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化护理流程干预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救效果及预后的影响分析
2022-10-20赵娟薇
赵娟薇
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180
0 引言
流行病学调查示,卒中为影响我国人民的危险要素,已成为国民的第一位死因。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提升至今,人们的生产生活水平较前有了显著的提高[1]。经济的发展导致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发生改变,患脑卒中的患者也在增加[2]。且脑卒中70%~80%的病人在发病后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运动、心理等方面的残疾和障碍,给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脑卒中急性期治疗稳定后即入康复期,而影响患者的康复效果最大的因素就是患者的溶栓情况,而是否能在最佳时间溶栓则取决于黄金时间内抢救,即急救时间越短,理论上的康复效果也就越佳[3]。而研究指出[4],系统化护理流程干预,可有效的缩短患者救治的黄金时间。基于上述研究,本研究选取我院近期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根据患者的入院时间分组,先入院接受治疗与护理的30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53.0~80.5岁,平均(68.57±4.26)岁。而后入院接受系统化护理流程干预的30例患者则为研究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6.0~79.0岁,平均(67.85±4.06)岁。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5]: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后,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医学会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脑卒中诊断;急性发病且生命体征稳定;头部无其他致残、致死疾病;可配合随访,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通过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排除标准[6]:既往肢体功能障碍;严重免疫、血液或严重器官功能障碍;既往精神类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存在严重认知、智力、沟通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在急诊接诊后分诊,指导患者在医生处接受相关的问诊与体格检查等,在医生开具相关检查单,指导患者交费并安排相关的检查,遵医嘱补液、基础疾病控制性治疗,呋塞米、甘露醇等降低颅内压。明确诊断后根据医生指导,安排有溶栓指征的患者接受溶栓治疗。研究组系统化护理流程干预:①成立流程小组:由急诊科医护、影像科检验及介入科、神经内外科医生组成。根据本院接诊患者特点,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明确系统化流程方法。②接诊前准备及接诊后的评估:由科室人员检查设备使用性能,备好急救物品。相关患者入院后即启动绿色通道,快速评估。③急诊处理:保持者呼吸道畅通吸氧,监测相关生命体征。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用药,行相关检查。同时由同事联系影像科行CT检查;联系神经内科安排查体,评分。④治疗:确认情况后,与患者和家属沟通。明确需要静脉溶栓者,就地静脉溶栓;需要介入治疗者,通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室准备。⑤并发症护理: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严格遵循医嘱用药;每2h更换1次体位。⑥康复指导:以简单易懂语言告知脑卒中知识,帮助克服不良情绪,强调康复重要性。
1.3 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及溶栓情况,评价急救效果并随访6个月统计预后情况。各项急救时间主要包括以下几项:静脉开通、确诊、CT检查、入院溶栓等急救项目的时间(从入院时间开始计算)。溶栓情况统计溶栓率。急救效果主要包括:预后良好及预后不良(神经系统损伤、脑出血、呼吸道堵塞、死亡),并随访6个月统计预后情况为短期预后情况,即是否再发脑卒中入院率[7-8]。
1.4 统计学分析
SPSS 25.0软件,以n(%)描述,等级资料秩和检验,组间比较χ2检验;()描述计量,独立样本t检验组间;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及溶栓情况对照
研究组患者在静脉开通、确诊、CT检查、入院溶栓等急救时间项目比较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及溶栓情况对照
2.2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并随访6个月统计预后情况对照
研究组患者在急救效果评价中,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而随访6 个月的再发脑卒中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急救效果并随访6 个月统计预后情况对照[n(%)]
3 讨论
脑卒中患者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謇涩或未发生昏倒而突然出现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一类急性脑血管疾病[9]。脑卒中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每年用于治疗脑卒中的费用在100亿以上,给患者个人和家庭都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脑卒中救治形势十分严峻[10]。脑卒中以每年8.7%的速度增长,存活患者中约75%~80%留有不同程度偏瘫等后遗症,其中重度残疾超过40%,是成年人致残的首要病因[11]。因此,本病是一种高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疾病,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据相关研究指出,在我国的数据统计中,针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出院后第一年的复发率约为30%,第五年的复发率则高达59%[12]。缺血性卒中发生后的康复效果,其决定性的因素在于患者的救治时间,据研究数据表明,针对此类患者的抢救中,救治每延迟1min,将会有1.9亿神经元及138亿突触丢失[13]。而针对人类的脑组织,在发生的缺血6h后就会发生不可逆改变,医疗救治将彻底失去作用。由此可见,时间就是生命在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抢救中的重要性,才能有效的避免缺血脑组织的不可逆性坏死。而国外学者证实[14]急性缺血性卒中院内救治的获益性具有较强的时间依赖性。自1995年美国国家神经疾病和卒中研究院(NINDS)研究发表后,AIS院内救治方式转变为应用重组组织型纤维蛋白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rt-PA)静脉溶栓治疗,随着应用年限的增加,已经成为了本类患者的首选治疗方式,且治疗越早,预期获益越大。国内指南建议AIS患者就诊至静脉溶栓用药时间应控制在60min以内[15]。因此可见对于急诊护理的要求较高,而医院流程的优劣是医疗水平、管理水平的体现。本研究针对相关的研究数据开展系统化护理流程干预,首先建立管理小组,由不同科室的人员组成,对本病进行相关的研究,获得其护理流程的方法[16]。在接诊患者后,检查与缴费同时进行,缩短抢救时间,并在相关处置的同时,及时联系相关科室人员做好准备。而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在静脉开通、确诊、CT检查、入院溶栓等急救时间项目比较中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且溶栓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本研究中研究组溶栓时间已经控制在中位时间50min,保障了患者康复效果。研究组患者在急救效果评价中,预后良好率高于对照组,而随访6个月的再发脑卒中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实施以系统化护理流程干预,可较好的缩短患者各项急救时间,增加溶栓率,获得较好的急救效果,经随访短期再发入院率较低,效果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