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教学设计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和探索
2022-10-16张梦莹谢而付
张梦莹,周 军,谢而付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学部,江苏 南京 210029)
临床检验医学是建立在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实验室技术和医疗仪器设备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由血液学检验、生物化学检验、人体寄生虫学检验、微生物学检验、免疫学检验等多门主干学科组成,是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免疫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以医学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方法为基础的一门多学科综合体[1-2]。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系统地掌握临床免疫学及免疫学检验中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临床免疫学检验的常规方法和检验技术,并能运用这些理论和技能对临床遇到的相关疾病进行诊断、鉴别诊断和评价,逐渐养成良好的临床思维能力,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或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3-4]。
1 《临床免疫学检验》现有的教学模式及存在问题
《临床免疫学检验》作为一门专业课,是基础免疫学与检验医学的交叉学科。基础免疫学着重于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而临床免疫学检验更侧重于应用免疫学的理论和技能为临床疾病的诊治提供重要的数据指标,现已涉及感染免疫、自身免疫、肿瘤免疫、移植免疫等多个领域[5]。随着基础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检验技术和方法不断问世,不断有新的免疫学检验项目用于临床。因此,《临床免疫学检验》也在不断发展和更新[6]。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内容主要分为理论和实验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理论内容主要为免疫学检测理论、技术及其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包括基础的免疫学检测理论和技术,临床免疫性疾病及其检测项目,以及免疫学检验的最新发展。实验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促使学生掌握免疫学检验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并了解这些检验技术方法在临床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建立系统的临床检验思维[7-8]。由于此门课程的基础理论内容和基础免疫学有部分重复,免疫性疾病的内容又与临床学科有交叉,而且各种检验方法和技术容易混淆,知识点较细小而分散,各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尽相同。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缺乏统筹安排,忽视了此门课程与基础免疫学和临床医学等学科的交叉联系,造成了部分教学资源的浪费。《临床免疫学检验》更偏重于免疫学在临床疾病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学生如不能明晰与《免疫学》的这一点区别,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存在盲目性,不能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单纯依赖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方法,难以学以致用。而且传统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内容,应用内容不完善,与实际应用不能充分融合,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未能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有效整合课程内容,导致学生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困惑混淆,较难形成系统的知识架构,影响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用于临床实践的能力帮助甚小。因此,如果要避免让学生感觉《临床免疫学检验》就是《免疫学》的“加长版”,就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在课程设计方面进行调整,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培养利用基础免疫学知识帮助临床诊疗的思维能力,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发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2 《临床免疫学检验》模块化教学实践
2.1《临床免疫学检验》模块化课程设置 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国际劳工组织开发出来的以技能培训为核心、以现场教学为主的一种教学模式,有模块式技能培训和能力本位教育2个主流流派,强调实用性和提高能力[9-10]。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为顺应新时代的学科发展形势和学生特点,模块化教学模式逐渐在我国被引进和推广,在医学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2.1.1理论课程模块化课程设置 本院在《临床免疫学检验》教学过程中将内在逻辑联系紧密、教学目标和学习方式要求相近的教学内容整合为几个相对完整独立的课程模块,见表1。理论教学分为基础理论、实验技术、临床免疫性疾病及其检测项目3个模块。基础理论部分主要为回顾和加强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中涉及的免疫学基础知识,方便后面2个理论模块的学习和理解。实验技术模块着重介绍免疫学检验技术方法的实验原理和应用。第三模块介绍临床免疫性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等,以及在这些免疫性疾病诊断过程中检测项目的应用。每学期初教研室集体备课会,总结上学年教学经验,对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汇总交流,讨论解决方案,优化课程设置、师资配伍和教学安排。保证每学期每个独立模块的教学由1名相应的专业教师负责授课。为保证独立模块之间的相关性和延续性,集体备课时也会讨论确定1名教师对各模块的内容进行串讲,避免了各授课教师教学内容重复,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2.1.2实验课程模块化课程设置 实验课程的开设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应用理论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进阶式教学规律,实验课程主要设计了临床试验和研究性实验2个模块,见表1。学生通过临床试验模块掌握临床免疫学检验方法的基本流程、技术和应用。在此基础上引入部分研究性实验内容,鼓励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每2名教师负责1个模块,授课时1名教师主讲示教,1名教师配合。对研究性实验模块一般安排有课题或参与课题的教师负责,这样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分享自己的研究课题或提出科学问题,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性思维。与理论教学一样,每学期初集体备课时不仅要总结上学年教学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讨论解决方案;还要根据专业发展和学生反馈适当引进和规划新的综合性实验,合理安排各模块课程内容。对于实验教学,除要注意串联各实验模块的内容外,授课教师也要注意与理论教学内容联系,理论指导实验,不能将实验教学独立分割出去。只有将理论与实验、理论课程各模块之间、实验课程各模块之间相对独立教学,又有机地整合起来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表1 《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模块化设计
2.2模块化教学效果 学生的认可度和实际教学效果是判断课程改革效果的标准[11]。本研究设计了调查问卷,由2016、2017、2018级3个年级的学生在自愿、匿名的情况下完成调查。共发放问卷105份,收回96份。调查问卷包括课程目标明确、课程内容条理是否清晰、能否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否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是否有助于学生培养科研兴趣和科研思维和研究性实验模块难度,以及对此教学方法的综合评价8个方面。每项设置非常满意、比较满意和不满意3个维度。结果显示,62.50%(60/96)的学生对于此门课程模块化教学授课非常满意,31.25%(30/96)的学生比较满意。课程设置改革后86.46%(83/96)的学生表示课程目标更加明确,88.54%(85/96)的学生表示课程内容条理更加清晰。95.83%(92/96)的学生表示此种课程设置方式能很大程度地调动学习的积极主动性。81.25%(78/96)的学生反映模块化课程设置有助于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并可以提高实践操作能力。33.33%(32/96)的学生表示研究性实验设计内容具有一定难度,其中4.17%(4/96)的学生认为内容很难,不容易接受。见表2。通过在医学检验专业《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中的实践,结合问卷调查和教学反馈意见总结分析发现,此种模块化教学方式能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事物内在逻辑联系,环环相扣,很好地帮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一方面,理论知识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由浅至深、从理论到实践应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使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改善,很好地培养了今后的学习工作中独立发现问题、并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实验部分的设计不仅保证了学生掌握临床试验技能,研究性实验模块的设计也大大培养了学生早期接触科研的兴趣和创新能力,以及对于科学问题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假设的科研思维。
表2 学生满意度评价[n(%),n=96]
3 未来教学展望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一门理论知识内容丰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要求学生不仅要具有能掌握基础的免疫学理论和免疫学检验技术,还要具有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更高一个层面上希望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培养其在实际学习工作中发现问题,通过设计实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
传统《临床免疫学检验》课程体系层级性和逻辑性不强,内容分散,且与基础免疫学、临床免疫学等课程的内容重复交叉,导致不能充分有效利用教学资源、学生学习困惑不清等。模块化教学通过有逻辑性地整合课程内容和教育资源,帮助学生系统地了解免疫学检验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搭建条理清晰的知识框架,进阶式地深入学习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缺点和区别联系,及其在不同类型的免疫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12]。并适时适度地引入部分研究性内容,以期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大部分师生对模块化课程设置改革的教学效果表示满意,达到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循序渐进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培养研究兴趣和思维的教学改革目的。部分学生表示研究性实验难度较大,因此,后续在该部分实验内容设计上要更契合本科生的知识体系和接受能力;并且计划优化学生分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践效果反馈不断进行调整,做到动态分组。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除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的过渡衔接和模块设置外,更要用一种探索的、发展的理念审视模块化教学,立足学生的能动性、临床思维和科研思维的培养,使模块内容具有良好的衔接性、过渡性和层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