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曼前陆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2022-10-17罗贝维尹继全张兴阳王欢王自剑段海岗张宁宁杨沛广

岩石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碳酸盐岩阿曼盆地

罗贝维 尹继全 张兴阳 王欢 王自剑 段海岗 张宁宁 杨沛广

白垩纪是中东大区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基于古地磁数据开展的大地观测解释结果,认为随着新特提斯洋持续向劳亚大陆之下俯冲消减,新特提斯洋洋盆规模明显缩小,中东大区在晚白垩世土仑期进入主动陆缘演化阶段(Alsharhan and Nairn, 1997; 金之钧和关德范, 2007)。受非洲-阿拉伯板块的逆时针旋转影响,被动和主动两种构造幕的演化在区域上具穿时特征(朱日祥等, 2022),并在现今的阿曼北部地区率先发生洋壳仰冲、前陆褶皱冲断等构造汇聚。阿曼造山运动记录了白垩纪阿拉伯板块汇聚的地质历程,并对毗邻的鲁卜哈利盆地和阿曼盆地沉积充填和油气成藏产生了直接影响。前人借助野外露头和实验测试手段,基本厘定阿曼山的隆升过程和时间(Al-Lazkietal., 2002; Searleetal., 2014; 张宁宁等, 2021)。鲁卜哈利盆地和阿曼盆地是中东较为富油气的二级构造单元,大量钻井和三维地震资料为盆地内部沉积充填和成藏组合解剖提供了详实资料,特别是白垩纪陆架内盆地(Intrashelf Basin)生排烃动力学、储层成岩机理及油气展布规律的分析(Lvetal., 2018; 罗贝维等, 2020)。晚白垩世之前,持续、稳定、巨厚海相沉积为油气富集提供了基础条件(段海岗等, 2014)。特提斯被动陆缘期发育了大量优质烃源岩,区域分布的蒸发盐岩、泥岩与海相碳酸盐岩构成良好的储盖组合,长期弱构造活动利于油气在古构造、盐隆等大型圈闭聚集(图1)。前人对单一区块、单一时期和阶段的构造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但缺乏对构造演化与沉积充填耦合的系统分析和梳理。从盆山耦合的角度考量,阿曼造山的持续隆升导致沉积地层在横向和纵向上发生了差异沉积和溶蚀改造,具备了构造、岩性、地层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的发育基础。有必要通过阿曼山周缘地质地震剖面的对比性解剖,梳理阿曼造山影响下的沉积耦合效应和成藏关键要素。研究工作综合近2万平方千米地震资料和区域地质剖面开展跨区域解剖,目的是恢复阿曼造山前后的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沉积体系时空演化过程,综合类比陆架内盆地和近特提斯洋典型洋盆沉积充填特征,明确白垩系油气系统关键成藏要素,为新特提斯构造域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图1 阿拉伯-扎格罗斯盆地构造要素及白垩系-新生界地层综合柱状图(据Sharland et al., 2001修改)

1 阿曼造山演化阶段

阿拉伯盆地中生代长期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环境,其构造演化过程受新特提斯构造域中东段的拉张与闭合影响。白垩纪之前,新特提斯洋稳定拉张,阿拉伯盆地处于威尔逊旋回的成年期,阿曼山所处的阿拉伯板块东北缘属于冈瓦纳大陆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的一部分,沉积了巨厚碳酸盐岩。白垩纪长达79Myr的地质历史时期,新特提斯洋盆规模逐渐缩小,尽管以碳酸盐岩为主的沉积充填格局并没有明显变化,但应力格局已由走滑拉张转变为挠曲挤压。至古近纪,盆地演化进入了威尔逊旋回的衰退期,盆地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通过梳理阿拉伯板块东北缘关键构造时间和应力场变化,细化了白垩纪-古近纪阿曼造山运动全过程,进而剖析了阿曼山周缘构造演化的时空差异。

区域地质地震剖面及沉积充填格局对比结果表明,阿拉伯板块东北缘白垩纪至古近纪地质历史演化可细分为被动陆缘晚期、洋壳仰冲、前陆造山三个阶段(图2)。

图2 阿曼山周缘白垩纪-古近纪构造演化阶段及模式

1.1 被动陆缘晚期(145~95Ma)

白垩纪是全球海盆迅速张裂的时期,冈瓦纳大陆不断分裂,印度和马达加斯加从南极分离。早白垩世早期,中东地区受持续性NW-SE向拉张应力的影响,构造-沉积体系几乎完全继承侏罗系的格局。受新特提斯洋局部伸展和海平面升降影响,研究区在阿普特期发育Bab陆架内盆地,广泛充填了斜坡相-台地相碳酸盐岩,并向东部的广海方向与哈瓦西纳海盆相接。早白垩世中晚期,被动陆缘的稳定拉张效应逐渐减弱,印度板块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持续漂移,特提斯海区面积缩小,盆地演化处于被动陆缘晚期。早白垩世时期发育多组层间断层,其表现为纵向上呈高角度伸展,具层间错动的特征。早白垩世晚期,NE向层间断层具有明显的活化特征,并对板块内部的构造活动和沉积充填起调节作用。

1.2 洋壳仰冲期(95~70Ma)

晚白垩世南大西洋和印度洋加速扩张,特提斯洋进一步缩小,阿拉伯板块内部遭受北东-南西向挤压应力影响,盆地演化进入衰退期。新特提斯洋的汇聚过程表现为明显的差异性,洋壳向北往伊朗地块发生持续俯冲-消减,在较浅部位与陆壳熔融诱发火山活动。同时,向南广泛仰冲于阿拉伯板块之上,并大面积出露于现今的阿曼山区域。尽管大规模海洋岩石圈仰冲是地质学上仍待解决的谜题,但蛇绿岩的出露无疑证实了应力环境的显著转变(吴福元等, 2020)。橄榄岩底部角闪岩变质时间显示,晚白垩世阿曼地区发生了两期蛇绿岩侵位(Riouxetal., 2012; Tavanietal., 2021)。95~93Ma期间,Semail蛇绿岩发生NE-SW侵位至阿拉伯被动大陆边缘;72Ma之前,Masirah 蛇绿岩沿ESE-WNW向阿曼东南海岸侵位至巴丹混杂岩之上。晚白垩世早期,阿拉伯盆地以大套碳酸盐岩挠曲沉降为主,常发育NE-SW走向层间高角度、小段距走滑断层,断层倾角普遍大于60°,垂向断距一般小于50m。晚白垩世坎潘期后,推覆体快速进入前渊位置完成侵位,顶部蛇绿岩遭受剥蚀沉积砾岩,现代大陆与海洋的轮廓初步展现。

1.3 前陆造山期(70~0Ma)

新生代阿拉伯板块向基梅里地块俯冲、碰撞,阿曼山明显隆升成山,新特提斯洋进入消亡期。该阶段具有明显的幕式特征。古近纪早始新世研究区未发生显著的陆陆碰撞运动,可划分为前陆盆地早期。该时期构造相对平静、全球海平面下降,研究区以稳定的浅水灰岩沉积和板块边缘高地的碎屑岩充填为主。渐新世,随着陆块的持续挤压收缩和非洲-阿拉伯板块的逆时针旋转,新特斯洋中东段率先在阿曼山附近发生闭合和明显的陆陆碰撞。伊朗地块一侧的岛弧及两侧部分地层发生高压变质,研究区逐渐演化为周缘前陆盆地阶段。渐新世至新近纪,研究区挤压应力由NE-SW向演变至NNE-SSW方向,阿曼山古近纪沉积地层变形,快速隆升并遭受剥蚀,北西方向扎格罗斯造山带明显隆升。随着大西洋持续扩张,印度开始撞上亚洲大陆,阿曼山及扎格罗斯-喜马拉雅造山带最终定型。

2 前陆盆地构造特征

2.1 构造单元的划分

阿曼造山运动有关的叠瓦状逆冲断层促使Semail蛇绿岩逆冲到阿拉伯半岛引发斜坡沉积物垮塌;同时,构造载荷诱发的挠曲沉降控制了阿曼山西南侧前渊带的发育。地质地震剖面解剖、上白垩统Simsima组及基底构造对比结果显示,阿曼山周缘地层埋深及地质结构差异明显。Simsima组构造顶面埋深在近阿曼山一侧约3000m,Lekhwair隆起和JY(Jarn Yaphour)油田西侧埋藏深度600~1000m,埋藏深度浅且区域稳定展布(图3a, b)。受Dibba和Maradi走滑断裂的影响,阿曼造山带区域上呈NW-SE向弧形展布,其空间构造属性存在分段特征(图3c)。北段呈近N-S向,处于晚白垩世蛇绿岩侵位相关构造与新生代沿伊朗扎格罗斯山脉陆-陆碰撞构造的过渡位置;中段主要受晚白垩世蛇绿岩侵位相关的西向和北西方向的冲断构造事件影响,整体呈NE-SW走向;受晚白垩世蛇绿岩侵位、异地逆冲推覆事件以及多期次伸展构造事件影响,阿曼山南段主要发育NW-SE挤压导致的走滑断层。

图3 阿曼山周缘上白垩统Simsima组构造顶面(a)、基底深度(b)和构造地质图(c)

在晚白垩世洋壳仰充和新生代陆陆造山的叠加影响下,研究区自阿曼山向盆地方向依次发育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后等前陆盆地相关的地质单元(Bretonetal., 2004; Alietal., 2008)(图4)。

图4 阿曼前陆盆地盆-山体系地质结构特征

晚白垩世随着蛇绿岩南向侵位,阿拉伯板块鲁卜哈利和阿曼盆地与含岛弧增生的印度-阿富汗-伊朗陆块发生碰撞,岛弧周缘地层发生区域性隆升,该时期的隆升具有水下造山的特征。随着洋壳的进一步消亡和新生代快速隆升成山,阿拉伯盆地东北部和扎格罗斯盆地发生了强烈陆陆碰撞,阿曼山和扎格罗斯山隆升形成冲断带。阿曼山冲断带在剖面上发育多条大型贯穿中新生界的高角度逆冲断层,地层发生强烈挠曲呈卷入式或叠瓦状叠置关系,形成一系列褶皱冲断席。洋壳仰冲和强烈的造山机制作用下,中生界地层和蛇绿岩在阿曼山周缘大面积出露。

相对于扎格罗斯和喜马拉雅前陆盆地而言,阿曼前陆的前渊及斜坡带难以严格区分。区域上,前渊-斜坡带沿阿曼山冲断带往西南方向至Lekhwair隆起一侧,横向宽度20~100km,随着构造形变由北向南逐渐减弱前渊带逐渐变窄。纵向上,靠近阿曼山冲断带主要发育高角度逆冲断层和走滑断层,往斜坡方向逐渐演化为走滑断层和早期拉张断层相关的反转型断层。前渊-斜坡带白垩系沉积充填与阿曼造山全过程具有明显的耦合效应,强烈的挠曲沉积作用导致中下白垩统地层厚度超3000m,较高的沉降速率促使上白垩统Shilaif组等富含有机质段成熟生烃。Mishrif组碳酸盐岩包裹体均一温度反映了始新世沉积早期(65~60Ma)以及中新世至今(8~0Ma)两个成藏期次,峰值时间与阿曼造山期基本匹配。同时,造山带附近地层的挠曲隆升剥蚀导致角度不整合广泛发育,地层接触关系复杂化的同时,也创造了多种类圈闭的孕育条件。

前陆盆地的前隆单元在阿曼前陆体系中难以准确识别,空间上其常被看做隆后的一部分或并不发育(DeCelles and Giles, 1996; 刘和甫等, 2000)。隆后单元涵盖了鲁卜哈利盆地的稳定沉积区,阿曼造山体系对其发育没有直接影响。垂向上,隆后区域古生界及深部地层发育加里东期陆内克拉通阶段形成的多条沟通基底的正断裂,形态上具堑垒相间特征。中-新生界与古生界具明显分异性,主要发育小段距的走滑断裂及伴生构造。走滑断裂系统具层间错动的特征,地震上难以识别,但影响了板块内部弱构造活动及碳酸盐岩建造作用。

2.2 时空差异性对比

阿曼山作为扎格罗斯造山带南翼的分支,控制了鲁卜哈利盆地东北部和阿曼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沉积充填过程,但不同构造单元的形变强度、断裂体系存在较大的时空差异。基于区域地质剖面调研,结合两阿地区(阿联酋、阿布扎比)地震资料开展地质地震剖面的区域性解剖和对比(图5)。其中,剖面B-B′近垂直于阿曼山北段,横跨了阿曼造山带,构造形变最强(Alietal., 2009; Braathen and Osmundsen, 2020)。剖面C-C′拼接自8块三维地震资料和1条地质剖面,其整体斜交于阿曼山南段,反映了阿曼山冲断带、前渊带和前隆等单元形变差异。剖面D-D′拼接自7块三维地震资料,近平行于阿曼造山带,横切了鲁卜哈利和阿曼盆地,构造形变相对较弱。为充分反映被动陆缘至阿曼造山的各演化阶段,基于平衡剖面原理,恢复、对比了三条剖面侏罗系、下白垩统、上白垩统及新近系沉积前的构造演化剖面。

图5 阿曼山周缘北西-南东向构造演化剖面

二叠纪-早白垩世,特提斯洋持续扩张背景下,两阿地区总体处于张性构造背景。Najd走滑断裂控制了Dibba等次一级断裂的活化,研究区形成了堑垒相间的构造格局。盆地内部走滑断裂的垂向断距较小,以5~20m为主。靠近阿曼湾一侧,主要发育一系列NE-SW雁列状正断层。

晚白垩世,新特提斯洋壳向阿曼一侧的仰冲诱发逆冲推覆体与蛇绿岩复合体向西南方向挤压。持续的区域性挤压导致前陆盆地发育并在山前发育Y型或叠瓦状的逆冲断层,断层呈现明显的压扭特征且均为高陡倾角的走滑断层,断层倾角普遍在60°以上。

早古新世-始新世末期,阿拉伯板块受新特提斯洋壳再次运动及伊朗板块俯冲挤压,Hagab、Tibat等断块进一步抬升并在阿曼山前强烈变形并出露地表。阿曼山的形成受先存Dibba断裂控制,在Dibba断裂以东形成弧形隆起构造(Cooperetal., 2016)。沿Dibba断裂自北向南,前陆造山背景下的挤压应力逐渐减弱。剖面D-D′显示以Dibba断裂为界的东西分异性依旧存在,阿布扎比南部地区受主断裂Najd应力作用更为明显,并在阿曼山西南部发育张性断裂。

断裂的时空演化与区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白垩纪前后的断裂系统表现为截然不同的地质特征。白垩纪之前的中生代碳酸盐岩地层为断垒型正断裂,变形相对较弱且沉积地层间以整合接触为主。白垩系内部断层以压扭断层或反转型逆断层为主,地层挠曲下沉明显,受构造运动和全球海平面影响,地层见常为平行不整合接触。晚白垩世晚期,区域上构造形变强度差异性逐渐显露。剖面B-B′展现为叠瓦状逆冲断层,往剖面C-C′逐渐演化为压扭断层,走滑断裂及伴生构造的规模较小。剖面D-D′构造形变最弱,整体呈单斜特征。

3 白垩系沉积充填响应

沉积序列的演变是盆地构造演化的物质反映,阿曼造山主要影响了Lekhwair隆起东侧土伦期及后期的沉积充填效应。

二叠纪至早白垩世被动陆缘演化阶段,中东地区普遍发育具弱镶边特征的陆架内盆地(罗贝维等, 2019)。白垩系优质储层沿陆架内盆地呈带状,进而控制了多个大规模油藏沿陆架内盆地两侧展布,呈现出显著的“源控”特征。中东地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和晚白垩世塞诺曼、马斯特里赫特期发育三期陆架内盆地(Pratt and Smewing, 1993; Masseetal., 1998)。以塞诺曼期Shilaif陆架内盆地为例。Shilaif组以厚层块状灰色粒泥灰岩和灰黑色泥晶灰岩充填为主,在阿布扎比南部有多个次级沉降中心,地层总厚度在180~230m,平均200m,区域展布稳定。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Shilaif组干酪根以Ⅱ型为主,部分Ⅲ型;中下段烃源岩品质优越,TOC平均1%,Ro值0.9%~1.2%,以生油为主。作为同期异相沉积单元,Shilaif组在阿布扎比西侧和东南台缘带方向逐渐变薄并相变为Mishrif组灰岩,该套沉积单元在阿曼地区命名为Natih组,其储层主要分布在陆架内盆地的台缘发育区。区域上,阿布扎比 Mishrif组和阿曼Natih组发育多期台地边缘沉积,储层受有利相带控制,物性总体较好。早中期发育镶边型礁滩复合体,受海平面迁移过程中填平补齐作用的影响,晚期以大面积分布的缓坡型颗粒滩沉积为主。尽管Shilaif陆架内盆地与北部的新特提斯洋不存在深水连通,但过阿曼山向东与哈瓦西纳海盆相接,为一套介于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深水盆地之间的新特提斯洋斜坡沉积,区域沉积充填格架仍具可对比性(Searle, 2007; Searleetal., 2014;图6)。

图6 阿曼山周缘白垩系地层格架对比剖面

晚白垩世早期,研究区发生了关键的构造-沉积分异作用。受特提斯洋壳仰冲影响,Musandam半岛一侧向阿曼山及鲁卜哈利盆地方向构造挠曲,阿拉伯板块边缘隆升剥蚀、局部发生垮塌和张裂构造。阿曼山及西阿曼一侧地层逐渐抬升,下伏地层碳酸盐岩挠曲隆升剥蚀甚至地层缺失,形成了瓦西亚-阿鲁马间断。

晚白垩世中期(90~84Ma),随着构造载荷的持续加强,研究区发育有限的深水远洋页岩沉积,沉积物向陆内方向超覆相变为Fiqa组下部。Fiqa组为一套海侵旋回沉积,岩性以粘土质页岩、泥灰质粘土与结晶灰岩互层充填为主。该套沉积物沉积厚度大且具塑性特征,在阿曼山往前渊方向逆冲推覆过程中起到了很好的塑性滑脱作用。

晚白垩世晚期(84~72Ma),阿曼山及以西主要充填海相页岩、碳酸盐岩,Musandam半岛陆上基本缺失,海上以碳酸盐岩沉积建造为主,夹泥质岩和泥灰岩。沉积地层在东部上超于推覆体,西部上超于Fiqa组下部;圣通期晚期推覆体快速进入前渊并完成侵位,其顶部蛇绿岩遭受剥蚀沉积一套砂砾岩。该时期尚未发生显著前陆造山过程,地层剥蚀相对有限且未形成显著的地理屏障。

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早期(70Ma)沉积的Qahlah组砾岩呈泥石流或混杂堆积,以蛇绿岩和燧石为主,指示深海-斜坡相的构造侵位剥蚀。除局部隆起遭受剥蚀(存在沉积间断),晚白垩世晚期以较稳定的陆架环境-浅水灰岩为主,沉积过程趋于平静。该时期沉积的Simsima组碳酸盐岩底部灰岩中出现蛇绿岩碎屑颗粒,整体以浅海灰岩为主,指示较弱的构造作用和洋壳仰冲构造结束。

4 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板块运动各个时期对应着特定的原型盆地,前人基于威尔逊旋回原理对全球范围内的原型盆地进行分类及恢复(窦立荣和温志新, 2021),寻求原型盆地的形成、叠加发展,进而对油气地质要素时空演化进行科学梳理。毗邻阿曼前陆盆地的两阿地区油气资源主要富集在三类圈闭,受盐隆影响而形成的穹隆及披覆构造、NE-SW向挤压走滑背斜和白垩系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型圈闭。其中,后两类圈闭主要受新特提斯构造域背景下阿曼造山运动影响。阿拉伯板块中新生代经历了伸展-挤压旋回,为典型被动陆缘和前陆盆地的叠合盆地。中生代为稳定拉张应力控制下的被动陆缘盆地阶段,板内受拉张作用形成北西向分布的系列凹陷,控制了中生代油气藏的分布。晚期以挤压应力控制下的前陆盆地为主,控制了两伊(伊朗、伊拉克)和两阿(阿联酋、阿曼)造山带及前渊单元优质储层进一步改造和多类型圈闭的定型。

4.1 表生岩溶下的储层改造

阿拉伯板块在白垩纪时期长期处于低纬度,为海洋造礁的繁盛和巨厚碳酸盐岩沉积提供了基础。全球海平面的旋回性变化控制了生物建隆在阿普第、塞诺曼、马斯特里赫特阶的稳定发育。

塞诺曼期晚期,新特提斯洋洋壳向两阿东北部仰冲,全球海平面处于下降旋回。两阿地区Mishrif组沉积单元与上覆地层间呈明显的角度不整合接触(图7a),该现象在两阿地区普遍存在,并向阿曼山方向地层夹角逐渐增大。Mishrif组沉积末期,两阿地区接受不同程度暴露和淋滤影响,并在地层顶部出现地层下切和高孔渗灰岩普遍发育的特征。Mishrif组顶部发育内缓坡相亮晶厚壳蛤灰岩,岩石组成主要为亮晶方解石、含大量厚壳蛤碎屑,岩石储集空间以铸模孔、粒内溶孔和粒间溶孔为主(图7b, c)。压汞实验和岩心微米CT扫描结果显示,该套储层排驱压力0.003~0.055MPa,中值压力0.09~0.85MPa(叶禹等, 2022),孔隙和吼道间联通程度较高,为高孔高渗孔隙型储层(图7d)。

图7 塞诺曼阶Mishrif组顶部地层接触关系(a)、岩心(b)、薄片(c)和微米CT(d)特征

薄片观察、阴极发光特征及成岩流体恢复表明,Mishrif组顶部碳酸盐岩储层受到溶蚀作用、构造破裂和烃类充注等多种建设性成岩作用影响。其中,成岩早期的大气淡水溶蚀作用产生了大量的溶蚀孔、晶间孔等次生孔隙,同时也为后续的成岩改造奠定了基础。碳酸盐岩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受成岩作用和温度等外界条件的影响较小,主要与不同碳来源的流体及混合作用有关。研究区筛选了Mishrif组不同沉积环境的19个样品,通过碳氧和锶氧同位素分析,进一步明确成岩流体特征。

不同成岩环境中的碳酸盐岩具有不同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其中,氧同位素对温度更具敏感性。一般来说,成岩矿物-水系统温度越高,成岩矿物的氧同位素值越小。本文的碳氧同位素测试在成都理工大学地球化学实验室完成。样品烘干后与纯磷酸在真空系统中70℃反应2h产生气体,后进入MAT253气体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试。碳氧同位素比率均换算为Vienna Pee Dee Belemnite (V-PDB)标准,样品的分析精度为±0.3‰。锶同位素测试在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同位素分析室完成,样品经10%稀醋酸反复消解蒸干,直至无气泡产生。样品消解后的溶液经离心后利用AG-50W阳离子树脂分离富集锶元素,蒸干后利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进行测试,测试精度为千万分之一。碳氧同位素测定结果表明,Mishrif组碳酸盐岩δ13C值介于-2.57‰~5.34‰,均值3.37‰;δ18O值介于-8.81‰~-5.33‰,均值-6.47‰。与同期海水的碳、氧同位素组成(δ13C值介于0‰~2.3‰,δ18O值介于-4‰~-1.3‰)相比,研究区样品具δ13C值偏正、δ18O值偏负的特点,表明成岩流体受到了大气淡水影响(图8a)。全球海水的锶含量和来源相对稳定,主要受大陆壳的硅铝质石和洋中脊热液系统影响。研究区样品87Sr/86Sr比值介于0.707279~0.707569,平均值0.707466,基本处于该时期古海水值0.70725~0.7075之间,少部分受溶蚀改造强烈的样品87Sr/86Sr比值稍大于古海水值(图8b)。表明成岩流体为古海水,同时受到大气淡水改造。

图8 Mishrif组不同沉积环境碳氧(a)和锶氧(b)同位素交汇图

白垩纪中晚期阿曼造山背景下的压扭及断层活动影响了缓坡型碳酸盐岩沉积环境的演变,促进了Mishrif/Natih组礁滩相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进一步改造。尽管不同环境沉积物淡水改造程度可能存在差异,但样品普遍具δ13C值偏正,δ18O偏负的特征,同时,87Sr/86Sr比值处于同期海水范围内或稍高于同期海水值,也证实不同沉积环境的碳酸盐岩成岩流体均受到大气淡水淋滤的影响,并最终在岩心上表现为大孔大喉的储集空间和高孔高渗的储集物性。

4.2 造山旋回下的多类型圈闭

两阿地区白垩系已发现Shuaiba组礁滩岩性、Natih组中段反向断块、Natih组顶部岩溶残丘及白垩系顶部地层不整合4类圈闭和油藏类型,各圈闭受阿曼山周缘白垩纪-古近纪三期演化阶段控制(图9)。

图9 Lekhwair隆起东部NW-SE向地震剖面(a)及白垩系碳酸盐岩圈闭发育模式图(b)

早白垩世被动陆缘沉积背景下,下白垩统顶部Shuaiba组与下覆下白垩统Kahmah组整合接触,顶部为全球海平面影响的区域性平行不整合面,上覆阿尔布阶Nahr Umr组泥页岩作为区域盖层。Shuaiba组沉积时期,研究区主要受到垂直海岸的潮流冲刷作用和NNW-SSE方向古季风作用的影响,在潮间带附近的潮下带发育了一套颗粒分选中-良好的包壳颗粒灰岩和泥粒灰岩。优质储层构成的浅滩亚相呈SSW-NNE向发育,具有厚度薄、成带展布的特点(王锋等, 2007)。

晚白垩世早期洋壳仰冲阶段,受NE-SW压扭应力影响,上白垩统Natih组内部发育断块型油藏。Natih组内部由下往上划分为A、B、C、D、E、F和G等7段,以夹薄层页岩的灰岩为主,灰岩主要为灰泥岩、粒泥灰岩和泥粒灰岩。其中,位于E段下部和B段上部的两套盆地相泥灰岩作为烃源岩。NW-SE向小断层与向西抬升地层构成一系列断块、断鼻和断背斜圈闭。这些圈闭处于油气由东部生烃灶向西运移的路径上,易于捕获油气并聚集成藏。

受晚白垩世洋壳仰冲阶段的持续挤压,Natih组顶部与上覆Fiqa组为不整合接触。该套不整合在阿曼冲断带往Lekhwair隆起方向为典型的角度不整合,往西至隆后一侧,则演化为平行不整合为主(Terken, 1999)。受长期暴露及淡水淋滤影响,Natih组顶部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局部形成丘状隆起并广泛出现下切特征。反射轴的下切特征是淡水淋滤背景下溶蚀水道(Channel)的地震响应。地震切片及振幅属性分析结果显示,溶蚀水道呈弯曲形态,横向宽度400~1200m,下切深度大于60m。受下切溶蚀的影响,Wasia群上覆Fiqa组地层常发生垮塌并对溶蚀水道进行充填,溶蚀充填Fiqa组泥岩对Natih组顶部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有效的侧向遮挡,并为最终演化为溶蚀残丘型圈闭。

晚白垩世晚期至古近纪,强烈的阿曼造山过程促使阿曼山至Lekhwair隆起周缘地层遭受大幅度的挤压抬升。由于地层大幅隆升导致Fiqa组泥岩遭受剥蚀,Fiqa组盖层有效性的破坏为油气向上运移至白垩系顶部和古近系地层创造了条件。古近系Rus组泥灰岩可作为区域性直接盖层,并与Shilaif组泥灰岩、白垩系顶部灰岩和海相砂岩间形成有效的生-储-盖配置关系。该类圈闭主要发育在Fiqa组地层剥蚀线附近,为典型的地层不整合油藏。

5 结论

晚白垩世以来的阿曼造山运动控制了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两种沉积体系,记录了威尔逊旋回成年晚期至消亡期的全过程,并对两阿地区白垩系沉积充填和多类型圈闭定型都具重要影响。

(1)阿拉伯板块东北缘白垩纪至古近纪可细化为被动陆缘晚期、洋壳仰冲、前陆造山三个演化阶段。早白垩世之前受稳定拉张的应力背景影响,发育正断裂构造体系和整合接触为主的沉积体系。晚白垩世至今受挤压应力背景影响,演化为压扭或逆冲断层构造体系和不整合接触为主的沉积体系。

(2)阿曼山向盆地方向可划为冲断带、前渊-斜坡带和隆后等地质单元。空间上,阿曼前陆盆地的前渊和斜坡带、前隆和隆后单元不易区分,且构造形变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弱。盆-山体系主要影响了Lekhwair隆起带周缘前渊-斜坡及隆后单元的构造-沉积过程,并在白垩系记录了被动陆缘稳定沉降、主动大陆边缘挠曲剥蚀和稳定沉降等三期沉积建造。

(3)晚白垩世的持续汇聚促使塞诺曼阶Mishrif/Natih组暴露剥蚀,碳酸盐岩储集空间遭受不同程度淡水淋滤等建设性成岩改造。受阿曼造山运动影响,白垩系已证实存在礁滩岩性、反向断块、岩溶残丘及地层不整合四类圈闭的勘探潜力。

猜你喜欢

碳酸盐岩阿曼盆地
基于谱元法的三维盆地-子盆地共振初步研究
震源深度对二维盆地放大的影响研究*
大牛地气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元素录井特征分析
盆地是怎样形成的
阿曼的糖果罐
English Clause Syntax
请相信狗的善良
贵州云炉河坝地区铅锌矿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碳氧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鄂尔多斯盆地早奥陶世碳酸盐岩有机质研究
请相信狗的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