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山湖最美夫妻:“船上小学”掌舵人

2022-10-19彬彬

党员文摘 2022年17期
关键词:夫妻俩孩子学生

□彬彬

王升安接送学生

在碧波荡漾的微山湖上,有一所全国唯一的“船上学校”。“中国最美乡村教师”王升安和妻子在“船校”坚守40多年,倾其一生教3000多名渔家孩子读书识字,“摆渡”他们走出湖区,其中更有近百人考上重点大学!

如今,在那条不堪风浪的“船校”中,这对夫妻的别样爱情与一代代湖上学子励志成长的故事仍在并肩前行,续写着永恒……

“船校”光杆司令,把扬州妻子“骗”上船

身高一米八的王升安爽朗热情,是个典型的山东汉子。在他的家乡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微西村,70%的人口都集中在微山湖区,这里的渔民世代生活在船上,以捕捞为生。因交通不便,早些年微西村与外界的联系很少,很多渔民都没上过学,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直到1964年,“船上学校”微西小学创立,当地孩子才终于有学上了。

1978年,高中毕业的王升安本可以留在县城工作,但为了让乡亲们的孩子也能像自己一样有些文化,他毅然回到大家都不愿去的微西小学,当了一名教师。

那时的学校只是一艘平板式渔船,船舱内的高度只有一米六左右,条件十分艰苦。上课时,王升安只能佝偻着身体。

王升安刚到微西小学任教没几天,校船就因水位上涨离锚了,离锚的校船被风浪推向了湖中心!王升安见状,立马跳入湖水,试图将锚重新压入泥中,但无济于事,校船带着铁锚和他一起剧烈地摇摆……危急关头,一片芦苇地勾住了铁锚,才避免了一场灾难。

两个多月后,岸上一所中学的校领导见王升安教学水平高,又踏实敬业,想把他调走。王升安转头看看那艘既是教室又是住所的简陋小船,产生了离开的想法,但学生的齐声挽留,让王升安最终拒绝“上岸”,又咬牙留了下来。而这一留,就是40多年。

如若没有妻子曹桂英的出现,王升安难以想象他这个已经升官的“光杆司令”校长在小船上的教书生活会多么孤寂。但曹桂英却说,她是被“骗”到微山湖来的。

曹桂英的老家在江苏扬州,偶然经在京杭大运河跑运输的亲戚牵线,与王升安互换了照片。经过一段时间的书信往来,两人感情升温,王升安决定去扬州提亲。初次见面,曹桂英看着眼前这个衣衫褴褛的男人,吃了一惊,但经过几天观察,曹桂英和家人都十分认可王升安的人品,也就同意了这门亲事。

结婚后,曹桂英随王升安来到微西村,她想看看王升安工作的校船。到了学校,她再一次傻眼,这条连窗户都没有的船就是微西小学!破烂的船体、简陋的教室,一阵风吹来,船就左右摇晃。曹桂英的心情颇为复杂。但渐渐地,她发现湖区有的孩子十几岁了还没上学,而丈夫不仅要家访劝说家长送孩子入学,还要管理学校一切事务,并给全校4个班级上课,曹桂英感叹:“这个‘光杆司令’太不容易了!”她不禁越来越佩服丈夫的这份坚持。

1986年起,曹桂英成为微西小学的代课老师,每月工资很低,直到2015年才涨到800元。

由于每天忙于工作,加上夫妻俩经济拮据,王升安连自己的健康也置之度外。有一次,为了备战期末考试,王升安顾不得高烧,一天吃6粒退烧药硬扛着。到了第4天,他眼前一黑晕倒在了教室里,由于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王升安的右眼角膜严重受损,视力几乎为零。

巨大的打击让王升安变得颓废,在曹桂英的耐心劝说下,他的心结才逐渐解开,咬牙扛过了这场人生磨难。

白天教学,晚上割芦苇赚钱养家

王升安与曹桂英的收入都不高,两个儿子出生后,家里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夫妻俩决定自食其力,在保证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等教学任务之余,另谋营生养家糊口。

每天下班后,王升安夫妇就把两个儿子送到嫂子家,然后去割芦苇。白天要忙教学,他们只能夜里去割,有时候凌晨三四点就要爬起来干活,一捆芦苇卖1元钱,一天能挣20元。放暑假时,夫妻俩就去湖里摘野生莲蓬。曹桂英的腿整天泡在水里,得了关节炎,只要一弯曲就疼。

1995年,曹桂英做了一场手术,家里欠下9万元巨债。曹桂英回忆说:“我们那一年心里急啊,干起活来很拼命,咱不能穷到让人家看笑话。”听说养螃蟹能挣钱,曹桂英跑去找本家的养殖专业户叔叔学习。这一年,曹桂英家的螃蟹爬满了塘,“叠着罗汉,多得看不见底。”曹桂英一夜醒三五次,睡一会儿就起来,把爬到塘沿的螃蟹拨回塘里。那一年,夫妻俩养螃蟹赚了11万元,两人终于松了一口气。

有亲友劝说王升安夫妇:“既然你们掌握了养殖技术,又有文化,何必再被那艘微西小学的破船拴死,干脆辞职养螃蟹赚大钱啊!”但王升安却把脖子一梗,坚定地说:“都去赚大钱了,村里的娃娃谁来教?孩子的教育失败了,你有再多钱又有啥用!”

学生从水路来到学校。胡卧龙/摄

1999年,王升安转正了,还被评上了高级教师,工资也慢慢涨了起来。在王升安的湖上执教生涯中,学生最多时有200多人。王升安回忆说:“船舱里坐满了,就到船舱盖上,天热的时候,我和学生一起顶着大太阳上课。”

如今,渔民的条件渐渐好了,不少人把孩子送到县城的寄宿学校读书,“船校”只剩下30多个孩子,分别为一年级到三年级,王升安和曹桂英要教授语文、数学、美术、音乐、体育等科目。

微西村村民多以捕鱼养蟹为生,他们每天黎明出船,一去就是一整天,中午根本顾不上接孩子。王升安就为“船校”制定了灵活的作息时间表:9点10分开始上课,中午休息半小时,孩子们吃自带的干粮和零食垫一垫,下午3点放学。即便如此,仍然常有家长赶不及划船来接孩子。遇到家长“打网”未归,学生就跟着王升安回家,安静地趴在桌子上写作业。曹桂英不光要辅导他们做题,还免费管饭。

从教多年来,曹桂英的教学质量闻名全乡,学生抽考成绩每次都是全乡前三名。曹桂英还特别关心孩子们的生活,她自学了理发,课余给学生们修剪头发。

风风雨雨多年,从联系装电线、修打铃的铃绳,到买红领巾、作业本,乃至打扫卫生、接送学生,所有大小事都要夫妻俩亲力亲为。王升安说:“一到冬天,我们就要去接孩子来上课,大人都忙生产,湖里的冰虽然厚,但还是不安全。”回忆起冬日里和妻子一起接学生的场景,王升安嘴角上扬:“那是我俩配合最好的时候,大清早就顶着风出门了,我在船尾开着机船,她在船头破冰,那真叫风雨同舟啊。”

最美船上教师,3000渔民娃的命运“摆渡人”

王升安夫妇教书多年,对微西村的孩子们关心备至,唯一觉得对不住的就是自己的两个孩子。大儿子在泰安上大学时生病住院,夫妻俩周四接到电话通知,但两人一走学校就得停课,思前想后没有办法,熬到周六才出门,星期天下午就往回赶。“儿子也没说过什么,谁让那边是孩子,这边也是孩子呢。”王升安说。

虽然经过几次更换,微西小学的船比之前大了许多,但孩子们仍然只能挤在狭小的甲板上玩闹,每一个课间,王升安夫妇都提心吊胆。为了让孩子们能有自由活动的操场,王升安多方联系申请,2014年,校船终于停靠在一块用工业石渣建成的高地上。平稳的地面、明亮的教室,王升安和曹桂英在校舍落成的当晚激动得一夜没睡。

2015年,王升安接受了右眼角膜移植手术,手术成功后的他内心十分激动,决定把自己在“船校”几十年的经历写成书。王升安夫妇还接到央视邀请,赴北京参加了教师节晚会,被评为“中国最美乡村教师”。此后,王升安的电话常常响起,很多人想来“船校”支教。经过考虑,王升安留下了几位真心想到“船校”支教的年轻老师的电话。

对到微西小学来支教的老师,感激之余,王升安对他们只有一个严苛的要求,必须学会游泳!湖区处处都是水,熟悉了水性才能保证孩子们和自己的安全。

微山湖水面辽阔,气候多变。有一次,王升安正在船里上课,狂风夹着暴雨突然降临。霎时间,校船在大风和巨浪的推波助澜下,犹如一片树叶向湖心飘去,随时都有船翻人亡的危险。学生来不及疏散,王升安奋力跳进水里,拼命摁住铁锚,双脚站在齐脖深的湖水里,牢牢踩住锚艇。妻子曹桂英一边安抚几十个惊恐的孩子,一边拼命向附近的船只呼救。为了孩子们的安全,王升安凭着一股永不放弃的信念与狂风骇浪搏斗了半个多小时,终于和前来救援的人一道控制住了校船,学生们才安然无恙。

“家长把孩子送到我的身边,我就要用生命去保证他们的安全。”变化莫测的是湖中的风浪,不变的则是王升安的这句承诺。在他任教的40多年里,微西小学从未出现过安全事故。

每年教师节前后,王升安和曹桂英都会收到孩子们的电话、微信问候:老师,这些年我走过许多城市,发现还是小时候在你家吃的饭最香;王校长、曹老师,感谢你们把我“摆渡”出了湖区,当上了科学家……更有学生从北京、上海等地给夫妻俩寄来小礼物。

40多年来,夫妻俩先后教过3000多名渔家娃,用文化给他们插上了人生腾飞的翅膀。如今,王升安夫妇仍在“船校”中做着孩子们的“摆渡人”,他们早已爱上这种在茫茫湖面上渡人渡己、苦中有乐的生活。

猜你喜欢

夫妻俩孩子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孩子的画
认错
猜猜我是谁
一双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