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杭州集成电路产业链成长态势研究

2022-10-18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杭州科技 2022年4期
关键词:集成电路长三角产业链

□ 文 /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课题组

集成电路是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是浙江“415”产业集群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四五”时期杭州主攻的九大标志性产业之一。

近日,美国正式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拟投入527亿美元推动芯片研发制造,获得资金补贴的芯片企业未来10 年内将不能在中国增产28 纳米的先进制程芯片。在此背景下,杭州全面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核心城市,在中国强“芯”路上贡献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根据集成电路行业统计代码大数据,通过对685 家集成电路企业信息整理,分析杭州集成电路产业主要特征与发展态势,并结合长三角地区产业联动分析,提出精准谋划集成电路企业“五个库”建设的建议,助力杭州打造产业兴盛新天堂。

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呈现“高新聚”特征

总体上看,杭州集成电路企业呈现“高新聚”特征。

“高”,即产业高速增长。2021 年,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13.5 亿元,同比增长25.7%,总量是2015 年的2.5 倍,占全省比重达到42.1%。从存续时间看,2015 年以来每年新增存续企业30 家以上,其中存续10年以上的321家,占比46.9%,市场主体的生存与发展为产业壮大积蓄了基本力量。从营收贡献看,据市统计局数据,2021 年亿元以上企业营收总量占比达到20%,同比增长28.6%。另据中国半导体协会数据,2021年国内有413 家芯片设计企业销售额过亿元,杭州企业36家,占全国比重8.7%。

“新”,即创新活力迸发。杭州685 家集成电路企业中,44.4%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且专精特新、隐形冠军、独角兽企业分别达到42 家、11 家、2 家,集聚高层次人才387人。企业自主创新方面,维尔科技、华澜微等31家企业参与了行业标准制定,321 家企业拥有授权专利,且61家企业拥有授权专利20件以上。590家企业拥有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所有权,其中,友旺电子、士兰微电子两家企业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数量达到200 个以上。关键技术研发方面,杭州企业承担8项“十三五”“核高基”重大专项。

“聚”,即集聚版图清晰。一方面,从设计延伸至制造,产业链条清晰。杭州的集成电路产业逐渐由设计的先发优势,延展至材料、设备、制造、封测等全产业链,“由软到硬”发展趋势明显。另一方面,从“核心”拓展至“多点”,产业集聚发展。从企业分布看,滨江区、余杭区、西湖区、萧山区、拱墅区、钱塘区、临安区合计拥有企业571家,占企业总数的83.4%,与全市集成电路产业“一核一廊多点”空间布局基本契合(如表1)。其中,滨江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占比达到62.1%,集聚士兰光电、中科微、矽力杰等业内骨干企业。

表1 杭州集成电路产业主要区县分布数(单位:家)

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联动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长三角“三省一市要集合科技力量,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课题组通过构建产业链“链点健康度评价”模型,依据产业链链点企业数量、比重及上下游关系,结合人才、技术、投融资等指标,从产业竞争力、产业链完整度、产业协同度3 个维度,进行长三角区域联动分析和城市比较(如表2)。

表2 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集成电路产业链发展指数

从产业竞争力看,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250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对全国集成电路产业起到引领带动作用。杭州集成电路产业规模与南京、合肥大体相当,与上海、无锡、苏州差距较大,2021 年产值仅为上海的16%、无锡的23%。合肥、南京集成电路产业“你追我赶”态势也十分强劲,合肥通过推进集成电路与本地新型显示、装备制造、家电等主导产业深度融合,不仅推动了“芯屏汽合”“急终生智”产业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新能源汽车、安全应急、智能终端、生命健康、人工智能),还带动芜湖、蚌埠、铜陵、池州等周边城市布局半导体配套产业。南京2022 年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中,涉及半导体和集成电路的项目有18 个,总投资额367.11 亿元,包含CPU、功率器件与系统、电路板、材料与设备、封装测试等半导体产品及供应链项目。

从产业链完整度看,目前长三角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设备材料完整产业链。2021 年,长三角集成电路IC 设计产值占全国的52.0%;2020 年,长三角封测和晶圆制造产值分别占全国的74.3% 和36.4%。据课题组产业链“链点健康度评价”模型显示,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完整度达到94%,健康度达到90.9%。城市比较下,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偏软”格局未根本转变,材料、设备/软件、封测等环节仍较薄弱(685家企业中该三个环节企业占比仅为3.8%、4.9%、2.5%),产业链完整度低于上海、南京和苏州。

从产业协同度看,近两年,长三角G60 科创走廊集成电路产业联盟、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公共服务机构联盟等平台相继成立,推动了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更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杭州685 家集成电路企业的投资方近九成来自于本地企业(609 家,占比88.9%),一半以上来自于长三角城市(380 家,占比55.5%),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集成电路制造、创投和基金等领域(详见表3)。从对外投资分析,杭州企业也向上海、深圳、北京、宁波等地投资集成电路项目。如杭州中欣晶圆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上海、江苏、丽水、宁夏等地以设立分公司、参股等形式投资项目。

表3 杭州市集成电路企业投资和被投资情况

精准谋划集成电路企业“五个库”建设

为推动杭州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在“一链一图三清单”基础上,精准谋划建立集成电路企业“五个库”。

建立集成电路重点企业培育库。搭建“集成电路产业链专精特新储备企业搜索筛选”模型,建立集成电路产业观察体系,做好重点企业服务。一是强化金融服务。包括政策咨询、融资对接、金融辅导培训等。二是强化动态监测服务。实行定期走访,及时了解入库企业情况,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困难和问题。三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产学研对接服务。依托龙头企业、科技服务企业,建立长效化产业链、产学研对接,不断提升集成电路供应链本地化配套比例,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建立集成电路优质企业招引库。聚焦产业链招商,借助大数据手段,以招大引强、招商引智为抓手,大力推进产业建圈强链。一是梳理国内集成电路优质企业群,了解其对外公告、投融资对外投资动向,促进“上链”“入圈”的入库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二是突出重大项目、聚焦重点区域,持续研判重点产业链龙头企业及专精特新突破方向、关键环节、关键要素,动态更新目标企业清单,为集成电路产业链项目招引及驻点招商提供指引。三是突出士兰微、矽力杰等“链主”企业及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锁定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制定重大项目靶向招引专案,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涉及的政策支持、要素保障、高层推动方面的问题,推动项目签约注册。

建立集成电路企业转移预警库。围绕集成电路重点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做好企业外迁风险预警防范。一是运用大数据手段,搭建集成电路企业外迁预警模型,客观分析企业外迁原因,加强企业服务对接,谨防部分外迁引发整体外迁,龙头企业外迁导致供应链跟随外迁等风险。二是及时跟踪兄弟城市产业政策,特别是密切关注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动态,依托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联盟等平台,在推动区域产业协作的同时,积极吸引集成电路技术创新成果在杭州应用落地。

建立集成电路企业技术攻坚库。以系统性、体系化思维推动技术融合创新,充分发挥创新驱动平台和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大力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工程,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瓶颈。一是围绕设计、制造、封测、关键材料与设备配套等领域,梳理集成电路“卡脖子”核心技术,加快推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取得新的突破。二是着力聚合式创新研发。加快集成电路终端产品在接驳各类工业化应用以及应用产业输出方面的创新,以工程工具软件、大数据应用为突破口,结合人工智能发展促进集成电路产品应用在工业化操作系统、企业大脑等多领域、全产业链拓展方面的全面推进,形成多向多维的技术攻关合力。三是鼓励协同创新。依托青山湖微纳技术研发开放平台、杭州集成电路产业化基地和浙江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等,为企业研发创新提供公共服务。

建立集成电路企业创新人才库。着力解决产业发展过程中人才瓶颈矛盾,内培外引,吸引更多集成电路高端人才落户杭州。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加快高端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鼓励其与企业、科研院所协同建设集教育、培训、研究为一体的区域共享型集成电路“产学研”融合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增加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合理确定人才培育规模和类型。二是为集成电路人才提供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依托项目化、创新平台式的创新行动,培养集成电路研发、技术及技术顾问、融资等多方面的人才。三是制定集成电路人才引进专项行动计划。借鉴上海等地做法,深化、细化人才感受度较高的特色举措作为首要政策,支持企业引进人才,健全集成电路“高精尖缺”人才谱系。

猜你喜欢

集成电路长三角产业链
首个原子级量子集成电路诞生
紧扣一体化 全面融入长三角
“饸饹面”形成产业链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产业链条“链” 着增收链条
人工智能与集成电路的关系探讨
产业链春之奏鸣
长三角瞭望
长三角瞭望
基于CMOS集成电路闩锁效应理论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