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瘟疫病名研究进展探讨疫病文献筛选思路

2022-10-17陈天玺郑洪张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2年9期
关键词:流行性瘟疫传染性

陈天玺 郑洪 张星

浙江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杭州 310053

“瘟疫”又称“疫病”[1],是人类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需面对的灾害。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的发生与持续,疫病文献研究成为了医史文献学科的热点问题。然而,疫病是一类疾病,其古病名纷繁复杂,散落在诸多医籍中,其界定范围亦存在争议。如何从医学典籍中筛选疫病文献,兼顾查准率与查全率,是一个棘手的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疫病概念出发,找寻打开疫病文献宝库的钥匙。

1 瘟疫的概念

首先,需明确瘟疫的定义,并与易混淆术语“温疫”比较,了解其概念差别;对外感病其他名称如“伤寒”“温病”进行考辨,明确其与瘟疫的关系。由于术语的概念在历史进程中可能发生了嬗变,如疫病本在广义伤寒之中,后逐渐脱离伤寒,成为温病的一部分[2]31-32。故而对于瘟疫与温疫、温病、伤寒相互之间的关系,当以时间为线,进行概念的溯源考证,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1.1 瘟疫的定义 关于瘟疫的定义,现代研究主要有3种代表性观点:(1)由疫疠病邪引起的具有强烈传染性和广泛流行性的一类急性发热性疾病的总称,如宋乃光等主编的《中医疫病学》[2]1;(2)凡是具有传染性、流行性的疾病都叫疫病,无论其传染性是否强烈、流行是否广泛,见江泳[3]著《中医疫病概念考》;(3)指具有传染或流行特征而且伤亡较严重 (死亡率较高)的一类疾病,见《中国疫病史鉴》[4]、张志斌[5]《疫病含义与范围考》。综合戴圣[6]《礼记·月令》“民殃于疫”(较高死亡率)、许慎[7]《说文解字》“疫,民皆疾也”(流行性)、巢元方[8]《诸病源候论》“转相染易”(传染性)等经典论述,当以第三种观点为是。

1.2 瘟疫的分类 中医学对瘟疫的分类方法繁多,如五行、病因、病性、病症特点等[9],以病性分类应用最为广泛。《瘟疫学新编》参照清代刘松奎 《松峰说疫》,将瘟疫按寒热性质分为温疫、寒疫和杂疫,温疫又可分为温热疫、湿热疫和暑热疫[10]。杂疫具有以下特点:临床表现特殊(如大头瘟、烂喉痧等),病性寒热皆有(上热下寒、上寒下热、寒热错杂),常法治之不应[10]。而宋乃光[11]则依据于燥湿之多寡,将温疫分为湿热疫和暑燥疫,其学术思想源自明末吴有性的《温疫论》和清代余师愚的《疫疹一得》。王永炎等指出,中医学常以温疫、寒疫统领诸疫,杂疫、湿疫皆可据此归类[12]。江泳[3]则认为温疫的划分方法有二:一是按有湿无湿,分为湿热疫和燥热疫;二是按传染性、流行性之不同,分为瘟疫和杂疫,瘟疫传染性强,甚至导致死亡,杂疫流行范围小,主症各异。按此种分类方法,瘟疫、杂疫均属温热性质的疫病,疫病的概念要大于瘟疫。第一种分类方法较为客观、全面。见图1。

图1 瘟疫分类示意图

1.3 相关名词考辨

1.3.1 瘟疫、温疫与温病 宋乃光等主编的《中医疫病学》探讨了上述3个名词的关系,援引明清温病著作,列举了4种主要观点:(1)温病流行即是瘟疫,以清代喻嘉言、王学权为代表;(2)温病就是瘟疫,以明末吴又可等温疫学派医家为代表;(3)按传染与否分别温疫和温病,如清代陆九芝;(4)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者为温疫,这是现代温病学的观点[2]32-33。前三者皆有局限性:第一,流行是有条件的,如若不满足流行条件,未引起流行,便不将其称作瘟疫,将忽视疫病的潜在危害性;第二,温病不一定有传染性或流行性,而瘟疫除温疫外,还有寒疫和杂疫;第三,忽视了温疫的流行性。因此,第四种观点较为合理,符合中医外感热病学的认知过程[2]33。王晓梅等[13]指出,“瘟”字由“温”演化而来,在一段历史时期中相互混用,导致后世学者将瘟疫解释为温病,并通过文献梳理得出结论,温病中有传染性、流行性的部分为温疫,而温疫只是瘟疫的一种。

可见瘟疫和温病的概念是交叉的,Venn图的交集部分即是温疫。见图2。瘟疫概念强调的是传染性或流行性,有较高死亡率;而温病概念则着重于病邪的温热性质。瘟疫中除温疫外还有寒疫、杂疫;温病中除温疫外还有新感温病如风温、冬温、暑温、湿温、秋燥、温毒,伏气温病如春温、伏暑等[14]。

图2 瘟疫、温病关系Venn图

1.3.2 瘟疫与伤寒 宋乃光等主编 《中医疫病学》梳理了疫病与伤寒关系的源流,即宋以前疫病归于广义伤寒范畴,宋以后至明末广义伤寒概念逐渐淡化,疫病之概念逐渐明确(传染性强),随着明末温疫学派的形成,疫病完全独立于伤寒之外[2]31-32。邱模炎主编《中医疫病学》指出,伤寒与温疫是两种性质不同、辨治方法亦不同的疾病,而伤寒与寒疫的关系存在争议,倾向于认为《伤寒论》所论伤寒即为寒疫[15]。《瘟疫学》“十三五”创新教材总结了瘟疫与伤寒的四种不同关系:(1)瘟疫隶属于广义伤寒,如《难经》、晋代王叔和《伤寒例》所述;(2)瘟疫有别于伤寒,如明代吴有性《温疫论》所述;(3)瘟疫与伤寒名异而所指相同,见于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4)瘟疫为伤寒之兼证,如清代俞根初原著《通俗伤寒论》所述[16]。汤旻雨等[17]认为,寒疫属广义伤寒范畴,其病因与狭义伤寒相同,而具有强烈传染性,在辨治思路上可遵六经辨证体系。

由是观之,瘟疫与伤寒的关系随着时代发展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其本属广义伤寒,而后广义伤寒概念逐渐淡化,瘟疫逐渐脱离伤寒而独立。瘟疫中之寒疫因具强烈传染性,故又与狭义伤寒有别,然其辨治思路可参照狭义伤寒。

1.3.3 瘟疫与传染病 目前,关于瘟疫与传染病的关系仍存在争议。现代医学对传染病的定义: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18]。与瘟疫的定义对比不难发现,缺乏了较高死亡率这一特征。《岭南瘟疫史》中,瘟疫主要是指“会引起暴发流行的传染病”[19]40。据此传染病应包括瘟疫。张志斌[5]则认为,疫病包括传染病在内,但不局限于传染病,也可能包括某些非传染性流行病。邓铁涛[20]1在《中国防疫史》中亦认为,疫病可能还包括一些地方病、季节多发病、营养缺乏性疾病,但更多指传染病,故其书名“防疫”专指防治传染病。谷晓红[21]指出,为适应中西医对话交流,可以将“疫病”等同于现代医学之传染病。高晞[22]认为,近代中国发生了从“瘟疫”到“传染病”的术语转换。

单纯从概念来讲,瘟疫和传染病是相互交叉的,瘟疫流行、传染特征满足其一即可,故一些非传染性流行病也算入其中;传染病不一定都具有较高死亡率,故而有一部分不属于瘟疫。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瘟疫往往与传染病等同。

2 疫病文献的分类

对瘟疫文献进行分类,结合古代医学典籍的实际情况,分为笼统的瘟疫和具体的病种。

2.1 笼统的瘟疫 从相关文献中收集概述性瘟疫名称。见表1。文献皆提到的瘟疫名称有“疫”“天行”“时行”;另有“疠”字眼,多与“疾”“疫”等连用,出现频率亦较高。“疫”着眼于流行性与易感性,“疠”偏重于危害性;“天行”“时行”反映瘟疫流行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19]35。

表1 概述性瘟疫名称汇总表

《岭南瘟疫史》所载“大疫”“疠大作”“大行”,皆以“大”冠名,强调了瘟疫的危害程度[19]62。《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列出了主要的概述性瘟疫名称,突显其传染性和流行性[23]。《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将古籍中的疫病术语分为八大类,各析其特点,其文字考证较为细致,如对“疠疫”和“疫疠”进行辨析:前者强调危害性,后者侧重于传染性(大多时候无差别),另“夭扎/大凶/丧乱”在先秦典籍中用于称呼瘟疫[24]。《疫病中医病名探究》所载名称,为构建病名数据库的检索词[25]。其中,疰、蛊、毒、鬼、尸以发病原因命名,特色鲜明。

综上,概述性瘟疫名称可归为三类:(1)“疒”部的瘟疫全称:疫、疠、瘟、瘟疫、疾疫、疠疫、疫疠等;(2)以时令与流行命名的术语:天行、时行、时疫(时毒、时气)大行、时病等;(3)其他:夭扎、大凶、丧乱、戾、痧、疰、蛊、毒、鬼、尸等。此处分类并非绝对,如“疠”既泛指瘟疫,也专指某一种疫病 (麻风)[26],《素问·风论》云:“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毒”亦见于非疫病文献中,可为药物偏性、病证、治法、病因,如《济生方》将“浊而色暗”的便血称为“脏毒”[27]。

2.2 具体的病种 以病种为主线收集古代瘟疫文献,亟需制作古今瘟疫病名对照表,以明确哪些疾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这是一项较为艰巨的任务。因目前中医疫病具体包括哪些疾病,各家众说纷纭;而现代医学“传染病”有相关著作和法律作为支撑,其界定较为清晰。早在20世纪30年代,陈存仁在《存仁医学丛刊》第8期中录有“古今病名统一对照表”,即有传染病部分(包括流行性感冒、伤寒及副伤寒、斑疹伤寒、疟疾、细菌痢及虫痢、麻疹、霍乱、猩红热、丹毒等9种疾病)[20]3。故笔者转而制作传染病病名对照表,以《传染病学》“十三五”规划教材[18]为纲目,系统收集现代医学病名;查阅中医疫病学、中医传染病学、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3大领域10部著作,梳理其中医学对应名称,具体包括:宋乃光、刘景源主编《中医疫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出版)、邱模炎编《中医疫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出版)、张之文主编《瘟疫学新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出版)、田维毅、袁瑞红、王文佳主编《现代中医疫病理论与实践》(贵州科技出版社2016年出版)、张秀辉主编《现代中医传染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出版)、李家庚主编 《中医传染病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7年出版)、邓鑫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年出版)、吴子明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年出版)、刘金星主编《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出版)、曹武奎、袁桂玉、范玉强等主编《中西医结合实用传染病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年出版)。由于该类著作中所载中医病名,往往不分古今,故定名为“传染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涵盖传染病6类53种(每行记为1种,“未提及”和“-”不予记入)。 见表2。

表2-1 传染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表2-2 传染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表2-3 传染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

3 结语

中医药在与疫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经验、教训,逐步形成了认识、防控疫病的体系[28-30]。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源于《伤寒杂病论》的清肺排毒汤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1]。然而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仍有诸多内涵尚未挖掘,不仅仅有经典名方,还有关于疾病的认识、疫情防控的措施等等[30]。研究疫病文献,能为传染病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持,而文献筛选正是上述工作的基础。

本文对瘟疫的概念进行综述,阐述其主要分类方式,对温病、伤寒等相关名词进行考辨,将疫病文献初步分为笼统的瘟疫和具体的病种,对相关术语进行收集整理。梳理出概述性瘟疫名称3种,即“疒”部的瘟疫全称、以时令与流行命名的术语和其他;制作“传染病中西医病名对照表”,涵盖了6类53种传染病,包括病毒性传染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传染病、螺旋体病、原虫病和蠕虫病。所得结果为疫病文献筛选提供重要线索,为临床防疫治疫提供了理论依据。

未来将在本研究基础上,深化传染病中西医病名的对照工作,给予相关研究更大的支持:(1)病种更丰富:纳入疾病史上研究丰富的疾病如麻风、天花;在古籍中探寻“未提及”相关名称的疾病。(2)分类更细致:形成树状结构表。比如疟疾,“疟”为疾病名,“温疟”“寒疟”“瘴疟”等为证候名,“瘴疟”又分为“寒瘴”和“热瘴”[32]。(3)时间更清晰:对疾病名称进行源流考证,便于查找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文献;外来疾病应明确传入时间,如霍乱等。

猜你喜欢

流行性瘟疫传染性
麻杏石甘口服液防治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应用试验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研究
大学生流行性感冒防治知识、行为及中医知识调查研究
中医药,在战“疫”中前行
Kindness Is Contagious
Bian Que
瘟疫算个啥
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有何不同
流行性感冒
没有疫苗,古代大瘟疫有多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