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光唇鱼小瓜虫病的防治试验研究
2022-10-19杨林刘桂兰周礼敬李正旭李宣贵
○杨林 刘桂兰 周礼敬 李正旭 李宣贵
(毕节市水产技术推广站 贵州毕节 551700)
云南光唇鱼(Acrossocheilus yunnanensi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主要分布于分布于珠江水系,长江中上游及其支流。在养殖过程中易发生病害,其中针对云南光唇鱼患小瓜虫病的报道很少,仅有陈俊报道有小瓜虫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小瓜虫流行于春、秋季,发生水温在15~25℃,易在水质恶化、鱼体受伤等发生,现对小瓜虫病原、生活史、形态及治疗等均有报道。本试验研究对象云南光唇鱼是在高海拔地区贵州毕节养殖的,开展小瓜虫防治试验,旨在探索最佳防治效果,以便为今后养殖场云南光唇鱼防治该病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试验地点选在毕节市鑫有农业综合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赫章县双坪基地进行。
1.2 试验材料
以感染小瓜虫病的云南光唇鱼为试验材料,病鱼体表有小白点,游动异常,不摄食,体重120~140g;辣椒、生姜、应激活力源、食盐等为治疗药物。
1.3 试验方法
根据池内鱼体情况及治疗药物用法用量作适当调整,将患小瓜虫病的鱼池分为两个组,分别设试验组和对照组。
试验组操作过程如下:
第1-3天,停喂饲料,使用辣椒1.2kg、生姜1.4kg,混合加水煮沸40分钟,过滤取汁,全池均匀泼洒2次,时间为08:00、17: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2次/小时。
第4天,不使用治疗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次/小时。
第5-8天,停喂饲料,使用辣椒1.2kg、生姜1.4kg,混合加水煮沸40分钟,过滤取汁,全池均匀泼洒2次,时间为08:00、17: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2次/小时。
第9天,不使用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次/小时。
第10-14天,停喂饲料,使用辣椒1.2kg、生姜1.4kg,混合加水煮沸40分钟,过滤取汁,全池均匀泼洒2次,时间为08:00、17: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2次/小时。
第15天,用应激活力源拌饲料投喂,应激活力源用量为10g/kg饲料,投喂3次/天,投喂时间为 08:00、13:00、18: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次/小时。
对照组操作过程如下:
第1-7天,停喂饲料,使用恒温棒池内加温至28-30℃,3%食盐水全池泼洒,时间为08:00、12:00、16:00、20: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2次/小时。
第8天,不使用治疗药物,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5次/小时。
第9-14天,停喂饲料,使用恒温棒池内加温至28-30℃,3%食盐水全池泼洒,时间为08:00、12:00、16:00、20: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0.2次/小时。
第15天,用应激活力源拌饲料投喂,应激活力源用量为10g/kg饲料,投喂3次/d,投喂时间为08:00、13:00、18:00,池内水体交换次数为1次/小时。
试验期间pH为7.0~7.9,溶解氧为5mg/L以上。
2 试验结果
经过半个月的药物治疗,试验组的云南光唇鱼身上小白点逐渐消失,游动活力逐渐恢复正常,达到了预期试验效果;而对照组云南光唇鱼身上小白点消失一部分,摄食、游动差。其中试验组成活率达到了86.2%,而对照组成活率为53.8%。具体结果见表1。
表1 不同药物组合治疗云南光唇鱼水霉病效果
3 分析与讨论
本试验对患小瓜虫病鱼池分设试验组及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分别通过辣椒、生姜、应激活力源等药物进行了半个月有效治疗,小白点逐渐消失,摄食、游动活力逐渐恢复,成活率分别达到了86.2%;而对照组进行食盐和加温治疗,鱼体身上小白点消失一部分,摄食强度弱、游动差,成活率为53.8%。
由于小瓜虫病常易发生受伤及抵抗力弱的鱼体上,在养殖过程中要着重预防鱼体受伤、加强鱼体免疫力,使用多维、黄芪多糖、甘草多糖等增强鱼体免疫力药物拌料投喂,这对提高鱼体成活率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