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岗之子
2022-10-20韩国强
■ 韩国强
说他是“雷岗”之子,是因为他的母亲来自雷岗。雷岗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因为邓小平、刘伯承率领,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在雷岗强渡汝河时和国民党一场殊死血战的所在地。他的母亲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恰好亲历了那场战争,并参与过支前行动。
——题记
壬寅年的中伏第三天的上午,骄阳似火,空气如同凝滞一般,让人透不过气来。在河南省正阳县油坊店乡辖区与雷岗村接壤的乔庄东侧,一块翠色欲流的花生地旁边,我遇到一位弯下腰时不时薅草的中年男子。但见他中等身材、肤色微红、手脚麻利、满脸汗水。他的名字叫王建华,我猜测他母亲给他起这个名字时,是包含有一定的意义的——希望他建立中华千秋伟业。我笑着说出自己的见解,他笑笑表示肯定。他正是我要采访的对象。
地头有一棵大槐树,已经亭亭如盖。坐在槐树下,微风吹拂,有丝丝凉意。我们相对而坐,悉心听他讲自己的故事,他母亲的故事。一次跨越年轮的聊天,我的心也随着他的讲解上下翻飞,跌宕起伏……
一
1947年8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司令员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所在的野战军指挥部和中原局,随第六纵队抵达汝河北岸。
24日上午,汝河南岸正阳县油坊店到汝南埠一线集结了国民党重兵,欲对刘邓大军形成堵截包围之势,欲将南下部队除之而后快,以此妄想挽救他们覆亡的命运。
40多岁的杨振亚虽是一介书生,但他从小就怀有满腔报国之志,机会来了,无论如何都不能放过。他配合先头部队,动员雷岗村及周边的父老乡亲为部队捐献小船、木门、檩棒木头、高粱秸秆等,扎成筏子,冒着被国民党宓连长发现被杀头的危险,支援解放军强渡汝河。他的身后,总是有位十七八岁的女孩的身影,忙前忙后,对乡亲们所捐献物资和参加运送的人员统计及登记工时,一次又一次地解释,丝毫都没有感到厌烦。虽然她忙得不亦乐乎,但一切井然有序。
这位女孩就是杨振亚之女杨素梅。杨振亚是雷岗村出了名的私塾先生,杨素梅天生慧质,受父亲的耳濡目染,自小知书达理,勤奋好学,能写会算,且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有所了解,知道他们是一支为老百姓谋幸福的军队。当时她在方圆几里就是数一数二的才女。“杨家有女初长成”,雷岗战役中,她初出茅庐,危难时候大显身手。父亲冲在前,她也不甘落后,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24日下午3点多,工兵连和南岸支前民工在河面上架起一座浮桥,第六纵队52团迅速到达南岸掩护后续部队渡河。敌人从东、南、西三面把大雷岗团团包抄,阻挠大部队渡河南进。与此同时,国民党部队继续向南岸增兵,北岸围追部队也步步进逼。
黄昏时分,刘邓首长赶到河边。智者终归是智者,他们面对严峻的战斗形势,刘伯承说:“狭路相逢勇者胜啊!同志们,我们要从敌人的阵地上杀开一条血路,冲过去!”邓小平说:“我们要不惜一切代价和牺牲,坚决打过去。”
“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杨素梅,也深深地“长”在她的身体里,成为之后她教育子女及其晚辈的一句至理名言。
“那时候解放军能过了汝河,咱老百姓就不怕了,当时渡河作战的时候,枪对枪,刺刀拼刺刀,还有敌人的三五架飞机在头顶上轰炸……”杨素梅把讲述当年雷岗战役的惨烈场景,作为教育孩子爱国、爱革命、爱老区人民的一种范本,时常挂在嘴边。
在解放军部分部队越过汝河后,杨振亚为解放军引路,穿过敌人的封锁区。走着走着,“嗖”的一声,敌军一颗炮弹落在杨振亚不远处,杨振亚当时被炸晕躺在了地上。紧随其后的杨素梅把父亲拖拽到一棵大树下,声声呼唤着父亲。低空盘旋在头顶上的敌机轰鸣声,附近炸弹的爆炸声,还有远处的机枪声,以及解放军战士的呐喊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父亲终于醒了,杨素梅扶起父亲,冒着流弹,躲避到安全处。
雷岗这场战争,也许没有人能记得杨振亚父女的名字和事迹,但能为解放军打赢这场战争做出自己的贡献,父女俩没有一丝一毫的后悔。杨素梅几十年以后再说起,那是一生的自豪。
二
1949年春天,杨振亚没有看到他理想中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就驾鹤西去了,英年仅仅42岁。这对于刚成年的杨素梅来说,是一个沉痛的打击。有时恐惧在美好中出现,有时美好在恐惧中产生。就在父亲去世的第二年,杨素梅经人介绍,认识了邻村的小伙王卓位,也是一个略有文化的人。很快,两人便结为秦晋之好,成为伉俪。
杨素梅嫁到王家后,靠着二人的双手,在当时艰苦年代,养家育子。
杨素梅曾经受过雷岗战役的洗礼,善良、淳朴、乐善好施成为她做人的原则。在当地,在那个饥饿的年代,老王家的善举在方圆几十里是出了名的。
那年冬天的一个傍晚,杨素梅家来了一个蓬头跣足、衣衫破烂,看似外地人的流浪汉。杨素梅便递给那人馒头和衣服。天快黑了,望着这个伶俜的踽踽独行的身影,杨素梅和丈夫经过简单商定,腾出一个床铺,留宿他一夜。
而第二天一大早,丈夫王卓位起床后,“流浪汉”早已不见踪影。到牛棚喂牛,却发现大黄牛也不见了。急遽寻找无望。天哪!那可是家中唯一的种地“靠山”呀!这下,老王家的天仿佛一下子塌了。
事后有人戏谑地说,老王家遭了这样的贼,一定吸取教训,看以后还施舍不?杨素梅哑然失笑道:饭一定要给饿了的人吃,水一定要给渴了的人喝,该施舍的一定还要施舍。这就是一个农家妇女的情怀,良好的家风一旦确立,就会代代相传。杨素梅就是这样的一位母亲,诠释着家风,守护着家风,用家风教育着子女。
1967年11月29日,杨素梅的儿子王建华出生了。王建华成为家里的第六个孩子。在他之前,已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这个三男三女之家,很是圆满。可还没几年,又有两男一女降临,兄弟姐妹共九人。这下,乡亲们有的就偷偷看老王家的笑话,生那么多孩子,就他家那条件,咋养活起?不夭折几个才怪呢!
杨素梅和丈夫在艰苦的条件下,胼手胝足,精心照料着年迈的公婆和一群孩子。全家13口人,就靠杨素梅两口子挣工分来养活。尽管两口子拣最急难险重的活干,一年苦苦干到头,分的粮食还是不够吃,花钱全靠家里喂的几只鸡下蛋。这样长年累月地苦下去,导致大女儿未满18岁便找了婆家。出嫁时,嫁妆置不起,旧衣裳洗洗穿上就嫁了人。
大儿子到了18周岁,刚刚能给家挣到工分,杨素梅心中却另有打算。一天,她向丈夫说:“把文清送到部队吧,部队需要这样的年轻人,咱不能顾小家而忘国家呀。”看着妻子认真的模样,丈夫点了点头。
当夜,杨素梅来到大儿子床前,问他:“文清,你是咱家的老大,你给自己定的人生目标是什么?”
“我要当兵,保家卫国。”没等娘说完,文清抢着说。
“好孩子,娘也是这意思,咱娘俩想一块儿了。”
“娘放心,我到部队一定好好干,为你争光。”
这年冬天,大儿子王文清自豪地戴着大红花参军了。临走那天,杨素梅步行好几公里依依不舍地把儿子送到军车上。
大哥参军了,大姐出嫁了,家里干活的人少,吃饭的人多,小小年纪的王建华和他的几位哥哥姐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决定集体辍学,帮父母干活。
这下可把知书达理的母亲气坏了。她把孩子们叫到一块儿,苦口婆心地说:“常言道读书不能挣钱,但想挣钱必须读书。你哥去当兵报效祖国了,你大姐也出嫁了,而你们只有好好学习,才是对父母很好的报答,父母再苦再累也值。不读书永远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杨素梅的几句话深深打动了孩子们,他们再也不提辍学的事了,比着加倍学习。尤其王建华,每学期都带回一张奖状,那土坯墙的一面,贴满了“优秀学生”“三好学生”的奖状。
日子黑黑白白,岁月青青黄黄。不知不觉,杨素梅夫妇靠坚强的毅力,把王建华他们九个兄弟姐妹都拉扯大了。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王建华靠着毅力,于1987年考入河南农业大学,一家人勒紧裤腰带,整整四年,助其顺利完成学业。
杨素梅老了。今年93岁的老人回首看看9个孩子,一位是军人,四位大学生,四位优秀共产党员,心里感到无限自豪。
更让杨素梅骄傲的是在她的家风的延续下,王建华唯一的儿子冬子通过刻苦学习,不仅顺利考入了中央财经大学,2017年,还被国家选派到美国留学去了……
三
一个人固有的初心与情怀,决定其人生高度和广度。
1991年9月,大学毕业的王建华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随浪潮去南方下海挣大钱,找门路进入行政单位,拉关系留在省城郑州。而是服从组织分配,回到了生他养他的家乡——河南省正阳县。他被分配到当时的县农业局农技推广中心,从事农业技术研发推广工作。这是一个专和农业、农村、农民打交道的部门,也是他大学所学的专业。有许多不明就里的乡亲甚至说“升初中、升高中、升大学,升来升去还是跟农业打交道”,还有的说“真是农民的儿子呀,还接着干”……总之说什么的都有,冷嘲热讽的也有。王建华听后,很无奈,摇摇头一笑了之。乡里乡亲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由他们去说吧!
正阳历史悠久,夏代为古慎国,商为挚国。周初,县本部为慎国,南部属江国,北部为沈国。春秋属蔡国,后复为慎国。战国属楚国,秦朝属楚郡。后改属颖川郡。西汉初年置慎阳国,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废慎阳国降为慎阳县,属汝南郡,此为正阳设县之始。魏、晋仍为慎阳县。南朝宋改为真阳县。直至清顺治年间,几经易名撤置,仍名为真阳县。雍正元年(1723年)为避雍正皇帝名胤禛讳改称正阳县,属汝宁府。民国三年(1914年)改属河南汝阳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道废,属河南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属河南省行政第八督察区。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3月12日,正阳解放。先后隶属于中共豫皖苏第八专区、确山专区。1949年8月属信阳专区,1965年6月改属驻马店专区。自西汉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设县至今已有2127年的历史。
正阳盛产小麦、花生、水稻、西瓜、大蒜、生姜等农产品,是“全国花生种植第一大县”“全国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河南省优良生猪第一大县”“河南省畜牧强县”。正阳县是标准的农业大县,祖祖辈辈的父老乡亲也是以种植为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千里沃野,一马平川,农业基础良好。
正阳县虽然历史悠久,文脉资源丰富,但开展农业技术推广任务艰巨,意义重大。王建华认为:作为农民的孩子,要为农民做好服务,一定做出来实实在在的事,一定要让农民从千百年来低效率劳动的桎梏里解放出来,让他们得到看得见的实惠。从事农技推广工作,直接关系到种子的推广应用和病虫害防治工作,为乡亲们丰产丰收提供切实的后援保障。他把在大学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作中的实践相结合,甩开膀子,先后对全县21个乡镇的土壤结构、病情害及种子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做了大量记录,经过综合衡量及科学认证,利用三年的时间制定出一套整合土壤结构调整和病虫害防治的一揽子计划。
1995年6月,王建华的农业技术推广计划尚未付诸实施,他又被调到县农业经济管理站,从事农业经济管理及农民负担的监管工作。1998年8月,县里出台政策,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科技实体,王建华觉得这是更贴近农民的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自主研发农业科技项目,用自己的智慧服务农业、服务农民,为父老乡亲们争取更大更多的实惠。这与当时他的想法不谋而合,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既然做出这样的决定,他立马就付诸行动。他是个雷厉风行的人,说干就干,于是他靠着自己早已做好的研发计划,在全县第一个报名,率先酝酿开办科技公司的先河。
瞄准市场广泛精准研发,是为了精耕市场聚焦农业科技选准主攻方向。1998年底,王建华结合正阳县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全方位调研论证和遴选,创办了“河南天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这个选择,得到了爱人王月娇的大力支持。1994年,王建华与正阳二高校友王月娇结婚,并很快生下一个胖嘟嘟的儿子,伴随着孩子的哭声和笑声,小两口走进了生活深处。
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个默默无闻,如同千斤顶一样支撑着事业发展的女人。王月娇就是这样的女人。针对爱人创办的天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作为师范本科生物专业毕业的王月娇,在教学战线工作之余,利用所学的知识,配合王建华创办新型农民和科技人才俱乐部、图书室,在田间地头建科普园,培训新型农民。
在王建华夫妇的努力下,正阳县600余名农民通过培训,成为有一技之长的新型农民。这下,河南天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地头科普园成为正阳农业科普传播的一张名片,被省科协和人民出版社定为驻村联系基地并为图书室捐赠大量的图书。
这一年,他们决定在暖棚种植黄瓜。
10月,大田黄瓜已经败落。可大棚黄瓜刚刚下种,王建华睿智的目光瞄准的正是今冬和明春市场的空缺。
秋去冬来,外面是天寒地冻、大雪飘飘的沉睡世界,里面却是青枝绿叶、春暖花开、生机盎然的另一个被唤醒的世界。
黄瓜开花,杏黄色,像小喇叭,满室清香。这些只有春天能见到的场面,在大冬天见到了。从花儿谢到成瓜,需要21天。每天王建华盯着一根根的小黄瓜,一天一个样,如幼儿胖乎乎的小手指,慢慢长大,他的内心像猫儿挠痒痒一样。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赶在春节前,收获果实,一筐筐、一篓篓,顶花带刺,滴青流翠。流向市场,走向超市。王建华的脸上也和黄瓜一样,开满了花。
就这样,第一年,初试成功。王建华和他的团队靠着实验暖棚收入4万多元。
四
人类的财富,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的,一类是精神的。
2002年春夏,一场大旱席卷全国大地。作为从事农业生物研发的公司,王建华立即认识到研发耐旱的谷子、大豆、玉米、小麦等种子,惠及旱区百姓是当务之急。可培育种子需要土地,更需要大批资金作保障。
听说河南天择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需要用地研发耐旱的农作物种子,大家都纷纷传开。一天中午,大林、雷寨、新阮店等乡的村民代表出于信任,不约而同地找到王建华,每个乡决定无偿提供100亩土地,解决育种土地问题。
资金上,县农村信用社主动找上门,帮助贷款20万元解决资金难题。土地有了,所需资金也解决了,王建华大胆在这三个乡开展耐旱种子培育和蔬菜大棚的试点建设。
王建华按照“高起点、管长远、保安全、促发展”的基本思路,全面建设和逐步推行新品种的培育应用,并在一至两年时间,培育出谷子、玉米、花生等良种,在全国推广。
在公司发展中,他知道自己和企业还相差甚远。“现在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关键是领军人对管理水平、业务技术、工艺、品质和市场的专业、专注、专心及持之以恒的追求,始终发挥着标杆作用”。随着企业一步步发展壮大,他深感自己需要不断地充电,提高自己的研判力、决断力、组织力、凝聚力和领导力,有底气做到“向我看齐”;只有自己的知识、认知思维和技巧技能等能够站在前沿制高点上,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决策准、令人服,领导团队向前进。于是他在繁忙的事务中,挤出时间,刻苦学习,研读了数十本农业科技书籍、杂志,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他特别崇尚知行合一,既注重把所学的每一点知识都在实践中反复检验,让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又善于把实践中每次探索的成功都找到理论注脚,总结归纳出属于自己的实战经验。
2004年秋,对王建华来说,是一场灾难。
刚进入秋收之际,大林、雷寨、新阮店三乡的村民代表又来找王建华,这次,他们是代表乡亲们要回每个乡100亩地的种子示范田。
乡亲们这种出尔反尔的态度是怎么回事?原来,2002年之前,因农民种地负担过重,加之外出农民工打工挣的钱多,收入远高于种地,致使大片土地荒芜,于是,乡里好多农民分文不取让人托管代种土地。而2004年,国务院开始实行减征或免征农业税的惠农政策。农民看到了种田的希望,决定收回原无偿托管的土地,自己种。
为了整合这些土地,“喂饱”土地有机原料,王建华先后投入了好几十万元资金,仅后续贷款就达30余万元。投入归投入,农民的地,农民自己做主,要回土地,是农民的权利呀!
这几年,王建华几乎拿出了全部的精力砸在这片故乡故土上,有着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绝。在这样的思维定式下,他认为,善谋大事者,需谋全局而虑长远,并制定了“一年打基础、两年上台阶、三年翻一番、持续大发展”的公司战略规划和“诚信合作、改良提升、规模扩张、市场拓展”十六字经营方针。他始终保持着“只要想到就要做到,只要去做就要做好”的坚定态度。
但是,面对亲手打造的实验基地半途而废,面对几十万元的银行债务,面对一些不明真相的人的眼神,王建华瞬间有种茕茕孑立、涸辙之鲋的感觉。
在王建华处于人生的低谷时,妻子用手机发来“眼睛为你下着雨,心却为你撑着一把伞”的一条微信。在妻子的关心下,王建华蓦然醒悟。历史从来没有如果,历史只有弯弯曲曲的现实。世上没有救世主,壮志未酬,雄心永在,七尺男儿,满腔热血,这事业的闪失,何尝不是一次机遇?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于是,2004年底,他振奋精神,通过研判,到曾经就读大学的郑州市,开办了期货交易公司,开发了互联网“e购万家”平台。通过几年的努力,王建华的互联网线上购物平台已小有名气,并挣得了第一桶金。他不仅还掉了几十万元的贷款,还净盈利100多万元,发展前景十分可期。
五
好政策、好机遇,再加上有一帮子亲如兄弟姐妹的团队,万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013年,国家实施脱贫攻坚工作。身在郑州的王建华坐不住了。脱贫攻坚,是一项艰巨任务,面对的是农业、农村、农民。贫困户脱贫,得有好的引路人。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民儿子,在脱贫攻坚战中,要发挥一份力量,一份责任。在这种责任感的驱使下,他食不甘味、夜不能寐。“狭路相逢勇者胜”这句话,他时刻铭记在心。随即他做出决定:杀回老家去!
他坚信:超乎常人想象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象的期望是可能。于是,他再次有了新的抉择。他带着自己运营几年、较为成功的互联网线上购物平台,毅然返回正阳,安营扎寨,在正阳这个广阔天地里,参与脱贫攻坚,用自己的智慧服务千家万户的农民。这是责任,更是义务!大学时读到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这时候要践行,更要发挥到极致。
2014年,他在正阳开办了正阳县品味农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容易,可具体实施起来,困难和问题太多了。
前车之鉴,永生难忘。为把正阳县品味农业有限公司基础做实打牢,缺资金,他就把在郑州挣得的100多万元资金全部用到公司基础设施建设上,同时,把自己的房产作为抵押物,又从银行贷款,用于配置研发设备;并在地方政府的鼎力帮助下,租赁到600多亩土地作为公司的试验示范基地;缺研发团队,他三顾茅庐,到郑州找母校、找同学,挖掘到4名专业人才,又从社会高薪聘请5名农业技术骨干,形成了一支顶尖的农业科技研发团队。在此基础上,品味公司又成立了正阳县农勰种养殖合作社,带动农户进入花生主导产业的全县产业链农业中。同时,整合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确保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各个环节质量可控,社员可分享每次产业延伸带来的红利。
为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实现由传统农民向新农人的转变,2016年,公司成立了新型农民培训学校,采取室内和田间地头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培训,使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主力军。
近几年来,正阳县的花生种植及产业的蓬勃发展吸引了国人和全球的目光。“世界花生看中国,中国花生看正阳”成为国内外专家的共识。同时,正阳县又是国家第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这给王建华很好的发展机遇。
他不失时机地发挥自己的平台优势,带领广大乡亲携手脱贫攻坚奔小康。他以“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农产品由田间到餐桌的无缝链接。
在花生产业上,王建华一直致力于花生制品的研发,把更多优质的花生产品推向国内外。主导产品包括低温油炸花生制品、乳白花生、烘焙花生、裹衣花生及花生系列休闲食品。目前,品味农业的产品靠线上线下畅销国内外……“以前我们的花生销售主要是原料,不仅附加值低,而且还要面对国内外很多苛刻的条件。现在我们销售的大都是花生制品,不仅价格提高了,我们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的各种花生制品也进入国内各大超市和流通市场。”王建华说。
星光不负赶路人。的确,王建华的品味农业已经变身成为了可以生产低温油炸花生制品、乳白花生、烘焙花生、裹衣花生及花生系列休闲食品的花生专业公司。一粒小花生,经过企业深加工后摇身一变成为“金豆豆”,连花生秧、花生壳都变成熟化颗粒饲料和生物质燃料压块。正所谓的“吃干榨净”,乡亲们亲切地把王建华称为致富路上的领路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六
王建华靠着一股子猛劲,在脱贫攻坚的路上,尽管政府没有给他下达硬性任务,他却自加压力,努力完成自己的责任担当。
寒冻镇贫困户李素丽,丈夫因病去世,整个家庭和两个孩子的养育重任落在了她一个人身上,生活极其困难。王建华得知后,通过安排其在公司就业和其他方式救助,在其不耽误自家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每年多了2万多元的工资收入,并于2020年摆脱了贫困。
油坊店乡贫困户余耀武家,人多劳力少,自己又患有疾病。通过加入品味农业的农勰合作社,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农产品通过公司按高于市场价10%~25%进行回收,并享受利润分配,加上公司安排的就业收入,每年多出4万多的额外收入,于2020年之前实现了脱贫。王建华还每年组织合作社的社员进行旅游团建等活动,开阔视野,增强团队合作意识,提高综合素质,逐步适应公司更高的岗位要求。
截至目前,王建华的团队已自主研发5大系列35个品牌农产品,拥有商标6个,专利1个,涵盖花生制品、薯制品、五谷杂粮等农产品。公司建有直管店、网点、配送点、小程序、公众号,形成了多种形式互补的销售渠道。年销售产品3000多吨,带动农民就业600余人,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带贫脱贫40多人,探索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同时,指导社员实行生态农业生产,按照农业部一控二减三基本的要求,开展农作物和人畜粪便回收利用,实现农药化肥用量减少90%以上。
我为什么如此细致地描述王建华的奋斗史和他母亲的平凡生活呢?
是的,月亮再明,反射的都是太阳的光辉。王建华是一位普通的奋斗者,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普通的母亲,但她如一束光亮,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时刻为孩子们引路照明。良好的家风是王建华和他的8个同胞做人做事的支撑,母亲的教诲时刻不忘。
2018年,品味农业被正阳县委县政府评为“正阳县非公有制成长创新型企业”“全县脱贫攻坚先进企业”。王建华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市优秀电商扶贫带头人”;2019年荣获由河南省农业厅、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省总工会、共青团、扶贫办、教育厅、省妇联等7部门联合颁发的“河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大赛”成长组一等奖。2020年5月,王建华荣获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状。
一个个荣誉,一串串足迹。每次受到表彰或获得荣誉时,他从来没有沾沾自喜过。“社会和政府给的荣誉,不是证明我们的工作已经与荣誉名副其实了,而是我们仅仅做出了一点点成绩政府就关注到了,用荣誉鼓励为手段,让我们找差距,再努力,这就要求我更努力地与荣誉相匹配。”王建华说。
雷岗是英雄的雷岗。母亲的娘家在雷岗,王建华就是“雷岗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