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优化中小学生阅读活动路径分析
2022-10-17杨雪岳盼
杨 雪 岳 盼
青海省教育技术装备中心(810000) 教育部教育技术与资源发展中心(100080)
0 引言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双减”政策),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教育主管部门如何实现政策落地,学校如何提供高质量的课后服务,学生如何进行高效、高质量学习,校外素质教育如何健康发展,成为广大教育战线工作者和千家万户关注的焦点和热点。事实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0多年间,教育主管部门与时俱进,前后颁布的中小学减负政策,由改善学生身体素质为中心演变到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由缓解升学压力为目标演变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宗旨。目前的减负政策正处于全方位深化改革的新时期[1],中小学减负范围从线下监管拓展到线上治理,实现全方位督导。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在学科类校外培训的冲击之下,学生学业竞争加剧,家庭经济负担过载,给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带来了重大挑战,“双减”政策正深刻地改变着义务教育的格局,不断拨正义务教育阶段的理念与实践,实施一年来,各省相继出台“双减”政策的落实举措,结合各地区省情学情教情,试图从作业质量、课后服务、教学质量、校外培训监管、家庭教育等多维度多角度落实政策。从“题海”中解脱出来的广大学生,如何高效、高质量利用弹性时间成为新的聚焦点,中小学图书馆无疑是学生课后拓展知识、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门径。本文旨在探索“双减”背景下开展学生阅读活动路径,充分发挥图书育人功能,以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1 中小学生阅读活动现状分析
1.1 阅读活动概况
2018年,教育部颁布新版《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以下简称《规程》),自此各地教育主管部门从建设、配备、管理、应用、培训、评估等方面入手,推动各地中小学图书馆工作逐步向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发展[2]。在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进程中,“双减”政策进一步强化学校和课堂主阵地作用,对新时代中小学图书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学生的阅读行为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呈现多元化态势,但校园图书馆仍是学生在校阅读的主要场所,是学校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
1.2 影响阅读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研究表明,有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活动仍然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一是资源配置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刘强等[3]通过对经济发达程度不同的三大区域6个省市169所学校的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独立的图书馆(室),但馆舍面积、环境设计与布置、藏书量、电子阅读设备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笔者在青海省域内的调研也发现各级各类学校阅读资源分配不均衡,乡村小规模小学阅读资源匮乏的问题尤为突出。在对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各县22所小学(抽样覆盖率82%)的抽样调查中发现,虽然所有学校都具备独立的图书馆(室)或阅览室,但是阅读环境缺少必要的设计和布置,只有有限的阅览桌和书架,缺少温馨舒适的阅读氛围。由22所小学整体计算出的生均图书册数达到了青海省生均图书册数要求标准(小学生均30册),但就单所学校计算的结果来看,11所学校的生均图书册数不达标,19所学校报刊种类、数量都偏少。每校每年新增图书册数达不到生均1本的要求。二是承担阅读指导的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低。阅读指导有效性主要依赖语文教师、图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程度,当前的阅读指导存在目标不明确、形式单一、核心素养渗透不足等问题[4],阅读内容局限在课内,阅读方法拘泥于朗读和精读,都不利于提高阅读质量。阅读指导不到位的情况下,学生很难掌握不同文体的阅读技巧,很难提升自主阅读综合能力。资源整合利用策略单一,缺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在考试指挥棒的驱动下,阅读的目的性增强,兴趣性减弱,阅读活动开展得死板机械缺乏灵动。在“大语文”时代,更应提倡以广泛阅读为抓手,以语文学科教育为起点,促进跨学科多领域的融合与渗透,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激发阅读兴趣,提升阅读感受。三是缺少计量学视角的定量化阅读评价体系。完整的阅读评价应围绕阅读指导者和阅读者开展,涵盖但不限于阅读对象选择、阅读过程、阅读结果、阅读反思等多个维度。健全定量化阅读评价体系,及时发现阅读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助于后续及时调整完善阅读策略,从而提升阅读活动质量。
2 改善中小学阅读现状的路径分析
图书馆是师生自主学习的前沿阵地,面对诸多的制约因素,如何从根本上提高阅读活动的质量,提升学生阅读水平,提增学生阅读收益,为“双减”政策的落实提供更多的可行性路径,笔者以为必须深挖图书馆服务教育教学的功能,理清脉络,多管齐下,打通症结所在,综合发力,开拓良好的工作局面。
2.1 阅读教育制度化
政策引领是推动阅读活动常态化发展最主要的力量,阅读素养的提高也是提升国民综合素养的有力推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文盲率高达80%,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口文盲率已经降至2.67%,创历史新低。语言文字是文化自信的源泉,国民识字量增大的同时,需要更多关注阅读对于提升公民人文素养的正面作用。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已经连续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公众对阅读重要性的认知有了显著提升。只有国家层面实施顶层设计使阅读教育政策不断深入,持续推进社会性阅读工作,各地出台相应落实举措,阅读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重视。学校应充分利用校外公共阅读资源营造社会阅读氛围,并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校内图书馆,实现全社会阅读资源共享,持续营造全民阅读社会风尚,进而逐步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阅读教育机制,才能为提高国民阅读素养提供强大的基石。
2.2 阅读资源优质化
遵循教育规律科学配备图书,按照《规程》要求配齐配足生均图书册数,参照教育部《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科学配备书目,并根据学校规模、办学特色等调整复本量,增加个性化书目。加强图书馆管理工作,对馆藏图书进行科学分类、编目,安排专项经费用于购置新书,下架不符合新时期教育发展理念的书目,不断优化馆藏图书结构,图书管理员应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借阅。在深层次盘活现有阅读资源方面,教育装备部门可整合区域内资源,探索设置流动图书馆,促进资源重组、流动,从机制上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不协调问题。在教育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新时期,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资源匮乏的问题,可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的优势,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实现优势互补,借助网络资源更新快、传播快、灵活度高的特点,搭建数字资源共享平台,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服务更广大的师生群体,补齐教育装备资源配置的短板弱项,解决资源应用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大数据管理平台,实现对整体阅读情况开展宏观研判,并适时开展个性化剖析,为更新优化阅读资源提供实证依据,确保资源高效运转、良性循环,为提高学生阅读素养提供有力保障。
2.3 阅读指导专业化
“双减”政策减掉的是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应运而生的“课后服务”是学校课程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不论哪种形式下开展的阅读指导,都属于“教师指导下的学习”,因此,阅读指导者的专业素养是决定其成效的关键因素,尤其是有阅读困难的学生对阅读指导的需要更为迫切。依托“国培”“省培”项目,将优秀的阅读指导经验集中起来,打造优势资源共享平台,不断提高阅读指导者的专业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针对阅读指导者的竞赛活动、能力评估、督导检查等,打造阅读指导者的能力提升路径。
阅读指导者不应限定在图书管理员和语文学科教师这一狭小范围,也可以是其他学科教师,他们的阅读指导专业化程度与其自身阅读素养具有极高的相关度,丰富的学科知识与深厚的文化素养,不仅使其能迅速适应不断深化的教育教学改革,也能够及时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深刻反思,在教与学过程的反转中实现教学相长。一方面,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能将在阅读中提取的丰富情感游刃有余地用于创设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获得饱满的阅读情感,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不同学科的阅读指导者可以发挥学科特长,使阅读指导趋于内涵化、课程化发展,激发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内生动力,这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关键因素。
2.4 阅读活动多元化
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低龄段可以导读、经典诵读为主线,高龄段融入影视戏剧表演、书评、鉴赏、故事会等多种形式。以单篇阅读为点,以整本阅读为线,以多类目阅读为面,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点面结合,围绕阅读主轴创新阅读方式,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双减”政策的指引下,将课余时间归还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有精力参与到形式各样的阅读活动中,增加阅读乐趣,并在阅读中提高思想修养,提升阅读品格。建立多元化、立体化阅读活动,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提供个性化的解决方案。
2.5 阅读空间泛在化
阅读空间并不局限于学校图书馆(室)。教室、连廊、楼道、宿舍、文体馆、操场这些都可以充当阅读场所,甚至可以延伸到社区、家庭等区域,建立随处可见、随手可得的阅读场所。加强“书香社会”“书香社区”“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渲染浓厚的阅读氛围,最大程度拓展阅读服务区域,摆脱空间固化,让阅读成为学习和生活的泛在环境。后疫情时代校内开展的阅读工作还必须充分考虑到卫生防疫方面要求,配备适当的消杀设备,筑牢安全防护体系,保障阅读场所安全运行[6]。以阅读者为中心的阅读空间建设,是未来图书馆建设的方向,未来图书馆阅读资源的承载方式多种多样,阅读资源无处不在,在有阅读需求时,读者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阅读资源。
2.6 阅读素养评价量化
目前,我国的阅读评价主要依赖于数字化阅读平台的大数据监测,阅读评价存在评价目的局限、主体单一、方法简单、内容刻板等问题[7]。国际上比较权威的阅读素养评价项目,如PIRLS、PISA和NAEP,这些仅面向个别年龄段的国际学生施测,虽然提供了一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并不能与我国国情、文化背景、语言特点、教育需求完全契合。为更加全面了解当前中小学生的整体阅读素养情况,亟待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构建本土化的阅读素养质量检测和评价体系。确立反映素质提升的阅读目的、技能方法、情感态度、阅读习惯等各项指标,建立涵盖阅读成效、阅读指导水平等多方面的科学评价机制,通过对评价结果的量化分析比较,能够更精准定位学生阅读能力欠缺的主要方向,甄别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诸多客观条件中的主导因素,分析数据背后的根本原因,并据此研判下一阶段的努力方向。构建科学严谨的阅读素养评价体系,为提升学生阅读素养提供更明确的方向引领。
3 小结
本文结合不断推进的“双减”政策背景,针对当下阅读活动开展现状,研究提出了优化阅读活动的路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育工作者、家长和学生作为践行者和利益相关者,希望从中可以获得思考和启发,进一步实践探索,促进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