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陕苏区女红军群体特征探析及工作职能考察

2022-10-18沈婷婷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南江县红四方面军苏区

沈婷婷

(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一、引言

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从鄂豫皖苏区战略转移,在川陕边创建了川陕苏区。川陕苏区存在前后约两年多时间(1932年12月—1935年4月),红军队伍从1.5万余人发展到8万余人,其中女红军队伍从入川时的几十人发展到数千人,并且建立了独立的妇女武装,这在当时各大苏区中是绝无仅有的。文章对川陕苏区女红军的研究,主要从其群体特征和工作职能展开。

二、川陕苏区女红军基本构成

川陕苏区女红军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来自鄂豫皖苏区,即川陕籍外女红军;二是来自川陕苏区当地,即川陕籍女红军。

(一)从鄂豫皖入川的女红军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转战川陕苏区,随军队一起开创川陕苏区的女红军有30名①,名单详见表1。

表1 从鄂豫皖入川的女红军名单[2](P37)

30名女红军均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参加革命,参军时间在1932年10月即红四方面军入川以前。这一时期,全国各革命根据地的女红军数量并不很多。1932年10月以后,女红军数量开始增长。当时红四方面军撤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撤出的过程中和到达川陕革命根据地后,开始有大批的女红军加入到红军队伍中”[1](P16)。

表1中女红军主要来自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陈映明、刘伯新、林月琴、周其玉、汪荣华等是安徽籍,廖赤见、王泽南等是河南籍,何福祥、陶万荣、张茶清等是湖北籍。此外还有浙江籍(如张琴秋)、湖南籍(如彭德华)的女红军。总体来说,这些女红军大都来自于当年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就地参军成为当时参加革命的主要方式。

这些女红军虽然不是川陕当地人,但确是川陕苏区最早的女红军,也是川陕苏区的开拓者。从入川成为川陕苏区的开拓者,到出川踏上长征道路的两年多时间里,她们为川陕苏区的开辟、巩固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和巨大的牺牲。“其中有10多名女红军在入川途中、创建川陕苏区和长征以至参加西路军艰苦作战中牺牲、病故、失踪、被俘,或沦落为民。 ”[3]

(二)川陕苏区当地的女红军

除了从鄂豫皖入川的女红军外,川陕苏区女红军主要来源于川陕当地,且以川东北和陕南为主。

首先,川陕苏区当地女红军绝大部分皆隶属红四方面军。正如中央苏区是中央红军的母体一样,川陕苏区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母体。川陕苏区女红军参军时基本都加入红四方面军,据资料显示:“1932年底红四方面军入川之初,共4个师12个团,约15 000人。1933年7月按木门会议决定进行整顿扩编后,共有4个军、11个师、29个团,4万多人。1933年10月底,共有4个军、12个师、35个团,7万余人。1933年11月改编川东游击军后,共5个军、15个师,8万余人。”[4](P140)红四方面军总人数8万余人,其中川陕当地女红军就有数千名。

其次,川陕苏区当地女红军大都来自川陕省苏维埃政权下的各个县(市),且以通(江)、南(江)、巴(中)三县为最多。川陕苏区全盛时期,建立了23个县(市)的苏维埃政权,其中通江、南江、巴中、万源、平昌、旺苍、城口七个整县和阆中、仪陇、宣汉、广元、昭化的大部分,为巩固的革命根据地。其他各县为游击区。通(江)、南(江)、巴(中)三县是川陕苏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地区和可靠后方,通江城是川陕苏区的首府。“‘三县两特区’参加红军、地方武装、党政机关、教育卫生部门,而后来随军撤离家乡西征北上者,总计5万余人,平均5个多人中就有一个。”[4](P7)尤其是通(江)、南(江)、巴(中)三县,“这3个县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所以当时有很多的青少年女性参加红军”[2](P20),仅南(江)县城登记在册的女红军就有近400人。此外,也有来自茂县、江油、金川、轻川、平武、懋功、梓潼等地的女红军。

综上,就来源地看,鄂豫皖入川女红军和川陕苏区当地女红军共同活跃在川陕苏区区域,共同构成该地区的女红军群体。

三、川陕苏区女红军群体特征

由上文可知,有资料可查的从鄂豫皖入川女红军有30人,在当时川陕苏区数千人的女红军总体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记,但她们确是群体特征研究中的重要对象。这30名女红军不仅没有默默无闻,相反都是当时党政军中的重要领导人物,可谓当时女红军队伍中的中流砥柱。如张琴秋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在当时是中国工农红军队伍中唯一一位女将领。“陈庚、陈再道、王宏坤、许世友、王建安、洪学智、王新亭、刘华清等威名赫赫的将军们,当时都曾是她的部属。”[5]如曾广澜、林月琴、陶万荣、汪荣华等都是川陕苏区女红军的重要领导人物。

文章在此基础上对女红军群体特征进行探析,统计了包括上述从鄂豫皖入川的30名女红军在内的所有有资料可查女红军的基本信息,并随机选取30个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具体情况详见表2。

表2 川陕苏区部分女红军的基本信息(随机)②

文章通过随机样本的选取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群体特征。

(一)该群体参军年龄小且人数多

川陕苏区女红军参军年龄小、人数多是其群体特征之一。表2虽选取30个样本,而实际上该时期当地女红军已经达到数千名。据相关资料显示,来自川陕苏区的红四方面军女红军在长征出发时有8 000余人,这佐证了该地女红军人数最多这一特点。同时,由表2可知,这些女孩子的参军年龄基本介于10~25周岁之间,且主要集中于15~20周岁之间,以青壮年女性为主。其中,年龄最小的只有八九岁,像王新兰、苏力等。

“有志不在年高。”这些年龄较小的“红小鬼”参加革命,为革命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她们年龄小则精力相对比较旺盛。川陕苏区当时正处于巩固发展阶段,其时战斗异常激烈,可谓无日不战,队伍中的人员如果没有充沛的体力和旺盛的精力往往无法适应紧张而激烈的战斗生活。此外,年龄小则在侦察工作上具备一定优势。女红军乔装成小孩或村妇打入敌区搜集情报,不容易被敌人注意和发现,比较容易迷惑敌人。另一方面,从长远来看,年龄小,为革命奉献的时间相对就会较长。不少完成长征壮举的女红军在建国后,继续为社会主义事业作出奉献。据四川省妇联妇运史研究会1992年12月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建国后依然在工作岗位上的红四方面军女红军约有400余人③。其中,最为人所熟知的就是女红军王定国。王老20岁参加革命,直至108岁逝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了全部。

(二)该群体家庭出身往往较为普通

这群女红军来自于不同的家庭背景,但家庭出身大多较为普通。

不同家庭出身的女红军有着不同的革命动机。对于生活殷实富裕的妇女来说,“她们大多受过一定的教育,所以她们较一般妇女更为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对共产党共产主义事业较为认知崇尚,相对来说也更能深明大义地走出封建家庭,投入革命的汹涌浪潮之中”[2](P12),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早在1924年就已参加革命,曾参加领导“五卅”反帝罢工斗争,后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接受了先进的革命思想。回国后一直在鄂豫皖苏区领导革命斗争,后转战川陕苏区,成为名震川陕的红军女将。这一部分人在数量上少之又少。

对于革命家庭来说,父兄长辈等的身体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榜样作用,很多女性均受到家人的影响而立志加入红军。如陈真仁一家十一口参加革命就是很好的例证。陈家是陕南宁强县的大户人家,一家都有革命传统:大哥1924年入党,是中共宁强县支部的发起人;二哥是陕南特委书记;“1935年2月,李先念领导的红三十军攻占宁强,陈真仁全家除有病的小脚母亲和几个已经出了嫁的姐姐外,她的3个哥哥、3个嫂子、3个侄女,加上父亲和陈真仁本人,总共11口人,都加入了红军行列,随红三十军回师川北”[6](P345)。

红军到来之前,川陕边妇女一直生活于旧社会的残酷压榨中,生活往往苦不堪言。“其地位之低下,劳动之繁重,生活之悲惨,较之男人尤甚。”[7](P256)当时在川北流行的民谣中就有“只有男州,没有女县”“马有笼头猪有圈,婆娘有个男子汉”等说法,体现出妇女地位的低下。更严重的是,川北一带时兴娶童养媳,很多年轻女子都成为别人家的仆人。“她们从事繁重的劳动,食不果腹,衣不蔽体,还得忍受翁婆虐待,挨打挨骂,有的在哀告无门,走投无路之余,被迫服毒、自缢含冤而死。”[7](P257)卑下的地位和恶劣的处境,成为她们参加革命的动力,这种想法在当时不占少数。

虽然川陕苏区女红军来自于不同的家庭,但就整体状况而言,她们的家庭出身普遍低下:绝大多数来自社会的最底层,尤其是贫农和童养媳出身的女红军数量最多。这些贫苦农民家庭出身的孩子,备受艰苦生活的磨砺,养成了勤劳勇敢、肯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这一点对于艰苦的革命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三)该群体文化程度整体较低

在参加革命之前,川陕女红军群体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接受过教育的人员不到三分之一,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则少之又少,因此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这主要与她们的家庭出身有直接关系:恶劣的家庭环境导致很多父母由于养活不起孩子,在她们几岁的时候就送出去当童养媳,在悲惨的生活境况下,其读书学习难,因此文化水平不高。

这充分折射了川陕地区教育落后的历史和现实。“民国时期,川陕边区域教育十分落后。南江清代时全县只有进士3人,举贡生员为数甚少。民国期间广大农村的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不到20%,文盲或半文盲占农村人口的80%以上。”[8](P133)“民国初,在教育水平相对较高的巴中县(含平昌)有大学生48人,但广大平民百姓,文化素质极差。教育的普及程度极差。”[9](P190)1932年以前,通江、南江两县不仅没有一所中学,就连设备较为完善的小学也为数很少,一般都是私塾,且为地主阶级所把持。因此,识字的人极少,文盲在90%以上。”

但需要指出的是,文化程度整体较低是当时的普遍现象,但这丝毫不影响该群体为川陕苏区建设和中国革命做出巨大贡献。正如学者何光表所言:“如果说在当时她们就有胸怀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那也只不过是文人的笔下生花而已。不过,她们确确实实演绎出了非常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许许多多人间奇迹故事。”[6](P3)

四、川陕苏区女红军工作职能考察

年龄小却人数最多、家庭出生较为普通、文化程度整体偏低是川陕苏区女红军的群体特征,文章进一步对该群体工作职能进行考察,以探究其如何担负起苏区建设发展的重任。

文章选取南江县女红军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南江县登记在册的女红军及其基本信息进行相关统计,归纳计算女红军的工作种类和任职比例,进而分析女红军的主要工作职能,以此窥探全区女红军的工作职能状况。

南江县是红军入川最早解放的地区之一,也是川陕苏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南江县地处四川省东北部,位于米仓山南麓。“东邻通江,南接巴中,西靠旺苍,北与陕西宁强、南郑毗连,总面积3 438平方公里,总人口560 000人,地势北高南低,境内沟空纵横,山峦起伏,俗称‘八山一水一分田’。”[11](P1)在川陕苏区存在的两年多时间里,“南江地区参加正规红军的就有两万余人”[10](P2),其中登记在册的女红军有数百人。

本研究对南江县女红军的考察,基本可以反映整个川陕苏区女红军的普遍情况。南江县女红军样本详见表3。

(一)该群体工作种类多,工作能力强

如表3所示,南江县登记在册女红军的任职种类约有10余种,主要包括战士、赤卫队员、游击队员、宣传队员、医务人员、内务人员、童子团员、工作人员等。除南江镇女红军人数不计,工作种类最少的包括3类,如小河区女红军工作种类主要为战士、宣传队员和童子团员等;工作种类最多的包括15类,如正直区女红军工作种类主要为战士、内务、民工、儿童团副团长、童子团员、宣传队员、四军战士、独立连连长、乡内务、村内务、区内务、宣传队员、工作人员、模范连战士和乡粮委等。此外,还有部分没有统计在内的女红军,她们均一人身担数职,既是军队里的女战士,又是政府里的女干部,还承担了后方的部分工作,诸如生产、扩红、救护等。

表3 南江县各地区女红军及其工作种类一览表(随机)④

工作种类的多样性,尤其是一人身兼数职,也反映出当时女红军工作能力强的情况,她们是苏区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之一。

(二)该群体工作分配科学,善于宣传动员

针对女红军工作种类的不同,文章进一步统计了不同工作种类中女红军的任职比例,具体见表4。

由表4数据可知,在女红军的任职比例情况中,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员占比最大,占到总体的55%。即每两个女红军中就有一个宣传队员,这说明在川陕苏区女红军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进行宣传活动。

表4 南江县女红军的任职比例分布状况④

“革命的宣传工作是动员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的有力武器。”[11](P258)川陕苏区的巩固发展,与红军的有效宣传密不可分。善于宣传工作与女性天生的性别优势密不可分。妇女上前线打仗,毕竟比不上男性的体力,但是她们在做革命宣传和群众动员等工作方面,往往具备男性所不具备的优势,她们多才多艺、情感丰富,天生具有从事宣传工作的天赋,是红军宣传队里的主力和核心。毫不夸张地说,有女红军的地方,就有宣传,宣传是女红军工作的重心。女红军在宣传工作中的出色表现,成功地动员了广大群众参加红军,支援革命。

同时,女红军的战士职业人数占比达到17%,位居第二,这说明当时女红军积极参与前方军事斗争。在武装斗争中,川陕苏区女红军建立了独立的妇女武装组织,这是当时女红军武装斗争的最高形式,她们与男同志在战场上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此外,占比达7%的民工职业说明女红军在挖地道、修碉堡等建筑工事方面亦发挥较大作用,这也反映出苏区革命斗争的激烈。占比达6%的童子团员成分说明苏区女红军参军年龄很小,这与上文的年龄考察相符合。占比达4.8%的四军战士主要指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武装中的正规女战士,她们是川陕苏区女红军中的主力部队,也是参与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占比达4%的内务人员主要指党政机关和各级政府中的内务委员等相关人员,其主要负责苏区的民政工作,作用亦不可忽视。此外,工作人员、赤卫队员、游击队员、医院战士和代表等也都占到了一定的比例。

任职比例的分布能够反映出工作分配的科学,合理的任职分配使得女红军得以适应苏区革命斗争的需要,能够有效地各谋其事,各司其职,共同为苏区的建设发展做贡献。尤其是女红军利用其自身性别优势,积极开展宣传工作,成为根据地后方的强有力保障。

五、结 语

综上所述,川陕苏区作为当时全国第二大苏区,在这里成长起来的女红军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表现出了一定的群体特征。在革命年代,她们以小小年纪争相投身革命,一度使得川陕苏区女红军人数达到全国之最。她们虽然大都来自于农民家庭,出身不高,且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文化教育,但是她们在苏区建设中的表现却极为突出。这些女红军和男性一样,不仅战斗在革命一线,同时还承担了游击、医务、内务、后勤等大量工作。尤其是女红军能够发挥女性的天然优势,在宣传工作上表现突出,动员一批又一批有志青年加入革命队伍,成为苏区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注释:

①鄂豫皖入川女红军30人之说参见四川省妇女联合会编《妇女之路——新民族主义革命时期的四川妇女》(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的观点。

②表2信息主要搜集于何光表《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李芝兰《巾帼壮歌——川陕苏区女红军纪实》(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妇女联合会编《女红军在雪山草地》(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版)等资料。

③人数统计搜集于何光表《川陕苏区的妇女状况》(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

④表4、表5信息来源于中共南江县委党史研究室编《南江县(长赤县)参加红军人员名录》(内部编印,1993年版)。

猜你喜欢

南江县红四方面军苏区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走出“逃跑主义”:鄂豫皖省委对红四方面军战略转移的认知
苏区创业致富人
南江县近50年(a)降水年变化特征分析
浅述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
热血青春铸丰碑——记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
南江县曼地亚红豆杉扦插繁育技术探讨
南江县林业生态建设现状及发展对策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