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级中长跑运动员世锦赛前一年训练特征

2022-10-19李林龙

中国体育教练员 2022年3期
关键词:两极化乳酸高强度

李林龙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训练强度分布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低、中、高3种不同强度区间的训练量比例,可以分为3种主要类型,即金字塔型(低强度占≥80%,中、高强度占比递减)、两极化型(低强度占75%~80%,中强度占0~5%,高强度占15%~20%)和乳酸阈型(中强度占>20%)。其中,两极化训练强度分布之前被认为是提升耐力表现的最佳方式,但目前仍存在争议。

常用的训练强度区间划分方法主要根据生理学指标(如乳酸阈等)和运动学指标(如比赛配速等)。近年来,人们对提升耐力表现的训练方案进行了广泛研究,主要集中于训练在短时间内对特定生理指标的具体影响上,认为竞赛表现可借此得到提升,因而倾向于使用生理学指标划分训练强度区间并确定训练强度分布。但问题在于,目前对影响不同项目竞赛表现的关键生理学指标的细节仍知之不多。另一方面,在中长跑精英运动员的日常训练中,基于比赛配速划分训练强度区间并确定训练强度分布的方法较常见。

针对以上2点问题,选取一名世界级中长跑男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跟踪收集其参加2019年10月卡塔尔田径世锦赛5 000 m决赛前52周的训练数据,选取2种训练强度区间划分方法(以生理学指标划分和以运动学指标划分)分析该运动员在大赛前52周、26周、12周和6周的训练强度分布,其目的:一是验证该运动员大赛前一年的真实训练强度分布;二是比较2种训练强度区间划分方法在划分结果上的差异。

该运动员提供了2018年10月—2019年10月共52周的训练数据,包括训练距离、时长等。运动员年龄为23岁,身高188 cm,体重67 kg,最大摄氧量73.5 ml/(kg·min),乳酸阈1强度为18.3 km/h,乳酸阈2强度为20.3 km/h,1 500 m、3 000 m、5 000 m、10 000 m个人最好成绩分别为3 min31.81 s、7 min 34.79 s、13 min 05.23 s和27 min 23.80 s。

以生理学指标划分训练强度区间选取运动员的个体乳酸阈,小于乳酸阈1为低强度,乳酸阈1与乳酸阈2之间为中强度,大于乳酸阈2为高强度。以运动学指标划分训练强度区间采用该运动员5 000 m个人最好配速(22.9 km/h),低于该配速80%为低强度,介于该配速80%~95%为中强度,高于该配速95%为高强度。训练量用跑步距离(km)表示。

结果表明,该运动员赛前52周的周训练量为(145.8 ±24.8 )km。在训练强度方面,该运动员2种训练强度区间划分方法下的4个节点周期内的训练均以低强度为主,占比高达85%以上。在训练强度分布上,除生理学指标划分训练强度区间下赛前6周呈现出两极化分布外,其余均为金字塔分布。另外,该运动员在世锦赛前52周共完成528次训练和比赛,约75%为低强度训练。最终该运动员进入世锦赛1 500 m半决赛和5 000 m决赛,在世界田联官方排名中位列1 500 m和5 000 m第14名、10 000 m第16名。

研究表明:该运动员在大赛前一年的真实训练强度分布类型主要为金字塔型,低强度训练占据主导位置;2种不同训练强度区间划分方法得出的训练强度分布及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甚至截然不同。这主要体现在生理学指标划分方法的高强度阈值设定相对较低,高估了高强度训练占比,从而导致赛前6周出现两极化型,而运动学指标划分方法全程为金字塔型的不同结果。此外,无论采用哪种训练强度区间划分方法,均可观察到该运动员训练强度分布随时间阶段出现调整,呈现出越临近比赛高强度训练占比越大的阶段性特征。尤其是在赛前6周,训练强度分布开始由金字塔型向两极化型转变。需要注意的是,高强度训练占比增大及训练强度分布类型转变是牺牲中强度训练的结果,而低强度训练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事实上,其他中长跑精英运动员的相关研究也发现了这种特殊的周期化趋势,即训练强度分布从准备期的金字塔型向竞赛期的两极化型转换。

综上所述,该研究与部分学者认为的两极化训练强度分布是提升耐力表现最佳方式的观点相反,认为耐力训练应以金字塔训练强度分布为主,临近比赛可适当削减中强度训练,增加高强度训练。该研究也与最近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即中长跑运动员的成功来自于包含大量低强度和一定中强度的多年持续训练。

猜你喜欢

两极化乳酸高强度
递增负荷运动中大学生乳酸阈及乳酸阈心率的实验研究
高强度间歇运动对肥胖男大学生减脂效果的影响
高强度聚焦超声治疗子宫肌瘤及子宫腺肌病106例临床研究
人在运动后为什么会觉得肌肉酸痛
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
一种高性能环氧树脂界面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如何处理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
短时高强度运动可比长时中等强度运动
服二甲双胍别喝酸奶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