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辅导员思政能力提升实证研究
2022-10-18李海燕
李海燕
(1.淮南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232038;2.DE LA SALLE UNIVERSITY College of Education,Cavite Dasmarias 4115)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1]。新世纪以来,教育部“16号文”“24号令”“43号令”等一系列意见、规定的实施,使辅导员队伍建设逐步向规范、专业和科学方向迈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对思政教育工作、对辅导员工作十分重视,从队伍建设、待遇职称、考核培养机制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规定。《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3号令)中对辅导员的九项工作职能进行了界定,其中思政教育工作排在首位。大思政教育背景下,新时代辅导员不但要做好事务性的学生常规管理工作,还要准确定位、明确职责,坚持将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做好学生的人生导师,回归思想政治辅导员的职责本位。
二、调查设计与实施
(一)调查问卷设计
文章依据本研究的相关调研、访谈情况及部分高校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经验,针对大思政背景下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情况,从辅导员基本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业知识技能、参与思政理论课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等方面设计调查问卷,总计30个问题。
(二)调查对象及实施过程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大思政背景下新时代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研究,针对安徽省H市的3所高校辅导员发出调查问卷300份,其中293份问卷得到回收,经统计286份有效,有效比率为95.3%。结合问卷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的结果,从对辅导员职业的认识、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设计访谈提纲,在3所高校随机抽取12名辅导员进行访谈调查。
(三)数据整理归纳方式
文章采用Excel、SPSS19.0等软件,对回收的286份有效问卷开展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Cronbach's Alpha值为0.862,效度检验KMO值为0.813。二者均大于0.8,说明信度较高,样本量选择恰当,4个方面的问卷题目直观明确,能够使被调查的辅导员准确回答问题。此外,文章对12名辅导员的访谈内容进行整理,结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以期为本研究提供支持。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信息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辅导员基本信息的部分共设计6个问题,统计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辅导员基本信息统计分析
经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在286份调查问卷中,男、女辅导员占比分别为47.6%和52.4%,占比数量较为接近。从年龄层次来看,25岁以下、36岁以上的辅导员较少,分别占11.9%和30.4%,而26~35岁年龄层的辅导员最多,占57.7%。从学历层次看,调查对象中硕士研究生学历最多,占83.9%,本科和博士学历的较少,分别占12.9%和3.2%。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部分的本科院校招聘辅导员的要求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一些985、211高校甚至提高到博士研究生。
调查显示,受访的286名辅导员中有事业单位编制的为168名,占总人数的58.7%,人事代理和临时聘用分别占31.8%和9.5%。从工作年限看,4~8年的辅导员最多,占46.5%,1~3年和8年以上的辅导员共占比53.5%。从专业类别看,思政类相关专业的辅导员比例相对较少,只占28.3%,而文学、管理学类及工学、艺术学类等占比达35.3%和36.4%。
(二)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同度高但占比不足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同度较高
文章按照辅导员的9项主要工作职责设置问卷,辅导员对重点工作认识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常规事务管理、党团及班级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排名前3,分别占90.2%、89.7%和78.7%,是辅导员们普遍认为的重要工作内容(图1)。
图1 辅导员对重点工作的认识情况
2.辅导员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占比不足
同样,按照辅导员的9项主要工作职责设置问卷,进行辅导员实际工作时间和精力占比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97.2%、82.7%和50.4%的辅导员选择常规事务管理、党团及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然后是职业规划、学业指导,而思政教育工作则排在第6位(图2)。上述研究结果充分说明,虽然辅导员自身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必要性有一定认识,但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分配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间与其重要程度并不匹配。
图2 辅导员实际工作时间分配排序情况
3.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
由表2可知,参与调查的286名辅导员中专业背景为文学、管理学类及工学、艺术学类等分别占比35.3%和36.4%,只有28.3%的辅导员为思政类相关专业人员占比不足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根据教育部“16号文”“43号令”中对辅导员应该具备的思政教育相关知识的要求,文章对辅导员专业知识的掌握度情况进行研究调查(详见图3)。研究结果显示,60%~70%的辅导员其专业知识掌握程度一般,系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的辅导员只占20%左右,另有近10%的辅导员专业知识则掌握较少。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相较其他几项系统掌握度较高,达到56.5%。这说明大部分辅导员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但是系统学习度不够,还需进一步提升。
图3 辅导员专业知识掌握度调查
从对辅导员学历及专业知识水平的调查分析不难看出,约占70%的辅导员尚不具备思政教育学科背景,他们的理论知识学习较为细碎、零散,不够系统和深入,学术功底不够,致使辅导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水平不高,继而影响了我国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4.辅导员思政理论课及课程思政参与度不高
辅导员参与思政理论课及课程思政调查情况(详见图4)显示,只有3.2%的辅导员兼任“形势与政策”“思想道德与法制”等2门及以上思政理论课教师,15.2%的辅导员参与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理论宣讲及课程思政,不参与的辅导员占比为81.6%。
图4 辅导员参与思政理论课及课程思政调查情况
此外,文章通过对表1(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访谈记录表)的归纳整理得出,一部分辅导员对参与思政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思政课与自己的本职工作无关,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另一部分认为自身尚不具备能力参与思政课教学,在思政工作中仅起辅助作用,参与思政课的动力不足;还有一部分辅导员虽然认识到参与思政课教学、理论宣讲和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及自身的优势,但却面临学科专业限制、日常事务繁忙等诸多困难。
表1 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访谈记录表
四、原因分析
(一)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调查显示一方面71.7%的辅导员为非思政类相关专业背景出身,41.3%的辅导员为人事代理和临时聘用,这反映出部分高校对辅导员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对辅导员的思政能力、专业素质、管理培训和奖惩激励制度、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等缺乏顶层设计和思考的情况。另一方面,如今高校辅导员构成成分的主力军是硕士研究生,其中不乏有些人并未将辅导员工作当作事业来做,并未将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本职工作上。加上自身专业背景的复杂性,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也是参差不齐[2](P2-3)。此外,一部分辅导员虽然认识到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因为其大量时间忙于学生日常事务,无暇分配更多的精力于思政工作上。
(二)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清晰
辅导员角色定位不清晰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一部分辅导员对其重要职责的认识不够明晰,对辅导员岗位缺少准确认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普遍较低;另一方面,辅导员工作事务繁杂,既要做日常班级管理,还要做好其他职务工作,一些本不属于辅导员职责的工作往往会消耗其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易忽视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角色定位不清晰、主次职能不分等问题,使得辅导员在实际工作中缺少正确职业观的指引,对自我职业规划和职业管理的能力较差,缺少职业发展的信心[3]。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具有滞后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滞后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辅导员在工作中主要对学生开展日常管理、学业指导、心理咨询等,高等学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主要在思政课上进行,且部分思政教育模式是单向的,由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而非双向的交流沟通;第二,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式上存在滞后性,侧重于将学生思想问题的出现当作前提,将问题的解决作为最终目标,缺乏对学生易出现的思想问题进行预测和探究,如此势必导致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为学生人数的快速增长产生滞后性,影响工作的效果[4];第三,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往往较为单一,部分辅导员由于缺乏专业素养和网络思政教育的主动性,工作中依旧采取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拘泥于“条例”和“原则”等框架中,工作方法缺乏创新,只是一味地说教和劝导,导致思政教育工作效果不佳。
(四)队伍建设、协同育人机制亟需完善
首先,部分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缺少充分关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高等学校相互间的竞争逐渐激烈,尽管政府不断出台有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文件,但部分高校仍然相对忽视思政工作和辅导员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其次,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模式尚不完善,与教师相比,高校对辅导员队伍的学历和专业匹配度要求较低,长此以往,影响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和思政教育质效的提升。再次,高校对辅导员队伍思政教育工作的评价、考评机制不够健全,目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对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监督、管理和考核的可操作性机制,只停留于文件的转发、通知等方面。最后,辅导员参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课程思政育人的制度、措施不够健全。研究调查显示,辅导员参与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的比例较低(详见图4),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教育的两支重要力量,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两者各自为政,缺少充分的沟通、交流和协作。此外,大部分高校缺乏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同向同行、发挥育人合力的顶层设计和交流互动平台的搭建。
五、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策略
(一)强化认知,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一方面,高等学校要提升对辅导员从事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持续提升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队伍建设。首先,改进结构不合理、人员配备不足现状。按照教育部要求开展辅导员选聘工作,以相关要求比率严格选拔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等专业或者有相关工作经历的优秀人才从事辅导员工作,提升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其次,加强对现有人员的管理和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素养和能力;最后,完善辅导员职业规划、奖惩激励、职称评聘等制度,鼓励辅导员参加职业技能比赛、思政研究课题等,进一步激发辅导员队伍的工作主动性,提升他们的职业归属感和幸福感,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质量。另一方面,辅导员自身要加强对思政教育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对思政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知,夯实专业基础,做好职业规划,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认同感和成就感。
(二)明确定位,推进辅导员回归思想政治教育职责本位
一方面,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辅导员工作的职责和定位,摒弃“学生的事就是辅导员的事”的旧观念,切实改变辅导员工作量过多造成职责界限不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边缘化现状。积极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搭建平台,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技能,进一步深化辅导员的职业信念,注重引导辅导员将思想引领放在首位,回归思想政治辅导员职责本位。另一方面,辅导员也要进一步明确自身工作职责,清晰定位。辅导员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力军,要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第一要务,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政教育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此外,辅导员要注重提升专业知识和能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将管理育人、思想育人、服务育人融为一体,将思政教育融入日常管理,将各种实际的学生事务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真正履行辅导员职责。
(三)提升能力,不断提高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效
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的教育与培训,增加思政教育工作在辅导员考核中的比例,完善辅导员职业规划制度,加强激励机制建设,进一步激发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提升思政教育工作吸引力。此外,各高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学习,以点带面,逐渐优化辅导员队伍,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持续发展[5]。另一方面,辅导员要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努力提升学术水平和职业能力,追求思政教育工作的专业性和有效性,从“职业化”辅导员向“专业化”“专家化”辅导员转变。辅导员要主动提高思政教育工作在日常工作中的占比,关注“00”后大学生的特点,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善用网络媒介开展日常思政教育,将“灌输式”教育变为朋辈间的相互交流引导,提升思政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构筑平台,加快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制度建设
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一体两翼”,发挥关键性作用。长期以来,两支队伍各自为营,缺乏有效的顶层设计和协作机制。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应积极践行“三全育人”理念,从以下几方面推进二者协同育人机制建设。
1.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加强思政队伍顶层设计
各高校组建由学校分管领导及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相关部门构成的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搭建领导体制。如安徽省H学院自2018年建立了由学工部、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0个相关部门组成的H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10+1”联席会议制度,在学校党委、行政领导下定期召开会议,以研讨交流、搭建平台、解决问题、统筹安排思政工作为主要职责,取得了很好成效。
2.推动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双向流通制度建设
各高校应鼓励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发挥优势,组建思政特色工作及科研团队,协作申报思政研究项目。同时,鼓励思政课教师兼任辅导员,积极为部分理论水平较高的辅导员兼任思政课教师搭建平台,充分发挥辅导员实践经验丰富和思政课教师理论水平高的育人优势。如安徽省H学院自2010年以来,积极打通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交流通道,鼓励二者双向交流,先后有30余名辅导员兼任“形势与政策”课教师,10余人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思政理论课比赛奖项,逐渐形成了同向同行、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实现了“1+1>2”的育人成效。
3.注重效果评价,健全双向交流考核评价机制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规定高校要推动优秀辅导员加入思政课教师队伍,积极提升思政理论课教学。《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第46号令)第十八条要求青年教师由低级别向高级别职务(职称)晋升,要从事辅导员或班主任等学生思政教育管理工作至少一年,并考核合格[6]。有国家政策的支持,高校要进一步加强配套的考核、评价机制建设,在职称评审、职级晋升中增加思政教育协同育人工作的考量,激发两个团队协作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设置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联合育人专项评价项目,形成大思政背景下二者同向同行、共同育人的新生态[7]。
六、结 语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和为谁培养人才这一主题。新时代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辅导员的能力和素质也要同步提升。目前,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多重挑战,各高校应予以重视,要不断加强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完善辅导员管理体系,拓宽辅导员思政工作的路径,积极为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进行顶层设计、搭建平台、建立考核评价机制,提升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积极性,提高其从事思政教育工作的水平和能力。高校辅导员应当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国家相关政策法规,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明确辅导员工作职责,积极参与思政理论课教学和课程思政工作,与时俱进,从思政工作观念、方法、内容上寻求突破,紧跟时代热点,关注学生思想变化,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