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

2022-10-20陶丽群黄桂红罗有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22年25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血小板

陶丽群 黄桂红 罗有华

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药学部,广西桂林 541199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疾病,因脑部血液供应发生障碍引发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破坏患者脑神经功能,危害患者生命安全。临床治疗多以药物治疗为主,其中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降低血管栓塞发生风险,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恢复。而阿司匹林是一种应用历史悠久的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患者血栓形成,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控制疾病进展,被广泛应用于脑梗死患者中。但已有研究指出,阿司匹林大剂量长时间给药容易造成患者出现出血、溶血及造血功能障碍等不良情况,用药效果不理想。因此,需联合其他药物强化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而氯吡格雷可用于防治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栓、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栓栓塞引起的并发症,同时在治疗后可减少动脉粥样硬化事件的发生,用药效果较好。基于此,本研究选取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两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中,男19例,女21例;年龄41~67岁,平均(54.37± 7.5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20 h,平均(11.67±3.22)h。观察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2~67岁,平均(54.63±7.3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4~19 h,平均(11.56± 3.21)h。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号:2016年审(0136号)],患者及其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中急性脑梗死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CT检查确诊;②患者发病时间均在24 h之内;③错过溶栓时间未接受溶栓治疗者或家属拒绝接受溶栓治疗者;④严格遵从医嘱,用药行为良好者;⑤患者及家属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本研究调查;⑥患者均于桂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建卡,定期至医院复查。排除标准:①对本研究所用药物有过敏史者;②凝血功能障碍者;③近期服用其他抗凝血药物或接受过抗凝血治疗者;④肝肾功能异常者,存在消化道出血等疾病者;⑤于外院接受治疗,后转运至我院的患者;⑥合并心力衰竭、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⑦既往存在颅脑创伤史、手术史的患者;⑧对治疗药物过敏的患者;⑨既往存在药物滥用史、吸毒史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行降低颅内压、血压管理以及常规抗感染治疗。

对照组患者于一般治疗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拜耳医药保健公司,生产批号:20161208,规格:100 mg)治疗,1片/次,1次/d。

观察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用药方式与对照组相同,硫酸氢氯吡格雷片[赛诺菲安万特民生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161201,规格:75 mg(以CHCINOS计)]初始剂量为300 mg/次,之后调整为75 mg/次,1次/d。

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4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评估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1 d、治疗14 d后的神经系统功能、凝血功能。①选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进行检查,该量表共包含15项,涉及患者意识水平、视野、肢体运动、感觉、语言及注意等多个方面,共计42分,量表评分与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成正比;②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肘静脉血3 ml,采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北京普利生仪器有限公司,C2000-A型)测定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及血小板计数(blood platelet count,PLT)。③不良反应。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期间消化道出血、食欲减退、眩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的比较(分,±s)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APTT、PT、TT长于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L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PT、 TT、FIB、PL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功能的比较(±s)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我国最常见的卒中类型,致死率及致残率较高,起病原因多为机体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正常供血功能受损,血流量不足或停止供血,造成该血管供血区域内的脑组织出现缺血、缺氧软化及坏死;同时遗传因素、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均引起缺血性血管病发生、发展,给患者机体健康及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干扰。因此,选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对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获益十分必要。

阿司匹林是一种抗血小板药物,可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来减少血栓素的形成,进而避免血小板的聚集,以起到抗凝血的作用,对抑制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但仍存在部分患者接受治疗后难以获得理想治疗效果,并且增加血小板剂量也无法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反而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需联合其他药物提高治疗效果。氯吡格雷是一种血小板聚集抑制剂,可选择性结合血小板膜表面的二磷酸腺苷受体,阻碍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活性化过程,从而阻断血小板聚集,达到较好的抗血小板治疗效果,对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PT、TT长于治疗前,FIB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APTT、PT、TT及FI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凝血时间测定值均未超过正常值的2倍,处于安全范围内,说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及凝血功能方面有显著优势。分析其原因可知,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防止血小板的释放以及凝聚,有效降低其聚集反应,从而控制血管内血栓的形成,对于急性脑梗死的预防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两种药物联合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减少凝栓质及血小板糖蛋白复合物的活化,达到抗血小板治疗的目的,从而有效延长患者凝血时间,阻止其脑梗死病情发展,提高其神经功能。同时相较于单一用药,两者发挥不同的作用机制,作用于血小板凝聚的不同环节,在减少不良反应的同时保证了治疗效果,用药更加安全。

另外,本研究结果还显示,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多为胃肠道不良反应,不影响患者正常用药,提示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安全性较好。但本研究仍存在不足之处,如选取的样本量有限,未来可进一步扩大样本量的选取,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为后续脑梗死患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综上所述,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提高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延长其凝血时间,减少血栓的产生,安全性较好,保证患者生命健康。临床可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优先接受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利于患者恢复。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血小板
曲美他嗪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效果
用模块化思维打造组织
吃氯吡格雷最好测下基因
氯吡格雷抵抗须防范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氯吡格雷和奥美拉唑药有冲突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每日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