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面向民营企业的科技创新基地实践与思考

2022-10-18卢玉华

华东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上海市区块中心

文/卢玉华

近年来,上海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加快完善创新生态系统,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全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创新。如通过落实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在税收上为企业减负;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科技小巨人工程,支持优秀科技企业发展壮大;完善科创板上市企业培育机制,通过建立培育库,壮大优质后备队伍,截至目前,入库企业已达800余家;通过向中小科技企业发放“科技创新券”,降低其创新创业成本,仅2021年全年,为全市各类中小企业兑现补贴超过6000万元。这些举措大大加快了企业创新主体的培育。除此之外,聚焦上海市三大重点产业领域,积极组织民营科技企业参与重大科技战略任务攻关,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突破。在这些政策支持下,上海市的民营经济迸发了强劲的创新活力,涌现了联影医疗、微创医疗、中微半导体、新阳半导体等一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的民营企业。

上海是我国的科技创新重镇,也是各类科技创新基地的集聚地。根据国家科技部统计数据,在沪国家级基地共有100余家,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科学数据中心等。在沪44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依托企业建设11家,其中民营企业2家。在沪21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依托企业建设12家,其中民营企业3家。此外,上海市还建设了各类市级科创基地800余家,只有约20%依托民营企业建设。民营企业参与创新基地建设的力量还相对薄弱,亟待进一步加强规划布局,发挥好科技创新基地对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战略部署,进一步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中心策源能力的意见》,自2019年开始,上海市在市级层面,参照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基地体系,结合上海实际,面向上海市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以及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后备力量的培育,定向启动建设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经过三年建设,截至2021年年底,已完成58家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筹建。

一、建设进展

(一)紧扣定位,健全技术创新中心组织架构和基础条件建设

在制度建设上,大部分技术创新中心在筹建期内紧扣发展定位,“聚焦有望形成颠覆性创新,引领产业技术变革方向,影响产业未来发展态势,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领域”,多举措并举,内脑、外脑相结合,完善各技术创新中心的组织架构和制度体系建设。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由依托单位董事长、总工程师等依托单位领导为技术创新中心主任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事务由专职秘书负责的工作机制。二是聘请产业上下游的专家,加强专家委员会的咨询和指导职能。如设立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和产业资讯委员会。专家委员会是中心技术指导、咨询和评议机构,由知名学者担任委员。产业咨询委员会是科技成果转移和产业化应用指导机构,由相关行业知名产业专家担任委员,从而建立了从技术创新到成果转化的制度保证。

在基础条件建设上,大部分依托单位围绕技术创新中心主导研发方向,建设了与之匹配的基础研究实验室、中试生产线等,在产学研一体化上提供相应的基础条件。

(二)释放存量,探索工程中心转型成技术创新中心路径

为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按照国家科技创新基地规划总体要求,面向国家长远发展和全球竞争,在三大重点领域选取了十多家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挂牌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探索新形势下工程中心转型成技术创新中心路径。

此类技术创新中心在挂牌之初,就积极启动了转建工作。部分中心与所在区县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中心通过市区联动机制,共享科技资源,共建科技创新平台,为中心后续发展争取到空间、资金、政策、人才服务等方面的相关支持。同时,中心发挥“聚智、协同、转移、辐射、合作”的功能,成为行业重大关键技术的供给源头、区域产业聚集发展的创新高地,为所在区的产业升级转型和产业集群提供强大的科技动能。

(三)面向需求,提升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供给能力

新组建58家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产业创新发展方面成效明显,依托重点布局形成显著产业优势,为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保障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面向科技支撑抗疫防疫,为“上海方案”提供全方位支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和依托单位积极行动,紧密响应防控急需,在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药物和疫苗、智能疫情防控等方向上,强化统筹协同、加快科研攻关,全力做好科技支撑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

在医疗器械及诊断检测试剂产品研制方向上,上海市传染病分子诊断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沪研核酸检测试剂盒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的新冠病毒诊断产品,并入选了世卫生组织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应急使用清单》,出口至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2年年初,中心与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合作设立微生物与感染网络实验室,夯实了重大传染病基础资源能力。上海市免疫诊断试剂技术创新中心在2020年疫情之初就完成NCP检测试剂盒的攻关研发,开发出NCP核酸检测试剂盒,紧急送达20多家省市级疾控中心,并先后在欧盟、南美等国注册,可供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采购。在2021年疫情期间,中心又相继发出了新冠病毒抗原检测胶体金试剂盒和新冠病毒中和抗体化学发光试剂盒,并相继获得CE证书。

在药物和疫苗研发方向上,上海市大分子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利用依托单位自有的研发和产业化平台迅速反应,已形成由多款抗新冠病毒中和抗体药物与小分子口服药物组成的研发管线,其中2款中和抗体药物(JS016、JS026)和2款抗新冠病毒药物(VV116、VV993)表现亮眼。JS016与和巴尼韦单抗联合使用的双抗体疗法陆续在美国、欧盟等十多个国家、地区获得紧急使用授权,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为阻击新冠肺炎疫情提供了上海方案。上海市信使核糖核酸(mRNA)应急疫苗技术创新中心联合上海市东方医院,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之初就紧急启动新冠信使核糖核酸疫苗的研发,开展了第一代原型毒株和第二代变异毒株疫苗的研发。2021年1月4日,第一代疫苗在国内获得临床批件,2022年4月,第二代迭代疫苗获得临床批件,加快第二代疫苗在国内开展临床研究的进度。

在智能疫情防控上,上海市北斗技术创新中心开发的“无人机战疫平台”在疫情初期紧急上线,面向全国各级政府部门、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及有抗疫防疫需求的社会各界,收集各类无人机战疫需求。借助高效信息匹配能力和北斗高精度定位技术,助力防疫人员更加安全、高效地投入这场无人机消毒、无人机巡检的战疫行动。上海市体外诊断芯片技术创新中心研发的微纳芯片变温核酸扩增分析仪,是一款多种芯片技术联用的PCR分析仪。其超快核酸检测技术不仅具有传统PCR的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特点,还可将1小时以上的PCR扩增检测过程缩短至最快5分钟。

2.面向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

通过承担科研项目,各技术创新中心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其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切实推进行业以及相关领域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研发,加快技术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上海市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技术创新中心,大力发展合成生物学技术、酶转化技术、不对称合成技术、药物晶型筛选及粉体控制技术等生物医药技术,承担国家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上海市科委“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国际科技合作等共计11个项目的研发,在多个研究方向开展技术创新工作,带动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技术进步和新产品的研制,全面提高我国抗艾滋病病毒药物的研究水平。

通过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研制,各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提升标准国际化水平和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随着全球产业变革趋势加剧,技术标准已不单纯是科技创新与产品研发生产的基础,更直接渗透至科技发展前沿,与新技术同步甚至引领技术发展的趋势日益明显。上海市区块链技术创新中心在2020年10月上线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高性能的Conflux树图区块链公链后,凭借区块链公链底层技术的突破,全球区块链技术领跑的地位,获得IEEE标准委员会的认可,支持制定了IEEE P3217《区块链系统应用接口规范》标准。随着区块链系统应用接口标准的制定,统一和规范了区块链底层共识系统和应用层之间的交互模式,使得应用层开发者不必将精力过多消耗在底层共识系统的细节上,而更专注于业务逻辑,跨平台区块链应用效率将得到大幅提升。这是区块链领域首次尝试以标准的形式,跨系统跨平台统一底层共识系统与应用层之间的交互接口,将对区块链技术大规模产业化应用的推广起到极大支撑作用。

通过围绕本行业的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问题进行研究试验开发,各技术创新中心积极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实现了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如通过孵化生产型公司的方式,将中心的研发技术直接转化成商品,这种方式保障了中心的产业化落地。

3.面向社会共享科技资源,为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服务

上海市技术创新中心通过面向社会提供设备共享、检测测试、标准化、信息检索、人才培训等服务,积极实行开放共享服务,对外开放实验室、对外开放设备和对外开放生产线,接受委托的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成套技术服务,并提供技术咨询等服务,为企业及社会解决实际问题。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部分技术创新中心通过校企“紧耦合”合作,实现人才培养上的双赢。中心经常选派企业资深产业专家去高校讲课,培养学生的产业思维。高校的研究生则来到中心实习,在资深专家指导下,贴合产业需求做相关课题研究。校企双方通过这种人才培养方式,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的深入融合。

二、下一步建设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一)统筹布局,全面推进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

要紧紧围绕上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任务,特别是区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需求,采取多部门联动、市区联动、多方参与的建设机制,合理利用技术创新类基地的存量资源和现有基础,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的原则,开启市级技术创新中心的全面建设。充分调动其他主体参与,共同打造生机勃勃的协同创新平台。

(二)树立“三个坚持”,抓好技术创新中心的组织实施

坚持机制创新。将机制创新作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将机制创新深入到组织架构、研发模式、科技成果、人才培养等各方面,落实到各项具有可操作性的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中。

坚持需求导向。从上海市产业需求出发,深入挖掘产业技术创新的共性关键需求,合理定位政府与企业在调配技术创新资源过程中的角色,深入开展符合民营企业特色的基地组织模式设计。

坚持立足存量。在政府各部门引导下,优化盘活存量,促进技术创新中心与现有基地的紧密合作,打造科技创新体集群,提升基地的支撑能力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带动民营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

(三)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保障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的持续开展

一是配合技术创新中心的布局建设。围绕上海市重点产业、重点区域技术创新需求和存量资源深入开展调研,为下一步工作的科学决策和组织实施提供基础支撑。二是积极开展专题研究,探索以基地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符合市场规律的共建及共享机制,解决基地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

猜你喜欢

上海市区块中心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6月
上海市能源经济相关信息
——2022年1-5月
在打造“两个中心”中彰显统战担当作为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红楼梦》的数字化述评——兼及区块链的启示
一切以人民为中心
一场区块链引发的全民狂欢
区块链助力企业创新
区块链投机者
先定中心后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