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的时空演变

2022-10-19鲍娟娟吕剑平

自然资源情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集约耦合甘肃省

鲍娟娟,吕剑平

(甘肃农业大学财经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随着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凸显,研究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对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乡一体化以及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对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研究总体上经历了从单向研究到二者关系的双向互动、耦合协调发展研究的一个过程。对于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目标[1]、发展路径[2-3]、建设困境,以及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4-6]等方面。耕地集约利用主要是以研究耕地集约利用的内容、评价体系及影响因素[7-11]、时空特征[12-13]为主。

关于二者关系主要集中于建立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研究二者的耦合协调关系程度方面。李子瑞等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对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联程度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二者具有较高关联性,呈现不同空间特征[14-16]。卢阳禄等以广东省为例研究了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时空演变过程,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呈中度正相关[17],二者能够互促共进,同时由于地区差异和经济发展差异二者又存在矛盾。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对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二者关系的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强,而研究二者关系的时空格局探测与分析是首要任务,可以进行二者耦合协调关系的空间制图,时间变化和地理区域差异分析;其次目前研究多以发达地区为主,很少涉及西北内陆地区。本文以甘肃14个市州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二者发展水平评价的基础上,计算分析其耦合协调发展度,并用ArcGIS软件绘制14个市州协调发展度的空间分布,由此能更好地探究二者的动态发展及变化过程,为促进甘肃省经济发展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新思路。

1 研究区域概况

甘肃省位于西北内陆,地形复杂多样且东西狭长,地理状况最为复杂。截至2019年年末,甘肃省耕地面积520.94万hm2。其中,旱地面积为374.99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71.98%;优质耕地水浇地为145.53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27.94%。2019年年末,城镇人口为1283.74万人,占总人口的48.49%;城镇就业人数为656.702万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7%;城市建设用地为92.97万hm2。

2 理论基础

2.1 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为了形成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高效型、社会和谐型、城乡一体化的集约、智慧、低碳、绿色城镇化道路[1]。新型城镇化始终关注民生问题、坚持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性[18]。新型城镇化以城乡统筹、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为基本特征[17],其关键在于保障“三农”利益,保证粮食安全,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推动工业反哺农业,使城市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信息资金技术源泉,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实现要素流动,资源共享,公共服务均等化,为乡村振兴减负。

2.2 耕地集约利用

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是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耕地质量,合理科学分配耕地资源,优化耕地结构;在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条件下,利用有限的耕地资源,合理适量增加劳动、科技等相关生产要素的投入[19],从而获得高产和增强土地的承受能力。既要充分保护耕地,也要保障产出与生态综合效益的权衡与优化。

2.3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的耦合机理

耦合协调主要反映两个或多个系统或者要素之间的良性关联[16]。耦合协调度则是用来测度系统之间或者多个要素在发展过程中的整体作用和协同效应,以此来衡量彼此和谐的程度。耦合协调度能够反映不同系统是否能够从无序转为有序的发展态势。因此,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能够评价不同系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程度。

耕地集约利用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增产增收,提升农产品供给质量;能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粮食、绿色农产品、原材料、劳动力,以及高质量生活资料[1]。规模化的机械化作业减少了农村劳动力需求,使农村劳动力转移,为新型城镇化提供劳动力支持。耕地集约利用对生产要素、技术条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由此刺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加快,进一步促使城镇产业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

新型城镇化通过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打通城乡循环的堵点,促进人才、资金以及技术等要素的流动,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生产要素和资源要素。城镇生活质量的提高,城镇建设的加快,促使和吸引农业人口转向城市,这为耕地流转和集约化利用创造了条件。经济的发展伴随高质量的生活需求,城镇居民高质量的生活资料需求扩大了农业生产市场,进而刺激耕地的集约化经营,同时也有利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长发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机衔接。在乡村振兴以及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之下,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倒逼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不断融合,农民经营收入不断提升,进一步为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城乡空间格局奠定基础,形成以农促城、以城带农的良好发展格局(图1)。

图1 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机理

3 研究模型与方法

3.1 研究方法

3.1.1 指标体系构建

首先,鉴于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两个系统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和动态性,且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均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着合理性、科学性、独立性、系统性以及操作性原则,结合甘肃不同区域,不同尺度的耕地集约利用影响因素,从4个方面构建耕地集约利用指标体系;同时密切结合甘肃省各市州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型城镇化发展现状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表1),分别评价两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

表1 耕地集约利用和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

3.1.2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甘肃统计年鉴》(2011—2020)、《甘肃农村发展年鉴》(2011—2020)以及各市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1.3 指标权重的确定

由于各指标单位不同,差异较大,无法直接进行比较,为使评判具有科学性,获得标准化的数据,须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数据标准化:

计算第j个指标在第i个子系统中的信息比重:

计算第j个指标的信息熵: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其中,gj为第j个指标的差异系数,当0≤gj≤1时,此时根据公式(4)所求的差异系数为所求权重。

3.1.4 评价方法

耕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测度和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测度都可以用综合指数来反映。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计算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的综合指数公式如下:

其中,Ux代表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Uy代表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i表示耕地集约利用系统中的指标数量,xi表示耕地集约利用系统中指标的标准化数值,wi为指标的权重,由此函数来计算获得耕地集约利用综合水平Ux,Ux值越高,表明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越好;反之,则表明耕地集约利用状况越差。j表示新型城镇化系统的指标数量,xj表示新型城镇化中指标的标准化数值,wj为指标的权重,由此函数计算获得新型城镇化综合水平Uy,Uy值越高,表明新型城镇化全水平越高;反之,则表示新型城镇化水平越差。

3.2 研究模型

3.2.1 耦合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目前已被运用到多个学科研究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关系。耕地集约利用能够增强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型城镇化系统全方位推动刺激耕地集约利用。两系统各自的健康发展推动各要素有序流通,共同构成了耕地集约利用-新型城镇化耦合机制。因此,本文建立耦合度模型如下:

3.2.2 协调发展度模型

耦合度模型虽然是衡量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系统交互作用的重要指标,但对反映系统的整体功效以及协同作用的效果还存在一定缺陷。因此,本文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目的在于更加精确地反映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程度。同时,分别计算二者的E指数来反映二者的相对发展程度。

式中,耦合协调度模型涉及耦合度C值、协调指数T值,耦合协调度D值,并且最终结合耦合协调度D值和协调等级划分标准,最终得出各项的耦合协调程度,取值范围为[0,1]。α与β分别为待定系数,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紧密配合,系统之间彼此作用强度较为均衡,因此,令α=β=0.5。本文主要参考卢阳禄构建的协调发展等级及类型进行划分(表2,表3)。

表2 协调发展等级

表3 协调发展类型

4 结果与分析

4.1 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分析

2010—2019年,甘肃省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经历“低—高—低”的发展过程,2015年开始下降且幅度较大,这主要是因为甘肃地形复杂,耕地资源紧张,导致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低。而新型城镇化水平从2010年的0.201上升到2019年的0.484,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这反映出甘肃近年来注重“城”与“乡”的统筹融合,依托地区优势,在推进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宜居与公共服务均等化,拉动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表4)。

2010—2019年,甘肃省 新型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利用协调发展度整体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发展态势,协调发展度总体由中度失调衰退过渡到勉强协调发展,反映了两系统逐渐趋于良性发展。相对发展度总体呈现高—低—高的态势,甘肃省经历了新型城镇化滞后型—同步发展型—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3个发展阶段,这也反映出现阶段耕地集约利用无法适应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表4)。

表4 甘肃省2010—2019年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水平

甘肃省14个市州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表5)。从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来看,白银、天水、武威、张掖以及酒泉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兰州、金昌、平凉和陇南4市呈现下降趋势,而其他各市州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波动较大。甘肃省14个市州的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不断提高,其中,兰州市和天水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为0.5以上,其他各市州介于0.3~0.5之间,反映出区域发展的差异。主要原因是资源禀赋差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市州基础差,起步晚,经济发展缓慢,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同时,由于甘肃省的山地居多,耕地难以集中利用,大规模作业面成本高,再加上资源浪费严重,技术水平低下,过分强调了投入和产出的增加,而忽略了生态问题。耕地的粗放利用,导致在一定程度上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二者难以和谐一致、良性发展。

表5 甘肃省14市州2010—2019年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水平

续表

4.2 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空间特征分析

2010—2019年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空间格局发展变化较大。2010年,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较小,整体上呈西北和东南低,中部区域高的空间分布特征。酒泉、嘉峪关、白银、定西、临夏、陇南、平凉及天水8个市州为中度失调衰退;金昌、兰州、庆阳、武威、张掖以及甘南为轻度失调衰退。2015年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较大,整体上是西北低,东南高,西低东高。其中定西市为初级协调发展;白银、兰州、临夏、金昌、庆阳、天水及武威7市州勉强协调发展;嘉峪关、酒泉、陇南、平凉及张掖为轻度失调衰退;甘南为中度失调衰退。2019年协调发展度区域差异有所缩小,整体为西北高,东南低。酒泉市为初级勉强协调发展,金昌和武威为轻度失调衰退,其余11市州为勉强协调发展。其中,两大系统协调发展态势最好的是酒泉市,经历了由中度衰退失调向初级协调发展的顺利过渡。这主要因为酒泉近年来围绕“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思路,大力建设农业高标准田,实现农产品规模化种植,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从新型城镇化水平来看,酒泉作为卫星发射基地,不断受到国家政策扶持,同时又依靠资源禀赋,调整经济结构,不断走上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总体上实现了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其他市州协调发展度虽有较大转变,但基本都属于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2015—2019年没有实现从勉强协调发展到初级协调发展的过渡,发展变化弹性较小。究其原因,一是受自然条件限制及一些地区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基础较差;二是一些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对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较弱,没有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之间要素流通不足,没有为耕地集约利用提供强大引擎动力。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本文以甘肃省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构建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指标的基础上,运用熵值法计算权重及最后综合评价指数,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二者的协调度,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分析了2010—2019年甘肃省整体,以及各市州耕地集约利用与城镇化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根据不同年份呈现出来的不同耦合协调状态,清晰地分析了两系统间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的过渡过程、空间分布变化的动态变化以及原因,得出如下结论。

(1)甘肃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波动较大,但自2017年开始,呈现良好上升趋势;新型城镇化水平波动上升,在2016—2019年增速较快。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呈“高—低—高”态势,经历了中度失调衰退—轻度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三个阶段。从各市州来看,兰州、金昌、平凉、陇南4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波动下降,其余各市在波动上升;各市州新型城镇化水平在逐年提高,增速较快;各市州的协调发展度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层次,2019年各市州的协调发展度层次差异较小,但除酒泉市外,其他各市协调发展度未明显提升,均属于耕地集约利用滞后型,说明各市州应通过优化耕地模式,科学增加投入手段,城市带动农业,工业反哺农业,以此来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促进二者的协调发展。

(2)从空间布局来看,甘肃各市州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格局,本文选取2010、2015和2019年三个时间点分析了其空间演变过程。2010年呈现呈西北-东南低,中部区域高的空间格局,主要分为中度失调衰退和轻度失调衰退2类;2015年区域层次差异大,兰州市达到初级协调发展,酒泉、嘉峪关、陇南、平凉等市由中度失调衰退过渡到轻度失调衰退;白银、张掖、金昌、武威等市实现了由轻度失调衰退向勉强协调发展的转变。2019年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空间格局,但各市州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度未发生明显变化,没有形成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局面;除酒泉外,其他各市州依然处于勉强协调发展和轻度失调衰退阶段。

5.2 建议

综上所述,目前甘肃省主要面临问题:一是耕地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二是新型城镇化水平虽然在提高,但目前除了兰州、天水外,其他各市州普遍较低,发展依然不足。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两大子系统,两系统在理论上本应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但由于地区差异较大,两大系统依然存在矛盾,城乡互动明显不足,不能同步发展。因此提出三方面建议。

(1)甘肃地形复杂多样且东西狭长,地理状况最为复杂,耕地细碎化程度高。实现耕地集约利用,应以现有耕地资源为基础,结合区域特色,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加强土地的集约化利用和精细化管理,提高投入产出效率,推动土地可持续高质量的利用。综合考虑生态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等因素,对耕地进行严格把控。

(2)在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以城带乡,汇聚合力,推进乡村振兴;充分发挥中心城市资金、资本优势向农村倾斜,促进农村更好地吸纳城镇先进资源。加大对农业科技投入和农业发展投入,推动第一、二、三产业融入,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推进农业向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要搞好新型城镇化的统筹规划建设,推动建设用地的合理增长,才能保障经济的健康发展。

(3)各市应因地制宜,全面均衡发展。依托区域特色,做好长期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创新土地经营模式,促进适度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统筹好各方面的同步发展。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利用力度,推动耕地质量与保护利用双提升,实现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集约耦合甘肃省
仓储稻谷热湿耦合传递及黄变的数值模拟
某型航发结冰试验器传动支撑的热固耦合分析
席晓辉作品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新疆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
基于INTESIM睪ISCI的流固耦合仿真软件技术及应用
2017年度甘肃省三八红旗手(集体)名单
Love and Responsibility Connect Three Generations
浅谈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
日本“缩小意识”在现代设计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