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浅谈
2022-10-16赖碧清
赖碧清
摘要 整本书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形式和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增加学生的阅读储备和认知经验,能够提升高中生的阅读能力。在利用整本书展开教学活动时,教师必须建设创新、高效的阅读模式。本文以《乡土中国》第五课时为例,对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策略进行分析,旨在提升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乡土中国》 阅读策略 读通 读透
基于整本书阅读的重要价值和作用,在高中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改革和创新整本书阅读的模式。《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社会学论著,其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深厚,以其为例探索整本书阅读的有效策略,有利于增强高中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其学术思维。
一、《乡土中国》的阅读价值
《乡土中国》作为一部社会学论著,其文化价值十分深厚,费孝通在书中引证了众多儒家经典论断,如“孝悌之义”“温良恭俭让”等。阅读本书,学生能感悟儒家思想的底蕴,增加传统文化储备,提升古典文化素养。学术著作以“说理”和“论证”为基本特征,其条理清晰、观点明确,将其作为高中阶段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素材,学生可从名著的重点论断出发,于文本中寻找相关论据,并通过查询拓展材料的方式论证观点,籍此,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会明显提升。为了让读者直观地感受乡土社会的真实情况,书中融入了精美的插画,这些插画展现出乡土社会的质朴状态,给人一种自然、未经雕琢的审美感受,除了名著外在的审美元素之外,学术著作的说理性特征,也会让阅读者感受到辩证之美和逻辑之美。再者,《乡土中国》在语言修辞上体现出了生动通俗、雅俗共赏的特点,学生在阅读时可针对文本的语言和修辞方式展开分析,感受其庄重与诙谐并存的总体特征,这对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整本书阅读策略
整本书阅读讲究“读顺”“读懂”“读通”和“读透”,以层层递进的方式了解整本书的内容、结构、思想和社会价值。“读顺”,即通过解析名著的目录、导读语等,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体裁特征,了解整本书的章节结构;“读懂”,即破除阅读障碍,准确理解书中抽象晦涩的专业名词,捋顺文本的思维逻辑和行文风格;“读通”,即在“读懂”和“读顺”的基础上,全面解析和深入体会整本书在语言方面的特点以及篇章中包含的审美要素,将详略结合的阅读方法贯穿在阅读进程的始终;“读透”,指学生能够准确解读作者的观点,并根据文本中的论点提出自身的见解,以此达到深度阅读的目标。这里以《乡土中国》第五课时的阅读教学为例,从“读通”和“读透”两个角度,带领高中生展开深层探索和解析,挖掘著作中的文化内涵和学术价值。
1.读通——于品鉴中明确表达特点
在学术著作的阅读中,学生不仅要明晰名著的内容、了解其结构特征,还要明确其语言特色、行文逻辑。费孝通本人评价《乡土中国》时,以“杂话”概括了整本书的特点,即兼具通俗易懂的语言要素和自由的表达形式,而在这种表面“散漫”和自由的文章中,却暗涵着严密的行为逻辑。因而,在第五课时的阅读教学中,为了推动学生从“写了什么”过渡到“如何写、怎样写得精彩?”,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品鉴文本的过程中明确其语言特色和表达特点,以期“读通”文本。 《乡土中国》的文字总量不多,但是其内部的结构相对复杂、逻辑严密,名著中的每一章内容都独具特色,而其鲜明的语言和行文特色,也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和辩证性,所以在品读文本语言时,高中生难免会遇到阻碍和困难。为此,教师可从整本书中的某一点人手,以由点及面的形式探寻文本的整体特征,通过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让学生在互动、辩论和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读通”的任务,指引他们在“读通”这一阶段認识事物的本质、明晰整本书的语言结构。
基于《乡土中国》的主要内容,学生可将书中涵盖的基础学术概念提炼出来,结合名著中的论述逻辑,对相关概念进行合理分类,并利用思维导图展示概念的类型,在深入解读概念的基础上明确本书的用词特点,见下图1。此外,针对图中的具体内容,小组成员可从概念的分类出发,结合各个篇章的主题和主要内容,对概念映射的文化价值和社会学含义深度解读,以加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深度。
经过细致研读和小组讨论,学生将《乡土中国》中的“学术概念”划分为三个主要类型,即“独创概念”“借用概念”和“临时术语”,并挑选出每一个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词汇,如“独创概念”中的“团体格局”“横暴权力”,在现代汉语语境中,这些词汇相对生疏,学生难以正确分析和解读这些生造词语的真实含义。为此,教师可带领学生在书中寻求答案,明确本书中语言晦涩、复杂的特点,了解作者的用意(即增强读者的理解力、削弱社会学名著的乏味感),这样更容易揭示文章的内涵,明了书中清晰的说理。
2.读透——于研读中阐述时代变迁
为了挖掘整本书阅读的德育价值和文化内涵,教师可创建“读透”深度阅读模式,让学生在拓展延伸和实践探索的过程中,体会阅读的价值。在这一阶段中,学生既要了解名著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更要将关注点集中在文本的论点和论据上,并能在准确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和研读等方式,验证文中的观点,得出阅读结论。
《乡土中国》具有明显的基层化和乡土化特征,它以乡土社会中的风俗、面貌、人情等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阅读这部著作时,学生也要重点关注文中的社会现象、人情风貌,以此达到“读透”的效果。教师应以研读活动为载体,带领学生在深度研究的过程中阐释乡土社会的时代变迁和民风民俗,而研读活动可划分为三个方面:
一为调查研究。学生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学术文献等,了解《乡土社会》中的时代特征,并结合文本中的主要内容,利用调查研究的方式,搜集相关信息,为论证文本中的概念和观点做好准备。
二为辩证思考。针对搜集和整合的信息,学生围绕着“乡土社会的时代特征与民俗风貌”这一话题,展开深入探讨和辩证分析。针对乡土社会的原貌,如“层级关系的变化”等,进行系统化的论述,在举证、辩论中得出辩证性的结论。
三为读写融合。新时代的乡土社会与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有着本质差别,在进行调查研究和辩证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可要求学生利用对比阅读法和社会实践的方式,了解《乡土中国》的社会形态与现今乡土社会之间的差异,并仿照《乡土社会》的言语特征和行文逻辑,创作一篇材料丰富、论据充足、观点明确的文本,呈现出学生在“读透”环节中的学习成果。在拓展研究、辩证思考和文本创作的过程中,他们能全面感知和准确阐释乡土社会的时代变迁,有利于挖掘出名著的隐含信息、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
在整本书阅读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分析整本书的结构体例和文学价值,鼓励他们主动地探寻个性化和高效化的阅读策略,以此提升高中生的阅读效率。
[作者通联:福建德化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