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览之窗
2022-10-20
毛泽东在和平解放西藏外交斗争中对印度的外交策略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外交斗争中,中共中央始终坚持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印度、英国、美国都不希望看到中国和平解放西藏,但三国的态度和策略并不完全一样。印度企图最大限度地保留从英国继承下来的特权,保持西藏的“缓冲状态”,走向干涉西藏的“前台”,成为影响中国解放西藏的主要外在力量。英国则采取了“隔岸观火”的态度,把“责任”推给印度。美国采取鼓励印度支持西藏当局,自己尽量躲在幕后的策略。中共中央洞察三国的不同心态,找出了印度这个外交上的突破口。
坚定的原则性,体现在主权问题上。毛泽东在昌都战役后两次批示:“西藏为中国内政问题,任何外国无权过问。” “中国军队是必须到达西藏一切应到的地方,无论西藏地方政府愿意谈判与否及谈判结果如何,任何外国对此无置喙的余地。”策略的灵活性,表现在对印度的外交争取上。印度于1949年底承认新中国,1950年4月两国顺利建交。1951年1月26日,是中印建交后的第一个印度国庆日,毛泽东出席了印度大使举行的国庆招待会,同时出席的还有党和国家其他领导人以及人民团体负责人,共计400余人,规格之高史无前例。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有效地防止了印度有关政策可能出现的不利变化,挫败了美国利用印度干涉西藏的图谋。
(众舟摘自《当代中国史研究》,2021年第4期,朱晓明文)
中共党内巡视制度建立的起因
1921年11月,陈独秀在中央领导机构成立后起草了一份文件《中国共产党中央局通告》。中央按照这一通告要求扩大宣传联络,加强统一领导,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成立后相继在各地建立分部,并派遣特派员去加强总部与分部之间的沟通联系。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得随时派员到各处召集各种形式的临时会议,此项会议应以中央特派员为主席。”通过中央特派员向各地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策略和思想,进一步督促地方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各项决策方针,确保了全党上下政令畅通。
随着国内民族革命运动高潮的到来,中共的作用和影响也在不断增强,党员数量成倍增长。如何建立一个集中统一、上下有序的组织体系,成为中央及各区委的紧迫任务。随着各级党组织范围扩大,机构成员日益复杂,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逐步显现。增加中央特派巡行的指导员指导地方工作,一方面可以解决地方关于政治上及策略上存在的问题,在地方开展工作和运动时指导起来更方便、更及时、更高效。另一方面也可以发展地方党的工作,加强对党员队伍的建设,积极培育和吸收新的党员,巩固和扩大党的组织。
中共党内巡视制度的产生与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也存在密切关联。在联共(布)的领导体系中,党的中央委员会设有中央巡视员,中央巡视员在开展巡视工作时代表中央委员会行使特权并直接对其负责。中共学习联共(布)的做法,积极借鉴这一领导模式。中共建立后,共产国际也派遣巡视员直接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巡视工作,为巡视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借鉴。
(红舟摘自《党史研究与教学》2021年第3期,徐德刚、胡丹文)
杨尚昆为“东风”小轿车名字提建议
1958年5月12日5时30分,在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简称“一汽”)的努力下,第一辆东风牌小轿车样车开出车间。
“东风”这个名字,是清华大学教授宋镜瀛建议的。他到一汽设计处参观时,看到轿车1∶1的模型后,听说还没确定名字,就说:现在是“东风压倒西风”的年代,建议取名为 “东风”。一汽经研究后,决定将这辆小轿车命名为“东风”。
一汽制造出“东风”小轿车,正值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八大二次会议。一汽接到中央部门通知,通知说参加会议的领导要看第一辆国产轿车。于是,一汽派人将小轿车护送到北京。
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是第一个见到小轿车的。他仔细看完小轿车后,问一汽厂长饶斌:“车头上一排字母是什么意思?”饶斌说:“这是汉语拼音拼写的‘东风’二字。”杨尚昆说: “这不太好,人们不认识的还以为是外国车呢,能不能换成汉字?”于是,送车的同志连夜在人民日报社和灯市口一家汽车修理厂的配合下。忙碌起来。他们先选字,开始想选毛泽东的书法体,但放上去不是很清楚;后来又从《苏东坡字帖》里选出“东风”二字,感觉比较合适;最后进行缩比、影印、雕刻、镀金,一直到装车、补漆,干了整整一夜,最后顺利完成了这项工作。
(同里摘自《炎黄春秋》2021年第8期,杨玉珍文)
毛泽东念念不忘遵义“烂板凳”
南白镇地处遵义市的南郊,原名“烂板凳”。 “烂板凳”这个地名,在整个黔北地区可谓是家喻户晓。早前,该镇路边倒着一棵大树,树干粗壮,南来北往的人走累了,都在这个大树桩上坐下休息。久而久之,人们都笑称这个大树桩是“烂板凳”。在贵州方言中,“烂”含有“广泛”的意思。 “烂板凳”三个字虽不雅,却让人过耳难忘。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过遵义时,就曾在这个小镇休整过。
1958年,中央在成都召开工作会议。其间,毛泽东问贵州省委第一书记周林: “离遵义不远,一个叫‘烂板凳’的地方,我在那上头坐下休息过,现在还在不在啊?”周林说: “这地名太土,贵州当地已将其更名为南白镇了。”
这段趣闻,周林写进了回忆文章中。
(念史摘自《上海滩》2021年第8期,叶辛文)
全国运动会发展与变迁的3个阶段
全国运动会自1959年创设以后,截至2021年共举办了14届。以全运会改革的功能和目标为视角,可以将其发展与变迁划分为3个阶段。
第1阶段,第1~4届 (1959—1979): “强国全运”。其间,我国面临着巩固新政权、恢复国家建设等重要使命,也遭遇了重大挫折。无论从“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以实现保家卫国和生产建设的目的,还是从“提高运动成绩、彰显新中国体育实力”以实现被国际社会认可和国际体育交流的目的,前4届全运会都肩负政治任务、强国使命,扮演着国家工具理性的角色。
第2阶段,第5~9届(1983—2001):“备战全运”。改革开放之后,为了在国际舞台展现国家精神面貌、争取国际话语权,经过不懈努力,1979年10月,中国奥委会重回国际奥委会大家庭。1980年,国家体委主任王猛在全国体育工作会议上指出: “国内竞赛必须适应国际竞赛特别是重大国际竞赛,项目要对口,规则要统一。”为了实现“全运练兵、奥运竞赛”的战略目标,从第5届全运会开始,从竞赛规则到项目设置,全运会与奥运会实现了全面接轨,从国家层面而言,全运会主要功能就是备战奥运。
第3阶段,第10~14届(2005—2021): “全民全运”。2001年7月北京获得第29届夏季奥运会举办权,国家借此机遇提出了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同发展、共迎奥运的发展思路, “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计划实施。2009年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和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群众体育在我国体育事业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以人民为中心”的体育发展思想逐渐形成。
(逢周摘自《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冯加付、郭修金文)
谭政协助毛泽东起草《古田会议决议》
1927年9月,谭政随部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1928年2月,谭政调红4军前委,任毛泽东首位秘书,在井冈山砻市与毛泽东同住一屋。二人形影不离,无话不谈。谭政回忆,初上任即帮毛泽东誊抄名篇《井冈山的斗争》,反复抄改多次方定稿。
自谭政随毛泽东上井冈山转战赣南、闽西以来,红4军虽然取得了首战长岭寨、三打龙岩城、攻占上杭的卓著战绩,但也打过一些败仗,暴露出红4军内部存在的思想问题。谭政向毛泽东汇报了军队内部的一些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和作风问题,引起了毛泽东的高度注意,毛泽东认为要把红军建设成一支战斗过硬、作风过硬的钢铁队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促成了古田会议的召开。
古田会议,即中国共产党红4军第九次代表大会。会议召开之前,毛泽东嘱谭政与罗荣桓助其一臂之力,起草会议决议草案。谭政与罗荣桓白天调查研究,晚上秉烛疾书,连续奋战一月,为决议准备材料。红4军党的第九次代表大会通过的决议草案,史称《古田会议决议》。是时,谭政任红4军秘书长,并担任会议记录。谭政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对《古田会议决议》十分满意。
(夏雨摘自《同舟共进》2021年第8期,吴东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