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湟中:河湟文化的一颗明珠

2022-10-20李少堂

青海湖 2022年8期
关键词:塔尔寺铜器技艺

李少堂

湟中以湟水河而得名。四面环山,湟水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湟中才能被称作湟中。祁连山余脉娘娘山雄踞西北,拉脊山脉绵亘西南,像护佑湟中的两道天然屏风,一西北走向,一西南走向,一高一低,遮风挡雨,温厚地把2444 平方公里的山川严严实实包裹在里面,一方水土真是人杰地灵。

山的皱褶里是绵密鲜活的城镇与村落,错落有致、端庄精巧。山中多水,源自祁连山冰雪融水的滋养,大南川、西纳川、云谷川等14 条河流呈扇形,一路欢畅地汇集湟水河,这使湟中的每一处看上去,都有山水点染其间。当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像城市时,湟中却因着大山的相对封闭和众多河川的养育,有了永久的文化个性。山与村落,与城镇、与河川,互为背景,互为依存,对湟中人而言,多了几份安然自信。

水让山软,山让水有了依靠,有山有水的地方孕育着独特的文化。在湟中,高山河川风光秀丽,随处都是让人赏心悦目的自然景观。群加国家森林公园、上五庄水峡、南朔山、莲花山,山峁纵横,山山相扣。走过山,望过山,品过山,让山有了历史,有了文化。山的沉稳与厚重,河的情深意长,磅礴大气中透着柔美的万种风情,这况味,独在湟中。

山让城变高,水让城低了,又高又低的山河,给了湟中又高又低的味道,认识并理解湟中,就要从塔尔寺开始。

众山包裹的塔尔寺,是河湟文化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寺里蜚声海内外的酥油花、壁画、木雕、砖雕、唐卡、堆绣、泥塑、音乐、舞蹈、织毯技艺、雕版印刷、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数不胜数、应接不暇的文化遗产,才是这座寺的文化细节,才能让人们品味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历史感。

时光穿梭,光阴荏苒,芸芸众生往来其间,给湟中留下了往昔和念想,也让湟中有了自己的味道。生命轮回,年久日深,湟中成了养育河湟文化的温床。

一座城市的骨骼是混凝土建筑,血脉是流动的商品和经济,那么它的灵魂和魅力就是文化了。

湟中是非遗文化存在和成长的沃土,在不断延续中有了活色生香的韵味。这些以塔尔寺为轴心的支撑,多形态,多民族,多派系的非遗物象随处可见,像一个个透明艳丽的冰糖葫芦镶嵌在大山的皱褶里。加牙藏毯、塔尔寺酥油花、堆绣、塔尔寺花架音乐、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更是锦上添花。

单说加牙藏毯吧,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加牙藏毯是湟中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六个项目之一。加牙位于湟中上新庄镇,早在清代该村就有“毛织品编织村”的美誉,这里编织的五彩褥、地毯远近闻名。

加牙藏毯艺术跟塔尔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清康熙年间,塔尔寺为满足寺院装饰及僧人诵经所用坐垫,藏毯编织工艺便在塔尔寺周边迅速兴起。清嘉庆年间,两位姓马的宁夏地毯匠人来到加牙村,村民杨新春和马得全便跟两位匠人学习栽绒地毯编制技艺,又把当地的传统藏毯编织和内地栽绒地毯的编织方法巧妙结合,进一步拓展了加牙藏毯的技艺。后来,马、杨两家的藏毯技艺世代相传,至今传至第八代。在湟中加牙村,几乎人人都会捻线编织藏毯,民间曾有“姑娘嫁到加牙里,不捻线着干啥哩”的俗语。

加牙藏毯以卡垫、马褥毯、炕毯、地毯为主,选材优良,花样新奇,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多彩,条纹清晰,色彩鲜艳,民族风格浓厚,一块藏毯至少可用数十年。品种繁多、花色各异是加牙藏毯的又一特点,有14 个系列、70 多个品种,多采用连环编结法,毯面厚实,保留着传统藏毯边缘不缠线的特点。样式主要有以藏式吉祥图案为主的传统藏毯、仿古藏毯、包芯卡垫藏毯、丝毛合织藏毯、丝绒藏毯等。配色艳丽,风格粗犷,质地华贵,实用价值与艺术价值融为一体,是世界地毯界公认的最好的手工地毯之一。

成功的加牙藏毯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就原料加工来说,要经过选毛、洗毛、和毛、梳毛、纺纱、洗线、染色八道工序。在经纬分明的地毯上制作出理想的艺术效果,最要紧的是纬线要平行一致,做到上下绒头长短整齐、毯背不出现空环凸泡。最后使其达到松散丰满,手感爽滑的效果,呈现出清晰、均匀、流畅,完美体现图案设计的风格。

2006 年6 月,加牙藏毯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杨永良成为加牙藏毯技艺国家级传承人,藏毯成为湟中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

一座寺院与一种传统织毯技艺如此生生相息,这是湟中的一个奇迹,湟中与塔尔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着无尽的意义。

而在湟中,被称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的“酥油花”更是巧夺天工、锦上添花。2006 年,塔尔寺酥油花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塔尔寺酥油花的前世缘于一个梦。相传,有一天夜里宗喀巴大师梦见人间的荆棘变为明灯,杂草化为鲜花,明灯鲜花之间千千万万颗珍珠闪闪发光,无比辉煌壮观。弟子们想实现大师的梦,便用酥油雕塑再现梦境,于正月十五日夜供奉于佛前,这便是塔尔寺酥油花的前世。

明万历年间,塔尔寺就有了成规模的酥油花灯会,到清代逐步走向鼎盛。那时,“月当空,耳边箫鼓叮咚。彩棚间安排灯架,年年花样不同。放光明,庄严灿烂,有人物,阁楼玲珑。怪怪奇奇,形形色色,番僧巧妙夺天工……”(基生兰《多丽·塔尔寺酥油灯》)。

酥油花的造型就是一种极为高超的雕塑艺术,无处不体现出精、繁、巧的特点。完成一套作品需要六道工序,即扎骨架、制胎、敷塑、描金束形、上盘、开光。一架酥油花,人物走兽百计、亭台楼阁数十,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个个形神兼备、细致入微。整个画面浮雕与立体相结合,人物与景物相结合,构思之精巧,内容之丰富,想象之奇特,犹如一部浩繁复杂、色彩缤纷的立体历史长卷,简直就是一幅河湟“清明上河图”。

新中国成立以来,许多新的内容出现在酥油花展上,如《开山修路》《农业丰收》《草原风光》等。在1957 的灯节上,一幅《开国大典》的浮雕,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记载了众多英雄人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制作的大型酥油花《文成公主》,中有近300 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汉藏民族和睦友好的历史场面得以再现。

如果说酥油花是凝固的雕塑艺术,那么在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展时,伴奏的花架音乐无疑为其增添了流动的生命,让凝固的艺术长上了飞翔的翅膀。

花架音乐由管乐和打击乐组成。吹奏的管乐有笛子、管子、唢呐、笙等,打击乐有鼓、钹、镲、云锣、当响等。在正月十五展供酥油花时,花架音乐的演奏将整个灯会推向高潮。此时,在千万盏酥油花的熠熠生辉中,一场人与人、人与自然对话的音乐盛典开始了,旋律的流动感和神秘感把人们带入了神圣的音乐殿堂,这是真正来自民间的音乐。

在塔尔寺被誉为艺术三绝之一的堆绣,至今有着鲜活旺盛的生命力,具备实用价值的堆绣,更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情实地的体验。

湟中堆绣主要分布在塔尔寺周边的鲁沙尔、田家寨、多巴,是在塔尔寺堆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丝绫堆绣,有平面堆绣与立体堆绣之分。平面堆绣也叫“平堆”,它是把剪好的绸缎块图案平贴在刺绣的布料上,然后稍加渲染,产生视觉上的立体效果。画面平展匀净、色彩艳丽、装饰性强。立体堆绣也叫“棱堆”,一花一叶,一蝶一蜂,一针一线,将刺绣与浮雕完美结合在一体,在所堆的布绸图案中间垫上羊毛或棉花,更显凸状,使刺绣图案造型有强烈的立体视觉效果,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堆绣内容大都以佛经故事为题材,多以人物为主。堆绣十分注重人物造型的刻画与丰满,十分讲究各色绸缎的配置,代表作有《十六尊者显神通》《十六尊者像》《八仙过海》等。每年在塔尔寺“观经会”上展出的4 幅巨型堆绣佛像,俗称“晒大佛”。宽20 米、高30 米的佛像,是塔尔寺堆绣的珍品。届时,宏大的堆绣作品远在数里之外就能望见,遮盖了整座山坡,有着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2008 年6 月,湟中堆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名录,徐全熙成为这一绝技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0 年11 月23 日,雪后的北京艳阳高照。一场内容为“三山湟水间·花儿与少年”青海河湟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展示月活动,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馆拉开序幕。

这次规模盛大的非遗文化展示月活动,以“河湟遗韵·西陲安宁”为策展主题,以西宁市湟中区为主的400 多件静态非遗展品和系列文创产品,全面展示了青海花儿、湟中堆绣、湟中银铜器制作、湟中农民画、河湟皮影、湟中陈家滩传统木雕、河湟刺绣、宗喀唐卡等近30 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让湟中非遗在首都北京亮相。

短短几天时间,迎来数万名观众。在恭王府嘉乐堂,围拢着里三层外三层的观众,一座高280 厘米、口径201.9 厘米、锅盖盘踞着8 条龙的特大铜制土暖锅,吸引了人们的目光。这座土暖锅动用了湟中72 名铜银工匠、用2000 多个工作日精心打造而成,镶嵌了吉祥八宝、如意莲花等传统图案。土暖锅内分4 个烹调空间,可同时烹制2 头牛、8 只羊和100 只鸡,“围炉聚炊欢呼处,百味消融小釜中”的诗意油然而生,更为这个冬天增添了几分暖意。

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历史悠久,至清末民初,银铜器加工初具规模。依托塔尔寺,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在鲁沙尔镇昂藏、阴坡、阳坡、南门村和西堡镇西花园村等乡镇多有作坊。从事银铜器加工的农民2000 多人,年收入700多万元,产品一部分在当地销售,一部分远销甘肃、内蒙、深圳、云南、四川和尼泊尔。其加工工艺分银器和铜器。银器加工工艺素以形薄、光亮、轻柔、质纯、精美等特点著称。铜器加工工艺精湛,图案复杂,造型逼真,表现手法突出,品种繁多。

文化需要时间的沉淀,湟中作为河湟文化的发祥地和核心区之一,衍生出了一批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河湟文化当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2005 年开展非遗工作以来,湟中深挖文化潜力,已申报县级以上非遗137项,其中塔尔寺酥油花、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堆绣、湟中千户营高台、湟中银铜器制作与鎏金技艺、塔尔寺花架音乐等6 项非遗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达到8 名;陈家滩传统木雕、河湟皮影制作技艺、湟中壁画、湟中民间彩绘泥塑、湟中农民画、慕家酩馏酒酿造技艺等16 项非遗项目被列入青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省级传承人达到28 名;还有市级非遗项目12 项,传承人21 名,非遗项目数量位居西宁市之首。

2015 年“八瓣莲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中心正式开馆,作为湟中非遗展品的集大成者,八瓣莲花进驻了八种具有代表性并适合产业化发展的湟中非遗项目(堆绣、银铜器、加牙藏毯、镶丝、雕刻、农民画、民间彩绘泥塑、壁画),集中展示湟中非遗,为湟中非遗走向国内外搭建了平台,也标志着湟中非遗保护从单纯的“项目传承”走向“大众性”的文化体验与良性保护。

2018 年开始,湟中建立了非遗数据资料库,出版了《湟中农民画》《青海大酉山民间武术》《新编河湟曲艺》等非遗相关图书;拍摄了湟中加牙藏族织毯技艺、湟中堆绣、湟中千户营高台、湟中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等大量非遗专题纪录片。

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承载着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代表着这个国家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是这种力量的源泉,只有不断壮大这种力量,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青海文化才能走得更远。

猜你喜欢

塔尔寺铜器技艺
非遗技艺绒花的传承与创新
塔尔寺
塔尔寺
治理的技艺:三代王官学新说
塔尔寺和金银滩
由新见阳小叔父鼎看叔姬鼎等铜器及相关问题
技艺精湛 星光灿烂——来自欧洲的Herrmans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
踏浪青海湖
铜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