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馆史展览理念与方法的探索实践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史展的运作考察

2022-10-18伍媛媛

档案与建设 2022年9期
关键词:史馆资料

伍媛媛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北京,100062)

馆史展是档案馆文化建设的重要项目,随着新时代档案事业的迅猛发展,馆史展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下文简称“一史馆”)是专门负责保管明清两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档案的中央级国家档案馆,其前身可追溯到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21年7月,在新馆开馆之际,一史馆策划推出“守护国家记忆 传承民族文脉——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常设馆史展,以追溯和展示几代明清档案人薪火相传的奋斗足迹。整个展览从大纲撰写到布展完成历经四年有余,笔者全程主持参与了这一特殊工作项目。在这里谨对馆史展的主创理念与运作方法进行梳理和思考,祈请档案同行指正。

一、 把握时代脉搏,提升展陈站位

馆史展不是普通的公共展览,而是档案馆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项,是档案馆历史传承、文化积淀的结晶。馆史展对于馆内来说,是坚守初心、传承精神、进行传统教育的特定场所,对社会则是向公众展示档案事业发展业绩的重要平台和窗口。一史馆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机构,馆史涉及的内容十分丰富且庞杂,如何在55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里既体现机构的沿革、事业的发展,又充分展示几代明清档案人砥砺奋进的接力奉献,确定展览的定位和结构至为关键。在筹备过程中,经过反复研讨,在充分听取各方面专家意见基础上,展陈组对馆史展的定位和社会价值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和把握。

关于馆史展的定位,展陈组把一史馆的近百年发展史放入近代以来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沧桑中进行审视。时任中国史学会会长戴逸先生曾经谈到,“明清档案以前是深藏大内,自从民国初年以来它流散到社会,它的命运也和中国命运一样经历了坎坷的历程”。[1]通过对一史馆发展历程大量历史资料的搜集及分析,我们看到一幅幅历史画面:晚清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对明清档案的抢劫损毁、抗战时期明清档案颠沛流离的南迁西运、新中国成立后明清档案的集中管理、“文革”时期明清档案事业的动荡停滞、改革开放后明清档案的大力开发、进入新世纪明清档案事业的蓬勃发展。走出个案,走出片段,我们深切感受到,明清档案事业一路发展的历史,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的。为此,在布展中我们不断提升站位,把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起来,换言之,就是把馆史放入国史的恢宏画卷中来审视,通过对近百年兰台历史长卷的全面回顾,展现明清档案人守护国宝一路走来的风雨沧桑,进而见证我们国家和民族走过的复兴之路。

关于馆史展的基本结构,展陈组把一史馆的近百年历程放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不同时段进行厘定,从而确定展陈大纲的主体框架。馆史类著述贵在溯源述流,明确历史分期,以求源流明晰。[2]档案馆对于社会大众来说不是十分熟悉,要想使参观者直观清晰地了解一个档案馆的历史,就要清晰追溯建馆沿革与馆藏价值。根据展览定位,结合近现代中国发展阶段及一史馆的具体演进历程,经反复研讨,馆史展览确定以时间为经,以档案工作为纬,厚今薄古进行展示。

整个展览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典册流传:明清国家档案的流转典藏”。追溯明清档案的由来,以及清末民初明清档案引发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明清档案事业发展的肇始。第二单元“筚路蓝缕(1925—1949):明清档案事业的艰辛起步”。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设立了专门负责管理明清档案的文献部,明清档案事业由此开启,档案整理各项工作在动荡中艰难探索与维持。第三单元“基业初奠(1949—1980):明清档案事业的奋力推进”。新中国成立后,明清档案事业进入新纪元。配合这一时期国家提出将旧政权档案集中管理的方针,明清档案人多渠道接收散佚档案,建立起档案全宗体系,并逐步向社会开发利用。第四单元“时代辉煌(1980—2020):明清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之后,党和政府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一史馆探索明清档案服务国家和社会的新途径,积极处理基础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开展大规模的档案整理和数字化工作,发挥明清档案资源特有的社会价值。这部分时间跨度大,工作内容多,也是整个展陈重点展示的部分。第五单元“面向未来:明清档案事业的世纪新梦”。主要介绍新馆建设,突出明清档案文化事业进入新时代,从国家文化事业层面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来展望明清档案事业的未来发展。

二、 广为调研交流,开拓展陈思路

举办馆史展,对档案界来说尚属尝试摸索阶段。一史馆此前从未筹办过馆史展,没有相关的展陈基础,而且馆史展陈组人员也没有举办展览工作的实际经验。为确保筹备工作顺利推进,少走弯路,对相关展览工作做好调研取经确有必要。

一是对特定专题展览进行调研考察。包括有关档案馆、博物馆、高校等单位的馆史展、院史展、校史展等。展陈组先后实地参观考察了北京市档案馆馆史展、故宫博物院院史展、清华大学校史展、北京大学校史展、科学出版社社史展等。每到一处,展陈组都提前做好功课,拟定考察提纲,着重了解展陈特色,采取现场观摩及座谈交流的方式,吸取和借鉴办展经验,形成了宝贵的调研资料。通过一系列专题展览的考察调研,展陈组对如何展示一个单位的历史、各类展品采取怎样的陈设方式、现代多媒体技术如何应用、展览布局和参观流线如何规划、筹备展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等逐渐明晰,从而丰富了展陈知识,开拓了展陈思路,增强了办好展览的信心,为馆史展陈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二是对展览设计公司进行调研交流。一个展览的成功举办,展陈组与展览公司的配合十分重要。在展览设计公司招标确定后,馆内展陈组立即接洽,介绍馆史展览的基本内容和特殊要求,就馆史展的特色、难点、重点进行交流。馆内展陈组还专门到展览公司进行调研,了解展览公司以往办展的有关案例和经验教训,交流开办展览的工作方式和程序,从而确定馆史展实施的工作思路。同时,展陈组也请展览公司人员走进档案馆观摩实际工作,直面了解明清档案文化。在馆史展设计和布展的全过程中,馆内展陈组与展览公司完全结成一个项目团队,齐心协力,全流程随时沟通协调,不断优化展陈布局,从而保障了展陈项目的有效推进。

三、 倾力征集资料,夯实展陈基础

馆史展要体现出档案馆独有的“魂”,突出以人为本,强调内容为王,这就需要有充足的展品资料作为支撑。为此,征集资料,摸清家底,就成为馆史展至关重要的基础工作。馆史资料的搜集需有的放矢,要通过梳理展览大纲,来确定所需的相关资料,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展品的搜集;另一方面,通过陆续搜集的展品资料,也可对大纲和展陈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

关于馆史资料的征集方式,一史馆的馆史展大致采取了这样一些方法。一是馆内征集,制定《馆史资料征集办法》,在馆里统一部署下,馆内各个部门主动搜集提供可供馆史展览的资料与物件。同时,展陈组深入到全馆各个工作区域进行全面的踏勘走访,对在调研中确认的可纳入馆史展的展品,由馆里进行统一征集。二是社会搜集,制定《馆史资料搜集办法》,展陈组先后到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等单位,查寻并复制与馆史相关的资料和图片。三是个人捐献,制定《馆史资料捐献办法》,鼓励馆内同志特别是离休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包括已经调离本单位的老同志,积极提供亲身使用过的与馆史相关的资料物件,其中包括大量的文件、书稿、信函、印章、图片等,对捐献者则颁发证书以作鼓励。

关于馆史资料的载体形式,一史馆的馆史展经过精心筹集,其展品资料大致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文献资料,主要有馆内不同时期的规章制度、专项请示、总结报告、文件汇编,以及几代明清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照片、工作文件、工作记录和回忆录等。二是实物资料,其中有大批量的档案出版物,抗战时期档案南迁西运时所用的木箱,不同时期的档案装具、整理桌、档案柜,档案利用调阅单、读者登记表,档案缩微、数字化产品及设备如胶片、光盘、缩微胶片机,反映不同时期机构名称的印章实物,新馆设计模型等。三是影像资料,其中有一史馆主创拍摄的文献纪录片,有老一辈档案专家和清史学界专家的访谈影像资料,还有新馆开工动员及竣工验收会的影像资料等。这些丰富多彩的原始资料,成为馆史展览的厚重基石。经展陈组根据大纲需要甄别筛选,那些颇具特色的实物藏品构成了馆史展的一个个亮点。

四、 多媒立体应用,打造展陈亮点

现今展陈行业的发展对馆史展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进入新时代,各类展览设计更注重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的统一。空间规划要合理,展线设计要立体,导视系统要便利高效。纵观展览业发展大势,更多地要求从美学、光学、色彩学、心理学等角度考虑,打造雅俗共赏、寓教于乐、美观大方的综合性展览陈列,从多种感官给参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些展陈理念,既为馆史展提供了创新条件,也提出了必须走出传统套路的挑战。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技术逐步被应用于展览之中。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能够极大丰富展陈的方式与手段,有助于提高展览的可看性与趣味性;此外应用数字媒体技术还能将办展人所欲传达的主旨、思想等有效地传递给观众,能较好地达到办展目的,并能提高展览的知名度。[3]客观地说,馆史展不同于实体类博物馆陈列,它更多是以档案资料为主,缺少文物的直观和立体,具有形制单一的局限。正因如此,馆史展更应充分借鉴现代的景观复原、场景搭建、文物组合、人机交互、媒体演示、图表图示等多种手段和方法,注重馆史陈列的艺术性、观赏性、参与性、互动性,让容易呆板固化的馆史展“活起来”。

经反复研讨论证,一史馆的馆史展充分引入现代展陈设计手段,采用多媒体形式设计、艺术场景设计、立面板式设计、专业展柜设计与专业灯光设计,从而使展区立体丰满起来,使馆史展既有明清档案的历史特色,又有知识性和趣味性,增强了馆史展的现代吸引力。譬如,为反映抗战时期明清档案的大迁移,特制“南迁西运护瑰宝”立体场景。当年,为躲避日军战火,兰台先人携带着近四千箱明清档案踏上万里行程,历时十余年,穿越大半个中国,最终完好地保存下这批珍贵的文化瑰宝,实乃中国人民在民族危难关头保护文化遗产的一次伟大壮举,更是明清档案前辈们在抗日战争中所作出的特殊贡献。沙盘上清晰展示明清档案分五批南迁上海,而后又分三路西运入川的迁运线路,配合声、光、电技术,形象展现了炮火硝烟中颠沛流离的艰辛征程,而摆放一侧的迁运档案时使用的大大小小的粗糙木箱和泛黄的历史图片,真实再现了特定的历史氛围,观者无不感到震撼。

现代多媒体立体设计分布于一史馆馆史展的各个展区。其中,有七个场景设计:文化名人论档案群雕、清代实录档案柜复原、抗战南迁西运沙盘、档案装具组合陈列、档案办公用品组合展示、出版物成果展示墙、档案学术成果展示墙。三个多媒体展示:南迁西运投影、档案信息化历程、尾厅“兰台华章”LED影屏。三处互动区:修复档案互动体验区、档案出版物查询体验区、满文互动体验区。三处“口述馆史”专题片播放点,特请十余位本馆退休的老领导老专家讲述馆史过往,分别剪辑编制成“新中国档案事业奠基”“春华秋实满文班”“走近明清档案事业”三个专题,配合不同展区循环播放,给观众以亲近自然的观感。这样,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旅程与现代多媒体技术密切结合,在馆史展中独具匠心地打造出一个个陈设亮点。

五、 秉持点面结合,优化展陈布局

一史馆的馆史展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近现代档案史的缩影。1925年成立的故宫博物院文献部,不仅是一史馆的前身,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近代意义的档案管理机构,是我国近现代档案事业的开端,从那时起,明清档案事业便伴随国家命运一路走来。馆史展确定点面结合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既全面又有重点地揭示明清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

馆史展所强调的“面”,就是要突出群体,展示集体,体现几代档案人的情怀和精神,这是基本定位。为此,展陈组在筹备馆史展的过程中注意把握这样几点:第一,要反映明清档案事业的全面历史,馆史展涉及从1925年到2020年举办展览这近百年的全过程;第二,要反映明清档案工作的全流程,兼顾各个工作环节,成为展示明清档案全面工作的写真;第三,要展示明清档案人的集体成果,通过明清档案人辉煌榜、馆内专业人员成果墙,展现几代专家学者的非凡业绩;第四,要反映明清档案人的群体全貌,照片的选用主要是工作群体像、历史上老档案人的集体照、历次馆庆的集体合影。

馆史展所强调的“点”,就是要格外关注历史节点、事业重点、工作亮点。抓住和突出某些点,目的在于起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譬如,第一单元的“文化名人论档案”场景,就成为展览设计的重点。1921年民国北京政府因财政紧张,将内阁大库档案约八千麻袋卖给同懋增纸店,险些化浆造纸,史称“八千麻袋事件”。这一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内阁大库档案的关注。多位文化名人包括鲁迅、王国维、蔡元培、傅斯年等均不遗余力地抢救明清档案史料。王国维连续撰写三篇文章为大内档案呐喊,指出“内阁大库之元明以来书籍档册”,实乃“自汉以来中国学问上之最大发现”[4]之一。这些文化名人的呼吁和奔走,开启了20世纪初期整理明清档案的先声,也推动了明清档案专门管理机构的产生。在动荡时局下,他们以守护国家典籍、延续民族文脉为己任。馆史展特地设计了四位文化名人在书桌前为明清档案发声的独特雕塑,形成了一场跨时空对话,格外耐人寻味。再比如,第三单元的“满文人才重传承”场景,重点展现了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1975年举办满文干部培训班,从北京、新疆、黑龙江等地招收一批青年学生进行满文培训,为满文档案工作的发展培养了中坚力量,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明清档案事业的高度重视。

“知古以察今,鉴往以知来”。一史馆的馆史展开设一年来,广泛接待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社会大众的参观,人们普遍反映这个展览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代气息。在馆史展面向社会敞开大门的同时,展陈组还同步推出展览图录《石室记忆 兰台映像——明清档案事业发展历程》。一史馆的馆史展已经成为展示明清档案事业近百年辉煌的平台、馆内进行爱岗敬业传统教育的园地、档案界和社会各界观摩交流的窗口。

猜你喜欢

史馆资料
沈阳市消防救援支队启工消防救援战队史馆
被吐槽的村史馆,究竟该怎样打造?
村史馆变政绩馆,百姓不爱看
人教社70 周年:始于筚路蓝缕,志在止于至善
IQ Test
Party Time
PAIRS & TWOS
JUST A THOUGHT
Endless Waves
村史馆为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