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优化
2022-10-20郑伟伟倪俊
郑伟伟,倪俊
(1.江西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2.江西省机电设备招标有限公司,江西 南昌 330046)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化、培养方式的雷同化,使得工程造价专业对于复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难以实现。源头在于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比较老化,知识构造不合理,难以满足现今人才培养的需求。住建部下发的《高等学校工程管理类专业评估(认证)文件》(2019年版),是对国际工程教育经验的吸纳,也是对工程造价专业、工程管理专业教育质量的保障。国外高校注重工程造价人才的行业能力,通过跨学科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国内,不论是课程知识能力体系,还是现有课程体系下的人才能力特点的培养,仍需不断完善。本文分析现有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下的人才能力特点,探索工程造价课程建设与优化的新途径。
一、国外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下的人才能力特点
“一带一路”倡议与实施使得国内许多企业将目光云集于海外市场,海外工程承包市场规模空间也日益变大,建筑市场国际化已势不可挡[1],国际工程造价人才仍处于匮乏阶段。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与市场需求相互脱离,诸多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生只局限于本土或国内工作而丧失去国外发展的机会。专业课程体系是人才能力培养的中心枢纽,传统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培养体系缺少了国际适用性,应对新形势下的大数据更加显得力不从心[2]。国内的工程造价课程体系相对于国外工程类课程体系明显具有滞后性。国外更加突显对人才能力的个性化、全面化和创新性培养。
(一)注重契合行业需求
全过程工程造价管理在发达国家扮演着愈来愈关键的角色,被认同是一门正在建设的专业,并且它的学科课程体系已达到相对完整的程度[3]。为了保证高校培养的人才质量,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要通过行业协会进行专业评估认证,以此实现高校培养人才输出与市场人才输入两者之间高效衔接。在课程体系的配置上,要经过行业协会的评估,保证专业课程体系的教学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有效实现本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在学科定位上,都非常重视工程技术的应用,突出对实用性人才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以工程技术类课程为基础,着重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科目的有机统一[4]。美国式的合作教育(工学交替的培养方案,由校企合作施行),是以市场为方标培养高水平、重技能、应用型的专业人才。国外这种工程类课程体系以及教育方式培养的人才能力都具备市场需求导向的行业能力特点。
(二)注重培养过程中的跨学科性
跨学科学习对于人才能力的个性化显现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英国着重工程造价课程体系的全面、综合和整体性优化,渗透多学科、跨学科性质的课程体系设置促进人才能力的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美式高校的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在于专业水平的提高、科学技能的提升,而在于不断适应和挑战融入各种复杂的地域性、政治性、经济文化性因素的新环境。多文化沟通、多地域考察和多政治交融更加能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在错综复杂的条件下,各种应对工程问题的方法措施都是学生个性化的显现,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因此,在专业课程建设上更加多样,融入不同的学科背景,学生的选择也多。课程体系的侧重点都是知识、方法和能力的有效整合。在课程具体实践中,学生要将其理论不断反复运用,加强对专业能力整体的构造和个性能力的选择,实现知识广度和深度的有机结合。学习跨学科课程,是美国对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让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解决事情的能力,使思维不受单一学科的限制,鼓励学生用全面的观点思考看待重要事件,有利于培养极具特色的工程造价人才,也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发展。
二、我国地方高校工程造价课程体系建设及能力要求
工程经济类本科专业的设置和调整与行业发展息息相关,需要高校在课程设置上也具备个性化,突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特点。
(一)课程知识能力体系
知识能力要求体系与其专业课程相对应。地方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以知识能力为主,知识能力又往往体现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以及素质需求上。在专业能力建设上,应具备足够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以及对学科发展现状的认知。方法能力更加注重解决专业领域的实际问题,是一种集创新、创造、不断实践的综合处理能力。组织管理和沟通能力是一种社会能力,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在素质需求上,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课程体系与能力建设相对应,知识能力体系构建下的专业课程又包含了基础课程、专业知识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其具体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工程造价知识能力要求体系
(二)专业课程体系下的人才特点
人才能力的培养源于课程体系的构建,从专业课程体系下培养的人才特点出发,学生在经过一系列的课程学习,通过课程设计的演习,生产实践的实战学习来搭建工程造价专业所具备的基本技能。学生能运用本专业理论、技能去解决相应工程的实际问题。地方高校在工程造价专业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始终强调基础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
1.人才的基础能力表现概括为:
(1)语言文字表达及外文读取能力。
(2)文艺鉴赏及思维创新能力。
(3)运用相关科学工具,专业研究能力。
2.人才的专业能力表现概括为:
(1)土木工程基本技能,项目管理能力。
(2)工程项目的审核和编制,项目方案的评价、优化、决策能力。
(3)先进技术运用及拓展研究,国内外项目成本控制能力。
(三)现存问题
地方高校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在设置上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果地方高校只注重当地人才的培养,那么他们在课程设置上更加倚重当地需求,欠缺国际视野,其结果就会导致高校培养的人才过于单一,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整齐划一的“人才”更加凸显课程配置的单一化、统一化,显然共性有余个性不足的课程体系不适合当代人才的培养需求。因此,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该与时代同频共振,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地方高校更加注重学生对学科系统理论知识的掌握。虽然在课程设置上实践课程占据一定的比例,但是学生能真正践行的少之又少。课程的具体实践又与高校的教学管理模式有关。定型化的教学管理方式更加偏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学习的时间上大打折扣。尤其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工程造价实践课程更是缺少数据信息模块的应用,例如BIM下的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也缺乏与互联网的有效整合。工程造价专业学生需要借助互联网获取相关项目的信息,然而地方高校的这一方面不足,会导致学生在信息采集、处理过程会出现相对滞后的情况。
三、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体系优化应从人才能力特点入手。地方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在国内市场的需求,而应该由内而外,更加强调人才的全球化、国际化、全面化等特点[5]。而这种培养方式是源于系统思维创新。因此,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不仅要达量也要达质。人才能力的多元化、个性化也往往在课程体系中有所体现。工程造价课程体系的优化不仅要遵循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前瞻性和适用性等特点,还要在共性中彰显个性,是一种创新。
(一)人才目标定位需更加明确
目标定位,即关键在于对人才的基本素养进行分析。包括专业素养、专业知识,专业理念和专业能力等方面[6]。工程造价专业人才要具备土木工程及工程技术类等专业知识,同时也具备国内外工程造价管理所需的经济、法律、管理等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且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培养的专业人才拥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和良好专业综合素养,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个性品格,同时具备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工程视角。在人才的培养上,人才能力的适应性不该局限于地方学校办学特点本身。尤其自“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以来,国际化人才倍加受到重视,尤其是能够在国内外的相关领域上从事建设项目全过程工程造价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二)激励跨学科课程学习
全面系统地调整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学分的配比。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程中配置综合课程,培养学生跨学科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对不同学科进行学习时。学科之间的学习并不是相互排斥,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渗透。在优化课程中应重视专业理论部分,理论是基础,基础是搭接各学科基础的桥梁。始终遵循厚实基础、拓宽专业的思路来优化专业课程体系。支持学生开展项目学习时,以跨学科的方式开展。在课程优化的过程中考虑的不是某个学科以及学科本身,而是不同学科主题的融合。跨学科课程的学习模式能让学生思维突破学科界限,让学生拓展对事物的思考空间,用认识、联系、发展、综合的方法理性思考并分析问题,这是多学科的融合的表现[7]。从而促使学生在看待问题时从多个视角,运用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协同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三)做实实践课程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也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在课程体系优化上,设置实践教学是必要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是专业课程体系必不可少的模块。工程造价源于工程,新一代信息技术早已席卷建筑行业,如何使用现代科学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也将是学生实践学习的方向。理论课中穿插实践教学,实践课中又融合理论,实践与理论的相互渗透有助学生能力的有机整合。大工程观要求工程教育重视工程的系统性、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专业课程构建以及教育改革上,应充分考虑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学生在汲取综合知识后,才能更好地解决复杂工程问题[8]。工程的本质即是实践,高校在优化专业课程时,从目标定位的角度出发循序渐进,发展以工程实践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在国际化方面,始终坚持以人才能力特点为导向的课程优化策略。专业认证标准下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应对接国内外实际工程中应用广泛、前沿的技术方法等,并且将其引进实践教学中,有利于拓宽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9]。
(四)注重职业化方向
专业课程设置在优化上与其对应的执业资格相联系。社会上的监理工程师、造价员教育也将融入专业教育上来。在课程配置上,要求专业基础课程与职业基本能力相对应,专业核心课程要与执业能力相对应,即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执业能力。课程优化体现在以CDIO模式、大工程观、“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方向,将国外工程造价职场环境融入教学过程去,在基于国际工程造价项目的基础上,学生在经过一次次的典型造价项目的训练后,能够把课程内容同实践相结合。通过一系列项目的演练且有效地同课程知识相结合,使基础课、专业课、课程设计和顶岗实习各成体系又相互交融。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在优化上也要具备灵活性和市场适应性。根据人才需求变化和毕业生就业取向适当调整相关课程的比例配置,以此满足不同工作岗位和不同就业领域变化要求。教学实施中要不断探讨“工学交替、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一支适合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课程体系运行所需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拥有设施完善的造价软件教学实验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都有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四、结语
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和优化要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国内外该专业人才能力发展趋势,始终坚持建设独具特色的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地方高校要不断深化工程造价课程体系改革,以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课程认证为标向,坚持人才能力培养为导向,切实做到提高地方高校学生综合能力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发展。尤其在当代,高校对于工程造价人才的培养要始终遵循与时代同频共振的特点,突出以培养人才能力的特点完成对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