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价值意蕴

2022-10-21杨佩卿

人民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共同体命运和平

杨 柯 杨佩卿

全球治理是关乎全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现实课题。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的过程之中,完善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到新的历史时期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积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把握国内外局势的深刻变化,把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统筹起来,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如何建设这个世界”这一重大现实命题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探索,创造性地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当今世界摆脱治理难题、变革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新时代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本质是合作共赢的全球治理思想,是一种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道路创新。进入21 世纪以来,世界发展的不确定性加大,全球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人类社会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南北贫富差距扩大、资源枯竭、粮食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持续蔓延,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暖、跨国犯罪、信息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日益凸显,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全球治理赤字所带来的任务愈发艰巨。在现有全球治理体系框架下,这些全球性的治理难题无法由某一个国家或地区单独应对和科学处置,全球性问题越来越需要相关各方共同参与、通力合作。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负责任的国家和政治家应站在人类发展的全局,审慎思考“世界将要走向何方,人类应该怎么办?”这一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问题,并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理应对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作出自己的回答。由此,着眼于人类发展和世界前途,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大构想,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快推进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发展目标的经济全球化,倡导建立多元化、广泛化、实效化的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新秩序,以更好应对全球性风险挑战,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彻底摒弃传统“帝国”体制和极端“国族”认同,超越“均势”和“霸权”两种国际秩序观,在全球治理主体、方式、界限等方面重新定调、重构效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根本上体现了世界各国的共同诉求,有利于人类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当今时代的创新性发展

在人类发展进步的历史长河中,影响最为深远的共同体思想当属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体思想,西方学界称为共同体主义。19 世纪中叶,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对人类历史的演进规律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科学判断,认为人类社会在经历“自然共同体”和“虚幻共同体”阶段后,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将迈入“真正共同体”的全新历史发展时期。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真正共同体”与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虚幻共同体”相对应,“真正共同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所生活的19 世纪,世界的联系还未曾像当今这样紧密和复杂,但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先见性地预见到了世界历史的到来,指出了世界历史演变的规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世界历史学说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为中国以及世界的未来贡献了重要方案指引。

当今世界,国际环境与时代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当代国际社会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将相互斗争、长期共存;二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相比,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都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在现有的国际背景下,探索科学社会主义新的发展路径、实现模式,是历史赋予当代马克思主义者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始终胸怀天下,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不仅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而矢志奋斗的政党,也是为世界各国发展繁荣、人类社会进步和谐而不懈努力的政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加以阐释,其基本主张为: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各国共处一个世界。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总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准确把握人类社会演进趋势,结合世情国情党情的时代特征,对世界性的共同课题进行的深入思考和探索。不仅表达了我国渴望与追求和平发展的愿望,而且超越了狭隘的民族、国家视角,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世界经济发展繁荣、国际关系和谐进步的新思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理论的丰富和深化

实践证明,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始终坚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的基本原则,积极争取和创造有利于建设的国内外发展环境,并以中国的发展壮大来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共同推动世界不断走向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面对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和孤立,我国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打开了与广大亚非拉国家开展交流合作的大门。20 世纪70 年代,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加强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争取第二世界国家,联合反对超级大国的控制和压迫,创造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的科学论断。江泽民同志从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础上,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致力于“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快推进,国际产业分工加速调整,以新兴国家为代表的力量快速崛起,国际政治经济力量深刻变化。因此,要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把“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可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当代外交事业的重要目标,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核心要义,体现了中国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大国责任担当,也契合了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期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蕴含“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天下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主张世界各国人民秉承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合作发展理念,从各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出发,大力弘扬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共同破解全球治理难题,深化在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战略互动合作,缩小南北贫富差距,更加平等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意愿,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二是体现中国传统“和合文化”。“和合”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和合文化”强调责任意识、奉献精神、合作理念,其内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脉相承、高度契合。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张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中寻找解决人类共同问题的方案,用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助力各国携手增进互助合作。“和合文化”可以帮助各国在“求同存异”的基础上做到“求同存和”,在“和而不同”的基础上做到“和而合之”,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三是具备正确的义利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张“重义轻利”“先义后利”“取利有道”的义利观,特别强调当“公义”和“私利”产生冲突时,应坚持“公义”优先、“义利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利己主义等观念,主张世界各国应牢固树立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主张各国特别是大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实现自身目标的同时,要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兼顾别国的核心利益诉求,寻求和扩大合作最大公约数,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站在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制高点上,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机结合,将新时代中国的和平发展、繁荣富强与全球未来的前途走向紧密相连,坚定不移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作出了中国贡献。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有效凝聚相关各方共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与各国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条与历史上所有国家崛起之路完全不同的道路,其以一种全新的境界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辟了和平发展的广阔空间。

猜你喜欢

共同体命运和平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被命运“扼住”的小意
论命运
进化决定恐龙的命运
博弈·和平
命运是否掌控在你手中
期盼和平
Five Hundred Times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