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赋能推进浙江山区共同富裕的模式研究
2022-10-18徐依婷王立军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 文 / 徐依婷 王立军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
数字乡村建设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近年来,浙江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以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新时代浙江“三农”工作“369”行动,为浙江建设全球数字变革高地贡献“三农”力量。
山区26 县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突破口和关键点,在数字化改革浪潮下,数字赋能为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
课题组在对山区26 县调研基础上,梳理了数字赋能山区特色农业的3 种典型模式,并就农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改进对策。
数字赋能山区特色农业的主要模式
产销精准化溯源模式
产销信息不对称是制约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降低市场交易效率、增加交易成本的主要原因,会引发市场“逆向选择”行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精准化溯源则是打破供给侧和需求侧信息差,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加市场交易透明度,重塑市场交易秩序和诚信体系的有效方法。
数字赋能产销精准化溯源模式是通过信息化手段构建溯源系统,对农产品生产记录全程进行“电子化”管理,为农产品建立透明“身份档案”,从而实现“知根溯源”的农业现代化管理模式。
山区26 县中,松阳最早引进大数据和数字化管理模式,在全国率先推出了“茶叶溯源卡”,并持续对茶叶溯源数字化系统进行改进和优化。
茶产业是松阳农业支柱产业,全县40%的人口从事茶产业,50%的农民收入来自茶产业,60%的农业产值来自茶产业,茶园面积15.3万亩,拥有全国最大的绿茶交易市场“浙南茶叶市场”,茶叶全产业链总产值突破130 亿元。
松阳数字赋能产销精准化溯源的主要做法包括:一是首创以“茶叶溯源卡”和“茶青溯源卡”为核心的“双卡溯源”数字化系统。该系统通过识别茶农、茶商真实身份以及查询交易记录,构建“茶农—茶叶加工户—茶商”三级茶叶溯源架构,实现茶叶质量安全全流程、全链条立体监管。二是构建农资溯源数字化系统,推进“肥药两制”改革。运用数字化手段搭建管理系统,通过农业投入品进入的备案审查、动态实时监管、购销和使用实名登记、产品质量的追溯等制度和手段,推行农药实名制和化肥施用定额制,实现农业投入品全周期闭环管理,维护茶园生态环境的天然健康,促进茶叶高质量发展。
全产业链覆盖模式
农业产业链包含前端种植、中端生产加工和后端经营销售等产业部门,涵盖了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农业全产业链数字化覆盖模式是指以数据为关键要素,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创新动力,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全产业链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数字赋能,发挥优化资源配置、预测预警等功能,进而释放数据经济价值、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仙居数字赋能推动杨梅产业全链式转型做法是这一模式的典范。
仙居被誉为“中国杨梅之乡”,多年来坚持发展“酸甜经济”,一举走出杨梅富民新路子。2021 年,全县杨梅种植面积14.08 万亩,全产业链产值22.4 亿元,直接带动梅农户均增收3.2万元。
仙居数字赋能杨梅产业全链式转型主要包括4 个方面:一是产业大脑“一条龙”。打造“亲农在线”应用,创建全国首个杨梅产业地图,推进政策性保险、杨梅贷、有机肥补贴、掌上开票等杨梅产业服务“一件事”集成改革,为农民提供“生产、加工、流通、贷款、保险、销售”的全链条服务,实现全周期“最多跑一次”服务。二是数字种植“一盘棋”。推广建设杨梅智能化种植示范基地,开展杨梅数字化灌溉系统示范项目和智能化栽培示范项目,形成一套集科学种植、智能研判、产销联动的综合管理体系。三是数字加工“一股绳”。通过消费市场大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开发、创新杨梅衍生产品,扶持酒类、饮品、食品3个系列智慧化精深加工示范项目,提高杨梅原料使用、制作工艺的数字化和标准化水平,提升杨梅深加工产品的品质与效益,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带来的收益。四是数字销售“一张网”。打造“梅农+电商+社交平台”运营模式,引领梅农从果园走进直播间,建立杨梅线上分销平台及数据分析反馈系统,实现“销售自主、产品互通、数据共享”,不断探索数字化销售新模式。
林权制度数字化改革模式
浙江省山区26 县平均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如何有效利用林地资源直接关系到林农生计和农村社会发展。而林地产权问题已成为掣肘山区县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瓶颈,存在着“落界难、变现难、林权不清、资金错发”等现实问题。
数字赋能林权制度改革的新模式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该模式的主要特点在于:依托数字技术开展林地产权界定、高效流转、生态贷款等一系列林权制度改革,精准赋能林业生态产品价值转化,助推城乡共同富裕和山区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其中,以龙泉“益林富农”案例最为典型。
龙泉森林覆盖率高达84.4%,森林蓄积量全省居首,林地面积398 万亩,占市域面积86.7%,其中公益林173万亩,林农人口占全市总人口67.5%,林业收入占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1%。龙泉乘数字化改革东风,率先以公益林数字化改革为突破口,创新推出“益林富农”多跨场景应用。
“益林富农”多跨场景应用横向联动17 个部门,集成98 项业务数据,纵向贯通7 个层级,以需求为导向、以用户为目标、依职能定模块、按业务建功能,依据“分类统筹、清单管理、应用推广、开放共享、风险防范”的工作机制,建设“一舱两端”,即驾驶舱、服务端、管理端,同时新增数据采集应用端,打造全新的线上便民服务中心,增加业务办理、供需平台、政策解读、新闻宣传等界面,进一步提升林农、林企获得感。
数字赋能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法可归纳为3个方面:一是权责明确,破解“落界管理难”问题。制定公益林权属落界及信息获取与表达技术规范,将以往“指山为界+文字描述”的模糊表述变为“数字智能落界+矢量表达”的精准定位,破解传统落界方法“成本高、耗时长、落界难”的问题。明晰公益林的权属,精准发放补偿金,山林纠纷相比2019 年下降99.3%。目前,已完成180.4万亩公益林和16 万多亩商品林权属落界工作,计划用2—3 年时间完成全市林地数字化管理,真正全面实现山场坐落清楚,面积准确无误。二是活权赋能,破解“绿色金融难”问题。将收益权从物权中剥离出来,明确公益林面积、地点、补偿金等信息到户,发放“益林证”作为公益林流转和涉林贷款的权益证明。以补偿收益权作为质押物,推出“益林贷”,为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注入金融力量。三是搭建平台,破解“经营流转难”问题。建立生态资源流转中心,通过线上集成发布、系统职能评估、供需精准对接,推动林地资源高效流转,实现“个体碎片化经营、低效化管理”到“集约化经营、高效化管理”的转变。自上线以来,发布找地和找林信息170 件15270 亩、供地和供林信息119件3658亩,流转成功153件3万余亩,有力推动了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产业的发展。
山区农业数字化转型的主要问题
数字赋能产销精准化溯源、全产业链覆盖、林权制度改革是依据山区资源禀赋优势、农业产业发展需要探索得到的具有山区特色、适应山区发展的农业数字化转型新模式新路径,有利于推动山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不过,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山区县人口密度小、地形复杂,导致网络基础设施搭建成本高、搭建难度大等问题,农业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系统开发、技术应用、设施改造缺乏持续资金支持,匹配“三农”特征的信息终端、移动互联网应用软件的开发存在缺口。
二是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不足。智慧农业技术产品适用性有待提高,多跨场景应用有待拓展和升级,农业数字技术成果应用有待优化。
三是农业数字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仍需完善,农业信息技术专家规模仍需拓展,有待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支持服务。
四是劳动力数字技能不足。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视野开阔、勇于尝试的“新农人”群体发育仍然不够充分,制约着数字农业的转型升级。
推进浙江山区数字共富的对策建议
推进数字农业“新基建”
谋划实施一批乡村数字“新基建”项目,推进城乡同网同速,加快乡村宽带、5G 基站建设进度,加强智能化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
加强区域农机综合服务中心和数字农机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提升山区特色产业农机综合服务能力和数字化水平。支持农田宜机化改造,加快山区农机作业道路建设。
开展山区适用机具试验示范,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扩大丘陵山区适用农(林)业机械补贴范围。增加水利投入,提高水旱灾害防治标准,提升自然灾害防御能力。
推动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
推动多跨协同,打通各层级、各部门“数据壁垒”,依托省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支持市县界面开发和“三农”驾驶舱建设,实现重要资源环境、生产、运营、管理、服务等跨地区、全要素、多层次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以拓展丰富山区特色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为着力点,构建起包括基础、特色、特殊的应用场景体系,加快山区特色智慧农业发展,因地制宜开展规模种养基地数字化改造,优先支持建设一批数字农场、数字植物工厂、数字牧场、数字渔场,有效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和竞争力。
打造“产业大脑+未来农场”的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以农业“双强行动”为抓手,创新结合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打造“四化六高”未来农场,联动“产业大脑”推进生产经营全链条数字化蝶变。
完善农业全链条数字化服务体系
深化智慧气象服务,建设集实景观测、实时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发布、设施管理为一体的气象数字化服务平台,整合降水、日照、土壤墒情等气象观测数据,发展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气象+农业”服务体系。
提供多渠道、多环节的技术指导服务,考虑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的差异化需求,搭建技术专家数据库,依据农户需求,除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外,提供实时在线“云指导”服务。
推动农产品销售触网、服务在线,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分析、精准推送,提高产销对接有效性,强化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信息研判,合理引导市场预期。
提高涉农经营主体数字化素养
实现农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需要强化人才的智力支撑,从引进和培育两方面着手,提高涉农主体数字技能。
鼓励受教育水平高、知识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农业数字化转型,创新数字资本化收益分配制度,充分调动数字素养较高的“新农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量层面为农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加快提高现有农业生产者和经营者的数字素养,鼓励他们融入农业数字化进程中,做到不排斥、不抗拒农业数字化转型,在存量层面为农业高质量数字化转型夯实人才支撑。
以农业为主战场、以高校科研院所为合作平台,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农业人才培养体系,强化农业底色,增加科技含量,形成全过程的数字化农业人才培育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