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东县志》方言语汇研究概述

2022-10-18赵乃昕

关键词:训诂语汇县志

王 虎,赵乃昕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民国《安东县志》是述载辽东重镇安东(今丹东)地区的一部重要史志,记载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情况。作为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地方志记,《安东县志·歌谚》中专列一节介绍“土语”,收录了安东县方言语汇120个并加以训释,足见编者对语言文字资料的重视程度。

丹东市位于辽宁省东南部,据《中国语言地图集·汉语方言卷》(2012),丹东市区方言属于胶辽官话盖桓片[1]49。其方言的基调是胶东口语,同时又部分受到当地满族俚语和朝鲜民族语的影响,复杂的语言社区使当地的口语词汇具有一定的特色。“安东五方杂处,语言似不能为异然,聿考其始,大抵皆自直、鲁二省迁徙而来。……方其普通皆用汉语。”[2]957因此探讨丹东方言俗语词汇,对胶辽官话与东北官话的方言变迁以及民族语言融合等方面的研究都颇有价值,同时,对我们了解丹东独特的历史文化也大有裨益。

本文选用台湾成文出版社于1974年出版的《中国方志丛书·东北地方》第十八号《安东县志》为研究范本,以《安东县志·歌谚》所记录的方言语汇为研究对象,在对其进行穷尽统计的基础上,以其词义进行归纳分析,并从传统训诂学的角度,分析《安东县志》的训诂方法,归纳出其中所体现出的朴素的语言文字学术思想。

一、《安东县志》成书过程及作者

《安东县志》作为一本地方志书,其内容体量之大、选材范围之广,必然难以个人之力独立完成,而是经过历代时任官员和学者共同参与编纂。最初倡导修编安东县志始于民国七年戊午(1918年),最终落稿付梓于民国十六年丁卯(1927年)[3],历经十年之久,参与编纂者数十人。《安东县志》的撰著正值新旧时代交替、政局动荡之时,其编修过程实属坎坷,编修队伍也几经人事变动,唯独担任“编修专任”的县城小学教师于云峰,“广询博访,征文考献,调查编辑之责,遂以一身任之”[2]11,始终作为实际收集材料、执笔撰文的主要人物,在动荡的环境和缺乏人手的境况下,仍勉力将这项工作坚持了下来。“峰虽刿目钅术心,黾勉从事,而取材无所,就正无人”[2]10,足见当时编修的困难和人力的短缺,也可看出于云峰在本书编著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安东县志》方言语汇概况

《安东县志》全书共3册,分为8卷,卷一疆域,卷二物产,卷三政治,卷四警察、保甲等,卷五选举、司法等,卷六人事,卷七宗教、礼俗、语言等,卷八人物、卫生、歌谚等。编著者在第八卷歌谚一节中共收录安东县当地谚语96条,方言语词120个,并逐个对其进行了简单的注疏解释。

《安东县志》中收录的方言语词既包括俗语词,也包括熟语。为了能够更全面地反映出《安东县志》中方言语词的全貌,下面将这些语词从意义角度分为7类进行讨论:(1)生产劳作;(2)生活交际;(3)称谓、绰号;(4)才能、品性;(5)特性、状态;(6)心情、感受;(7)其他。详见表1,下面逐一举例概述。

表1 《安东县志》方言语词据词义分类

(一)生产劳作

生产工具、生产材料等反映劳动生产的词。这一类别中共有5个,如:

铧:音铧,俗谓耕地之犁,曰铧之。[2]1135

铁铣:俗称铁锹,曰铁铣。[2]1138

(二)生活交际

反映民众生活中日常的活动及言谈、交友等社交生活的词汇。这一类别下共23个词,如

溜达、溜荡:皆言闲游也(1)原文为“闲游他”,疑为印刷错误。。[2]1136

看眼、卖呆:皆旁观之意。[2]1137

拜把子:谓联盟也。[2]1139

(三)称谓、绰号

用于称呼或评价人物的词,大多数含有贬义,这一类别的词主要是通过出身、职业、性格、品质区分出来的一类人的别称,这一类别下的词共有41个,占总量的34.2%,是数量最多的一类。例如:

崽:音宰,俗称物之稚者皆曰崽,甚至呼小儿亦曰小崽。[2]1135

干固:言人之作事果决诚实也者。[2]1137

(四)才能、品性

用于评价人们在具体社会实践中的处事能力、方式和品性。这一类别下共13个词,如:

露脸:办事得意出奇也。[2]1137

离把:事非素习,初为之也。[2]1137

(五)特性、状态

用于描述事物发展状态或特殊性质的词,也用于描述人物的模样、状态。这一类别下共19个词,例如:

麻嗏:欲睡眼将合之貌。[2]1135

利素:谓事已完结而无计葛(唧咯,义同纠葛),亦或言人之装束整齐。[2]1137

(六)心情、感受

用以表达人物的喜怒心情和内心感受。这一类别下共有15个词,如:

麻烦:谓事多劳神也。[2]1135

火啦:言人之生气也。[2]1138

(七)其他

《安东县志》所收录方言语汇中有些按照意义难以归类的,多为熟语,如:

那可不:谓一定如此也。[2]1140

幸儿不幸儿:是幸其成之意,就言幸而如此,不幸而将如彼也。[2]1139

“那可不”实际上是“那可不是”的缩略,是一个非词俗语结构,常作为熟语在交际中使用。“幸儿”应为“幸而”,指幸亏义,“不幸而”为“幸而”的否定用法。

三、《安东县志》方言语词训诂研究

“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和词义。”[4]245虽然地方志书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训诂研究著作,其作者也未必是训诂学者。其编纂目的很明确地在书中指出:“此关心乡土者所以有俗语之解录也,……而加以注释以备观风俗者之一览焉。”[2]1125由此可以看出其主要是为民俗学和社会学研究人员提供材料。但难得的是,作者以较为严谨的研究态度对口语语词予以足够的重视,弥补了以往古代学者对俗语做搜集整理工作时重典籍而轻口语的不足。

(一)编排特点

《安东县志·歌谚》中收录的120个方言语词并无序号和分类,作者使用的编排体例是,先列出语词,再进行注音和释义,根据具体语词情况进行用例的补充。编排的次序上,依次按照字数、格式、词义3个方面的原则进行排列,具体内容如下。

1.字数由少到多

安东志中收集的120个方言语词,其中单音节词语6个,双音节词语65个,三音节词语26个,四音节词语21个,五音节词语2个,整体上是按照字数由少到多的顺序编排的。如遇带有儿化音的词汇,记录儿化音的“儿”不算作字数,如“差不点儿”按三字词语编排。

2.首字相同或尾字相同相邻

在相同字数的词汇之中,其排列顺序是相同形式的词汇会临近编排,主要是依照词汇的基本表现样式,首字相同或者尾字相同的词,作者将其归为一类。如“麻烦”“麻胡”“麻嗏”“麻溜”,“火啦”“撩啦”“半啦”,这些词从词义和词性上看都并无关联。

3.词义为序、同义词相连

除却以上两点,作者尽可能地将同义词或近义词临近排列,这一特点的体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眼中完全意义上的同义词,因对它们的训释完全相同,则解释只出现一次,且出现在最后一词的后面并标明出“以上三者……”或“皆……”。如:“‘科村’‘埋态’‘勒得’以上三语皆言人之污秽不洁也”[2]1136,在“科村”“埋态”两词条后均无任何注解。另一种情况,则是作者将其认为是近义的词汇也尽可能地临近编排,如:“胡嗃,犹胡说也”[2]1136“瞎哤,讥人妄谈也”[2]1136。但综合看来,这一种情况的优先级在前几点之下。

(二)释词特点

1.简单进行释义,不做考证

《安东县志·歌谚》:“乡村农民,积累代之经验,……创为歌谚。……又俗言土语,习惯自然脱口而出,彼此皆通而求诸文,义不必尽合,或可解或不可解。”[2]1125可以看出编者并未对这些“俗言土语”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词义规范,算不上词汇研究,只是进行词汇的收集工作并依照习惯上的用法进行词义的记录,但仍严谨地采用了一定的编排体例和训诂方法对词义进行了解释,以雅释俗,这项工作对研究口语发展过程和训诂规范都有一定的价值。

2.重视记录词义,忽视语音

温端政在谈到编写地方志方言部分的问题中指出:“旧志的方言部分,普遍存在的一个缺点是忽视语音系统的描写,记录词汇也不注音标音。”[5]273《安东县志》是符合这一特点的。120个方言语汇中,进行注音的仅有5处,且均出现在单音节词处,皆采用直音法,使用术语“音”,记为“音某”,释字与被释词是同音字,释字的选择是随机的。

3.意图探求本字,明辨正俗

方言词语音形式多种多样,因而记录这些语音的汉字也就更加多种多样[6]。考虑词的词义和词源、对词的理据进行研究以考求本字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方言作为地方志的极小组成部分,要真正做到对这些语词进行考证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编者在记录方言时明显表现出了这种意图,体现出编者对字体形义关系的理解。

麻捣:旧锚缆或旧麻绳捣碎以和石灰墁墙壁者曰麻捣,俗皆作麻刀,非。[2]1135

4.使用训诂术语,规范用例

(1)单音节训诂术语:音、谓、言、曰

刁:音貂,俗谓人之巧诈者曰刁。[2]1135

麻烦:谓事多劳神也。[2]1135

溜达、溜荡:皆言闲游也。[2]1136

注音术语“音”用于注音,“谓”“言”“曰”三者均用于解释词义。“谓”“言”两个术语比较相近,在使用上也时有混淆,“谓”和“言”的区别主要体现在被释词的词性上,“谓”多用于解释名词,“言”多用于解释动词。“曰”与常见用法一致,词义解释在“曰”的前面,被注释词放在“曰”的后面。

(2)双音节训诂术语:一曰、亦曰

抖:形容他人得意者曰抖,一曰抖起来了。[2]1135

瞎递古:亦曰小递古,言传递闲言,以离间人之感情也。[2]1139

用以表明被释词在具体语境中的其他用法或其他用词。上述两例中,“一曰抖起来了”的“一曰”指出“抖”的具体用法,表述的是“抖”字在实际语境中如何使用。“亦曰小递古”中的“亦曰”表示“小递古”是“瞎递古”的另一种说法。

除上述之外,作者还使用了“讥”这一体例用词,其虽并非传统训诂学中常见术语,但足以表现语汇的感情色彩意义。“讥”,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嘲笑”或“讥讽”,与“谓”“言”相似,也用于解释词义,在《安东县志》中使用十分常见,共出现11处。这一用语的显著特点是,明确地体现了词语强烈的感情色彩,带有贬义。例如:

闲扯:讥人多言也。[2]1136

瞎哤:讥人妄谈也。[2]1136

这两个词分别表示话多和妄言,都是用来嘲笑或讽刺别人。这一类词在本书中占据很大比例。使用“讥”将这类詈词区别开来,突出它们在社交场合的实际应用。

通过上述对《安东县志·歌谚》中方言土语部分进行的训诂学角度上的梳理,可以发现作者在收编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一些特点。从词汇自身来看,内容包含字、词以及短语;在词义上,反映社会生活的词汇数量要远远高于反映自然现象的词汇;音节上主要以双音节词为主,伴有少量的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从训诂学的角度上看,虽然释义上比较简单,没有考证的过程,但是编排次序比较规范,按照字数、格式、词义三个原则,使用了“音”“谓”“言”“曰”“一曰”“亦曰”等训诂术语,其中“音”是注音术语,其余皆为释词术语。更为可贵的是,从记词过程中体现出来探求本字的意图,能够看出编者著书的严谨态度。总之,《安东县志》中所收录的口语词为我们呈现出民国时期丹东地区语言面貌,对研究口语发展过程和训诂规范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猜你喜欢

训诂语汇县志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县志里的乡贤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用歌剧语汇展示戏剧力量——解读悬疑歌剧《马克若普洛斯档案》
《荆楚岁时记》饮食类语汇探析
向大师致敬
缠访者入县志
县志
县级志书总纂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