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夹缝”中求反击的成功案例
——隐含在李斯《谏逐客书》中的逆袭之路

2022-10-17北京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2年6期
关键词:李斯秦王秦国

北京 田 姝

在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成功的古代劝谏案例,如《烛之武退秦师》《谏太宗十思疏》《陈情表》及《谏逐客书》,一直以来都是古今学习劝谏技巧的典范。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的分析角度都会放在劝谏成功的技巧上,如思想上要“知己知彼”,要“揣摩圣意”,关照被劝谏对象,要“循循善诱”,要“摆明利害”;语言上则要学会运用“比喻”“类比”“铺排”“对比”等技巧。

仔细研读李斯的《谏逐客书》,会发现里面隐含着劝谏时的重重困难。然而,这些困难都被李斯一一化解,这也是他劝谏成功的关键。笔者从“不‘和谐’的开场白”“无法避嫌的身份”“宗室的虎视眈眈”三重困难出发,挖掘里面包含的“虚实之争”“公私之争”“内外之争”的本质及李斯的化解技巧,引导学生学习并体会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梳理一下李斯所面对的困难以及他的化解办法。

困难一:不“和谐”的开场白

笔者认为,开篇一句“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其实是“杀气”十足的。这是李斯的观点句,开门见山,明显区别于《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最经典的“示弱”技巧。

本质:虚实之争

化解技巧:转移矛盾

劝谏技巧中最忌讳触动逆鳞,对君王更是要委婉才能求生。因此,有人对李斯这样的开场颇有微词,说出“窃以为过矣”这句话的胆量实在太大了。然而,这一句其实是李斯经过多方求证和考量之后的冒险之举。“过”的对象恰恰不是秦王,而是把责任推到了“吏”的身上,这样才能为秦王收回成命留下回旋的余地。

这事件的背景可参考司马迁《史记·河渠书》。书中认为,嬴政之所以“逐客”,是对韩国采取“疲秦计划”(派郑国来游说秦国修建郑国渠)的报复,而据《资治通鉴·秦纪》中记载:“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凿泾水自仲山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乃使卒为之。”也就是说,本来秦王是想杀郑国解气的,但郑国渠可以为当时处于盐碱低注之地的秦国带来农业利好,这正是秦国所需要的;并且史书上记载,郑国渠的完成晚于李斯著《谏逐客书》的时间。由此可见,“疲秦计划”不是秦王逐客的主因。《剑桥中国史·秦汉篇》也对逐客令与郑国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否定,具体原因后文分析。

综上,李斯开篇就指出了“吏”的问题,将秦王逐客的“实”化解为听闻的“虚”,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又转移了矛盾,这招险胜。

困难二:无法避嫌的身份

李斯是客卿,也是当事人,只要一张嘴,就难以摆脱为自己辩解的嫌疑。

本质:公私之争

化解技巧:声东击西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法家大抵少文采,惟李斯奏议,尚有华辞,如上书《谏逐客》……故由现存者而言,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孙绍振老师曾在《转危为安,历史意义重大》中分析《谏逐客书》时,提到荀子法家思想在两个弟子身上的不同表现。韩非虽然将荀子的性恶论整理升级到法家的政治思想,但既没有得到韩王的重用,也没有得到秦王的重用,还受到同门李斯的排挤,最终遗憾终身。而李斯可以在众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走向权利的巅峰,除了与他本人的政治才华及手腕有关,也与他在文学上的才华有很大的关联。

这样的才华可以让他旁征博引,转“私”为“公”。如何在公私立场上保持中立?最好的办法是完全站在秦王的角度,从三个层面分析秦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先说过去,回顾穆公、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四位国君在客卿的帮助下“功施到今”的事实,提出“客何负于秦哉”的反问,而成就霸业是秦王的终极目标,李斯抓住秦国先祖是在“外人”“客卿”的辅助下成就功绩,自然非常有吸引力。

再说现在,李斯抓住秦王所用之物、所听之乐非秦所产但被秦王所用的事实,将历史直接拉回到现实,矛头直指秦王本人,“用物而不用人”“重物轻人”,让当事人根本无法辩驳,事实胜于雄辩,很有说服力。

最后说未来,重点是逐客的后果谁来承担?“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这直接影响到秦王霸业的实现,具有威慑力。

三段具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威慑力的阐述无一提到自己,不得不佩服李斯的政治敏感度。

困难三:宗室的虎视眈眈

李斯是客卿,而他恰恰来自可以与秦抗衡的“楚”,李斯“度楚王不足事”,去楚而事秦的事实,成了宗室攻击李斯的最强有力的武器。如果李斯可以叛楚,自然将来也可能叛秦。

本质:内外之争

化解技巧:表明忠心

之前提到秦王逐客的真实原因不仅仅在于韩国的“疲秦计划”,更真实的原因不只是秦王想借郑国渠一事清除嫪毐、吕不韦,还与秦国宗亲的切实利益息息相关。秦国变法,是按功劳封赏,使世袭的秦国宗室失去了部分权力和利益,他们自然不会甘心,所以一旦找到机会,就会让秦王驱逐这些对秦国有功的客卿,从而重新拥有权力和利益。

有人说,李斯的辩证有漏洞,为了辅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以下思考任务:

拓展任务:请你站在秦国宗室的位置,说说你如何反驳李斯?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学生甲:首先,李斯本来就是客卿,从他的角度自然是不希望自己被驱逐,因此,他的论断根源不够客观。其次,人和物是不能相比较的。宝物可以使用各国的,但并不代表就要广纳各国的人才,这种类比也是不恰当的。最后,秦国并不是没有优秀的人才。外来的客卿难保不是他国派来的间谍,怎么会像秦国宗亲一样全心全意的效忠呢?

学生乙:相比于美玉珍宝无法从他国进入我国的弊端,更多的是带给国家安全维护的利处。据史书记载,《左传·哀公元年》中提到“少康使女艾谍浇”,为获取敌方真实情报,夏朝少康派女艾乔装打扮,随后女艾潜入敌军军营,查探敌军部署,以便知己知彼。待时机成熟之际,一路势如破竹,破敌军堡垒,夺回王位。试问这样的案例还少吗?况且,一旦出现隐患,带来的便是满盘倾覆的后果,这是国家与百姓都无法承受的。对于所谓的人才缺失,如果一个国家,朝中上下高官侯爵大多是他国之人,那么我想,这可能算是国家的悲哀了吧。如果真正想要做到强国,那么不如从后生看起,让自己国家的后进之力不输他国,让书生秀才都心怀“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胸怀,才能真正安国平天下。

学生丙:想当初,汉高祖刘邦开国时使用很多自己老家沛县的人,其中有萧何、周勃、夏侯婴、周亚夫、樊哙等一系列人才;明太祖朱元璋开国用的也是安徽凤阳人,如后勤总管李善长、大将军徐达、汤和、葛炳文等人。这足以看出,只要慧眼识珠,唯才是举,一个县的人足以组成开国治国集团,更不用说一个省乃至一个国。而异国之人,因从小所学习、教育方式不同,难免有怀恋故国之情。若怕放虎归山,以资敌国,可以用人但不重用。

学生丁:李斯方才在《谏逐客书》里说,“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依他所说,我秦国发展只能依靠他国的人才吗?历史上,取得长平之战胜利的白起,伐魏攻楚的司马错皆为我秦国之才。他们文韬武略,为秦国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安见我秦国没有辅佐君主之英才?而客卿只会使更多的秦国人才被埋没。李斯的话无非是对自己的辩解,所以我认为,驱逐客卿是更为明智的选择。

总结学生的角度,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外人没有自己人忠心、可靠;二是人才可以本国培养。

学生的回答关涉人才引进的社会问题,现在很多“家族企业”“国企”也同样面临着秦国宗亲提到的问题,用自己人可靠,但不便于公平竞争;本国可以培养但容易“近亲繁殖”,所以以上问题的讨论具有现实意义。

李斯看出了秦王逐客的根本原因不在于是不是客卿,而在于谁对自己更忠心,因此,他及时表达自己对秦的忠心。这是李斯更了解秦王的表现,也是让他可以在“夹缝”中逆袭的根本原因。

综上分析,笔者认为《谏逐客书》刚被选进教材就受到了师生的重视,除了这篇文章精彩的劝谏艺术外,和其本身所传达的与当前社会主流意识相契合的开放、宽容的心态也有很大关系,这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猜你喜欢

李斯秦王秦国
Clinical observation on electroacupuncture plus long-snake moxibustion for rheumatoid arthritis due to kidney deficiency and cold coagulation
五张羊皮
秦国的“拐点”
秦国的东进与东出
瞒天过海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再議新疆吐魯番出土“秦王鏡”
李斯自食苦果
小“恐”成像,观微知著
只爱黑白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