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百年回溯与当代启示

2022-10-20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人才观中国共产党人才

杜 娟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 成都 61007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工作很重要,要不断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管理的一系列政策。相应地,党的人才观可以概括为培养、使用和管理人才的一整套系统性观念。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从毛泽东同志“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人才思想到邓小平同志“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理念,从江泽民同志“科教兴国,创新优先”的人才智慧到胡锦涛同志“人才强国,效能为主”的人才价值,再到习近平总书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发展中的人才理论体系,无不彰显着党在人才工作中的智慧。研究分析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丰富内涵,能够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培养出一批批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弄明白今天我们怎样才能造就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优秀接班人,解决好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这个根本大计。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理论基石

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中国共产党人才观是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实践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并借鉴世界优秀人才理念而形成的关于人才工作的科学行动指南。

(一)中国共产党人才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人才思想的中国化

谁来创造历史?马克思批判布鲁诺·鲍威尔忽视人民群众的作用,“现在它却靠批判地贬低、否定和改变普遍的群众来取得自己的绝对荣誉”。马克思指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这实质上揭示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客观规律。杰出人物产生于人民群众之中,是广大群众的优秀代表者。只有人民群众共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杰出人物才能真正发挥作用。杰出人物与人民群众关系的理论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人才思想的主要内容,而且是中国共产党人才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理论支撑。

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任何时期,人民都是国家发展、社会前进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社会关系的变革,在社会历史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次社会重大变革与进步都是依靠人民群众。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活动中坚持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正是在群众观点的指导和群众路线的实践下,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人民群众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中夺取一个个伟大胜利。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从哪里来呢?毫无疑问,从人民群众中来。站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立场上,即可认为广大人民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人人皆可成才。“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所以,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而且是人才资源的储备军。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继承发展

在绵延不断的文化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才思想可谓源远流长。所以,中国古代先贤们的人才思想,是探究中国共产党人才理念的源头活水,是中国共产党人才观形成和发展的又一重要理论基础。

比如育才,孔子讲:“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强调德育的首要性。宋代理学家胡瑗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宋史·胡瑗传》)突出教育的重要性。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墨子·修身》)强调实践的必要性。再如选才用才,“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贤者则贵而敬之,不肖者则畏而敬之;贤者则亲而敬之,不肖者则疏而敬之。”(《荀子·臣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 之帅也。”(《资治通鉴》)这些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警句都强调德才兼备的重要性。又如管才,墨子主张通过“合志功而观”“听言迹行察能”“以官服事”来考核人才,强调人才管理建立健全考核机制的必要性。管仲认为对人才应该“亲之以仁,养之以义,报之以德,结之以信,接之以礼。”(《管子·幼官》)这与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在全社会大兴识才、爱才、敬才、用才之风”有异曲同工之妙。

诸如此类,无不彰显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智慧与结晶。纵观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从历来坚持“德才兼备、任人唯贤”的选才标准、“以德为先、教育为主、突出实践”的育才理念、“赏罚分明、爱才敬才”的管才之道,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才思想的精神内核。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是对世界优秀人才理念的借鉴

人才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和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因素,人才资源自然成为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资源。分析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先进的原因,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拥有较为系统科学的人才发展观。中国共产党在对发达国家优秀人才理念批判借鉴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

在育才方面,发达国家在人才培养上主要采取自主教育和开放吸引“双轨”并行的举措。日本长期坚持“教育立国”,基础教育发达,职业教育齐全,科研费投入力度不断加强,这是日本不断涌现出世界一流人才的重要原因。同时,日本开展科学合作计划,设立“外国人特别研究员”博士奖学金,采取短期和长期聘用相结合的人才策略,积极吸引全球人才赴日发展。在批判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实践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一方面提出基础教育补短板、职业教育树精品、高等教育创一流的教育方案,另一方面提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用人理念,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内涵。

在选才用才方面,选贤任能、不拘一格是各国在人才使用方面的共识。新加坡不以资历辈分作为公务员晋升考核的标准,而以实际表现和工作潜力为依据。一直以来,中国共产党力破“四唯”问题,努力打破各地人才歧视怪象,不唯地域、不设门槛招揽贤才,加大研究经费投入力度,采取更加灵活的薪酬制度,倡导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重视人才的风气。

在管才方面,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宽松的人文环境是发达国家人才管理的重要举措。英国在人才管理上重点营造独特的科研环境和严谨的学术氛围;美国在住房、医疗、保险等方面实行社会化,劳动力不受户籍、地域、单位限制,给予人才充足的选择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2021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坚持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管理制度。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才管理思想,进一步深化了新时代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历史演进

中国共产党人才观一脉相承,继承了党的历史上关于培养、使用、管理人才的许多金点子、好方法,并随着时代的要求不断开拓创新。梳理中国共产党百年人才观的历史演进,有利于我们更清晰地把握人才工作的发展脉络,高质量地解决我国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所面临的人才问题。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家破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沉重地压在每个中国人的头上。因此,中国共产党在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时代下诞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观围绕“救国”这一关键词而产生。

首先,在人才培养上,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等多篇著作中特别强调知识分子和干部的重要性。总体来说,他指出要以团结人才为基础,在教育中、实践中培养人才。第一,团结人才。毛泽东同志指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一时期,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知识分子,注重各类人才在战争中的锻炼,努力锻造出了一支为党、为军队、为人民全心全意服务的人才队伍。第二,教育成才。党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就创办了中国工农红军大学等军事院校培育军事人才,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等政治院校培养政工干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等院校为各条战线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第三,实践育才。毛泽东同志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响应号召,“参加到实际工作中去,变为实际工作者”,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其次,在人才使用上,党采取“任人唯贤”的选拔标准,即以“能否坚决地执行党的路线,服从党的纪律,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有独立的工作能力,积极肯干,不谋私利”为标准来选拔人才。最后,在人才管理上,一方面党对干部思想上存在的问题采取“治病救人”的态度,通过思想教育扫除“思想尘埃”。另一方面,采取鼓舞激励法管理人才。毛泽东同志就擅长用品德高尚的优秀人才事迹鼓舞、激励全党同志。他曾借白求恩同志的光荣事迹激励全党同志学习他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全体党员努力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毛泽东同志人才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类人才在这一科学人才思想的指引下团结在一起,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同帝国主义侵略者及国内反动势力作斗争,成功挽救了处于黑暗中的中国。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经济凋敝、百废待兴,国外环境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政治孤立、军事威胁接连不断。面临异常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党和国家必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此,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是党面临的主要任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才观也围绕“兴国”这一关键词而发展。

首先,在人才培养上,第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时期,知识分子“改造自己,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为社会主义中国而服务。第二,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氛围。具体来说,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下,文艺界和科学界的广大知识分子独立思考、独立创造、开展辩论、发表观点、提出批评。这极大地调动了知识分子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主义建设而服务的积极性。其次,在人才使用上,采取“又红又专”的选人用人标准。“红”就是懂政治,“专”就是懂技术、懂业务。毛泽东同志指出:“各行各业的干部都要努力精通技术和业务,使自己成为内行,又红又专。”最后,在人才管理上,首先教育省、地、县级干部,再由他们教育公社、大队、小队级干部。在党管干部原则的指导下,通过层层教育指导,实现了干部思想统一化和干部行为规范化、纪律化。

这一时期,在党的人才观指引下,我国培养出了一大批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涌现出了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等优秀共产党员和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人才的努力奋斗下,我国工业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科学技术、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都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党和国家站在历史选择的十字路口,改革开放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一招。继续探索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人民摆脱贫困、尽快富裕起来是党面临的新任务。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人才观也围绕“富国”这一关键词而精进。

在人才培养上,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经济发展能否持续、改革开放能否长远,“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这一时期,党着重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成为全党工作的重点内容、成为培养人才的第一要义。1983年10月,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实施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人才培养理念。江泽民同志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各级各类学校在党的领导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1995 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提出“科教兴国”战略,这凸显出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战略性作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究其本质是人才竞争。因此,党对人才培养有了更高的要求。针对党员干部,党坚持对中青年干部进行终身教育、素质教育,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实践教育,提高了中青年干部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出一批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领导人才以接好“老一辈坚持革命斗争方向的英勇精神的班”。党为各行各业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和广阔的舞台,为人才干事创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广大人才紧紧围绕在党周围投身于伟大实践。

在人才使用上,中国共产党选才用才的标准在“德才兼备、又红又专”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更具体的要求。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选用什么样的领导干部带领人民群众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十分重视。邓小平同志提出,干部的选拔要坚持以革命化为前提,以“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为标准。在德行方面,要看这个人是否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在才能方面,要看这个人是否头脑灵活。邓小平同志强调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为这一时期各行各业的人才发展指明了道路,为党对各条战线人才的选拔任用指明了方向。二十世纪末期,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出现严重曲折,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为党的工作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背景下,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共产党的人才选拔标准进一步细化。江泽民同志指出,对于各行各业人才的选拔要以德才兼备为基础,根据不同行业的不同特点,“德和才的要求也都应该结合实际加以具体化”。同时,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 改革,从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的视角选拔能力强、业绩突出的适应激烈国际竞争的人才,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人才选拔任用上进一步强调“把品德、知识、能力、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人才标准更具广泛性、人才选拔更具社会性、人才任用更具灵活性。

在人才管理上,这一时期我国初步建立起了分类管理的人事工作制度,并推进党政领导干部制度改革、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为人才的培养、使用、管理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营造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在党管干部的基础上,2003 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出台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并正式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党对人才的全面领导进一步提高了人才使用速率和人才管理效率,人才工作与国家其他重大工作、重点工程的有效配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了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这一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创新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才思想。在这一科学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制定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着力为人才创造环境与条件,大力培养以创新为主的高素质人才。经过各行各业人才的不断奋斗,我国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为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步迈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同时随着世界形势的风云变幻,尤其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的影响下,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日趋严峻,国内发展也受到诸多挑战。在这一背景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人才支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才观围绕“强国”这一关键词而创新。

在人才培养上,首先,以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这一时期,各高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办学之基,注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其次,教育为主。“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一方面,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学校基础教育办得稳,学生基础知识学得牢,才能够培养出更多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增强都离不开高等教育,离不开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2021 年5 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十四五”时期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提出要巩固基础教育脱贫成果、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重视各类人才培养体系。最后,内外联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化所带来的商品流、信息流、技术流、人才流、文化流,如长江之水,挡也挡不住。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新时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党做好人才工作的基本要求,中国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汇聚英才,另一方面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机会。同时,人才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促进了国内外人才流动,吸纳了新鲜血液。

在人才使用上,首先,在继承“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任人唯贤”原则的基础上,党坚持以“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标准选拔干部。同时,大破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四唯”问题,反对论资排辈、圈子文化、地域歧视、差别对待。其次,大胆使用青年人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党大力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担重担、做主角。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人才培养使用上向青年人才倾斜,同时解决青年人才面临的担当重任机会少、晋升渠道窄等问题,给青年人才更好的帮助、更坚定的支持,给予其施展才华更广阔的空间,激励他们为国家作出更多更大贡献。最后,在用人问题上不求全责备,而是取之长处,人尽其才。对人才的评价不用一把尺子,而是完善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在人才管理上,首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具体而言,就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人才,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人才,用理想信念凝聚人才。其次,优化人才成长环境。早在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便发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的感叹。努力优化人才生活环境、制度环境和社会环境,排除其后顾之忧,助推了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

在新时代人才观的指导下,我国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各层次各类型的职业教育模式推陈出新。同时,在党管人才原则的指导下,不断完善国内外人才管理制度,吸引世界各地英才来华交流。近年来,我国人才“走出去”步伐加快。截至2020 年,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项目累计派出18 万余人,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选派高校教师、博士后海外访学1.7 万余人,这对提高人才创新能力、增强人才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人才来华也更加便利,我国扩大了外国人才申请永久居留、长期签证和居留许可的对象范围,积极践行“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理念。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发布的《2021 年国际移民展望》报告显示,截至2019 年底,在华留学生人数达26 万之多,比2018 年增长了13%,稳居亚洲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地之首。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努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为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人才基础。

三、中国共产党人才观的实践启示

一部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一部党的人才观百年发展史和一部党的人才工作百年践行史。回顾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观、人才使用观、人才管理观的理论与实践,能够得出一些有益的启示,这将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指导新时代人才工作,为我国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复兴事业的实现提供人力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根本保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史,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今天的辉煌成就,重要原因在于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各行各业人才的能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具体而言就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政治引领。一个国家要想干成任何事业,基本前提就是要坚持正确的方向。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保证,就是为了引领广大干部、人才在各个时期的实践工作中不走弯路、不失航向。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领导的“三湾改编”将支部建在连上,从政治上、组织上保证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广大军事人才凝聚在党的周围,迎来了革命胜利的曙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53 年11 月24 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对党管干部原则作出明确规定,加强了党对干部的全面领导,全体党员干部紧密联系在党周围,逐步锻造出了一支高质量干部队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03 年中央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正式确立了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了党对各行各业人才的全面领导,各类人才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构筑起人才长城。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为现代化事业和民族复兴事业的实现聚集人才大军。

(二)目标方向:聚焦国家发展和长远需要

为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要以长远的眼光开展人才工作。新时代,人才工作要坚持四个面向。一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培养造就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打造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二要面向经济主战场。加紧培养大批社会科学家,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谋篇布局、出谋划策。三要面向国家重大需要。二十一世纪以来,人工智能、机器人技术、虚拟现实、量子科技等技术不断创新发展。谁掌握了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决定世界发展走向的引领权。要以人才创新为主导推动科技体制创新,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引领我国走在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前列。四要面向人民生命安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公共医疗卫生系统面临巨大挑战。必须加大医疗卫生领域人才的培养力度,才能为人民生命安全提供保障。

(三)社会条件: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环境

二十一世纪国家实力与地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已经将人才“战略资源”摆上“战略地位”的新高度。在诸多不确定因素下,人才资源成为唯一定量,谁拥有更多人才优势,谁就获取了创新发展的主动权。

为了吸引全球英才,让人才更好施展才华,必须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环境。首先,需要营造求贤若渴、爱才惜才的社会氛围。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欣赏人才、尊重人才的共识,努力做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力争上游,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局面就一定能够形成。其次,需要公平公正、良性竞争的制度环境。合理的制度设计能够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目前,我国人才管理制度仍旧存在不少漏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需要下大力气“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要加快完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引进、使用、评价、激励、流动、保障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最后,需要待遇合理、保障稳定的生活环境。人才不仅需要精神层面的鼓励与尊重,而且需要物质层面的支持与帮助。解决好各类人才在生活上、工作上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妥善处理他们面临的住房压力大、子女入学难、晋升渠道窄、薪酬待遇低等现实困境,能够让其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为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释放出自己的全部能量。

猜你喜欢

人才观中国共产党人才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科研院所科研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浅谈《三国演义》
毛遂自荐
为国家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