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周茂生的美术文集

2022-10-18郎绍君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天津美术学院校史美术史

茂生是我在天津美院史论班的同学,毕业时一同留校。他性情温厚,思维缜密,长于诗文写作,喜好演戏、摄影,可谓外拙内秀。1963年院校调整,先后把他调至《河北美术》杂志社、河北美术出版社,中间又有三年参加农村工作。总之,离开了所热爱的美术史论专业。那时,个人没有选择职业的自由,铁定的要“服从组织调动”。心有不甘,却无能为力。十多年后,他在一首题为“偶感”的诗中还感叹“三十而立而未立,四十不惑尚茫迷”。显然,这“茫迷”源自离开史论专业。后至1985年重回天津美术学院,本想专心教书,却被派任行政工作。直至两鬓灰白,才以教员、干部“双肩挑”之名,边担当写计划、写总结、写讲话稿的“笔杆子”,边承担中外美术史课,算是半身回归。我们这代人大都有类似的经历,这叫作“做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

茂生守其初心,从未放弃对美术史论的热爱与追求。《艺苑观英——听竹轩美术文集》(以下简称《文集》)收入的评论与研究文字,大多作于额外加班时间。他不属于“一挥而就”的写手,而以思索再三、反复修改为特点。在身体不好,多年住地下室,缺少学术氛围,孤军奋战的境遇中,能有这么沉甸甸的成果,可以想见他付出了怎样艰苦的劳动。2001年的一次同学聚会上,他在《登金山岭长城》诗中写道:“策杖拾级觅伟雄,一龙腾越峰九重。回首秦宫云雾远,城巅更上论西东。”花甲之年尚有“腾越”峰峦“论西东”的豪气,足见他不懈追求的精神。这套文集的成绩,即便是终生任职的史论教师,也未必都能有的吧。

《文集》含六个分题:作品品读、展览评述、问题探究、中国画教学、画家述评、校史研究。我粗略读过,仅写几点粗浅的感想。

“作品品读”,涉及书法、壁画、文人画、工笔人物画、连环画、石雕、陶塑、民间泥塑、陶艺等。如《十六罗汉图》《读倪瓒〈渔庄秋霁图〉》,还有《金农书画鉴赏(11则)》《汉代雕塑鉴赏(3则)》《诗画交织 山乡再现——读连环画〈山乡巨变〉札记》《二寸有余的蒋门神》《何家英画作点评(14则)》等。文章所评介的作品,有古代的,也有近代和现代的,优游于如此大的历史跨度,能收能放,能远能近,笔锋所至,从容不迫,把握自如。

周茂生的“文集”

“展览评述”,含1962至1996年间,在京、津举办的天津美院教学成绩展、画家写生展、画家联展与个展、现代工商业设计展等。其中谈及天津美院199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院展 , 对异军突起的天美中国画教学队伍所作的介绍,尤引人注目。文章指出,三代相传的画家各有自己面貌,大不同于那种辗转相传、千人一面的状态。在《适合多彩 怀旧浪漫——谈天津美术学院1994届毕业生作品展设计部分》一文中,通过实例对装潢、广告、服装、染织及其他设计典型作品作分析,并由此谈到新时代工业设计潮流对“适用、经济、美观”原则的突破。这两类文章,显示了茂生知识面的宽阔,解读各类美术作品的功夫,并彰显出他思路的清晰,有很强的叙述能力。我注意到,《文集》中最早的文章《多彩的四画家速写展》写于1961年9月,《诗画交织 山乡再现——读连环画〈山乡巨变〉札记》《二寸有余的蒋门神》两文发表于1962年,是在他二十刚出头的年纪!今读其文,不由得感佩他的早熟。当年把他调出学院,真是错待了一个大有前途的史论良才。

周茂生与绍君(右)在一起(摄于2007年9月)

1961年师范系美术史论班毕业生留影(前排右起张伯媛、左建华、吴砚方,后排右起郎绍君、刘树杞、周茂生、唐士桐,另有李勤未到)

“问题探究”,涉及设计艺术、书法艺术、中西绘画比较、美术史个案。美术史个案中,偏于史料者,如《金农大事年表》;偏于论说者,如《论徐渭绘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有的则为适应特定需要(如画册配文、丛集类合作项目),参考众说,以史论知识见长,如《书法特征与欣赏浅说》《中西绘画比较浅谈》等,都是巨大课题,受约稿要求的限制,难以深入展开,但求条理清晰,叙述恰当,文字干净。

“中国画教学”的三篇文章,都围绕孙其峰的中国画教学,探讨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教育的历史经验。茂生与其峰先生同住一个大院,还合作写过中国画史论文章(如《论徐渭在美术史上的地位》),又是“孙其峰教学展”的策划者与展词执笔者之一,他对其峰先生中国画教学所作的种种概括和叙述,都把握得很准确。如说其峰先生教学思想致力于“传统与现代相融和”,“既不激进也不守旧,既不排他也不忘己”;既教“法”亦教“理”,还善于“分门别类,举一反三”,“由简而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等。将其峰师教学中应用的“辩证思维”,概括为“临摹与写生”“典型与类型”“讲述与演示”“教法与教理”“习作与创作”“一师与多师”的相互依存关系等,也都令人信服。

收入《文集》的“画家述评”29则,其选取对象,大多为天津和河北省画家,其中又以天津美院的教师特别是在任的教师为主。天津虽然有不少出色的艺术家,但地处北京近邻,反而多被忽视。画界人说,不能进入北京名家“圈子”,就难以被充分了解和认可。天美是八大美术院校之一,但天美被评论界真正认可的画家却不多。就权力结构言,天津久属河北,与北京隔着省界。其美术教育、画院、美术场馆、美术活动、美术市场等等,都比较完备,因而也相对封闭,画家们多自守家园。此外,天津的评论刊物和评论家相对少。茂生注意到京、津、冀这种无形的关联和差异,力图打破这种状况。他的评介多选择天津画家,如爱新觉罗家族老画家溥佐,大写意画家凌成竹、梁邦楚,油画家沈毅、傅乃琳、张世范,工艺美术家王安庭,老书画家阎至昜,杨柳青老艺人张兴泽,山水画家白庚延, 人物画家杨德树、陈冬至、郑庆衡、何家英、 赵国经、王美芳、刘泉义、李津、张为民,花鸟画家张蒲生、贾宝珉、霍春阳、魏永利,风景画家姬俊尧,版画家陈九如,雕塑家王治平等,还有河北画家张辛国、钟志宏、吴守明等。但这些评介文章多分散发表于天津、河北的报刊,较少在北京报刊上与读者见面。这种境况如今已被网络世界打破,但隔离现象与交流障碍依然存在。

1960年学院学生话剧团演出杜宣五幕七场话剧《难忘的岁月》,周茂生饰演剧中男主人公(图中右二)

昔日周茂生在地下居室的工作台(摄于1997年)

茂生的评论对象,大多是熟人。因为熟悉,容易发现他们的个性与特点,挖掘精微,作相对深入的评析。但另一方面,写熟悉之人,不免多有褒扬,回避直言的批评。茂生重友情,要他直言批评,是件困难事。这或多或少弱化了文章的力度。但我注意到,他能把握分寸,避免无原则捧场。如《丹青正当黄金时——记溥佐其人其画》,所言溥先生的师承、经历、作品特征,句句求真,一丝不苟;说老画家梁邦楚大写意“出入穷奇”,白庚延画山水“搜尽奇峰,升华熔铸”,陈冬至画古意人物得益于“深居简出,厚积薄发”的读书积累,霍春阳画花鸟由“转益多师”进而走向“风格简淡”;何家英画工笔人物“精工于形,倾心于意”,陈九如石版画“擅于以写实形象挖掘人物精神内涵”,其水彩画则“畅快淋漓,冷暖交辉”等等,都是历经精思而后言,显现出他把握尺度分寸的能力。

“校史研究”,是茂生涉足百年教育史特别是百余年艺术教育史的重要成果。位于海河之畔的天津美术学院,源于1906年创立的公立“北洋女师范学堂”,先后演变为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始设美术科)—河北女子师范学院(设图画副系)—河北师范学院(设美术系)—河北天津师范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河北美术学院—河北艺术师范学院—天津五七艺术学校—天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学校的性质、名称、管理制度、大小规模、办学方向、专业设置,以及校长、教师的任命等等,都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革命和时代潮流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呈现出百年来中国教育(美术)的典型案例,涉及面广,其变异起伏,梳理起来十分困难。他写校史,是出于追念历史的责任感,如他在《贺母校办学百年》诗中所写:“沧桑越百年,艺苑桃李鲜。后生涂大墨,岂敢忘前贤。”多年搜集有关文献资料,举凡有关校史的内容都不放过。《文集》收入的几篇校史文章,计六万余字,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校史的全貌。中国近现代艺术教育史的研究,还处在垦荒的阶段,“国美”和“央美”,结合校庆活动对校史作了梳理,但至今未见有完整的校史著作行世。茂生笔下的天美校史,已构筑起有力的框架,也搜求到丰富的文献资料,如再加以增删修改,会成为一部颇有价值的校史专著。

猜你喜欢

天津美术学院校史美术史
大力推进校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中外美术史
校史是新生入学教育课的好教材
骋无穷之路 饮不竭之源
李戬
李戬
“互联网+”视域下校史文化传播现状与发展策略分析
校史文化在高水平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研究
郭诗奇作品
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