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熵值法下农村地区因病返贫风险
2022-10-19谢娅丽
谢娅丽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1620)
一、研究缘起
2021 年2 月25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正式宣布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表明我国现行标准下绝对脱贫的实现。但因贫困的恶性循环性,贫困问题依然是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挑战。随着2020 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将进入消除相对贫困的“后扶贫时代”。2020 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讲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巩固脱贫成果难度很大,在已脱贫人口中近200 万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300 万存在致贫风险。农村是贫困高发区,一是农村自然环境的影响,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二是农村地区居民自身的脆弱性影响,导致其抵御风险的能力不足。因此农村地区易发生因病因灾致贫返贫,且占比较大。国家扶贫办的调查数据显示,在现有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的占42%,远超其他因素。由此可见,脱贫后返贫现象并没有消失,且阻碍着稳定脱贫成果的事业和影响着农村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因此,在“后扶贫时代”建立一个稳定、可持续的长效贫困治理体系,巩固脱贫成果的同时减少贫困的发生依然重要。基于此,本研究对因病返贫的风险利用熵值法进行评价,以期发现因病返贫的主要影响因素。健康问题是我国最关注的话题之一,健康作为实现国民发展的基础条件,“后扶贫时代”应对因病返贫也是实现居民健康发展的必要途径,因病致贫返贫的话题也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
目前学界对于2020 年后扶贫的研究,集中在后扶贫时代发生贫困原因以及对扶贫政策如何优化方面的研究,指出各项政策要适应新时代的贫困特点,从而建立相关长效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确保实现高质量的可持续脱贫。脱贫户自我发展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弱,因灾返贫、因病返贫的概率将升高,政府应对脱贫人口进行动态跟踪与精准管理。返贫因素主要是政策性返贫、贫困人口自身能力缺失、环境导致因灾返贫、约束性因素导致的发展型返贫。也有学者认为,影响脱贫人口返贫的因素既有发展环境、发展条件因素,也有贫困人口自身因素,还有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实证检验发现文化水平、劳动能力、健康状况、外出务工、贫困户属性、贫困户自身条件等因素对返贫有着显著影响。本研究通过对医疗卫生人员、资源和经济收入进行调查,运用熵值法对其进行评价,根据测算结果对因病返贫因素的风险性进行排序,分析农村地区因病返贫的影响因素,对“后扶贫时代”的因病返贫治理进行思考。
二、后扶贫时代农村地区返贫的因素分析
(一)地理环境因素
农村返贫的原因受农村地理环境、生产水平、生活状况、人为干预、资源供给等因素影响。农村地区多处于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区,先天的交通不便、自然资源和土地利用率低,环境恶劣、基础设施缺乏这一系列的不足,造成农村地区生产只是能满足自给自足,没有成为收入来源,自然资源的缺乏让村民没有更多的生产收入,进一步导致农村居民经济条件落后,难以应对突发事件。
(二)农村医疗卫生资源缺乏
高质量医疗资源几乎没有,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地区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的均衡性被长期忽视。在“后扶贫时代”人们对健康发展的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的均等化之间的矛盾,则是影响其健康发展的主要矛盾。
(三)农村地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导致农村交通不便、信息封闭;加上经济落后,导致农村地区教育文化事业发展缓慢,文化建设缺乏。文化水平和贫困人口自身能力对返贫具有显著影响。
虽然我国脱贫已经进入决胜阶段,但返贫风险依然存在,如因病、因灾、因学等农村地区地理环境差,农村地区产业发展单一且落后,农村家庭自身能力较弱以及公共服务资源的不均衡性依然是影响农村返贫的重要因素。尽管我国在2020 年实现绝对脱贫,但也不能完全保证农村地区不再贫困。本研究针对后扶贫时代存在的返贫风险,抓住返贫主要矛盾,为后扶贫时代扶贫工作提供参考。
三、农村地区因病返贫因素风险评价
(一)指标的选取
本文以重庆农村地区为例,重庆农村地区多处于山地,地势较高、自然资源缺乏,全国680 个贫困县中重庆市有14 个。因此对重庆农村地区家庭返贫风险进行评价,在反映后扶贫时代农村地区返贫影响因素上具有代表性。后扶贫时代,农村地区虽然开始发展相关产业,但由于地理自然环境影响发展缓慢,所以农村地区贫困人口的收入既能反映自身经济能力又可以反映自然环境的差异;在公共卫生资源服务的供给中,由于当前因病返贫现象最多,选取农村卫生人员数量、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床位来反映公共供给情况。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贫困监测调查与《重庆统计年鉴》。
(二)方法及步骤
本研究运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
第一步,设有n 个指标,是由m 个样本组成,并构建初始矩阵:
第二步,进行标准化处理。研究问题的指标越大越好,则使用式(2)进行处理,这样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都是小于或等于1 的值,反之则用式(3)。
式(4)中,P表示第 j 个指标下第 i 方案 A的贡献度。
第三步,利用式(5)和式(6)求出熵值和权重值。
第四步,根据方案的评价值E,对多指标评价值大小进行排序。
(三)数据分析结果
本文采用指标最大为优对返贫风险程度进行分析,指标越大对农村家庭返贫影响也最大。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农村贫困监测调查与《重庆统计年鉴》。
表1 农村地区返贫因素影响力指标评价表
用式(5)和式(6)求出指标的熵值和权重值,如表2 所示。
表2 评价指标权重
用式(7)分别求出4 个返贫风险因素的评价值,如表3 所示。
表3 返贫因素影响力评价
根据评价值从大到小排序,可以得出农村地区4个返贫因素风险性程度的大小依次是市卫生人员数(5.4)>乡镇卫生院数(5.3)>人均收入(4.9)>贫困人口数(4.8)。其中,卫生人员数量与乡镇卫生院数量因素对因病返贫影响最大,一是农村地区缺乏卫生人员,一旦发生重大的突发事件则会造成医疗卫生瘫痪;二是农村地区人员的医疗水平有待提高。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影响着疾病的治疗效果,医疗卫生资源的投入是因病致贫返贫的关键因素,即在后扶贫时代要注重公共服务资源的均等化,进一步强化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和引进,保障农村家庭地区享受更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防止农村地区因病返贫。其次,人均收入与贫困人口数量上,虽然在2020 年完成了绝对脱贫目标,但因后扶贫时代相对贫困依然会存在,加上农村地区自然环境的恶劣,需要将巩固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在政策与制度上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扶持,提升农村地区整体经济实力,脱贫不是目的,让其过上幸福生活才是。
三、结论及思考
(一)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加大医疗资源投入力度
一是从评价结果可以得知,后扶贫时代医疗卫生服务是农村返贫的主要因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人员的质量能反映当地医疗卫生水平,直接影响居民疾病治疗效果。在“后扶贫时代”农村地区要加大对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提升其技术水平,满足农村居民对健康发展的需求。二是要进一步发展乡村家庭医生,家庭医生作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不仅可以帮助居民预防疾病,还可以帮助其进行健康指导和康复管理。三是在后扶贫时代应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公共服务资源的投入,对乡镇卫生院提供医疗设备支持和人员技术支持,保障农村居民的医疗服务需求,促进其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四是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的不断发展,智能化的时代已经到来,这是人们无法拒绝的进步。要让“互联网+医疗”走进农村地区,让更优质的医疗资源走近农民。五是发挥我国社会保障的功能,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村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后一公里”,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反映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完整性与公平性,此举同时能够促进“健康中国2030 战略”的发展。
(二)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在内在逻辑、政策支持和内容上是互为补充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两年以来,在发展上推动了各要素、人才、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弥补了资源的不足,激发了乡村内生力,助力了脱贫攻坚。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农村地区改变贫困的出路也在于发展。后扶贫时代把扶贫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从产业、生态、文化、人才等多方面协调发展,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按照“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等乡村振兴目标,促进扶志扶智向乡风文明的拓展升级。发展乡村建设在巩固脱贫成果同时提升农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
(三)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
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缺乏一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引导,所具备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不足,导致其抵抗健康风险能力不足。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在某种程度上是诱发疾病的源头,当疾病发生后不仅影响家庭经济还影响其自身健康。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进入了新的层次,经济结构的变化带动了人们对于更高质量生活水平的追求,当前人们需要的是健康生活环境和合理的膳食结构。农村地区居民在饮食结构方面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结构不均衡和比例失调,存在抽烟、喝酒等不良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等。在“后扶贫时代”急需对农村地区居民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一方面是基层组织与卫生机构开展相关的疾病预防及健康知识讲座,另一方面运用互联网、微信、短视频等线上推送健康知识,帮助居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做自身健康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