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档案展览模式与路径的新探索*
2022-10-18支凤稳孙若阳云仲伦
支凤稳 孙若阳 云仲伦
(1.河北大学管理学院,河北保定,071002;2.河北省数字治理与协同治理研究基地,河北保定,071002)
近年来,我国档案服务工作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导向,并通过多样化、优质化的服务方式满足社会公众的各项需求。档案展览集专业性和直观性于一体,是公众参与度较高的活动。进入信息化建设新时期,随着现代展示技术不断涌现,档案展览工作也开始积极布局创新转型。
“元宇宙”(Metaverse)是当下社会关注度持续升高的热点话题。综合相关学者的观点,若从技术角度看,元宇宙可理解为基于扩展现实技术提供沉浸式体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生成现实世界的镜像,基于区块链技术搭建经济体系,实现对新一代数字信息技术的统摄性想象。[1-2]若从人类社会形态角度看,元宇宙可理解为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在经济系统、社交系统、身份系统上密切融合,形成虚实充分交融的社会生态体系。目前Facebook、谷歌、腾讯、字节跳动等头部互联网公司持续投入元宇宙开发建设,全球产业链基本形成。北京、上海、武汉等多地政府抢抓发展先机,积极布局,将以元宇宙为代表的新业态作为经济转型发展的下一个风口,引爆国内发展热潮。
元宇宙为现阶段档案展览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动力,其所具备的开放性、沉浸式体验、虚实互动等特征将催生新的展览模式。为此,本文在梳理相关研究及我国档案展览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档案展览模式,分析其底层技术,构建其架构模型,总结其对传统展览模式的“四个超越”,并提出新模式的实现路径,以期为档案展览工作描绘实践蓝图,为后续深入探索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1 相关研究述评
1.1 元宇宙应用场景
在数智技术驱动下,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等拓展典型应用场景,潜移默化地带动知识服务和用户体验革新。图书馆通过数据融合和技术集成,在元宇宙数实融合的空间中实现向智慧图书馆的跨越[3],其服务模式向高效率、实时性、精准化的知识服务变革。[4]博物馆顺势而为推进数字化建设,从数字藏品、云展览、数字资源整合、数字教育与服务等方面探索建设文博元宇宙。[5]档案馆也在思考重构元宇宙中的数字档案服务空间,尝试基于虚拟现实技术,以参与式虚拟信息空间方式为用户提供调阅档案文献,精准匹配档案数据等服务。[6]
1.2 档案展览模式
目前档案展览模式主要有如下三种:(1)跨界合作模式。通过整合档案部门与文物部门的历史文化资源,形成合力,如北京市档案系统和文博系统合作推出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7](2)复合型展览模式。湖南省在创新思维的驱动下将传统办展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有机结合,线上、线下同步设展,扩大了展览影响力。[8](3)用户参与模式。如Fabian等将一种交互式设计方法用于展览叙事,用户可通过多点触控界面作为共同策展人或共同作者参与展览。[9]
总体而言,元宇宙应用场景相关研究与面向大众的智慧服务密切相关,用户主体的重要性更加凸显,沉浸式体验成为关注焦点,在解决方案上多基于单体技术自身属性,探讨底层技术的叠加方式,构建应用场景模态,以期实现协同效应。可见,档案展览模式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观众的需求和体验,从资源建设和技术应用出发,着力提升展览的内容质量和服务效率。然而,档案展览仍存在创新性不足、研究角度不够全面等问题,缺乏对档案展览全流程的规范指导和操作层面的有效建议。为此,怎样利用元宇宙技术探索档案展览的新模式?其实现路径有哪些?这些问题亟待本研究给出解答。
2 我国档案展览的发展现状
2.1 取得的发展成果
新中国档案展览事业已进入繁荣期,多地举办的档案展览活动均在社会上获得不错反响。其中,较为出色的有:上海市档案局、档案馆举办的“70年记忆见证上海传奇档案展”,运用5G+AR+VR智能阅读,采取视听结合的方式,结构化解读档案史料。[10]此外,前述提到的“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展览,通过部门间合力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有效整合了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了展览内容。总体而言,我国的档案展览成果表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信息化建设日趋完善。档案数字资源建设成效显著,档案网站、移动终端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备,31个省级档案馆已全部实现线上办展。二是展览主题多样化。档案展览不再限于行业内部的业务交流,许多档案展览主题贴近群众日常生活,具有地方特色,已逐渐朝大众化方向发展。三是展陈形式不断创新。部分档案馆创新引入裸眼3D、互动滑轨等新技术、新设备,开发3D展览、VR全景等线上展览形式,丰富观展体验。四是举办主体多元化。档案机构正寻求与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商业展览公司等合作,形成优势互补,不仅丰富展览资源,还可在展览中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和布展技巧。
2.2 尚存问题
目前,我国档案展览工作整体发展方向清晰明确,但是,在技术应用、展览主题呈现、展览交互性和品牌建设等方面实践应用有限,具体表现为:
第一,新技术应用瓶颈。部分硬件设备在高速图像处理、3D建模、实时传感等方面存在技术缺陷,不能满足观众对展览视觉呈现和空间规划的需求。此外,新技术利用率较低、与展览内容结合生硬等情况也破坏了展览主题表达的流畅性和观众参展体验感。
第二,展览主题浅表化。展览内容开发过程中缺乏对档案信息资源的深度挖掘,且过度堆砌展示技术冲淡了原生档案展品的吸引力,使展览流于形式,不能突出展览重点,从而直观揭示展览主题。[11]
第三,展览交互方式单一。交互技术的不成熟应用使大部分展览的互动方式单一无趣,加之展览内容缺乏档案特色,难以提高公众对档案展览的认知度,影响了其观展积极性。
第四,品牌建设滞后。档案部门对档案展览品牌建设的文化内涵和独创性挖掘不足,品牌运营与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其社会影响力和贡献率低,无法实现展览价值最大化,对社会档案意识的提升力不够。[12]
3 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档案展览模式构建
构建一个技术体系牢固、应用层次清晰、兼顾内容与体验的档案展览新模式,是实现元宇宙技术应用的必然要求。
3.1 底层技术支撑
(1)5G/6G通信技术
5G/6G通信网络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通信基础。海量数据的传输和用户群体的登入,离不开高速率、低时延、低能耗的通信技术保障。基于5G/6G通信技术,元宇宙档案展览管理平台可通过整合分布式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回收碎片化用户信息,并予以处理,保障用户信息安全。元宇宙下,群体共识规则支持档案馆际间以及档案馆与博物馆等其他文化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以实现跨学科、跨领域的信息融合互补,消除信息交流屏障,丰富展览内容。
(2)人工智能技术
人工智能技术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驱动引擎,其依托强大算力和智能算法对用户数据、档案资源数据、传感数据等各类基础数据进行处理,为优化档案展览中的虚拟体验、交互方式和内容生产提供技术理论和应用框架。具体来说,可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观众与展览场景之间的交流,在增强实时沟通效率的同时弱化场景中虚拟展品、虚拟数字人的机器属性;通过机器学习和多模态融合,对数字化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深度挖掘,深化展览主题。
(3)区块链与NFT
区块链技术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安全保障。其通过借助非对称加密技术,利用公钥和私钥对数字资源进行动态加密保护,为数字化档案提供安全可靠的展览环境。此外,还可以运用NFT对档案展览资源进行确权认证,提供实时性溯源,避免展览过程中出现剽窃或复制等不端行为,保护展览档案内容的产权。
(4)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链接基础。它承担了物理世界数字化的前端采集与处理职能,在场景端使用3D摄像头、全息传感器等感知设备,通过射频识别采集现实空间中的展品信息并形成数据信号,应用高速通讯技术进行传输,为虚拟世界提供精准持续的数据供给;同时,它可借助智慧档案管理系统和虚实交互操作系统等对档案展览全过程进行管理,为元宇宙万物链接及虚实共生提供技术保障。
(5)数字孪生技术
数字孪生技术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场景搭建的核心。基于3D建模、实时渲染等技术,立体整合物联网动态感知数据,并通过实时空间映射使其以孪生形式在元宇宙中重构展览场景,建立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实时、动态、全面的联系,为搭建各种场景和生产数字内容提供技术支撑,降低虚拟世界中的创造门槛,提高观众参与创作的积极性。
(6)扩展现实技术
扩展现实技术(XR)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观感保证,包括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等,具有沉浸性、交互性和构想性的特点[13],能够模拟物理现实孪生数字档案展览场景,以现实世界的实体为主题,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综合、叠加,并将虚拟对象投射到现实世界的信息系统之中,在合并现实和虚拟世界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可视化环境,使得虚拟空间和现实世界深度交融。人机交互设备将观众的神经意识和机器相连,可跨纬度完成信息交互,提供融合化、多感官综合的沉浸式展览体验。
3.2 架构模型
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档案展览模式集成众多信息技术为底层支撑,通过高性能后端基建叠加强大算力,驱动展览感知层、展览数据层、展览场景层和展览服务层的运行(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档案展览模式架构模型
(1)展览感知层
展览感知层主要负责展览的信息感知和原始数据收集。[14]感知设备终端对现实世界中档案实体、观众和展览环境的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初步分析和聚类,并将数据上传至展览数据层和展览场景层,为档案展览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2)展览数据层
我居住的大都会武汉,有两个著名的博物馆,一个是位于汉口火车站附近的武汉市博物馆,一个是位于武昌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其镇馆之宝,都是青铜礼器。
展览数据层在语义上对各类数据资源进行深度挖掘。该层大规模整合感知数据、数字档案资源,搭建多模态数据资源存储平台,利用统一元数据标准对文本、图像、视频、空间等各类数字资源进行结构化描述。基于本体技术对数字资源中不同层次的概念、实体、关系等进行进一步抽取[15],通过文本分析、时序分析和空间分析等建立数据资源之间的新语义关联,构建知识图谱,为展览内容开发和场景搭建提供丰富的语料基础。
(3)展览场景层
展览场景层是对展览数据层的多维呈现。其基于知识图谱对人物、空间、展品等实体要素进行拟态建模,将事理层面的关联进行立体可视化呈现;[15]建虚拟展览空间以承载多元化展览内容,并在场景层和感知层之间建立实时关联,保持展览场景动态更新。用户可通过交互设备接入,完成现实真身和虚拟化身在行为、认知和情感上的互通,实现场景内具身交互。
(4)展览服务层
展览服务层面向观众,基于展览场景层多重叠加提供智慧服务。档案展览服务层可提供各种沉浸式交互体验、展示个性化展览内容等,并鼓励观众主动参与档案资源开发和展览内容创作。
3.3 元宇宙档案展览模式呈现的新特点
(1)超越屏幕,呈现虚拟化展览场景
元宇宙中的档案展览以虚拟化表现形式为主导,其丰富的细节和渲染效果使虚拟展览场景,无限逼近现实。虚拟空间解放了部分时空限定,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多重叠加展览场景,为形成完整的档案故事情节关联提供更高的自由度,并提升信息展示能力,以更加直观的方式勾起观众的情绪和记忆。
(2)超越静态,实现展览场景内多元交互
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交互行为围绕观众的现实真身和虚拟化身展开。观众能够自由地选择交互对象,进行非线性互动,通过叙事性交互对展览场景具身认知,并建立起多层次、去中心化的社交式联结网络。其中,叙事性交互是指观众与展览场景中的数字角色进行交谈互动,通过直接参与的方式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并在交互过程中获得角色代入感和丰富多层次的展览体验;社交式联结是指观众的虚拟化身“共同在场”,身处同一档案展览的观众有着相似的文化记忆或知识需求,可彼此交流参展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冲破信息茧房,深入理解展览内涵。
(3)超越时空,提供沉浸式展览体验
沉浸式体验是元宇宙中档案展览的核心特征。观众首先在认知层面获得意识沉浸,然后由大脑意识带动身体融入虚拟空间的场景之中,在感知层面获得知觉沉浸,参观者的身心深度融入展览之中,进入心流体验状态,沉浸其中不被打扰。意识沉浸是指观众通过深度参与元宇宙中的展览交互,对档案文化的认同感和移情程度得到提升,在情感体验刺激下产生意识沉浸,更加深刻地理解档案主题,从而产生新的认识与感悟。知觉沉浸是指虚拟化身的认知和情感通过技术具象化表现,带动现实真身体验数字角色的所见、所闻、所感。观众的“意识所想”转化为“感官可达”,增加信息获取视角,获得更丰富的体验。
(4)超越现实,公众主动参与档案资源开发
元宇宙摆脱了现实世界中复杂规律的束缚,使观众具备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可以充分表达自我认知,并在观展中参与互动。在元宇宙中,观众可结合个人记忆和对展览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参与档案资源开发,或贡献相应的知识、资源,或直接参与展览内容创造。
4 基于元宇宙技术的档案展览模式实现路径
4.1 以现实为基础,构建虚拟档案展览场景
虚拟档案展览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复制,而是在技术驱动下对物理展览空间进行动态复刻和虚拟移情,重构超越现实的展览场景。
(1)创作原生化内容
利用新媒体影像技术对档案进行数字化描述,以展览主题传达为导向,整合多源异构数据,通过挖掘技术,建立新的内容线索和逻辑,以“虚拟空间+数字角色+时间线”[15]的叙事组合真实再现历史事件,创作深入人心的展览内容。虚拟展览空间承载的视觉设计和交互体验也要服务于内容和主题传达,以形成直抵观众内心的虚拟展览场景。
(2)搭建孪生映射空间
通过高精度数据传感器采集现实展览环境的数据,依托数据集成、三维可视化、高实时交互等技术在虚拟空间完成展览空间的实时映射。将传感器运行产生的数据与现实世界相连,驱动虚拟空间不断更新修正。借助智能设备对人体的外形和肢体动作进行精准全面的追踪、捕捉和上传。
(3)应用虚拟数字人
依靠3D建模、渲染等技术创造和现实实体相同的虚拟化身,使参展观众的身体以数字人的形态在虚拟展览空间中进行复制和再现。NPC利用深度学习模型驱动呈现自然逼真的语音表达、面部表情和动作,通过预设的问答库、知识图谱,实现与现实世界的交互,提供智能服务。
4.2 以虚拟为参考,布置现实档案展览实务
档案馆整合虚拟展览场景中海量原生数字资源,并对其进行挖掘分析,驱动统筹决策,引领展览服务提质增效。首先,以观众虚拟化身参与行为活动所产生的数据记录为依据,结合云计算进行立体画像,细化观众评价指标,分类锁定展览目标受众,围绕其需求确定展览主题和内容的表现形式。其次,调取虚拟展览的观展流量、点击量、好评率等后台数据进行统计评价,辅助决策。最后,开发相关周边产品或虚拟形象,打造文创IP,并与游戏、影视、文旅等应用场景结合,拓展展览体验入口。通过品牌效应,扩大受众人群,提高展览的流行性和影响力。
4.3 打通虚实场景,提升多维档案展览体验
在元宇宙中,虚拟和现实展览场景相互渗透、映射,最终形成虚实融生的档案展览场景。可穿戴设备将技术嵌入观众身体,脑机接口将观众在现实世界的知识、记忆带入虚拟世界,使其现实真身、虚拟化身在认知情感和交互体验上相通,获得身临其境的共同参与感。观众由观看展览过渡至深度参与展览内容建设,进而引发情感共鸣,产生全新的认知,实现元宇宙中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展览体验和谐统一。
5 研究总结与展望
在元宇宙的理想化社会形态下,档案展览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但也将面对诸多风险与挑战。第一,元宇宙中的知识产权管理复杂,易混淆。跨越虚实边界的知识产权确权与追责仍是难题。第二,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可能产生应激。虚实交互过程中身体上易出现眩晕、疲劳、平衡障碍、视力受损等问题,心理上存在人格解体、易出现不健康的共情反应的风险[16]。第三,观众在参展过程中面临隐私泄露风险,其虚拟化身的生理、行为、情感等隐私数据被分析获取,加之缺乏明确的管理规则,极易出现数据被非法滥用的现象。在未来的研究中,笔者将继续关注元宇宙应用于档案展览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进展,开展必要的调研工作,主动获取观众对档案展览的反馈,及时发现存在的具体问题并加以解决。同时,深入思考如何通过提高技术水平和完善相关法规等途径解决现有档案展览难题,并尝试构建元宇宙时代档案展览服务评价体系,为档案展览服务工作提供参考标准。此外,后续还应着重探讨档案收集、管理和开发利用等其他档案工作在元宇宙中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档案开发利用,服务社会公众。总体上看,档案领域对元宇宙的研究与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需要政府、学界、业界合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