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计展览的模式

2022-10-20费文明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关键词:水晶宫展览会博览会

费文明(南京艺术学院 传媒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3)

一般博物馆的核心职责是收藏与展示历史的、经典的物品。对于收藏与展示的物品,是不太容易起争议的;然而对于设计展示而言,对于展品的选择便没有那么容易。历史上各个设计思潮与运动中出现的经典作品,固然可以作为理所当然的展示对象,不过当代生活中的设计用品,却不太容易选择,那些选中的物品,因为与观众在生活中的密切联系,难以成为观览的对象。博物馆是一个美学的、知识的朝圣地,当人们走进博物馆大门的那一刻,便在内心设置了审美距离与学习期待,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物品很难进入人们的朝圣视野。如何展示那些日常的设计物品,是设计展览中的重要议题。设计展览从临时性的展览会,到博物馆中开辟分支,再到成立专门的设计博物馆,展览的地点、思路、宗旨等,也在不断变化。与此同时,设计展览的模式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一、临时性的展览会

自设计史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1902—1983)在《现代运动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皮乌斯》(Pioneers of the Modern Movement- From William Morris To Walter Gropius)中将“水晶宫博览会”作为现代设计史的开端之后,很多设计史的著作与教材都延续了这一叙述模式。在现代设计的起初,博览会便与设计展览交织在一起,成为设计展览的重要模式。

工业革命改变了世界的进程,在这一进程中,英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对于19世纪英国这一“世界工厂”来说,获得广泛的世界市场尤为重要。1849年,亨利·科尔(Henry Cole, 1808—1882)、约瑟夫·帕克斯顿(Joseph Paxton,1803—1865)和阿尔伯特亲王(Prince Albert, 1819—1861)开始商议举办一场商贸博览会,以此来开拓世界的贸易市场,这就是后来彪炳史册的1851年“水晶宫博览会”(图1)。这场博览会的正式名称为“万国工业博览会”,因为采用玻璃和钢架的展览显得通体透明、宽敞明亮,因而又被称为“水晶宫博览会”。

图1 水晶宫博览会,1851

当时完成了工业革命的英国已经是世界上一流的强国,国力强盛带来的巨大召唤力使得“水晶宫博览会”规模空前。举办“水晶宫博览会”有三大宗旨,一是炫耀英国工业革命后的伟大成就,二是促进商业贸易,三是改善公众的审美情趣。结果让英国有些意外,在美国表现简洁、造型坚实的机械产品的对比下,英国繁缛琐碎的风格不但没有改善公众的审美趣味,反而暴露了工业设计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之后来自奥古斯都·普金(Augustus Welby Northmore Pugin,1812—1852)、约翰·拉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亨利·科尔、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的批评声浪,从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图2)。作出最直接回应的是亨利·科尔,他是“水晶宫博览会”主要的策划者之一,所以对展品也就有着更加深入的看法。在“水晶宫博览会”闭幕之后,他做了两件影响深远的事:一是筹建制成品博物馆(后更名为南肯辛顿博物馆,即全世界最有影响的装饰艺术博物馆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前身);二是从博览会中挑选一些低劣的展品,策划了著名的“设计的错误原则”展,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是好的设计、什么是不好的设计。该展览成为南肯辛顿博物馆的开幕展,展览效果触目惊心,人们将其称之为“恐怖之室”。

图2 水晶宫博览会中的展品—木雕书柜

博览会的另一个意外可以用中国的一个成语“买椟还珠”来形容。如果说“水晶宫博览会”中的展品从反面刺激了设计的改革,那么展馆建筑则是从正面影响了设计的发展。“水晶宫”建筑的设计方案来自园艺家帕克斯顿,整个建筑采用重复生产的标准预制单元构件,施工从1850年8月开始,到1851年5月1日结束,总共花了不到9个月时间便全部装配完毕,被认为是建筑工程的奇迹(图3)。该建筑是大规模工业生产技术的结晶,是指向未来的20世纪现代建筑的先声。

图3 水晶宫展馆

“水晶宫博览会”是世界上第一场世界博览会。事实上,世博会都是临时性的展会,展览结束后,很多展馆都被拆除,或挪作他用。“水晶宫博览会”展期结束时,展馆因其特殊意义而被移至异地重新装配,不幸毁于1936年的一场大火。虽然是临时性的展会,世博会依然是设计展览的重要舞台,深刻地影响着设计的发展。比如:1900年巴黎世博会中的新艺术风格、1925年巴黎现代工业与装饰艺术国际展览会中的装饰艺术风格、1937年巴黎世博会和1939年纽约世博会的现代主义风格,都如同一枚枚闪亮的标签,在设计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

如果说世博会是国家层面大型宽泛的展览会,那么设计组织举办的展览会则是行业层面小型细分的展览会。1914年德国科隆展览会便是历史上这种类型重要的展览会。

第一次工业革命让英国遥遥领先,德国则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紧追直上。到了19世纪末,德国工业总产值超越英、法,仅次于美国。为了开辟更广阔的市场,德国把注意力放在设计的改进上,于是在1907年组建了第一个设计组织“德意志制造联盟”(Deutscher Werkbund,简称DWB),他们由一群设计教育与宣传的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企业家和政治家组成,成为推动德国现代建筑与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力量,尤其还影响了包豪斯学校的成立。“德意志制造联盟”举办了多场展览会,其中最重要的是1914年的德国科隆展览会(图4)。彼得·贝伦斯(Peter Behrens,1868—1940)成为该展览中的明星设计师,1907年,贝伦斯受聘于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设计顾问,全面负责该公司的建筑设计、产品设计,以及视觉传达设计。他设计的AEG厂房,因其造型简洁、功能突出而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图5);他设计的电风扇(图6)、电水壶(图7)等电气产品,其简洁的几何形、批量生产的零部件,成了体现“德意志制造联盟”思想的典范;他为AEG设计的企业标志,以及统一化、规范化的企业形象设计,创造了现代企业形象设计(CI设计)的先河(图8)。展览期间,一场关于标准化的争论成为设计史上的重要事件。争论双方分别以穆特修斯(Hermann Muthesius,1861—1927)和凡·德·威尔德(Henry van de Velde,1863—1957)为代表,前者强调设计师必须遵循大工业生产中的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后者则推崇设计的艺术性,认为标准化会扼杀艺术性。争论中穆特修斯占了上风,现代主义设计从此扫除了思想上的障碍,步上了康庄大道。因此1914年的科隆展览会是现代设计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以装饰为特征的设计成为过往,而以功能为要义的设计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图4 德国科隆展览会海报,1914

图5 贝伦斯设计的AEG厂房

图6 贝伦斯设计的电风扇

图7 贝伦斯设计的电水壶

图8 贝伦斯设计的AEG企业标志

英国一个很重要的设计组织是工业设计委员会(Council of Industrial Design,简称为COID)。与“德意志制造联盟”不同的是,英国的工业设计委员会带着更浓重的官方色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英国人就已经认识到,战后制造业和出口商品将依赖于工业设计,于是在1944年成立了工业设计委员会,其宗旨是“以一切切实可行的方式改善英国工业产品的设计”。1945年9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仅一个月之后,委员会便宣布将于次年举行设计展览“英国可以做到”(Britain Can Make It,图9),以重振人们对国家的认同与对未来的信心,对于恢复脆弱的英国经济至关重要。“英国可以做到”在伦敦的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行了14周,参观人数达150万,是有史以来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办的参观人数最多的展览之一。近80位设计师展出了3000多种物品,分为32个部分,包括从陶器和玻璃到收音机,男女装,家具,织物,玩具,珠宝,锅炉,水龙头和运动器材等,种类繁多。展览会上最受欢迎的部分是带家具的房间(图10),展示不同职业群体的人们如何生活。英国城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广泛破坏,相当多的政治和公众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重建时期的住房上,当时估计需要建400—500万套新房,所以展览会上多样化的住房受到相当多的关注。这是一次开创性的、鼓舞士气的展览,在饱满的色彩中展示了英国的设计和制造,远离了战间年代的褐色和绿色。

图9 “Britain Can Make It”海报,1946

图10 展览上现代采矿村农舍的厨房

无论是国家层面的世博会,还是行业层面小型细分的展览会,其中的设计展览都具有临时性的特点,大多着眼于当下,展陈当下的设计物品,希图对当下的社会与经济起到促进作用。

二、设计专题展

设计专题展围绕一定的主题展开。要在纷繁复杂的设计历史与现状中梳理共同的主题与观点,需要专业的策展部门和人员。1929年创立的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简称MoMA),是当今世界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现代艺术博物馆。1932年,该博物馆成立了建筑与设计部,聚拢了一批设计策展人,策划了一些非常有影响力的设计专题展。该馆在刚成立的时候,就以非常前瞻化的眼光举办了“国际现代建筑展”(Mode Architecture: International Exhibition,1932)(图11)。1893年的哥伦比亚世博会确立了古代柱廊的优雅品位之后,新古典主义几乎成为美国公共建筑的官方风格。这股复兴主义的浪潮不仅终结了19世纪晚期建筑的粗俗品味,而且几乎扼杀了从沙利文到赖特的新风格实验。直到1922年的芝加哥电讯报竞赛引来世界各地的十个参选方案,尤其是沙里宁方案的胜选与巡展,以及之后1925年的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美国才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够现代。不过,真正引发美国人对现代主义的兴趣,是1932年才举办的设计专题展“国际现代建筑展”。该展首次全面地将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1887—1965)、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1883—1969)、密斯·凡·德罗等人的欧洲现代主义建筑介绍给美国大众,确立了现代主义建筑的空间概念、模式化、避免装饰等经典原则。时任分馆长的菲利普·约翰逊(Philip Johnson,1906—2005)在开展时便定义了“国际风格”这个专有的术语,与展览配套的书《国际风格:1922年以来的建筑》(The International Style: Architecture Since 1922)更是将“国际风格”这个概念确立了下来,使得“国际风格”广为传播。

图11 国际现代建筑展,1932

虽然,作为一种哲学和文学的分析形式,“解构主义”在20世纪60年代就已被提出。但“解构主义建筑”的提出,却是在1988年由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理论家马克·威格利(Mark Wigley, 1956—)与菲利普·约翰逊一起策划的“解构主义建筑展”(Deconstructivist Architecture)上(图12)。解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一样,都是对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种反对和拒斥。然而,与后现代主义建筑异想天开的装饰性方法不同的是,解构主义以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和动态形式对抗科学理性主义。弗兰克·盖里(Frank Gehry, 1929—)、丹尼尔·利布斯金(Daniel Libeskind,1946—)、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 1944—)、彼得·埃森曼(Peter Eisenman, 1932—)、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1950—2016)、伯纳德·屈米(Bernard Tschumi, 1944—)、蓝天组(Coop Himmelblau)这些著名的解构主义建筑师的作品一起出现在展览中,他们被称为“违背完美”的人。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展览中的七位建筑师通过质疑、拆解和重构建筑的标准,共同影响了接下来几十年的建筑实践。

图12 解构主义建筑展,1988

1941年的“家具中的有机设计”展览(Organic Design in Home Furnishings,图13),展出了查尔斯·伊姆斯(Charles Eames, 1907—1978)、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阿尔瓦·阿尔托(Alvar Aalto, 1898—1976)等人具有“有机设计”特征的作品,这些作品是从1940年9月30日到1941年1月11日美国国际设计竞赛中的获奖作品中筛选而出。展览手册这样解释“有机设计”:“当一个设计的各个部分按照结构、材料和目的和谐地组织在一个整体中时,它就被称为有机的设计。在这个定义中,没有多余的装饰或多余的东西,但在材料的理想选择、视觉上的文雅精致、使用上的理性优雅,仍然是伟大的。”

图13 “家具中的有机设计”展览,1941

2013年的“设计现代女性 1890—1990”(Designing Modern Women 1890—1990,图14)展现了女性的创造力对20世纪设计的影响。从洛伊·富勒(Loïe Fuller, 1862—1928)世纪之初激动人心的表演,到20世纪80年代艾普瑞尔·格丽曼(April Greiman,1948—)电脑生成图形,都是女性设计的先锋。展览中的亮点包括夏洛特·佩里安德(Charlotte Perriand, 1903—1999)和勒·柯布西耶为哈贝希特住宅项目设计的橱柜(1952年);莉莉·瑞希(Lilly Reich, 1885—1947)、艾琳·格瑞(Eileen Gray, 1879—1976)、伊娃·蔡塞尔(Eva Zeisel, 1906—2011)、雷·伊姆斯(Ray Eames, 1912—1988)、莱拉·维格纳利(Lella Vignelli, 1931—2014)、丹尼斯·斯科特·布朗(Denise Scott Brown, 1931—)的家具设计;安妮·阿尔伯斯(Anni Albers, 1899—1994)和埃斯特·豪劳斯蒂(Eszter Haraszty, 1920—1994)的纺织品设计;露西·里(Lucy Rie, 1902—1995)的陶瓷设计;平面设计师邦妮·麦克林(Bonnie Maclean, 1949—2020)1960年代的迷幻音乐会海报等。展览揭示出女性是现代主义的缪斯和新生活方式的塑造者,作为设计师、赞助人、表演者和教育者,女性深刻影响了20世纪设计的历史进程。

图14 “设计现代女性 1890-1990”展览,2014

“优良设计”的概念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并在二战后的几十年里反复出现。现代艺术博物馆一直在呼吁“优良设计”, 举办了很多届关于“优良设计”的专题设计展,将优秀的设计与品味介绍给广大观众。单单1950—1955年就先后举办了5次的“何谓优良设计”展,2009年还举办了“何谓优良设计?——来自MoMA的讯息:1944—1956”(What Was Good Design? MoMA’s Message, 1944—1956, 图 15)、2019年举办了“优良设计的价值”(The Value of Good Design)等,倡导设计精良、价格合理的当代产品。

图15 “何谓优良设计?——来自MoMA的讯息:1944-1956”, 2009

通过这些专题展的展示,现代艺术博物馆在纷繁复杂的设计现状中提出鲜明的概念,梳理出有价值的理论,总结了过去,也开拓了未来。

三、设计回顾展

设计回顾展是设计展览的重要模式,既可以是一位设计师、一个设计团体的回顾,也可以是一个设计运动、设计思潮的回顾,或者是年度回顾、某时间段的回顾等,具有全局性和研究性的特点。回顾展需要专业知识的累积,专业的设计博物馆可以胜任这样的工作。英国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简称V&A)是世界上最大的装饰艺术博物馆,后来明确为艺术和设计两个方向。得益于与皇家艺术学院设计史论专业的密切合作,该馆在千禧年到来之后推出了轰动一时的大型设计史回顾展,包括“新艺术运动1895—1914”(2000 年)、“装饰艺术运动 1910—1939”(2003年)、“国际艺术与手工艺运动”(2005年)、“现代主义:设计一个新世界,1914—1939”(2006年,图16)、“冷战中的现代:1945—1970年的设计”(2008年)、“后现代主义:风格与颠覆,1970—1990”(2011年)、“英国设计,1948—2012”(2012年),全面地展现了20世纪波澜壮阔的设计画卷。

图16 “现代主义:设计一个新世界,1914-1939”,2006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各界对设计关注度的提升,专业的设计博物馆应运而生,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89年成立的伦敦设计博物馆。该馆常常以年度回顾的方式,总结一年里的最佳设计与杰出设计师,在商业的维度上有力地推动了设计的发展。对历史的回顾也未必要采取连贯的方式,比如2008年在该馆举办的“设计城市”(Design Cities)便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展览(图17),该展览通过精心选择七个不同年代的城市,分别是1851年的伦敦、1908年的维也纳、1928年的德绍、1936年的巴黎、1949年的洛杉矶、1957年的米兰、1987年的东京、2008年的伦敦,来讲述现代设计的历史。

图17 “设计城市”展,2008

纽约库伯-休伊特国立设计博物馆也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设计博物馆,依然偏重于对当代设计的介绍,但也时常有对设计历史的回顾,比如2008年的“洛可可:连绵的曲线,1730—2008”展览(Rococo: the Continuing Curve 1730—2008,图18),回顾了过去300年里洛可可风格的风格传播与历史变迁,甚至在当代生活用品设计中再次发现洛可可风格的踪迹。

图18 “洛可可:连绵的曲线,1730-2008”展览上的枝状大烛台(英国), 1832-1833

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2018年在杭州开馆,依托于中国美术学院。该博物馆是以2011年杭州市政府购进的“以包豪斯为核心的欧洲现代设计系统收藏”为核心藏品建立起来的博物馆,是全球包豪斯收藏的最重要的博物馆之一,也是中国首家拥有西方现代设计系统收藏的设计博物馆。“生活世界——馆藏西方现代设计展”是该博物馆的常设展览,是以包豪斯为主体,从设计品、设计师和设计与社会三个视角,对西方150年来的设计历史进行较为全面的回顾。在该博物馆落成之前,先期购进的包豪斯收藏已经举办了两次非常有影响力的回顾展,一次是2013年12月在深圳与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的“从制造到设计——20世纪德国设计展”,另一次是2014年9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比较全面地回顾了德国设计制造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从设计师、制造商与使用者等多个角度来解读设计史上的经典,为中国设计制造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四、制造过程展

大部分的设计展览都是展示完整的设计物品,而不是制造过程中的半成品。然而,制造过程的展览,也是设计展览的重要模式。事实上,人们的好奇心一直伴随着物品的制造过程,探索频道的王牌节目《造物小百科》(How it's made)带领观众了解700多种产品的生产制作过程,从日常生活中的面食、糖果等,到高科技中的计算机、汽车、飞机等,对每件产品的整个生产工艺过程进行了详尽拍摄和专业解说,收视率很高。动态的过程解说,有利于把产品的制造过程解释清楚,但观众面对的毕竟是影像,而不是实物。在设计博物馆中用实物的方式展示物品的制造过程,能够让观众对物品的制造过程形成更直观、更真实的印象。

伦敦设计博物馆2014年的展览“制作中”(In the Making,图19),展出了制作过程中的网球、法国号、铅笔、椅子、苹果笔记本电脑等,让人们以视觉的方式参与到物品的制造过程中。展览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从制造过程中横截出一系列的半成品,对半成品进行展示;第二部分则是展示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整个制造过程。虽然有评论者从美学的角度说那些半成品极具雕塑感,但是展览策划者的意图是希望观众能够感受到材料、工艺以及制作过程的魅力,了解到物品是如何制造而成的。

图19 2014年“制作中”展览入口,伦敦地铁火车头铝壳

设计展览从诞生之初,便以展览会的形式肩负着提升公众审美趣味、促进设计与经济发展的重任。在专业的设计博物馆成立之后,精彩纷呈的专题展与回顾展则以知识性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本文总结了一些设计展览的模式,当然远未穷尽。物品从最初的设计,到制造,再到消费,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在展览中呈现,而不仅仅是只展示单纯的完成品,也不限于展示物品的制造过程。对于最初设计的展示,有助于人们了解设计是如何在功能需求、材料用途、时代趣味等等因素中萌发的;而对于终点消费的展示,则会让人们看到物品在生活方式与生活场景中的存在状态,真正了解到设计的价值与不足。关于展览场地,也从最初临时性的展场,到后来长期设立的博物馆,近年来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很多博物馆把展览延伸到网络上,让人们方便地在网络上探索展品……相信今后人们还会不断探索新的模式,让设计展览更好地促进设计实践与经济发展,提升人们的审美趣味与生活品质。

猜你喜欢

水晶宫展览会博览会
上海将举办碳中和国际博览会
生活在“水晶宫”里的水蛛
名酒展览会
殡葬展
关于召开“第十三届全国农药交流会暨农化产品展览会”通知
东京眼镜博览会憧憬“2010”
莫斯科举行百万富翁博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