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产要素市场变化趋势看当代浙商社会资本培育
2022-10-17王兰
王 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1 前言
生产要素指进行社会生产经营活动时所需要的各种社会资源,是维系国民经济运行及市场主体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随着经济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组成、评价、运行机制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必将对各种市场主体的市场地位、经营方向、盈利空间等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以“小商品、小生意、小作坊”的“三小”著称的浙商群体,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首屈一指的商帮群体,在面对生产要素市场发生明显变化之际,能够及时适应变化、发挥优势、扬长避短,持续领跑市场,成为当前社会各界一直不断探讨的话题。文章将从社会资本的有关理论出发,探索浙商社会资本培育的内容、要求、途径,以提高浙商及浙商企业综合实力,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
2 当前我国生产要素市场的变化趋势
2.1 生产要素的组成内容更加丰富
传统的有关经济理论认为生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而随着经济的进步和经济理论的发展,科学技术、管理和信息也逐渐被列入生产要素的内容。2020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中,更是将数据列为一种新型生产要素,将其与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为生产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商品生产的物质条件,也是生产剩余价值的必要条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还将涌现更多新的要素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进一步丰富生产要素的内容。
2.2 各类要素市场发展不均衡
从单个要素的市场变化情况来看,各类要素市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比较明显,主要表现在:一是区域发展不平衡。我国广大农村和西部地区生产要素市场化相对滞后,城乡发展不均衡、东西部发展不均衡。二是各类要素市场发展速度不均衡。劳动力市场发展较充分,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比较明显,但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供给结构不均衡;金融市场发展更成熟,融资渠道更多元,民间闲散资金增加;土地资源价格上涨、区域化差异明显;科技发展速度较快,科技对经济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但在一些关键领域、高精尖领域发展仍与发达国家差距明显;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市场发展还很不成熟。
2.3 市场调控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
经过了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已经形成了稳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党和政府也专门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方针,巩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果,保障和巩固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比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明确,将要素市场化配置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两个重点之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中共中央国务院还专门制定第一份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文件,并在文件中明确了要素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改革任务。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不难看出,发展市场经济,确定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主体地位一直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方向和政府职能改革的重要内容。
2.4 国际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增加
目前国际上不稳定因素增加,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恐怖主义、难民问题和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国际政治风波不断,在一些政客操弄之下,一些国家打着国家安全、保护本国经济的旗帜,不断打压外国龙头企业,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经济全球化进程受挫,国际市场贸易壁垒增加,逆经济全球化思潮不断涌现。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全球经济雪上加霜,全球贸易紧张局势加剧,各地采取“封城、封航、封国”、增强通关检验检疫等防疫措施,使得国际物流堵塞,仓储成本增加,交货周期延长,企业成本增高,部分原材料、产品海外供应不足,供应链存在断裂风险。2021年WTO发布的《全球贸易数据与展望》年度报告显示:在2020年下降5.3%之后,预计2021年世界商品贸易量将增长8.0%。到2022年,贸易增长可能会放缓至4.0%,全球贸易总量仍将低于大流行前趋势。目前,新冠肺炎疫情还在持续,其对世界经济的破坏性仍不可低估,仍将对贸易前景构成巨大威胁。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中国以低廉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禀赋形成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科学技术、信息数据等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助推作用。而全球化进程受阻,也给国际市场生产要素的流通、资源的有效配置带来许多消极影响,使中国经济所享受的全球化红利减少。在这种背景下,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对技术要求不高、生产工艺比较简单的小商品市场起家的浙商企业必然最先受到冲击,不断上涨的生产成本、不稳定的外贸市场、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都不断挤压其盈利空间乃至生存空间,对企业资源获取、优化、管理的能力都提出了挑战。
3 基于生产资料市场变化看浙商社会资本培育
3.1 社会资本的基本内涵
社会资本的概念由法国学者布尔迪厄(Pirre Bourdieu)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科尔曼(James Coleman)1988年在《美国社会学学刊》发表的《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一文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的概念。关于社会资本的内涵目前学术界并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对其进行过不同的解释。文章主要倾向于从微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社会资本对其进行界定,认为社会资本是个人或者组织在和其他个人或组织进行充分的接触、交流、交往中而形成的开放的、广泛的、信任的、互惠的社会关系。简单来说,就是个人或者企业和外界所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社会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一样,这种个人与组织、与他人之间所形成的紧密联系可以为其获取更多的资源并进而获益。某种程度上说,一个个人或者企业与他人联系得越多、关系越紧密、声誉越好,其所拥有的社会资本越多。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信息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是其创业机会的主要来源。国外研究经验证明,社会资本能够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鼓励专业化,增加在人力资本、物资资本和观念创新上的投资。因而,有经济学家将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一起,共同构成企业家的资源禀赋。
经过第一代浙商的沉淀和发展,浙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产业集群,涌现出一大批诸如东阳的“百工之乡”、永康的“五金经济”、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之类的特色产业群,为集群企业之间的信息分享、人才流动、技术传播、协同合作等提供了诸多便利,成为浙商在社会资本禀赋上的天然优势,无形中为浙商识别商机、获取资源、降低创业成本、提高创业成功率提供了巨大助益,也是早期浙商取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随着中国资源禀赋优势的消失,在生产要素发展市场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对于当代浙商而言,如何利用、培育社会资本,以获取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展壮大企业综合实力,是其继续保持市场竞争优势、持续领跑中国经济的一种可以参考的有效方式。
3.2 社会资本构建的主要内容
社会资本的本质是一种可以用于获益的社会关系,是一个人或组织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的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构建可以进而转化为社会关系网络的构建。上海五缘文化研究所所长林其锬教授最早提出了“五缘文化说”,将社会网络连接的方式用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五缘”来概括。他认为亲缘就是宗族、亲戚关系,包括血亲、姻亲和假亲;地缘就是邻里、乡党等关系,即通常所说的同乡;神缘就是共同的宗教信仰的关系,如共同信仰佛教、基督等;业缘就是同学、同行之间的关系,如同学会、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物缘就是因物(如土地、产品)而集合的人群,诸如行会、协会、研究会之类的组织。“五缘文化”极具中国色彩,很全面地概括了中国人民的社会关系网络,也同样适用于在市场经济中处在不同层次的企业家们,这种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渗透于产业联系、商业运行的各个环节之中,某种程度上,这种关系越紧密,信任度越高,资源的流通性、共享性越高。
图1 企业社会资本理论模型
如图1所示,笔者将企业或企业家能够缔结的社会关系,根据“五缘文化说”的有关内容进行了梳理。浙商作为企业家,能够培育的社会资本或者社会关系网络包括亲人、乡邻、同学、同事、同行、供应商、合作伙伴、客户、商会、行会、协会以及一些宗教教友、党团同志等。这些个体或组织之间会经常存在一些信息、资源、能量的交换,形成一种相对稳定而又开放的社会关系。同时,企业内部之中领导和员工之间、员工和员工之间都同样存在这样一种资源的交换,一方面,可以增强现有企业家和企业本身资源获取的能力,增强企业竞争优势,壮大企业实力;另一方面,不断分化或者孵育一些新的企业。
3.3 社会资本构建的基本前提
尽管社会资本构建的重要性已经为大家所认可,但是如何才能构建起强大的社会关系网络,并将其转化为可以获益的社会资本,则需要具备一定的前提条件。
3.3.1 诚实守信为基石
互相信任是建立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社会关系转化为社会资本的重要前提。信任既可能是关系的结果,也可能是关系的源泉。而建立信任关系的很重要一点,就在于建立连接关系的双方是否能够诚实守信,在互动的过程中,彼此都能够遵守诺言,坦诚布公。
3.3.2 高效沟通是手段
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关系的缔结中也同样重要。文中提到的“五缘关系”中,任何一组的关系缔结、维护事实上都离不开真诚、开放、深入的沟通。沟通的频率和质量影响社会关系的亲疏,社会关系的亲疏又进一步影响社会资本的多少。
3.3.3 合作共赢是关键
社会关系作为一种资本,是因为其能够为个人或者企业赢得收益,但是要使这种关系长期持久下去,必须要使关系双方都受益,这种受益包括且并不仅仅包括情感、金钱、精神、文化、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3.3.4 品牌信誉是保障
社会资本有着非常丰富的外延,商家、供应商、客户乃至潜在客户都可能成为企业家的无形资产。这就意味着企业家很难和所有的目标群体建立起直接的、能够实时双向互动的沟通联系,这就需要企业家树立品牌意识,使品牌信誉成为吸引社会资本的磁石。
3.3.5 搭建平台是助力
社会关系网络的搭建需要一定的平台,包括各种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联谊会、俱乐部等,这样才可能使关系的双方进一步交流成为可能。当然,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各种即时通信工具、App、多媒体等也将成为社会关系网络缔结的平台。
3.3.6 文化培育是土壤
社会关系、社会资本的运用是建立在其市场发育完善、制度健全的基础之上的,应以不与现存制度相抵触、不损坏社会整体利益为前提的一种资源整合的途径和方式。在生活中,更多地表现为历史制度的沉淀,即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规范、情感等,是社会大众或绝大多数人认可的价值观体系和文化资源。
3.4 社会资本构建的主要举措
社会资本是一个多视角的概念,可以属于个人、组织、行业乃至国家。从微观层面来说能够帮助个人或组织减少不确定性和交易成本,提高交易的效率;从宏观层面来说能够提高地区或国家专业化水平,增加经济和人力资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效率。因而,社会资本的构建也需要各方重视,共同努力,多方受益。
3.4.1 政府层面应注重文化引领、法制建设
社会资本的构建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土壤和制度约束的,否则容易滋生“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行为,中国的国情也决定了党和政府在创建社会资本中有着重要作用。首先,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引领的作用。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在社会转型期通常会通过改变和重塑社会价值观念的方式提高社会资本的存量与质量。党和政府部门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风气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通过社会舆论的宣传和乡规民约的推广,倡导诚实守信、公平正义的社会文化风气,提高社会的总体信任水平,让人们更加乐意且有更多机会和陌生人建立公平性的工具性关系,通过各种社会化主体强化核心价值和意识形态以促进社会整合。其次,加强法制建设。一个国家的法制水平直接影响其市场经济的发展程度。政府部门应通过加强法制建设来为提高社会的总资本保驾护航,通过提供稳定的制度框架和制度激励,用法律手段调节社会冲突和矛盾,消除社会交往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最后,加强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同乡会等非政府组织的培养和管理,鼓励更多的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治理,为浙商之间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服务。
3.4.2 行业层面应注重搭建平台、拓展渠道
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作为公共关系的主体之一,应根据组织发展目标,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能,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承担公共职责,发挥好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首先,积极开展各类交流活动,搭建企业交往互动的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其次,建立健全行业行为规范、管理规范,加强行业的监管,杜绝或者减少行业内非法经营、拉帮结派等不良行为和现象,协助政府部门做好行业内企业的信用评估、星级评估、风险预警等辅助工作,增强行业的总体社会资本;最后,提升服务意识,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如为业内人员提供各类管理技能、职业技能培训,建立行业数据库,建立行业信息宣传网站等,提升行业整体发展水平和外在形象。
3.4.3 企业层面应注重苦练内功、积极融入
社会网络关系能否转化为社会资本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形象和信誉,以及企业自身的实力。因此,企业内外的社会资本构建主要取决于企业自身的实力和信誉。首先,应注意加强企业管理,确保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应注重成员的合作精神、合作能力、企业忠诚度、社会关系等直接影响社会资本存量的因素,为企业选择恰当的人力资本;在组织结构的设计上,充分考虑组织结构的类型、职能设计,尽量做到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以便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应注重营造融洽的工作氛围,鼓励企业内部进行建设性沟通,创造相互接触的工作环境,促进企业内部的团队合作,通过价值观引领企业员工团结合作,培育员工的成员意识和归属感;在客户关系的管理上,应该树立品牌意识、责任意识,向外界传递健康的企业形象;在产品和服务的管理上,应注重产品技术的研发、流程的优化、网络技术的应用、服务水平的提高,确保产品质量过硬、服务水平领先。其次,积极融入商会、协会、行会、同乡会、俱乐部等各类社会团体,有条件的企业可以设置专门的部门,来维护合作伙伴、供应商、客户等关键社会资源,打造产业链网络中的战略联盟;积极主动配合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承担社会责任,营造一个有利于社会交往、彼此信任、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关系网络。
3.4.4 个人层面应注重能力提升、诚信经营
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是企业的带头人,其道德水准、个人声誉、人格魅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信誉,企业家的社会阅历、社会地位和学识程度等也都会对企业家社会资本产生很大的影响,影响企业关系网络的优劣。因此,应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身先士卒,做好表率。首先,树立诚信意识、安全意识、底线意识,不断强化诚信经营的理念;同时,摆正对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的认识,社会资本是建立在彼此信任、互利互惠上的合作关系,是企业的宝贵资源,来之不易,必须珍惜,无数惨痛的经历都证实企业社会资源是动态流动的,一旦出现公共危机事件,品牌形象坍塌,将给企业社会资本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性伤害。其次,主动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素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营水平。从社会资本构建的角度,企业家除了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增强概念技能外,还应特别注重加强自身人际关系技能的培养,主动搭建有利于企业发展和自身成长的社会关系网络,编织、运营、协调和发展企业内外部的各种关系网络,为企业积累更多社会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