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三级跳远训练理论与实践发展思考
2022-10-19杨帆
杨 帆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请进来、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广度与深度不断拓展,对我国教练员开拓视野、更新理念、提高训练认知能力等意义重大,在训练科学性、有效性显著提升的同时,一些理论与实践层面的问题也逐渐产生。在训练信息激增的背景下,三级跳远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对新的训练理论观点,以及来自训练实践理念与方法的内涵、机制认识不够深刻,甚至盲目应用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三级跳远专项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剖析。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数字图书馆以主题词“三级跳远”进行检索,获取2006—2022年涉及三级跳远项目研究的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论文53篇,对论文观点进行剖析、归纳,了解当前该项目代表性理论研究的发展脉络。
1.2 比较分析法
对三级跳远项目理论与实践领域的不同观点进行分析,明确其具体问题。
1.3 访谈法
对我国5名高水平远度跳跃项目教练员、运动员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2名教练员进行访谈(表1),主要围绕训练实践的新观点、新理念,以及部分理论研究的普遍观点展开。
表1 访谈专家基本信息
2 结果与分析
2.1 三级跳远理论发展
训练理论与实践脱节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长期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宏观训练理论落后和专项训练理论发展缓慢是造成理论与实践脱节的主要原因。田径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这样的背景下难以获取理论研究的高价值信息,不利于理论反哺运动训练实践良性循环体系的构建。在我国三级跳远理论研究领域,期刊论文的发文量不高,研究型学术专著只有2部。更多的研究基于运动训练、体能训练等更为宏观的视角。表2是中文体育类核心期刊近17年关于三级跳远专项研究的发文情况。
表2 2006年—2022年体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三级跳远研究情况
在53篇论文中,1篇以专项力量为对象进行研究,2篇为身体素质、训练负荷的研究,其余49篇为运动学分析或专项竞技表现分析。研究主要针对国内外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竞赛,缺乏以青少年为对象的研究和竞技能力指标常模构建等。马文新认为,当前三级跳远研究缺乏对个体特征优劣程度间综合性比较,研究结果欠缺对训练实践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不能完整、准确和有针对性地解释、定位专项运动特征是我国竞技运动训练中长期存在的问题。结合三级跳远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二者间的壁垒仍然存在。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体教融合大背景下,体育领域与教育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学术与技术间的壁垒正在逐渐消融, 高水平竞技复合型团队的构建、发展,高质量的竞技体育科技攻关已促使专项理论研究与实践充分融合。未来,应以理论与实践需要为导向开展研究,提升理论研究对训练实践的贡献率。
2.2 三级跳远训练实践发展
我国学者与高水平教练员、运动员访学、外训机会逐渐增多,学习并吸收了国外先进的训练模式、方法、手段,大大促进了三级跳远训练的科学性,提高了训练效率,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首先,新的模式、思想植入原有训练体系时出现的训练体系结构与体系完整性问题。冠军教练吴冀认为,高水平教练员的训练体系和训练认知是长期训练实践积累、凝练的结果,是对长时间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发现矛盾和化解矛盾过程的高度总结,其认知体系逐渐庞大并趋于完整。虽然训练体系会随教练员认知能力的提高而发生变化,但总体是相对稳定的。应用新的训练理念或具体的方法、手段时,教练员需解决新的因素与体系间的匹配问题,若该项工作无法妥善安排,新的因素就会与原有体系形成对立。
图1为三级跳远专项庞大训练体系中的顶层部分,向下为达到相应训练目标的具体方法与手段群。每个手段的具体负荷、动作轨迹等要求依照上层指标完成,当下层子指标得到提高时,必然推动上层竞技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运动成绩。当前,获取训练信息的方法、途径更多、更便捷,在带来巨大优势的同时,也出现了盲目借鉴导致的训练理念不稳定等问题。在方法、手段的借鉴过程中并不清楚其在训练体系中的位置,或者大量应用非核心竞技能力的训练手段,反而降低了训练效果。对于高水平教练员而言,一方面在不断学习新的方法与理念,另一方面需化解这些新训练因素融入原有训练体系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理念既有先进与落后之分,也有适合与不适之分,先进的训练理念或方法手段如果不能在现有训练体系框架内发挥积极作用,则应慎重进行甄别和选择。
图1 三级跳远局部训练体系
不同领域专家对相同训练因素的理解与表达不同。例如:田径、游泳等基础大项的力量训练研究中普遍将体能训练中的功能性训练的作用、效果进行单因素分析,没有对训练实践中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内容,以及在训练体系中的位置、与专项力量训练负荷的比例等进行研究,使训练实践中出现了盲目推崇、夸大效果的情况,甚至将功能训练与专项训练等同,导致认识上的误区。陈小平等认为,对国外训练理论现状和发展缺乏全面、深入和系统的了解,尤其是对一些新的训练原理和方法的把握仍显浮泛粗糙。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专项竞技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毋容置疑,其价值已得到广泛认可。但需要注意的是,更多产生直接作用的是符合专项竞技特征的专项力量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主要在调节、补充、预防等范畴发挥作用。需要更为深入地研究功能性力量训练在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力量训练体系中的定位与功能。研究表明,2011年以后训练界达成共识,功能性力量训练在高水平三级跳远运动员力量训练中基本属于辅助练习,在竞赛准备期、比赛期基本没有安排,恢复调整期间每周会根据运动员的个体情况安排1~2次训练,所占比例在力量训练中极少。体能训练中的功能性训练属于一般力量训练, 主要集中在一般身体素质上。核心稳定力量训练概念引入我国初期也曾出现过类似问题。
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留学期间,笔者通过观察美国高校运动员的训练以及与教练员访谈发现,美国远度跳跃项目运动员更加注重一般力量训练,在非赛季训练中,功能性力量训练比重较高,但该阶段的高比例一般力量训练是否符合我国三级跳远运动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训练理念的变化和更新需要满足多种条件,在应用过程中要重视训练效果,以及一个因素变化后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2.3 三级跳远技术训练的理念发展
三级跳远技术经历了高跳型、平跳型和速度型等3种变化过程,不少学者认为速度型是最易帮助运动员创造优异成绩的技术类型。在三级跳远训练实践中,曾经历了人为对运动员技术类型进行干预的过程。这种实践过程忽略了三跳前相关指标对跳跃比例的影响。研究表明,不同的助跑速度会产生不同的跳跃技术。20世纪90年代,我国不少高水平教练员形成技术类型本无优劣之分的认识。从训练过程的长期跟踪视角看,技术类型与运动员的水平速度能力发展存在密切关系。在速度能力发展阶段,教练员应关注运动员跳跃支撑阶段保持速度的能力,过多追求3跳比例可能不是最优选择。
三级跳远技术从盲目追求某种技术类型,到通过理性分析判断最终确定适合运动员发展的技术类型,这种变化过程中的分析方式囊括了对运动员身体素质特点的分析,尤其是核心竞技能力中速度与力量对技术影响的分析,也包括了对运动员技术特点的分析,这种特点的呈现难以量化,目前主要依靠教练员的经验和技术认知水平。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可量化的因素点已越来越多,将具有不同技术特点的高水平运动员进行分类,并通过关联数据对不同技术环节进行运动学分析,发现相同特点运动员在数据中体现的规律性,并依此制作运动员技术特点模型,将大幅提升教练员对运动员技术类型优劣判断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高水平教练员和运动员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不断增多,对一线实践者训练理念的更新起到关键作用,这种情况更为明显地体现在近10年中。田径发达国家的训练经验对我国运动训练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在交流与学习中,需充分结合我国运动员的主客观条件进行分析与论证,运动成绩或训练体系局部能力的提升,有新的训练环境与训练方法、手段产生新刺激的作用,也有先进、科学指导的可借鉴因素。理念的更新和手段的创新都应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渐进行尝试和探索,不能完全照搬或短期内大规模变革。
技术认知的更新是教练员训练能力提高的基本路径。当前,三级跳远基层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练员缺少与高水平教练员交流的平台,有效的高水平培训机会匮乏。在长期的训练实践过程中,经验性与系统性、科学性无法有效结合是基层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制约因素。作为三级跳远核心竞技能力之一,技术因素对其他竞技能力因素的表现起基础性支撑作用,因此,技术训练往往受到教练员更多的关注。目前,理论研究层面的技术分析主要集中在运动学指标,这些单一的运动学指标体现出来的差异往往由多种因素引起,对比分析中对指标差异背后的因素,尤其是间接因素的分析不够深入,影响了研究的应用价值。
3 小结
目前三级跳远理论研究高度集中于运动学分析领域,力量训练手段与方法研究、力量训练的手段群组合原理研究、力量训练手段变化特征研究、力量与技术的交互作用研究等匮乏,不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影响了理论研究促进实践发展的实效性。新的理念与方法融入原有训练体系会破坏原有体系的结构及其逻辑性和完整性,教练员需发现其中的矛盾因素并进行化解。对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认识,部分高水平三级跳远教练员认为该训练为辅助性力量训练,应控制其训练时间和负荷量。应用新的理念与方法,应充分考虑其效果的稳定性与持续性,新的方法、手段形成新刺激后带动竞技能力提高的表象,有时会使教练员对这些新训练因素的判断产生盲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