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与考核评价
2022-10-18张海霞
文/张海霞
面向行业产业类的协同创新中心重在解决国家和行业的重大战略、技术需求,承担多项重大科研任务。本文在对各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充分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对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与考核评价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重点。本文对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重大科研任务进行详细研究,浅析了该中心重大科研任务的来源、特点、实施和考核评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是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发展、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支撑。2011年,国家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通过建立大学协同创新中心,与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资源共享,推进协同创新,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其中,面向行业产业类的协同创新中心是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通过高校与科研院所以及行业企业,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建设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1]经过10年的发展,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建设规模。
目前,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主要通过案例分析,对建设机制、建设评价等开展了一系列实证和政策研究。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朱健等通过对湖南省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进行案例分析,挖掘了地方高校协同创新平台组织结构与运行机制的基本特征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协同创新激励政策、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协同创新产出绩效的传导机制。[2]在建设成效评价和建议方面,朱金龙等从投入资源配置和产出效率视角对27个江苏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期内的科研效率进行分析研究,对如何进一步加强深度协同融合、合理有效配置整合创新资源以及建立科学规范的竞争退出机制等方面提出建议。[3]在绩效评价方面,现有研究大多数都是从宏观角度来构建点、面结合的绩效评价指标和体系。[4]但是,协同创新的最终落脚点是创新能力的提升,而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需求不断凝练、落实和完成的重大协同创新任务才是推进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主线。因此,在调研了解高校部分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相关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与考核评价是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重大科研任务来源
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聚焦国家的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的技术突破点,所以,重大科研任务的来源是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需求驱动。
从国家战略需求的角度来看,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部分重大科研任务是为了迎合国家在某些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要求。这些重大科研任务项目主要来自教育部与财政部重大专项、工信部重大专项、国家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重大科研项目。
从行业需求的角度来看,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围绕行业企业的重大急切需求、问题导向而展开。科研任务来源于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和需求,部分科研任务来源于行业内重要企业的委托,所产生的科研成果是行业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
二、重大科研任务的特点
一是来源的多样性。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的科研任务来源多样,主要在于满足国家和行业重大需求。需要指出的是,近几年的科研任务呈现出一种新的趋势,即从主要承担国家任务为核心逐步开始重视行业领域关键问题超前研究和布局,形成了高校、企业、科研院所间多样化的培育、先导项目。
二是任务的聚焦性。科研任务大多是聚焦行业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实现多点突破,为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自主保障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协同创新旨在实现行业关键技术的攻关,以解决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实现真正应用为最终目标——不同于高校其他基础科研项目。
三是范围的多学科性。重大科研任务不再是某一个学科的独属专项,而是多学科的融合与协同,最终通过跨学科的力量来实现真正创新。
四是创新的延续性。传统的高校科研以项目为一个独立的节点,项目目标的完成代表某一项科研的结束,使得高校科研的发展处于割裂、断层的状态。而协同创新是一个动态、螺旋上升的过程,在重大科研任务阶段性结束后,行业需求、协同创新模式会推动新的更高层次的创新需求。
三、重大科研任务的实施
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的实施是国家需求、问题导向,是组织开展协同创新的基础和条件。而科研任务的实施与开展则是协同创新的真正实践。目前,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科研任务在组织方式、开展方式、实践形式和执行方式上都已形成明显的共性。
在组织方式上,各中心首先进行统一部署,明确协同创新中拟突破的重大理论、科学问题和核心技术,再制订每一个任务的年度量化实施计划以及绩效目标。
在开展方式上,协同而非合作。在协同创新体制之下的科研是“产学研用协同”,通过各协同单位的深度合作和资源要素整合,为科研任务的完成提供全方位的保障,达成科学研究长效协同的模式。
在实践形式上,以项目为载体。协同创新中心对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以承担国家级重大项目为载体,形成重大科研任务协同策划机制,汇聚多方力量提前谋划和布局,协同申报重大课题,针对关键技术领域展开攻关。
在执行方式上,以团队为主体。中心根据行业企业的技术需求和重大任务,围绕相关领域,打破各创新单位间各种壁垒,组建跨学科、跨单位、多层次的联合攻关创新队伍,旨在于交叉学科领域取得创新成果。
四、重大科研任务的考核评价
协同创新中心对于科研任务的考核评价摆脱了结果导向,实施一种面向过程的考核评价方式。重大协同创新任务组织和完成的质量、水平与贡献,是评价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成效的核心内容和根本依据,展现了协同创新体制下科研任务考核评价的新气象。
在重大科研任务项目结束时,协同创新中心对各创新团队的科研完成状况进行整体考核。首先是综合审查科研任务的完成在时间和质量上是否与既定目标一致,而对于科研任务的评价则要从科研水平和科研贡献两个方面来进行。
科研水平的评价。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的科研成果一般分为基础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科研水平的评价就是以学术水平为导向,重点考核重大科研项目技术攻关,以基础研究成果为主要评价要素,侧重考察原创性、前沿性,重在反映成果的科学价值和贡献。这一评价指标包括获奖、科技论文的产出、学术影响、科研项目的排名情况、专利、其他科研成果等。
科研贡献的评价。科研贡献包括两个指标。
一是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实效和行业服务能力。从研究领域来看,行业产业类中心都是关系国家战略、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重大领域。作为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关键技术的承担者,重大科研任务的考核评价必然首先要以是否满足需求为准绳。重大科研任务在方向选择上,面向国家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梳理行业发展核心关键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的科学和技术问题,确定中心阶段性研究方向和科研任务。
二是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多年来一直存在着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大量的科研成果不能转化为产业化应用技术的尴尬困局。[5]所以,在协同创新体制下,科研任务的最终成果能否真正投入应用并对相关行业产生重大贡献,才是科学研究的最终考量。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的重大科研任务多是基础性的无经济效益的国家攻关项目,这些特定的科研成果必须投入到各行业的生产与应用中,才能真正推动行业产业水平提升,对行业发展做出实质贡献。
五、结语
协同创新通过协同把高校、行业中分散的个人的自主创新,变成面向目标的、多学科集成的需求牵引下的创新。这些高校积极改革体制机制,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过程中提高自身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实现创新发展。可以说,行业产业类协同创新中心能促进大学科技创新成果与国家、行业技术创新需求之间的贯通,整合知识、技术、产品创新链,建立跨行业、跨学科协同团队,形成快速响应国家、行业重大需求的科技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