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县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
2022-10-18郭连伟,邹凯
安平县隶属河北省衡水市,位于雄安正北50公里、京津石三角中心。总人口33万,耕地47.6万亩,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154亿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5万元。安平生猪是河北农业的一张名片,年出栏生猪70.08万头,全产业链总产值70亿元,多年来一直承担北京生猪活体储备任务和中央特供任务。安平白山药是国家地标产品,产值超过3亿元。
创建基础
(一)特色农业产业优势突出。生猪产业全国领先,2020年获批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先后建立王汉中院士工作站、生猪产业技术基地等8个平台,获得60项专利,8项科研成果在全国推广,得到王正谱省长高度肯定。现有京安、浩源2家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和亚洲唯一的斯格配套系核心群种猪场,良种覆盖率达100%。拥有生猪养殖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养猪场514家,其中万头以上猪场15家。白山药产业辐射带动40多个村,亩均收入可达7~8千元。
(二)设施装备水平稳步提升。高标准农田比重达92%;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生猪养殖全部实现标准化规模化,500头以上养殖场出栏占比达93%,设施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全国领先;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总交易额的14.2%。
(三)现代农业产业集聚发展。培育各级农业园区13家,拥有“京安”“大红门”等国家和省级知名商标;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为2.5∶1,加工转化率达7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比达9.03%;标准化种养殖、精深加工、冷链物流、休闲农业等全链条集聚发展。
(四)多元经营主体实力雄厚。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6家,家庭农场661个、农民合作社1157个,农民参加合作社比重达46%;服务规模经营比重达46.7%,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本构建。土地流转面积达21万亩,占比52%。入股保本、入社经营、赢利分红等联农带农机制不断完善。
(五)农业绿色发展成效显著。节水灌溉面积占比69.6%;农药、化肥施用强度分别为0.35和50公斤/亩,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92.2%;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合格率大于98%。整县推进的工程化治污模式,实现“畜禽废弃物一律不剩、化肥使用量一律不增、煤炭能源一律不用”,曾得到汪洋副总理的充分肯定,倡导在北方地区推广。
(六)政策支持体系保障有力。成立书记、县长任双组长的示范区创建领导小组,一名处级干部专职推进。先后出台财政、奖补、税收、用地、人才等政策措施16项。2021年财政投入支农资金1.94亿元,银行贷款9.5亿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11亿元。
(七)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初成。全县乡村振兴全面提速,新修农村公路120公里,创建美丽庭院4万余户,建成杨屯乡村振兴示范区、台城红色旅游片区等,初步形成“小县域、大县城”格局,打造了衡水市乡村振兴样板标杆。
创建框架
(一)创建思路。以生猪、白山药为主导产业,大力推进种业提升、精深加工,以打造中央厨房、开展电商销售引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促进全产业链科技投入、装备提升,实现种养现代化,打造京津雄生猪白山药高端绿色食品供应基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示范区。
(二)功能定位。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定位,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为抓手,以生猪、白山药等为重点,坚持设施化、绿色化、品牌化发展,着力在农业科技创新、现代种业提升、全产业链构建、龙头企业培育等方面率先突破,以生猪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区域农业现代化。
(三)发展目标。到2024年,稳产保供能力进一步提升,生猪年出栏80万头,农林牧渔业产值达到34亿元;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主导产业加工转化率达81%,网络销售比重超16%;技术装备水平再上台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70%;绿色发展成效突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在92.3%以上;农户参与新型经营主体比重达60%,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1.52。
(四)规划布局。总体布局为“一核、两带、三区、多园”。一核即农业科技创新引领核;两带指北纬38°生态农业隆起带和南部种养循环农旅融合发展带;三区为食品产业园区、绿色生态种养区和特色种植示范区;多园是多个农业特色园区。
发展模式
以生猪稳产保供和提质增效为目标,坚持农业设施化、产业园区化、三产融合化、绿色生态化、数字智能化“五化互动”,持续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强化产业联农带农、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机制创新,构建“科技赋能、集群发展、绿色导向”的生猪全链条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安平模式,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和促进共同富裕提供有力支撑。
创建任务
为确保示范区创建,拟实施五项重点任务,谋划了5大类2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17.43亿元。
(一)加强设施装备建设。实施种业提升行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农机装备、养殖场装备改造升级,完善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实施生猪种业提升、养殖设施装备提升等5个重点项目,投资4.13亿元,示范引领农业设施化。
(二)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化生猪、白山药等产业布局,引导科技、资金、人才等要素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向园区聚集,实施北纬38°生态农业隆起带、特色农业种植园等3个重点项目,投资4.93亿元,示范引领农业园区化。
(三)着力打造产业链。立足生猪、白山药等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体,推动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做精做优休闲旅游,做活做新农村电商,实施生猪产业链提升、农食精深加工等7个重点项目,投资3.76亿元,示范引领农业融合化。
(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强化资源环境保护,推动农业节水,推进投入品减量增效,加强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农业绿色低碳发,实施养殖粪污处理利用、绿色种养模式示范推广等6个重点项目,投资1.61亿元,示范引领农业绿色化。
(五)加快发展智慧农业。推进乡村信息化,建设数字化养养殖场(农场),探索数字化农业发展新模式,实施数字养猪场、数字农场、综合智慧管理平台等5个重点项目,投资3亿元,示范引领农业数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