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河道疏浚泥土和通沟污泥处理处置工作
2022-10-20刘翯妍
□刘翯妍
民进上海市委会曾向上海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提交了《关于推进本市河道疏浚泥土和通沟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建议》等8份集体提案。底泥是城市发展、河湖污染累积和泥沙沉积的产物,同时也是河湖主要的内源污染和巨大的营养库。上海市近3年河道大范围整治产生的疏浚泥土和排水管道清掏产生的污泥处理处置方案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亟待改善。
2021年5月,《关于推进本市河道疏浚泥土和通沟污泥处理处置工作的建议》集体提案办理情况答复会在上海民主党派大厦举行。民进上海市委会专职副主委何少华出席并讲话。上海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河长制工作处副处长王晖,课题执笔人、上海市环境科学院工程师李丹等出席活动。
何少华在讲话中表示,为进一步推动上海市水污染防治事业发展,民进上海市委会组织专家课题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加强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全面要素检测指标、促进技术和管理变革等建议,以期从专业视角进一步优化污泥解决方案。
刘晓涛表示,集体提案提出的河道底泥疏浚和通沟污泥处理工作是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长期关注的民生工程之一。民进上海市委会的意见建议对上海市水务局下一步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接下来,上海市水务局将进一步加强技术层面的基础研究,全力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统筹治理。
王晖从明确河道底泥监测和处置要求、落实全覆盖检测、强化行业监管、探索底泥处置资源化利用以及加强通沟污泥规划引领和制度保障等方面对集体提案进行了详细答复。李丹就集体提案答复内容中存在的排水管道材质改良、生活污水与工业污水分流等具体问题,与上海市水务局领导进行了沟通交流。
根据提案建议,由上海市水务局主办,与市农业农村委、市生态环境局、市绿化市容局等相关部门沟通,对提案建议内容逐一研究分析,进行答复。
底泥是城市发展、河湖污染累积和泥沙沉积的产物,同时也是河湖主要的内源污染和巨大的营养库。近3年河道大范围整治产生的疏浚泥土和和排水管道清掏产生的污泥(以下称“二泥”)处理处置方案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二泥产生自工业、生活管道排放、雨水引排管道清掏,若不及时清理易造成排水不畅,引发积水和污水冒溢,雨天放江污染河道。二泥来源渠道多、量大面广、成分复杂差异大,处理成本高、存在环境风险等因素在妥善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方面短板逐渐凸显。
上海以“水十条”为抓手,全面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据统计,上海每年产生河道疏浚泥土约2100万立方米,2018年9月《关于规划中小河道整治疏浚底泥消纳处置的指导意见》出台后,72.3%用于还田,25.4%还林。上海平均每年产生约22.4万吨通沟污泥。目前11个区已建成12座通沟污泥处理设施,80%经处理设施处理后分类处置利用;16%卫生填埋。
一、面临的问题难点及挑战
二泥归类有待进一步明确。二泥在原位和异位、脱水前后物化性质发生变化,因此不能将不同时空条件的泥统称为“疏浚泥土”和“通沟污泥”,对此还没有科学的界定,解决泥问题的路线和方案有待考量。
河湖淤积底泥需重视源头减量。本市量大面广的中小河道末梢,有些岸坡裸露在外,有些被开垦用来种植农作物,下雨径流冲刷河道淤积周期变短。
泥质研究需进一步深入。泥的物化性质复杂,目前的指导意见在对不同时空条件下二泥检测要求低(布点)、检测指标不充分(重金属、新兴污染物)。
还田还林泥库需开展风险评估。按照《土壤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对超标疏浚泥土还田还林未开展风险评估、健康影响评价就无法衡量对相应地块的污染程度,存在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风险。
统筹解决方案亟待建立。多个行业部门并行,主管部门间存在协作真空地带,数据信息化共享程度低,不能形成“一盘棋”。
二、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制度引领,明确泥的概念细化分类。在市级层面上,土壤环境保护和固体废物与化学品管理是相对独立管理体系。有必要建立“土壤”“固废”“危险废物”标准间的衔接,针对性制定分类鉴别指南,有效运用检测开展分类,指导下一步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
(二)减轻河道淤积减少疏浚频次,末端减负减少生境损害。建议依托河长制平台,结合生态修复、水土保持,生态小流域,美丽乡村,海绵城市等工作,在分子上做减法,在分母上做加法,加大力度提高尤其是郊区中小河道、村沟宅河河道生态水平,岸坡生态性,重建岸坡水土保持功能。
(三)推进较全面的要素指标检测,开展泥生命周期管理。大力补齐各类泥的监测短板,推进基于质谱技术的非靶标污染物筛查技术、同位素示踪技术源辨识技术等研发。加强对泥的全流程监测、全生命周期管理,作为处理处置资源化利用的前置条件。
(四)加大泥的处理处置技术支撑,拓宽资源化利用渠道。资源和能源回收利用是未来发展趋势。在完成上述工作建议后,分门别类回收资源、利用生物质、处理污染物,完善泥的综合性处理处置技术在工程上的推广应用,有条件推动实施土地利用,逐步减少焚烧矿化比例。低碳绿色创新解决泥的问题,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五)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新基建,促进技术和管理变革。细化源头削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努力做到精准治污;加强政府引导、条块统筹协调、政策支持、市场供给侧、社会参与的发展氛围,建立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统筹管理调配和联合监控平台,创建共建共治共享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