业在争相投入新技术赛道的同时,纷纷推动“道德革命”,致力于打造绿色、创新、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今天的中国已经连续十二年位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连续五年保持世界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是有的企业还处在从“微笑曲线”的中间价值洼地向研发、营销服务的高附加值两端加速攀登的阶段。高质量发展意味着满足甚至创造更多需求,带来更多附加值,因此,为企业和产品注入丰富的价值与内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在软实力竞争中,中国企业要有攀登价值制高点的勇气和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主动投入到这场深刻革命中去。
一方面,提升企业软实力要根植于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企业软实力是通过价值引领、文化吸引和政策影响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它只能是源自于企业追寻梦想、积累文化、影响环境的独特奋斗过程。在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过程中,中国企业正面临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结构调整和创新超越、引领工业新浪潮等重大挑战,我们必须怀揣梦想,根植于行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企业自身的独特经验,才能真正创造中国企业的伟大故事。
另一方面,提升企业软实力要强化企业精神,服务国家发展大局。企业软实力包含着引导力、凝聚力、协调力、约束力、创造力、吸引力、应变力等内容,这些软实力能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如虎添翼,在复杂严峻的经营环境中逢凶化吉,在层出不穷的考验中行稳致远。但这一制胜法宝来之不易,唯有在良好经营的坚实基础上,长期投入,用心修炼,才能深入人心,形成移山填海之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下,秉承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百年来推进工业化的辉煌成就,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前途无限。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对软实力认识和重视不够,理念滞后;企业文化活力、创新力和辐射力有待提高;跨文化传播与合作有待加强等。为此,中国企业应从服务国家发展大局高度出发,加快提升软实力。
提升企业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价值需要凝练,文化需要积累,中国企业提升软实力是一项基础工作、战略使命、长期任务和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把准方向,提高认识,做好规划,强基固本,凝练特色,融合创新,久久为功。
第一,赓续红色基因,不断强基固本,引领企业软实力建设行稳致远。中国企业的诞生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个缩影,蕴含着丰富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力量。红色基因孕育了中国企业的精神底色,中国企业又以自身实践锻造了特色鲜明的企业精神。它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企业家坚持梦想、勇往直前。那些在航空航天、通信工程、新材料等高精尖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骨干企业,用实践证明了“精神硬才能技术硬”。为此,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方针,以世界前沿科技发展、经济主战场、国家重大需求、人民需要为基本动力。
企业软实力建设必须扎根并服务于企业的经营管理。软实力与硬实力互为基础和支撑,强大的硬实力离不开强有力的文化渗透、融合与控制力,而强大的软实力必然要求与硬实力发展相得益彰。企业软实力不仅表现在企业产品服务的质量、品牌附加值、企业干部员工的素质方面,还表现在企业承担的广泛社会责任,企业对行业和社会的带动力与影响力上,以及企业应对危机和重大事件考验时的态度与选择方面。因此,企业软实力建设应深入基础管理和生产一线,与硬实力建设统筹建设、同步发展、融为一体。
企业软实力建设必须做深做实做细。要提高重视、持续投入,在人员到位、经费到位、机制到位的基础上,整合优化,推陈出新,依托企业自身实力,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培育深厚广泛的社会基础,塑造世界一流品牌,积极参与行业组织和国际标准建设,紧密围绕行业、国家和全球议程,深入推进企业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形象与企业影响力的建设。
第二,挖掘自身特色,不断学习反思,构建独具特色的中国企业文化体系。文化体系要体现企业独特的生存之道。独特的价值观和文化体系是企业软实力的内核与骨架,体现着企业对自身使命和社会责任的认识,引领着企业的一切行动,是企业的强大精神纽带和动力源泉。企业文化特质是企业适应环境过程的历史凝结,需要挖掘提炼、积累更新。
企业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善用资源、取精用宏。自古以来,中国商道崇尚德合天地,厚德载物。学者研究中国现存的多家老字号企业发现,这些老字号的命名高频字中除了姓氏、地籍、物名等专有名词,还有大量如“利、昌、通、久”等描述商业愿景、“德、仁、顺、和”等描述道德愿景的褒义词,其内核体现了“以人为主,因道结合,依理应变”的企业文化理念。此外,近代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运动、西北商路文化、东南妈祖文化……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今天的中国企业软实力建设奠定了厚重的基底,值得深入发掘。
企业软实力建设应在学习与互动中开展。在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管理经验方面,要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实行有批判的拿来主义。伴随着全球化深入发展出现的文化热和治理热,市场经济的确立使我们认识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要构建一整套适合自身的现代治理体系和法律规则。既要博采众长,又要不失本色。在独具特色的制度环境之下,各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度和文化的竞争,从中发现发展独特的经营理念和管理范式。
第三,弘扬时代精神,实现战略突破,提升中国企业形象和品牌价值。当代的中国优秀企业分布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体制背景和成长路径,但是它们有着共同的文化特征,即伴随着市场经济的阶段性发展反映出独特的时代精神,始终站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最前沿。今天,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的展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扬帆出海,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成为中国的形象大使。为此,提升企业软实力成为当务之急。这就需要突破种种新型贸易产业壁垒及高新技术垄断,不断创新,开放合作。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中国企业充分认识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深入理解国家倡导的核心理念,相应制定战略和开展业务。
企业软实力建设需要凝心聚力、重点突破。中国企业应紧紧围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勇于担当、积极作为,做好创新引领、质量提升、品牌建设,持续将企业做强、做优、做大。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将主要依靠创新驱动、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等不断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这就需要企业文化与体制随之作出深刻调整,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加强创新投资,提升创新管理,开展创新协作,打通产学研链条,创造创新联盟,进行技术并购,加快成果转化。高新材料是尖端车床、发动机等现代制造面临的难点和痛点,中国建材集团在我国建筑材料与无机非金属新材料领域拥有最雄厚的科研实力,力求打造包括理念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在内的全面创新模式,营造容错激励、集成创新的创新文化,解决了高性能碳纤维、高强度玻璃纤维、超薄电子玻璃、中硼硅玻璃等众多领域“卡脖子”难题,充分体现了“四个面向”(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建材科研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创新和强大软实力对企业和行业的引领作用。
企业软实力建设需要注重品牌建设。我们需要从品牌定位、品牌创意、品牌设计、品牌传播、品牌整合、品牌协同等诸多环节全面提升品牌塑造能力,应围绕国家战略,以政策承接、科技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为抓手,以重大公共议程、新媒体等为平台,打造企业品牌文化,实施品牌战略协作,打造有品质、有品格的品牌形象。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抓好自主创新,把握科技发展机遇,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使得中国质量、中国创造、中国品牌深入人心。
第四,秉持开放精神,提升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企业故事。企业软实力建设应着眼全球化新阶段中国企业的使命要求。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正处在快车道。加速提升中国企业软实力,应积极提升战略传播的意识和能力,贯彻国家意志,倾听世界声音,加强企业跨文化经营能力,提高海外舆情和突发事件的预防应对能力,将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担当作为重点,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企业软实力建设应坚定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国企业在软实力建设中,应为产品和服务注入绿色环保、科技创新等附加值,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国企业在海外经营中,既有令人心怡的风景,也有风浪和漩涡。为此,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商业竞争大潮、为自身和世界带来更多机遇的同时,不仅要在克服本土化障碍方面总结经验教训,还要做好海外经营调研和战略规划,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提升自身软实力。
企业软实力建设要强化形象意识和底线意识。中国企业随着中国经济壮大逐步成长,成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名片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展现窗口,也成为中国国际传播的重要主体之一。中国企业应树立全球视野、国际站位,充分认识提升中国企业国际传播能力的重要性,创新培养理念,增强企业国际传播能力。中国企业需对国际传播进行总体设计和系统布局,提升应对国际舆情的能力。在中国与全球共享机遇的同时,中国企业的海外传播力、影响力不断拓展,能够、善于并经常发出自己的声音,塑造良好的公众形象。通过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形象宣传,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加强品牌意识、加大传播力度,不断保持品牌持久度和消费者忠诚度,才能让更多民族品牌走向世界。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为之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伴随硬实力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加速提升自身软实力,必将有力带动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新时代实现新作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