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化保密管理体系持续改进实现保密工作转型升级的研究与应用

2022-10-18王平周炜贾聃李洁陆志强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航天工业管理 2022年9期
关键词:保密工作保密研究所

王平、周炜、贾聃、李洁、陆志强 /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

2016 年,中共中央保密委员会发布的《“十三五”时期全国保密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全面推进国家秘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保密工作转型升级的工作目标。同年,国家保密局会同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军委装备发展部相继修订印发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认定办法》(国保发[2016] 15 号)和《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国保发[2016] 43 号)(以下简称“保密资格标准”),对保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随着国际环境复杂、深刻变化,北京航天长征飞行器研究所作为承担着国家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任务的军工研究所,保密工作面临严峻的考验,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保密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原有保密管理体系已经不能有效应对这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迫切需要对研究所原有保密管理体系进行持续改进与深化,从而推进研究所保密工作的转型升级,实现保密工作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由此,研究所保密委员会全面开展对原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与深化的研究,做出了加快推动新时代保密工作转型升级的决策意见。

一、工作与实践

1.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的内涵与主要做法

以新版保密资格标准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管理理念,把深化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作为抓手。利用5 年时间(2017~2021 年)全面完成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与深化的研究与应用,强化保密管理体系的风险管控,实现保密管理的制度化、保密工作行为规范的流程化、标准化,从而达到系统地控制保密风险。

(1)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的构成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总要求是:建立并保持保密管理体系,通过保密管理体系的实施,系统地控制安全保密风险并改进其绩效。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由方针、策划、实施与运行、监督检查、改进5 个部分组成,包括一级要素6个,二级要素12 个,如表1 所示。

表1 保密体系要素

(2)保密管理体系的运行模式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运行模式如图1 所示。

图1 保密管理体系运行模式

(3)保密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12 个要素存在着内在逻辑联系,每个要素都有其独特的管理作用。有的是管理源头的输入,有的是管理过程的输入或输出,在体系运行的过程中各要素相互交叉、前后关联共同发挥作用,其管理的主线为:保密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目标与方案,运行控制,保密检查,不符合纠正、预防措施),其他要素都是围绕这条主线展开的,如图2 所示。

图2 保密管理体系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图

(4)保密管理体系风险管控

研究所保密风险管理就是对所内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场所和涉密活动等保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不确定性进行辨识、分析、评价,并将其产生的结果控制和处置在预期可接受范围内的方法和过程。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以“保密风险”为切入点,各要素都是围绕实现控制“保密风险”展开的,保密风险的控制主要通过两个步骤来实现:其一,对于研究所认为不可接受的风险,通过目标及管理方案(措施)来降低其风险;其二,对于风险等级较低但需要采取控制措施的风险,通过运行控制使其得到控制,保密风险是否按要求得到有效控制,则通过监督检查、纠正等,对其进行效果检查、评估并制定改进措施,从而使体系的PDCA 管理方法得以体现。保密管理体系风险管控如图3 所示。

图3 保密管理体系风险管控图

(5)制度化管理的保密体系

一是保密管理体系与保密资格标准的结合。保密资格标准与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支撑点都是国家的安全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保密标准要求。保密资格标准是直接提供单位必须遵守的国家的安全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保密标准,并进行提炼,以考核条款形式列出考核要点。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是识别、获取为控制单位科研、经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保密风险所适用的国家安全保密法律法规和相关安全保密标准。两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强调标准化、规范化,立足事前控制,提升安全保密绩效。

保密资格标准是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三级文件编写的主要依据,体系文件编写不仅要满足体系各要素的需要,同时要满足保密资格标准的要求。在实际保密管理工作中,保密资格标准的实施保持了保密体系的有效运行,反之在保持保密体系有效运行的同时,也符合了保密资格标准要求的规定。从而消除了保密工作“两张皮”现象,改变保密工作只做“加法”的工作模式,提升了保密体系运行的有效性,使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变得具体化,并具有可操作性。

二是体系运行的制度化管理。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文件是保密管理的法规性文件,2017—2020 年体系文件进行了2次修改。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文件分为三级,即所保密管理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文件。保密管理手册结合本研究所涉密人员、涉密载体、涉密信息系统、涉密场所和涉密活动的保密安全风险的性质和等级,规定了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保密管理体系的全部过程和总体要求。文件说明了各个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及管理要点,引出了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22 个程序文件及23 个所级作业文件(含业务制度), 这些文件规定了过程控制的具体要求和方法,构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具有管理体系特点的保密制度文件系统。

以涉密人员管理制度建设为例:第一层,研究所保密管理手册作为总要求,对涉密人员管理目标、归口部门及职责、运行控制要求等做出规定;在此基础上,人力资源处作为归口部门,制定并完善《研究所涉密人员管理办法》,对涉密人员岗前、岗中、离岗离职全流程管理要求进行明确。第二层,利用《各类人员保密工作责任》《保密教育培训管理程序》《核心涉密人员管理程序》《涉密人员出国(境)保密管理程序》和《外部相关人员管理程序》等保密管理体系程序文件,进一步细化涉密人员管理标准和流程。第三层,以人力资源管理办法规章为代表的各项业务制度,连同各部门保密管理体系作业文件与岗位应知应会手册,使不同层次的管理要求彼此关联,互为补充,最终实现涉密人员管理的体系化和制度化。

(6)精细化的体系运行控制

精细化流程管控是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对保密风险进行控制的主要途径,是对现有保密工作模式进行标准化与流程化。

一是标准化、程序化流程管控。体系文件是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有序运行的基础,体系的程序、作业文件把涉及的涉密人员管理、确定、变更和解除国家秘密管理、国家秘密载体管理、要害部门部位管理、宣传报道管理、涉密会议管理、协作配套管理、涉外活动管理、泄密事件报告和查处、责任考核与奖惩等保密管理各项要求转化为规范的操作流程,并针对流程中的关键点、难点加以说明,从而使员工可以迅速掌握自己需要的工作内容,使员工与员工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使单位内部之间的工作失误降到最低。涉密会议保密管理流程如图4 所示。

图4 涉密会议保密管理流程图

二是运用信息化手段管控。信息化手段管控是指对保密管理流程进行全面梳理与优化后,以流程驱动方式实现保密管理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通过将优化后的保密管理流程与信息化平台相结合,实现流程的规范操作和精细控制。

保密管理信息系统解决了涉密人员复杂、涉密载体形式多样、帐实不符,人工管理流程缓慢、数据更新不及时、保密检查耗时长等问题,从而实现保密管理信息积累、共享与再利用的需要。

摆渡管理模式实现内外网数据的自助导入导出。研究所打破传统的人工手臂摆渡管理模式,以“智能机器人手臂”的自助摆渡系统实现数据交换过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了数据交换的效率和安全性。

研究所率先在行业内研发了定密检索系统,将一些涉及国家秘密事项的敏感字和关键词提炼出来,并嵌入打印刻录扫描和文件交换监控与审计系统、电子邮件系统等所有涉密网输出环节上,对疑似不定密的文件进行中止,强制要求所有的文件履行定密程序,有效避免了定密不准、定密随意现象。

(7)保密体系的监控机制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中监控机制有三级,分别为保密检查、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其中内部审核 、管理评审是体系具有特色的保密管理形式。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保密内审计划,每年都是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全所各部门,由保密处牵头组成内审组对受审核部门分别采取滚动式审核,对检查发现问题的尤其是对涉及年度目标指标中未完成问题的,对当事人及负有领导责任的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全所通报批评并扣发保密补贴的处罚,对部门第一责任人进行约谈并限期整改。

保密管理体系管理评审每年进行一次,研究所党政主要领导及所有保密委员会成员参加,由所保密总监和保密处做“研究所年度保密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和“内部审核总结报告”;保密委员会对保密管理体系运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估,最终形成评审结论和改进决策意见,进而促进保密管理体系保密绩效的持续改进。

(8)提升保密体系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

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运行中培训、意识与能力是体系化管理的共性要求,该要素对各层次人员的保密意识和能力的培训做出了明确规定,从而进一步提高全体员工的保密意识和关键岗位人员的工作能力。

研究所在航天科技集团内首次采用建立保密体系内审员队伍的方式,提升保密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近5 年来,每年组织内审员逐批参加科工局保密业务及所保密体系管理要素相关内容的培训,并组织内审员参加研究所年度内部审核,充分发挥了内审员在本部门的指导、监督作用。

(9)体系其他要素在保密管理体系中的作用

保密管理体系中组织结构与职责、文件、 文件和资料控制、考核与奖惩是一种体系化管理的共同要求,通过这些要素的相互配合、相互作用,进而和体系各个要素形成一个整体,实现体系运行的有效性、通畅性,为确保保密管理体系管理主线运行顺利起到重要作用。

二、实践效果

1.保密管理体系运行的适应性、有效性

通过对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与深化,强化了涉密人员、载体、活动及场所各个环节保密管理,2017 年以来,各部门的保密违规问题呈逐年下降趋势,系统地控制了研究所保密风险;同时,体系与标准的有机结合消除了保密工作“两张皮”现象,改变了保密工作只做“加法”的工作模式,使体系运行中生成的各种文本、材料成为了保密标准认定中强有力的档案支撑文件,提升了保密体系运行的适应性、有效性。

2.保密管理精细化

研究所建立了具有管理体系特点的保密制度、程序流程体系,构成了层次分明、相互联系的具有管理体系特点的保密制度文件系统,并以精细化流程驱动方式将其保密管理各项要求转化为规范的操作流程,使单位要做的每一件事具有程序化、标准化。

3.保密意识全员化

研究所保密风险辨识、评价和控制是建立和实施保密管理体系的核心环节,也是保密管理的基础。各部门发动员工参与保密风险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使员工知道本岗位和相关工作有哪些保密风险、采用什么样的控制措施,从而显著提升了员工保密意识,并在2021 年国家军工认证中对涉密人员保密知识考试中获得平均分99.8 的好成绩。

4.保密队伍专业化

在航天科技集团内首次采用建立保密体系内审员队伍的方式,提升保密管理关键岗位人员的能力。近5 年来,每年组织内审员逐批参加科工局保密业务及所保密体系管理相关内容的培训,并参加所年度内审,提升了保密管理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5.转型升级效果显著

以新版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为基础,运用现代系统管理理念,以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持续改进与深化为抓手,5 年来,通过对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在风险辨识精准性的方法、风险控制的手段、监控及改进措施的方式等体系要素管理功能的持续改进与深化及对具有管理体系特点的保密制度、程序流程体系的建立,强化了保密管理体系的风险管控,实现了研究所保密管理的制度化,保密工作行为规范的流程化、标准化,从而全面、系统、有效地控制了研究所保密风险。

2017~2021 年,研究所连续5 年被评为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保密工作先进单位,并获得2015~2018 年 度、2019~2021 年度航天科技集团保密工作先进单位;2021 年3 月,在研究院率先以480 分的成绩通过了一级保密资格现场审查。认定审查组对研究所保密管理体系实际应用做出了较高评价,认为该体系对研究所保密风险管控有效,应用效果明显,推动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单位保密资格标准的贯彻落实。

三、后续思路

1.围绕转型升级,加强创新,提升监管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持续加强定密、网络保密和涉密人员“保密三大管理”,健全重点区域领域保密管理机制,同时,强化创新驱动,提升保密科技水平;建立符合保密工作转型升级需要和科研工作规律特点的保密科技创新体系,围绕自主可控、协同防护、积极防御,增强保密技术防护和技术服务能力;提升保密技术监管水平,提升涉密网络安全保密态势感知、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2.打造高效专业的保密组织运行体系

严格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的要求,强化落实保密和国家安全责任,在现有保密组织和机构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保密业务管理机构的工作能力和水平,逐步形成组织运行高效、机构设置健全、专业干部业务能力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保密组织运行体系。

3.构建“三位一体”的保密安全保障体系

以“人防”为中心,规范安全保密管理,提升全员保密意识和保密干部业务素养;以“物防”为基础,把好源头关口,提高物防安全质量保障;以“技防”为保障,突出信息化管理防范。着力构建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保密安全保障体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十九届四中全会做出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防范和化解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的各种风险。后续,研究所将继续全面运行保密管理体系,为实现保密工作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研究所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有力的保障。

猜你喜欢

保密工作保密研究所
保密文化永远在路上
中国兵器工业第五九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长城脚下坐望山-花时间研究所
昆虫也会便便吗?
中轻联、总社召开保密委员会(扩大)会议
探索保密工作信息化路径
承诺
跟踪导练(4)
读者调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