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吃经济的大发展

2022-10-19康朴文

食品界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张鑫沙县螺蛳

康朴文

从小作坊变为大工厂,从提篮小卖到连锁经营,从走进城镇到走出国门,小吃看似小,也能做成百亿大产业。

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小吃,闻名全国的不在少数,但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品牌的还不多,做成百亿大产业的就更少了。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们是如何走向全国又走向世界的?

小吃中的“烟火气”

“大嘴吃八方,还是这里香。”走在城市的街头巷尾,稍加留心就会发现,每家沙县小吃的招牌上都有一个大嘴张开的“吃豆人”卡通形象,这是沙县小吃门店的统一标识。

标识有多常见?“全球8.83万家沙县小吃门店招牌上都有这个形象。”沙县小吃产业发展管委会副主任张鑫表示。

沙县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话:“扁肉是砖、面条是钢,建起了沙县的高楼大厦。”这背后是30多万名从业人员、550亿元年营业额的庞大产业。从最初单打独斗的肩挑手提和路边小摊,到如今握指成拳的统一标志门店,沙县小吃成了富民大产业。拌面、扁肉(馄饨)等在地方小吃中并不鲜见,为什么唯独沙县的牌子这么响?

“上世纪90年代,在改革开放大潮下,大量劳动力涌往福建、广东等沿海省份。以‘一元进店、两元吃饱、五元吃好’为口号的沙县小吃方便快捷、物美价廉,正好符合时代需求,这是它成功的关键。”张鑫说。

“大米小珍馐,小吃大灵魂。粉好度日月,螺小赛乾坤。”酸、爽、鲜、辣、烫的柳州螺蛳粉近年来拥有很高知名度。它的爆红,是搭乘了互联网经济和“宅经济”的东风。

“柳州在螺蛳粉营销上紧紧抓住电商发展浪潮,运用互联网思维,使之异军突起,成为人尽皆知的网红产品。”广西螺霸王品牌管理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欧皓轩说,“柳州一直以钢铁、汽车、机械制造为支柱产业,具有深厚的工业基因。从2014年开始,柳州市将工业化思维运用到螺蛳粉生产上,使其告别了作坊式生产,完成从‘街头小吃’到‘袋装速食’的转身。”

预包装螺蛳粉刚兴起,众多商家进入这一行业,但缺少标志性品牌,螺霸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成立的。“经过几年的沉淀,螺霸王已成为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生产厂房也由原来的700平方米扩大到7000平方米。”欧皓轩说,螺霸王洛维螺蛳粉产业园一二期全部建成后,日产能可达150万包。

小小一袋粉,藏着大民生。“螺蛳粉的原材料包含螺蛳、竹笋、豆角、大米、木耳等多种食材,一碗粉串起了一条条乡村致富链,带出了多方共赢的大效益。”柳州市螺蛳粉协会会长唐机文说。

目前,柳州全市获证螺蛳粉生产企业已达127家,企业自主品牌达300多个。2021年,柳州袋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51.97亿元,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更是达到501.6亿元,直接创造30多万个就业岗位。

标准助发展

在江西省南昌市昌东工业区天祥路,沙县小吃南昌136号连锁店不久前开业。统一的着装、整洁的桌椅,80后店长严家和与店员微笑迎客。

严家和是福建省三明市沙县区夏茂镇洋邦村人,跟随家人外出经营小吃生意多年。早上6点起床,凌晨1点收摊,每天营业近20个小时是常态。

上世纪90年代,沙县小吃凭借经济实惠打开市场,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市场环境变化,单打独斗的“夫妻店”模式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门店品质良莠不齐,菜品无法保证稳定更新,有些门店环境也让人没胃口。虽然整体体量不小,但在品质、标准、研发创新、经营管理方面与品牌快餐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回想起沙县小吃的沉浮,张鑫感叹道。

“小吃业主开店很辛苦,但有时又摸不着门路,不懂食材的处理方法,经营管理更是两眼一抹黑。”从事餐饮行业20多年的颜发辉深有体会。

不进则退,不变则亡,沙县小吃走到了发展的十字路口。

从当地政府到从业人员,转型升级成为共识。开设小吃连锁加盟店,推进沙县小吃公司化运作、标准化实施、连锁化经营,一场从食材供应到菜单搭配再到经营管理的品牌化变革,为从业者打开了新天地。

今年,严家和瞅准小吃转型升级趋势,决定加盟沙县小吃集团连锁店。“升级改造后的店铺,不再是原来的‘老、破、小’,点单和服务模式也有了很大变化。”他说。

如今,严家和店里的柳叶蒸饺、半成品大排、调味品等原料都从沙县总部配送而来,人工成本也下来了。“每天进账有4000多元,时间也宽裕了,能多陪陪家人!”严家和很高兴。

颜发辉在摸索中创办了醉有才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专注小吃复合酱料研发和生产,还定期给小吃业主做免费培训,助推沙县小吃转型升级。“酱料是小吃的灵魂,有好的酱料供应,就能让小吃业主轻装上阵。我们的目标是让经营者实现‘拎包入住’式经营。”颜发辉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而从流水线上走下来的袋装螺蛳粉,本身就有工业化基因。

“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逐步建立,覆盖全产业链6个子体系564项标准,相关产业领域标准建设不断加快,实现种养、加工、包装、配送、实体门店建设等环节的标准化。”唐机文说。

自动化、标准化,会不会让小吃风味流失?

“传承美食文化,不必忌讳‘标准化’,两者在当下环境中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制定标准要求,从业者才能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让小吃历久弥新。”张鑫说。

“严格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破解了螺蛳粉生产企业各自为战、行业标准不统一的问题,确保了产品质量和安全,夯实了螺蛳粉产业发展基础。”欧皓轩说,标准化有利于打造品牌,为螺蛳粉这个金字招牌带来更大空间。

颜发辉表示,醉有才目前采用半自动的生产方式,一些生产环节仍保留人工操作,目的就是让产品保留更多的“锅气”。

冲出国门 收获世界好评

走向全国的同时,地方特色小吃也冲出国门,在海外获得大批消费者的青睐。

落户美国的第一家沙县小吃店营业不到3小时卖光一天的食材,日本东京首家沙县小吃店开业5小时销售收入超1万元人民币,一条介绍沙县拌面的视频在海外网站获得26万人次观看和数万个点赞……

沙县小吃在海外受到热捧,被赞“极富创造性”“别具风味”。扁肉依然是菜单上的经典,但口味已入乡随俗。在西班牙,油炸扁肉颇受欢迎;在法国,鸡肉馅扁肉最热销。不少在海外的中国人感慨:“真是走到哪儿都能吃上这碗扁肉!”

螺蛳粉也在海外拥有不少“粉丝”。据统计,柳州螺蛳粉已远销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1年实现出口额824万美元,同比增长89.86%。

“螺霸王已登陆12个跨境电商平台,成为行业出口领军企业。”欧皓轩说。他分享了一个故事:2019年4月,螺霸王驻外团队走访海外商超时发现,有不法分子盗用其产品名称和相似包装,售卖假冒伪劣产品,误导消费者。“很生气,立即向相关部门举报了,但这也侧面反映我们产品的受欢迎程度。”

近年,在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螺蛳粉频频成为展会“爆款”产品。在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外国“网红”聚焦螺蛳粉的镜头越来越多。走俏海外的国民美食不仅成为传播中国餐饮文化的窗口,还架起了中外合作的桥梁。

柳州城市职业学院的中国学生和来自老挝、印度尼西亚的留学生一同组成创业团队,在坚持地道风味的基础上,研发面向东盟消费者的螺蛳粉,他们有时一天要“嗦”10碗粉。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冬阴功汤口味的螺蛳粉诞生了,它带有淡淡椰子香味,颇受目标消费群体好评。

“螺蛳粉这样的地方美食袋装产品很有特点,口味还原度高、海外市场的辨识度高,产品竞争力就强。我们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市场偏好,有针对性地改变研发策略,改造生产线和供应链,提高了柳州螺蛳粉在海外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欧皓轩说,“海外市场的反馈非常好,我们有信心把中国地方特色小吃扩大推广,送上更多外国人的餐桌。”

张鑫认为,得益于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产业化发展,国民小吃走向海外的空间十分广阔。小吃“出海”口味变革是必然的,但传统工艺不能丢,菜品口感和形态要传承和保持。

“正因包容性和多元化,才有了今天沙县小吃的丰富样貌,这也应当是沙县小吃‘出海’的文化基础。”张鑫说,沙县小吃“出海”还将加快步伐。

猜你喜欢

张鑫沙县螺蛳
螺蛳树
A GPU-based general numerical framework for plasma simulations in terms of microscopic kinetic equations with full collision terms
二次函数应用及综合题
Insights into the adsorption of water and oxygen on the cubic CsPbBr3 surfaces: A first-principles study
沙县人民笑开颜
螺蛳粉
Exact solution of the Gaudin model with Dzyaloshinsky–Moriya and Kaplan–Shekhtman–Entin–Wohlman–Aharony interactions*
沙县小吃 深耕本土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