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意的艺术 诗意的人生

2022-10-16□林

民主 2022年9期
关键词:高云邮票美术

□林 阳

人物名片

高云,1982年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一级美术师、编审,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曾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江苏画刊》主编,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兼),江苏省文联副主席,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巡视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现为中国画学会副会长,民进中央开明画院副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研究员,中国美协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术委员会委员,南京大学兼职教授。曾获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银奖、铜奖、特别荣誉奖,全国邮票设计评奖最高奖,全国连环画评奖金奖,江苏省文联首届德艺双馨艺术家。

笔者与高云相识,大约是1990年前后,笔者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社连环画册编辑室,策划了一套彩色连环画《西游记》,约稿胡博综和高云。许多优秀的作者不好约,约了也常常不能按时交稿。但高云有责任心,总能保质保量,准时交稿。这一点给笔者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随着时间的拉长,笔者对高云的印象也在不断改变,当然,也有不变的……

1956年,高云出生于江苏南京的一个教师家庭。家里艺术氛围很浓,高云父亲对艺术有很高的鉴赏力,喜爱收藏,曾收藏有赵佐、袁江、袁耀、齐白石、黄宾虹等大家的作品。高云的父亲性格开朗,艺术是其生活中的一部分,往来多是文人墨客,有人借名家字画回去临摹,他父亲也毫不吝啬。曾有一位画家借了四尺整纸的黄宾虹作品回去临摹,却久久没还回来,后来一问,原来是因病筹钱给卖掉了,他父亲竟一笑了之。这些事给了高云很深的印象。

为了给高云最好的教育,母亲为他订了少儿杂志和报纸。高云回忆,那时最幸福的事就是每天放学回到家里,能够坐在沙发上,听着矿石耳机,看杂志。

家庭的熏陶,使少年的高云对画画有天然的领悟。小学,他就是学校黑板报的“小画家”;中学时,高云全面发展,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

初中毕业,高云16岁,他到江苏苏北插队。看书、看画、看杂志的学习时光,被收割、翻地、打河堤的知青生活所取代。

为了改变命运,高云开始习画。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一盏油灯照着静物,一盏油灯照着画板,按照苏联的《业余大学绘画教材》逐课自学。下地时,也总是带上速写本,劳动间隙时为大家画速写,画完了,还会让被画者看看像不像,如果像,就让他签上自己的名字。

也许天赋使然,很快,他的作品在县里展览中崭露头角,不久,他被县文化馆抽借去创作宣传画。

1974年,为满足老百姓过年贴年画的需要,江苏人民出版社恢复年画出版,决定在扬州举办一期江苏省美术创作学习班,高云所在的淮阴地区,获有两个名额,当时地区文教局专员推荐了高云。

这之前,高云还没有画过一幅严格意义上的完整的作品。但经过短短的25天学习,谁也没想到,高云的处女作《小小神枪手》获得满堂彩,而且被选中出版了。那年他18岁。

此后该类学习班一共办了4期,每年一次,高云曾和陈丹青、程大利等在学习班一起学习创作,并连续4年出版了4张年画,这在班上绝无仅有。于是,高云在江苏开始有了名气。

自《小小神枪手》出版后,高云更加坚定地踏上了艺术道路。有人问他:“你那么勤奋地画画,目标是什么?”高云回答:“我要在中国美术史上留下一笔。”这是高云发自内心的 “狂言”,也是他未来人生的目标。

1978年,高云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京艺术学院,学习中国画。在南京艺术学院授课的老师有王孟奇、陈德西、刘菊清、沈涛、陈大羽等,刘海粟也经常到课堂给学生作示范画。

高云顶着少年成名的压力进入学校学习,他深知,这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必须放下以往的成绩,从头开始,老老实实,学到真本事。

当年的77级、78级学生都是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天之骄子”,因而更加懂得珍惜机会,更加懂得学习的取舍。高云正是这样的代表。那几年,高云抓紧时间画画,与画画无关的事,能推则推。

高云在大学坚持边学习边创作。大一,素描作品在《南艺学报》配文发表;大二,国画作品《午憩图》《品牛图》入选第二届江苏省青年画展;大三,连环画《灯花》出版并获得了江苏省连环画评奖的一等奖;大四,毕业作国画长卷《植树节》参展并留校。

1983年,高云毕业后的第二年,创作连环画《罗伦赶考》,被国家级刊物《连环画报》配文重点刊发。这既是高云的出道之作,又是巅峰之作。高云在大家如云的连环画界脱颖而出,以地道的中国画线描和绝美、诗意的表达征服了连环画界,同时征服了美术界。

1984年,《罗伦赶考》获得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接着,又获得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创作评奖绘画一等奖(荣誉奖)。

连环画《罗伦赶考》与其他优秀的连环画一起评奖,并不占任何优势。首先题材不占优势,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同时获一等奖的《人到中年》《月牙儿》等,都是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而《罗伦赶考》是古典题材;第二,《罗伦赶考》是短篇连环画,只有13幅,当然不如长篇连环画厚重。连环画《罗伦赶考》之所以能评上一等奖,完全是画功的体现。

高云在创作《罗伦赶考》时,规避了流行的拙重的陈老莲式的画风,而是借用任伯年的清丽活泼。在衣纹处理及格调上的把握,都融入了中国画传统线描的语言,将钉头鼠尾描和铁线描融合使用,线条唯美而又坚实,风格飘逸,形式清新,起承转合如行云流水,十分流畅。被誉为“二十世纪白描连环画的扛鼎之作”。

第一幅,文字简单:“明朝年间,书生罗伦,携仆人进京赴试。”图中:远景,鳞比栉次的房屋;前景,罗伦扬鞭前指,仆人挑担飞奔,意为前面快到了。

第二幅,文字:“他们路经山东时,仆人拣到一只金镯,便悄悄地揣入怀中。”虽然对仆人拣金镯有所表现,但画家重在表现罗伦。路上鲜花、风吹起的柳丝,打开折扇作扑蝶状的秀才,无不表现罗伦青春得意,赴试满满的信心。

第七幅,主仆两人快马赶路。右上角一弯月亮,表现日夜兼程。远处沉睡的村庄,近处空旷无人的石板桥,表现的是静,读者仿佛可以听到马蹄声声。

高云在《罗伦赶考》中,汲取了经典戏剧的程式化语言。如第三幅的床板架、第六幅的马厩、第八幅的屏风、第十一幅的围墙等等,都如舞台上的布景,高度概括地表达。

最终,《罗伦赶考》被收入《中国美术七千年图鉴》。

白居易的《长恨歌》是中国诗词的代表作,同一个题材有洪昇写的传奇《长生殿》,许多画家喜爱这个题材,大约有十余位画家以连环画形式创作这个题材。

继《罗伦赶考》之后,高云创作的连环画《长生殿》在全国第三届连环画创作评奖中获绘画二等奖(创作类)。此后又于1989年再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铜奖,被编入大学美术教材。

高云创作《长生殿》,力求符合史实,从建筑、服饰、道具、鞍马等,一个细节也不放过,到处去收集素材取证。《长生殿》发生在唐朝,遗存极少,于是高云“闻唐而动”,哪里有唐朝遗存就往哪里跑,全国都快让他跑遍了。这部90幅的连环画,前后用了近三年时间。

那时,很多博物馆不准拍照片,他就带上干粮,用速写本一笔一画地描摹文物,一画就画到闭馆,然后第二天再去。高云笔下的连环画《长生殿》,无论是巍峨壮观的宫殿,还是内宫的帏饰、几案、屏风,都有案可稽。人物配饰、歌舞翩翩、肥马轻裘、刀光剑影,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如今,《长生殿》已成为影视剧的参考图谱。

高云不断地在古典题材上深耕细作,创作了一系列白描式的古典题材连环画《霍小玉》《牡丹亭》《窦娥冤》等。

连环画《长生殿》的创作,引出了高云与何家英《魂系马嵬》的合作,成就了美术界的一个美谈。

原本,高云与何家英虽相互倾慕,但并不相熟。那年,何家英到南京开会,打电话约高云,二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于是相约共同创作一件作品,这就是后来颇具影响力的《魂系马嵬》。高云负责选题,他刚刚画完长篇连环画《长生殿》,积累了大量的唐朝素材,加之“马嵬坡兵变”很有戏剧性,于是高云就此题材起了小稿,做了色稿,取名《魂系马嵬》。

当工作准备好后,高云赴天津美术学院开启了与何家英的合作。何家英说:“之所以选择与高云合作,是因为高云先生的古代连环画画得太好了,特别是大场面表现得极有气势,其风格我也非常喜欢。我想如果能把他的气势和我的女性哀婉风格结合起来形成刚柔对比,一定会很有表现力。”而高云回忆说:“很高兴能与工笔画顶尖高手何家英合作。这件作品的放大铅笔稿是以我为主力来完成,家英对细节,比如其中部分人物的眼睛、面部表情等进行了深入刻画。勾线是我们两人共同完成的,最后染色、呈现、做效果全部是何家英先生一个人的功劳,他非常厉害,因为那是很费时间、很要功力的。”这幅工笔重彩《魂系马嵬》,是以传统的白描笔法加上精准的素描造型,辅以唐代绢画与壁画的色调与质感,在渲染雍容华丽的大唐气象的同时,生动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魂系马嵬》讲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马嵬驿兵变”。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安史叛军攻破潼关,唐玄宗与杨国忠、杨贵妃等仓皇出逃,途经马嵬驿,六军不前,一致要求诛杀杨国忠,赐死杨贵妃。玄宗无奈,只好令人缢死杨贵妃。

此作以上重下轻的险构图布局,画面中,数十位红衣官兵,如泰山压顶般持刀相向,要求处死杨贵妃,唐明皇无奈,不敢直视。杨玉环则被挤压在画面左下角,跪坐于地,一袭薄如蝉翼的白色纱裙,与大面积厚重的红色形成强烈对比,显现出生命最后一刻的哀婉动人。

1989年,中国画《魂系马嵬》在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上获得银奖,同时,高云的连环画《长生殿》、插图《霍小玉》还获得了两个铜奖,此外又额外获得了一项新人奖。

高云在一届全国美展拿到四个奖项,这是一个至今仍无法逾越的获奖纪录。

高云不仅在年画、连环画、中国画上取得了成就,他还在邮票设计上显露了才华。

邮票被誉为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可见创作要求之高。的确如此,邮票设计者最后的比拼,不是简单的方寸之间的绘画,而是全方位的考验,须在历史、文学、造型、设计、线条、色彩等各方面都不能有短板。

20世纪80年代,邮票设计一直采取邮电部邮票设计局内部轮流设计,质量被外界质疑。时任邮电部邮票总设计师的邵柏林做了改革,引进了社会竞争机制。每张邮票,邮票设计局出一套设计方案,在社会征集两套以上方案,最后专家组审定。这项改革不仅提高了邮票的设计艺术质量,提高了社会关注,也为局外人才提供了竞争机会。画坛新秀高云引起邵柏林的注意,他邀请高云设计邮票。

高云设计的第一套邮票是《时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共3枚。

邮票设计的评审过程格外严格,共有三批专家参与审查。第一批是艺术家,主要评价“画得好不好”;第二批是邮票涉及专业领域的专家,主要评价“画得对不对”;第三批是集邮专家,主要评价“大众喜不喜欢”。

三轮专家论证过后,高云凭借对选题独特的理解与设计在众多画家中脱颖而出。

最终在邵柏林指导下,邮票《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诞生四百周年》创作成功,一举获得了全国最佳邮票设计奖。

时隔16年,2003年,高云设计的第二套邮票《梁山伯与祝英台》面世,共5枚,分别为“草桥结拜”“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伤别”“化蝶双飞”。其小本票获第十届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最佳创新奖。

说到为什么间隔这么久才创作第二套,高云解释说是被邮迷的热情“烫”到了,光邮寄来要求签名的回信就多达上万封,还有慕名找上门的,太费时间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之后,高云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一发不可收。

2007年,高云设计的《京剧生角》特种邮票面世,再次获得好评。这是在继承《京剧旦角》《京剧丑角》两套邮票之后的一套邮票,既要与前者有共性,又要有自己的特点,高云很好地把握尺度,成功创作了这套邮票。

2011年3月,高云设计的第四套邮票《儒林外史》在全国发行。这一套六枚的邮票,包括《王冕画荷》《范进中举》《两根灯草》《马二先生游西湖》《杜少卿夫妇游山》和《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高云说,“《儒林外史》的作者吴敬梓长期生活在江苏,描写的场景大都在南京一带,这让我有认同感和亲近感。当我来到书中提到的那些地方,那些沿用数百年的地名,我仿佛看到书中的人物复活了,清晰地出现在我的身边,来来往往,除了服饰的不同,其他并无二致”。

2012年8月31日,中国邮政发行了高云创作设计的《宋词》特种邮票一套六枚。这套邮票再次获得了全国最佳邮票设计奖。

之后的几年,高云接二连三地创作了《中国古代文学家(三)》四枚、《中国古代文学家(四)》六枚。以及创作设计了《张骞》邮票两枚和小型张一枚、特种邮票《诗经》六枚,还有为抗疫创作设计了《华佗》邮票两枚和小型张一枚。

可以看出来,高云创作设计的这些邮票有个共同特点,就是大都是历史题材,画面以古代人物为主。他说:“说来也怪,很多时候,一个人的擅长或偏好,往往是在没有选择权的时候被固化的。我画邮票也是这样,从邵伯林先生约我画第一套古典题材邮票开始,我之后的邮票设计与创作,就清一色的都在跟古人打交道了。”

在发行的《唐诗》《宋词》《元曲》《诗经》四套邮票中,高云设计了两套。在发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家》四套邮票中,高云同样设计了两套。

高云设计的邮票,既各有特色,又一脉相承。

高云说:“我们既注重保持邮票色彩鲜明的通俗特性,又追求每一枚邮票调子的协调性,同时还注重一枚邮票与另一枚邮票的对比性,以及六枚邮票之间的整体关系,因此全套邮票显得比较统一和协调。其实我对每一套邮票都有某种希望,这种希望其实也是一种压力……”

至今,高云一共应邀创作设计了10套邮票,其中两度获得全国邮票设计最佳奖,四次获得国际政府间邮票印制者大会奖项。高云是当今画家中设计邮票最多的人之一,也是邮票设计部门特聘为三位特约邮票设计师之一(另两位是黄永玉和范曾),堪称中国邮政史上的奇迹。

高云除了艺术创作之外,他与笔者一样,还是一位出版人。

他从南京艺术学院毕业后,就分配到江苏美术出版社工作。当时,江苏美术出版社在美术界的地位很高,一方面掌握美术界的最新研究信息,一方面与社会基层相联系,最大限度地传播美学思想。

高云在出版社工作了23年。他从普通编辑做起,1992年,他担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助理,此后担任副社长、社长、社长兼总编辑。

当年,江苏美术出版社推出一系列在全国有影响的图书,如《老房子》系列、《老城市》系列、《敦煌》系列等,这些图书为江苏美术出版社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使其在全国美术出版界脱颖而出。

高云在出版社工作中,从容淡定,追求完美。他说:“一个艺术家有灵动浪漫的一面,也有严谨严肃的一面,这正是我对生活状态的追求。绘画上,院体画严谨,文人画率性,我追求的是院体画和文人画的结合。工作中,我讲究秩序和程序,但同时追求秩序和程序产生的美感。总之,我力求对立统一中的平衡,不偏激。”做出版社编辑、编辑室主任,需要思维敏锐,工作需要注意细节,这和高云同期的绘画相一致。高云接任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后,继往开来,对出版社进行改革,尤其在识人用人上,收到良好效果,在他一手培养的人才中,竟走出了三个“一把手”:江苏教育出版社社长、江苏文艺出版社社长、江苏美术出版社社长,创造了江苏出版界的奇迹。

他回忆起那段时光,觉得“干出版也很有意思。确实,它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论去管理、设计,打造一个产品,甚至是品牌来。这些年我也觉得挺愉快”。

2004年底,高云担任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分管全省艺术创作和文化外事。

高云首先对江苏美术发展的现状做了翔实的调研,写出万字调研报告《抓住历史机遇,复兴江苏美术》,为江苏美术发展量身定制发展规划。他提出的5个品牌性项目被列入江苏省文化发展规划。

2006年高云兼任江苏省美术馆馆长,他主持并完成江苏省美术馆新馆落成,策划举办了一系列如“中国百家金陵画展”“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傅抱石中国画作品双年展”“江苏优秀美术家年展”“第五届亚洲美术馆馆长论坛”“中美文化论坛”等有影响力的大型展览、活动。

由于没有了出版社工作的交集,笔者与高云接触渐渐少了。直到2011年以后,我们再次谋面,是在民进中央会议上,或在中国美协理事会上,或在民进中央开明画院院长会上。有几次相约小聚,他的酒量虽大,但不贪杯,那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令人深刻。开会时,他的发言套话少,直入主题,既有客观评价,也有明确的意见和建议,尽显他的职业风格和特点。私下对艺术或艺术家的评判时,他常常以不容置疑的语气表达自己的观点,然而细细品来,都有相当坚实的根据。

高云是一位优秀的画家,其冷静的理性思维与一般画家不同。他似乎在任何位置都可以游刃有余,做得尽善尽美,让人放心。做编辑,如是;做出版社社长,如是;做文化厅厅长,如是;做民进中央委员、做全国政协委员等等,如是。无把握的事,或是超出他的付出能力的事,他选择谢绝。

身份的不同转换,并不影响高云对艺术的追求,谈到感受,高云说:“岗位虽然不同,但目的相同,就是让艺术更好地服务于公众。回头看,不同的岗位历练也有好处,我感觉自己的视野由窄变宽、由近变远了,想问题时由‘小我’ 转为‘大我’了,创作时不仅考虑‘入戏’也开始考虑‘出戏’了…… 画如其人,我想这些变化也会不知不觉体现在作品上的。”

新世纪初,高云将重心重新拨回到了艺术。

他一连担任了四届全国美展评委、三届中国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评委,五届全国画院展评委,还有全军美展、全国体育美展评委,以及全国重点美术馆评估组专家、国家重大主题美术创作指导组专家……

创作亦如井喷,为纪念新四军建军70周年创作了《还记得我们吗?》获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提名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为国家“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创作《永乐修典》,被国家博物馆收藏;为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创作《都市行者之越野车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此外,还为中南海创作大型山水作品《日出延安》,为“上海世界会客厅”创作巨幅山水作品《江山如画》,为江苏大剧院创作巨幅山水作品《江山如此多娇》,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创作大型山水作品《锦绣江苏》……还创作了《江南好》《都市行者系列》《走近新疆系列》《梦·系列》《对话安格尔系列》《宋·高士系列》《芭蕾系列》等等。

2019年7月,高云首次个展“云自在——高云作品展”在德基美术馆开幕;11月,“天高云淡——高云作品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12月,“江苏优秀美术家高云作品展”在江苏省美术馆开幕。几次开幕式上,嘉宾济济一堂,好评如潮。这几次个展,高云以四十年不同阶段的创作,以全新的面貌,告诉人们,这些年来,他的思考、他的创作。

连环画、邮票、中国画,人们熟悉的作品首次集中展示,引起人们的回忆和喝彩。另外,还有一些大家不熟悉的新作品、大作品纷纷亮相。

展览中,系列作品《对话安格尔》,新颖而独特,他选择“安格尔”,以工笔重彩形式全新演绎西方新古典主义作品,业内专家高度肯定,并引发了观众的热议。他说:“我觉得安格尔当时所处的艺术环境和我们现在差不多,他的审美主张也与我很一致。其艺术表现又吸收了很多东方艺术的风格,很重视线条,有着一种特别的神韵。因此我就试着与他进行一种精神层面的交流,把他的油画转换成中国的工笔重彩……我想通过尝试,以中国画独特的语言,诠释西方经典艺术的本质。”可以预见《对话安格尔系列》将是高云作品由古至今、由中至外转折的里程碑,具有很强的标志意义。

高云的新作中,有工、有写、有兼工带写,有人物、有山水、有女性、有高士,有古人、有今人,涉及面极广。他以变应变,不同题材变换不同的表现语言和风格。这一点,与任伯年、张大千、傅抱石等相同。

文人高士是高云喜爱的题材,笔者以为,这是他向往的生活。高云笔下的古琴、如意、手卷、太湖石、松、竹等,都浸入了自己的情感。借物寓情,表达胸中丘壑。高云心中的画家也许如他所说:“中国书画家中,大多是达官贵人或文人雅士,与他们关联的词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窗明几净,沐浴焚香。”

不论何种角色,高云都做得从容淡定,风声水起。这些都源于他的勤奋、他的自律、他的阅历、他的才华。诗意的艺术,也许是他终极一生的表达;诗意的人生,也许是他终极一生的追求。

阅尽人间春色的高云,未来还能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呢?拭目以待。

猜你喜欢

高云邮票美术
独一无二的邮票
走进新疆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人生之秋也当天高云阔
邮票上的“三月三”
找寻通往童年的那张“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