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侯氏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
2022-10-20张有强陈小恒
廖 维 王 广 张有强 陈小恒 鄢 陵
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贵州省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科,贵州遵义 563000
张-侯氏骨折是指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其强调两骨折线不连续,互为独立性骨块[1],由张英泽、侯志勇等于2006 年首次提出。相关研究显示,张-侯氏骨折中的后踝损伤多为隐匿性,于X 线片上不易被发现,致使临床医师对其漏诊率高达53.6%,影像科漏诊率约为67.9%[2-4]。张-侯氏骨折不合理处理会加重后踝损伤,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足踝功能[5]。故了解张-侯氏骨折的相关危险因素,可减少漏诊的发生,为制订科学化、专业化治疗方案奠定基础。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研究纳入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6 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分析其合并后踝骨折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遵义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196 例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患者。纳入标准:①明确诊断胫骨中下1/3螺旋形骨折;②当合并后踝骨折时,两骨折块互为独立;③可获得完整的影像学资料;④年龄≥18 岁。排除标准:①合并严重影响骨质疏松的病变(如恶性肿瘤、长期服用激素史等);②陈旧性骨折、病理性骨折或开放性骨折;③胫骨中段以上的骨折或伴有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④胫骨骨折线延长至胫-距关节面。本研究符合我院伦理委员会要求。
1.2 疾病诊断标准
①外伤史明确;②专科查体:患肢疼痛畸形,反常活动、存在骨擦感及骨擦音;③影像资料:通过X 线片或CT,观察到胫骨中下1/3 的螺旋形骨折[3]。
骨密度检查使用双能X 线吸收法测定[6],测量位置主要为腰椎1-4 椎体。T 值=(测定值-同性别同种族正常成人骨峰值)/正常成人骨密度标准差。骨质正常:T 值≥-1;骨质低下或减少:-2.5<T 值<-1;骨质疏松:T 值≤-2.5。
1.3 研究方法
查阅患者病例资料记录包括年龄、性别(男/女)、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患肢方向(左/右)、骨密度情况(骨质正常/骨质低下或减少/骨质疏松)、损伤暴力程度[7](低能量/高能量)、胫骨骨折线长度、胫骨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距离比[胫骨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占胫骨全长的比例(c/b),图1]。
图1 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X 线、CT 表现
1.4 分组
按照有无合并后踝骨折的发生,分为后踝组和非后踝组。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改用中位数(M)和四分位数间距(Q)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以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胫骨中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单因素分析
196 例胫骨中下1/3 螺旋骨折的患者中70 例合并后踝骨折。后踝组胫骨骨折线长度、胫骨骨折线最低点至胫-距关节面距离、距离比大于非后踝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表1 胫骨中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单因素分析
2.2 胫骨中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多因素分析
将合并后踝骨折发生作为因变量(1=发生,0=未发生),将“2.1”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的变量作为自变量,赋值见表2。结果显示,胫骨骨折线长度、距离比是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响因素(OR >1,P <0.05),见表3。
表2 自变量赋值情况
表3 胫骨中下1/3 螺旋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多因素分析
3 讨论
在张-侯氏骨折影像学表现上,胫骨远端螺旋形骨折在X 线片上显示清晰、明显[8-9],而作为涉及关节的后踝骨折,因其周围软组织结构复杂且多为裂纹骨折,无明显分离、移位,故较为隐匿[10-14]。在仅靠X线的情况下,后踝骨折常被忽略,易造成漏诊,为之后的治疗埋下隐患[15-18]。因此,对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合并独立后踝骨折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尤为重要。
本研究结果显示,胫骨骨折线长度、距离比是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合并后踝骨折的影响因素。将上述结果分析如下:①胫骨螺旋型骨折通常以足旋前-胫骨内旋为主的间接暴力(旋转暴力)所致[19-21],该骨折线长度越长,可提示其所遭受的旋转暴力更倾向胫骨纵向,两线夹角小,致使纵向传导力更集中,此时反作用力使距骨与胫骨之间的挤压或剪切力增大,故易合并后踝骨折发生。②观察个体之间,其胫骨长度不一,故胫骨骨折线最低点至远端关节面距离不是本研究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其对应比例位置的骨质特点与同龄群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故作为本研究观察指标,更具代表性。王建朝等[22]研究指出,在胫骨干中下段范围内,近端骨质较远端密度高、刚度强。胫骨骨折线至胫-距关节面长度所占胫骨全长比例越大,提示位置越高,所遭受的暴力中心上移,需要更大的剪切力才可导致该位置骨断裂,此时距骨撞击胫骨远端的力量也随之增大,故易合并后踝骨折的发生。
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合并独立后踝骨折可能受胫骨骨折线长度、距离比的影响,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具体的影像学特征表现,尤其是面对骨折线长、偏向近端的胫骨中下1/3 螺旋形骨折,需高度警惕后踝骨折的发生,若X 线片不能发现后踝损伤存在,则推荐CT 甚至MRI 检查,发现隐匿性骨折的存在,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价值[23-24]。但本研究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可观察的指标较为有限;其次纳排标准的限定性及张-侯氏骨折的特殊性,使样本量偏少,可能易受偏倚和混杂因素的干扰。故关于深入张-侯骨折的危险因素探索需要更大规模的临床中心研究来完善,以便构建科学合理的疾病特征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