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骨折患者运用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检测的价值分析

2022-10-16

中国伤残医学 2022年10期
关键词:二聚体组间血小板

吕 妍

( 营口仁爱医院有限公司 , 辽宁 营口 115000 )

现阶段,受交通和意外伤害导致的骨折发生率不断提升,骨科住院患者人数激增,在所有骨折患者中发生率占比较高的为四肢骨折[1]。急性骨折发生后,患者凝血功能表现异常,会增加出血和血栓风险,血液呈高凝状态表达,采取手术治疗后,极易诱发术后深静脉血栓栓塞甚至诱发肺栓塞。机体的凝血和纤溶状态可依据典型标志物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进行判断,可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或是相关并发症发生,采取有效救治措施[2]。鉴于此,本次研究中将本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急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测定患者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水平,并和健康人员进行比较,进而判断急性骨折患者中检查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详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92例研究对象,筛选于2019年12月-2020年12月本院接受的急性骨折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骨折类型不同分为3组,观察1组(n=31)为多发性骨折,观察2组(n=30)为单处开放性骨折,观察3组(n=31)为单处骨折,并将健康体检人员(n=30)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均经临床综合确诊为骨折,对照组为同期在本院接受健康体检者,入组对象均对研究知情,并自愿接受相关检查,且签署同意文件;排除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血液疾病者、服用避孕药物者、心肝肾功能严重异常者。对照组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龄18-64岁,平均值为(41.2±2.3)岁。观察组(1-3组)男性60例,女性32例,年龄18-64岁,平均值为(41.5±2.6)岁。以上不同组别患者基线资料具有同质性(P>0.05)。

2 方法:观察组3组患者入院时、术后24小时、术后72小时规范收集外周静脉血(2ml)置入抗凝负压真空采血管送检。对照组采集外周静脉血(2ml)送检。要求采血后1小时内完成检查,血常规测定血小板指标(血小板-PLT、血小板宽度-PDW、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大型血小板比率-P-LCR);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纤维蛋白原;全自动凝血分析仪测定D-二聚体,各组检查所需试剂盒均由同一单位提供。

3 指标观察:汇总4组研究对象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指标水平,并计算平均值进行对比和分析,判断急性骨折患者和健康体检人群在各项指标上的差异[3]。

5 结果

5.1 观察组入院时和对照组血小板指标比较:入院时,观察1组4项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4组患者在其余各项指标上,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入院时和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5.2 入院时2组纤维蛋白质和D-二聚体指标比较:观察1组2项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2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观察3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2。

表2 观察组入院时和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

5.3 术后24小时2组血小板指标比较:术后24小时,观察1组4项血小板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术后24小时2组血小板指标比较

5.4 术后24小时2组纤维蛋白质和D-二聚体指标比较:术后24小时,观察1组2项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2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观察3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4。

表4 术后24小时2组纤维蛋白质和D-二聚体指标比较

5.5 术后72小时2组血小板指标比较:术后72小时,观察1组4项血小板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5。

表5 术后72小时2组血小板指标比较

5.6 术后72小时2组纤维蛋白质和D-二聚体指标比较:术后72小时,观察1组2项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组、观察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2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6。

表6 术后72小时2组纤维蛋白质和D-二聚体指标比较

讨 论

人体正常状态下,血液中的凝血系统、抗凝和纤溶系统可维持动态平衡。发生急性骨折后,会异常激活凝血酶原,形成大量凝血酶,并进入到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中,并作用于内源及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共同凝血途径,并且受Ca2+影响导致纤维蛋白发生变化,形成大量的纤维蛋白,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提升血液粘稠度,会降低血液流速,增加机体血栓风险发生率[4]。因此急性骨折患者在接受治疗同时,需要加强疾病监测,及时发现指标异常,进而判断血栓发生风险,降低不良时间发生率,巩固治疗效果改善预后情况。

肝脏合成的急性时相大分子蛋白标志物为纤维蛋白原,其水平短时间内激增会致使凝血功能和纤溶系统功能发生异常,刺激血小板功能活化,使其异常聚集,提升血液粘稠度,极易形成血栓[5]。急性骨折、急性感染或是大型手术时,应激反应会导致大量纤维蛋白原进入到血液中,提升血液中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指标异常增高,会导致机体凝血和纤溶系统发异常,增高血液粘稠度,导致血小板过度聚集。此种异常状态如果维持时间过长,会提升DVT或是肺栓塞发生风险,对患者健康及安全存在严重威胁[6]。纤维蛋白降解后会生成D-二聚体,纤维蛋白I及纤维蛋白Ⅱ会发生聚合反应形成非交联纤维蛋白,在凝血因子XⅢ作用下,会有纤维蛋白生成,受纤溶酶影响,会发生降解,形成D-D等物质。相关研究结果证实,高凝和继发性纤溶标志物即为D-D,临床中可以依据指标评价判断机体是否发生异常状态[7]。对于人体凝血系统来说,PLT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水平的提升,会大大提升血栓发生率,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极易诱发血栓或是其他不良并发症。血液中血小板生成素会调节血小板的生成,急性创伤,例如急性骨折发生后,血小板生成素会参与凝血、止血、胶原再生,因此会影响血小板正常数量。急性创伤后,循环中血小板生成素增加会导致血小板反应性增强,IL-6可刺激血小板生成素增加,同时也能刺激巨核细胞增生[8]。急性骨折发生阶段内,IL-6会产生强烈的刺激增加血小板反应性,为此,骨折损伤越严重,则会导致PLT提升越明显[9]。MPV可对骨髓中血小板生成及巨核细胞增生代谢参数给予直接反映,过度消耗血小板或是血小板遭到破坏时此项指标会明显增大,会提升血小板功能活跃性导致损耗加大,因此MPV指标提升,PDW也会随之提升。由于持续大量消耗血小板,会对骨髓代偿性新升血小板能力进行激发,导致血小板总数增加,会明显影响机体凝血和出血机制,导致形成微血管血栓或是诱发高血黏滞综合征,导致病情发展或是恶化,甚至影响预后。本次研究中,观察1组术前及术后的血小板水平均高于观察2组、观察3组和对照组,且差异显著,观察2组和3组对比差异不明显,说明观察1组患者,急性期会显著增加血小板活性,特别会提升血小板功能活跃度,导致消耗增加,提升MPV和PLCR水平,同时也会增加血小板体积差异程度,因此PDW指标也会变大[10]。由于过度消化大量血小板,会增加刺激骨髓代偿性新生血小板能力,致使血小板总数明显提升,新生的血小板在PF3黏附性和聚集能力上表现优异,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和出血机制,会形成微血管血栓或是高血黏滞综合征,造成疾病进一步发展及恶化,甚至会影响预后情况,鉴于此,需要加强指标监测,准确了解患者疾病状态,提升治疗有效性。研究结果显示,入院时及手术后24小时及72小时,观察1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水平均高于观察组2、3组及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2组D-二聚体水平高于观察3组和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其他各项指标组间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四肢多发性骨折、肢体单处开放性骨折发生后,患者各个阶段血液均表现为高凝状态,或是可以评价为血栓前状态,主要影响原因为四肢肌组织中富含促凝血酶原激活酶,骨折的发生,会导致为肌肉和骨骼供应血管的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受凝血机制影响导致激活,诱发纤溶亢进所致。且急性骨折患者血小板活性明显增加,会促进形成微血管血栓,会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需要予以足够关注。

综上所述,急性骨折发生后,通过监测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血小板指标,能够评估血栓及肺栓塞发生风险,并判断预后情况,临床价值显著值得重视。

猜你喜欢

二聚体组间血小板
A case of conjunctiv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with spheroidal degeneration: a clinicopathological study
观察分析妊娠期高血压患者D-二聚体及凝血指标的临床检验价值
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解读
慢速训练法助力体弱人群
血小板减少的原因
血小板偏高对身体的危害是什么
优化课堂展示操作 促进有效生成
要背沟,不要“虎背熊腰”
血小板减少会有“小红点”吗
房颤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