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组人尿激酶原对心肌梗死患者hs-cTnI和NT-proBNP水平的影响
2022-10-17陈兰兰石俊松李林郭世荣刘俊荣徐锦钱冬晨
陈兰兰 石俊松 李林 郭世荣 刘俊荣 徐锦 钱冬晨
心肌梗死是最常见的心血管内科疾病之一,由供应心脏的血管发生堵塞所致,常见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会导致其分支血管堵塞,引起心脏活动障碍,严重时会引起致死性心律失常或者心跳骤停,存在较高的死亡风险[1,2]。据心肌梗死病原性研究资料显示,我国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每年新增病例达约50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3]。相关研究表明,心肌梗死具有起病急、病情重、危险性高的特点,若临床治疗不及时会增加死亡风险[4]。目前,临床抢救中主要以静脉溶栓治疗为主,可以有效疏通患者的堵塞血管,改善病情。重组人尿激酶原是一种新型溶栓药物,具有纤维蛋白溶解选择性,溶栓效果良好,是近几年临床应用较为广泛的溶栓药物[5,6]。虽然溶栓治疗能够很大程度上改善病情,降低患者的生命危险,但溶栓后仍有部分患者出现不良预后。超敏心肌肌钙蛋白I(hs-cTnI)是一种新型肌钙蛋白,在心肌梗死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对预后有一定预测效果[7]。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是由B型利钠肽(BNP)转录生成,其表达与BNP水平呈正相关,可作为预测心肌梗死的预后的有效因子[8]。现阶段临床虽然有诸多关于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但缺少对hs-cTnI、NT-proBNP等预后相关因子的研究。本研究拟探究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hs-cTnI、NT-proBNP水平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1年10月于界首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主要对象。本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0例。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0~72岁,平均(56.31±8.01)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7例,前间壁4例,下壁13例,下壁右室壁6例;合并症:高血压17例,糖尿病11例。研究组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42~74岁,平均(57.13±8.61)岁;梗死部位:广泛前壁15例,前间壁6例,下壁14例,下壁右室壁5例;合并症:高血压15例,糖尿病9例。2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梗死部位、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依据《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9]相关诊断标准,经影像学检查确诊;②年龄18岁~75岁;③发病至入院时间<12 h;④符合静脉溶栓治疗指征;⑤患者及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参与。
1.2.2 排除标准:①存在溶栓禁忌证者或尿激酶原过敏症者;②合并其他心脏疾病者;③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④既往搭桥手术者;⑤术前心源性休克者;⑥术后拒接接受随访者。
1.3 方法 2组均予以常规心理疏导、心电、吸氧监测、除颤仪准备、建立静脉通道等准备工作;予以溶栓前常规用药[包括拜阿司匹林(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0.3 g、替格瑞洛(扬子江医药集团广州海瑞药业有限公司)300 mg、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40 mg]口服,并静脉注射普通肝素(国药集团容生制药有限公司)3 000~4 000 U。
1.3.1 对照组:在此基础上进行尿激酶(山东绿叶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7022019)溶栓治疗,50万U尿激酶溶于50 ml 0.9%氯化纳溶液中静脉推注,再以100万U尿激酶溶于100 ml 0.9%氯化纳溶液中静滴,30 min滴完。
1.3.2 研究组:予以重组人尿激酶原(上海天士力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S20110003,规格:5 mg×10支)溶栓治疗,取20 mg药物溶入10 ml 0.9%氯化纳溶液中静脉注射,于3 min内完成注射;再取30 mg该药物溶入90 ml 0.9% 氯化钠溶液中,混合均匀后静脉滴注,在30 min内滴完。在溶栓过程中密切监控患者的心率、血压、血糖情况,对于异常情况予以常规对症处理,并于溶栓结束后以12 U·kg-1·h-1普通肝素微量泵泵入维持24~48 h。
1.4 观察指标
1.4.1 hs-cTnI、NT-proBNP水平:于2组患者入院时及溶栓结束后24 h分别抽取静脉血约3 ml,以2 500 r/min离心10 min后,提取上层血清应用免疫分离法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并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hs-cTnI水平测定。
1.4.2 心功能指标:溶栓前及溶栓治疗后24 h分别对2组患者行心脏彩超检查,记录其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3 血管疏通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结束后统计2组患者的血管疏通情况以及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牙龈出血、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4.4 日常生活能力:于治疗后3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10]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Barthel指数评估量表[11]评价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共包含14个项目,均按照4级评分法计分,总分100分,得分越高则说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好;barthel指数量表共包括10个项目,总分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2 结果
2.1 2组治疗前后血浆hs-cTnI、NT-proBN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的血浆hs-cTnI、NT-proBNP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 h,2组患者的血浆hs-cTnI、NT-proBNP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研究组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治疗前后血浆hs-cTnI、NT-proBNP水平比较
2.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组患者的LVEDd、LVESd、LVEF指标在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d,2组LVEDd、LVESd值均较治疗前下降,LVEF值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研究组LVEDd、LVES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2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比较
2.3 2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血管疏通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089,P<0.05)。见表3。
表3 2组血管再通情况比较 n=40,例(%)
2.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0.00%(4/40),略低于对照组的25.00%(10/4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7,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比较 n=40,例(%)
2.5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后3个月,研究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AD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5。
表5 2组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n=40,分,
3 讨论
目前,临床主要通过心肌再灌注来限制心肌梗死的范围,保留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少心力衰竭发生,但心肌梗死的病死率仍然较高,急需寻求新的治疗方法来改善这一现状。因心肌梗死是继发冠状动脉血栓性阻塞引起的心肌缺血现象,因此有研究指出进行早期溶栓治疗是关键[12]。陈月明[13]研究发现,在心肌梗死患者发病2 h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梗死相关血管开通率高达90%,能够达到很好的心肌微循环灌注水平。因此,国内医师陆续提出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优先原则。重组人尿激酶原是现阶段被认可的有效溶栓药物,但笔者发现目前关于其是否对心肌梗死标记物的影响相关研究鲜少。
既往研究表明,hs-cTnI、NT-proBNP水平升高可提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降低hs-cTnI、NT-proBNP水平对于改善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14,15]。于是,本研究探究了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hs-cTnI、NT-proBNP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治疗后24 h,研究组hs-cTnI、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重组人尿激酶原治疗能够明显降低降低hs-cTnI、NT-proBNP水平,可能会改善患者预后。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7 d,研究组LVEDd、LVESd值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重组人尿激酶原能够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与既往研究研究[16]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的血管疏通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重组人尿激酶原的疏通血管的效率更高,与王晋华[17]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重组人尿激酶原作用于机体后不会直接与血纤维结合,而是直接活化纤溶酶原,促使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大量释放,使栓塞血块快速降解。此外,重组人尿激酶原半衰期相对较长,可保持长时间的血管疏通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不明显。而余志国等[18]发现与尿激酶相比,重组人尿激酶原能够降低脑出血、肝出血等不良事件的风险,可能与研究样本数量、来源以及个体差异等因素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研究组的barthel指数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重组人尿激酶原能够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可能与其溶栓效果更佳、疏通血管效率更高、对心肌损伤标记物改善效果显著有关。
综上所述,重组人尿激酶原能够明显改善心肌梗死患者的血浆hs-cTnI、NT-proBNP水平,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且血管疏通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但本研究并未观察远期预后,后续仍需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