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汉代青铜灯具价值
——以西汉长信宫灯与西汉羽纹铜凤灯为例

2022-10-15尚元博

关键词:长信宫灯灯罩

□尚元博

汉代是我国古代照明设施发展的重要时期, 出现了大量造型精美、风格独特的青铜灯具制品。这些青铜灯具无论是造型艺术、工艺制作,还是实际功能、普及程度都远超过了前期。

针对汉代灯具的相关问题,前人多有研究。 复旦大学麻赛萍在《汉代灯具研究》中,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国内目前出土的汉代灯具(不限于青铜灯具)进行比较系统的分期、分区研究[1]。定州市博物馆刘敏《浅论汉代青铜灯具的设计特征》[2]、 南京艺术学院于亮《器以载道,天人合一——汉代青铜灯的造物美学与环保意识》[3]等文章,则是从设计艺术学的角度,对知名的汉代青铜灯具进行了一些分析。这些文章大多站在传统考古类型学或艺术学中的设计学角度进行分析,角度比较单一。笔者拟以居于北方内陆、出土于河北满城的西汉长信宫灯与位于南方边陲、出土于广西合浦的西汉羽纹铜凤灯为研究对象,结合传统的考古类型学与设计艺术学,从地域文化视角对这两件青铜灯具进行分析比对,发掘其背后蕴藏的文化内涵,以期为进一步开发其价值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为我们当今社会服务。

一、西汉长信宫灯与西汉羽纹铜凤灯价值分析

(一)概述

西汉长信宫灯,1 件。 通高48 厘米,重15.85千克,1968 年出土于河北省满城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满城区)窦绾(中山靖王刘胜之妻)墓[4],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因灯座底部铭文“长信尚浴”而得名“长信宫灯”。 (图1)

图1 西汉长信宫灯

西汉羽纹铜凤灯,2 件。 形制相似,均通高33厘米、长42 厘米、宽15 厘米。 1971 年出土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望牛岭1 号西汉墓[5],现藏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 (图2)

图2 西汉羽纹铜凤灯

(二)历史价值分析

1.西汉长信宫灯。 铭文是古人留给今人的第一手资料,可以印证和补充史料。 宫灯上有9 处铭文,共计65 个字,记载了灯的重量、容量、所有者等内容,这让长信宫灯具有一定的史学研究价值。

铭文内容出现3 个相关人物(或机构):“阳信家”“今内者卧”“长信尚浴”。 这3 个人物中,谁为铸造者,谁为所有者,学术界颇有争议。 目前观点主要可分为:其一,“阳信家”是该灯最初的主人,即此灯最初属于阳信夷侯刘揭,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 年),刘揭因罪国除之后,此灯被朝廷没收,归皇太后居所长信宫使用。 前元七年(公元前150年), 皇太后窦氏将此物赐予本族裔亲窦绾[6]。其二,“阳信家”意指窦太后之孙女、武帝之姐阳信长公主家,此灯为窦太后于景帝前元七年(公元前150 年)命其宫官“长信尚浴”和“内者卧”制造并赠予其孙女阳信长公主。其后,阳信长公主将此灯转赠或赙赠予其弟媳中山靖王刘胜之妻窦绾[7]。

长信宫灯虽几易其主, 但曾位于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目睹了纷乱的皇权争夺。通过对其考证,可以对当时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更为直接的了解。

2.西汉羽纹铜凤灯。羽纹铜凤灯的出土地——广西合浦,凭借得天独厚的南流江水路,成为很多东南亚国家向西汉运输进贡货物的必经之地,是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地中海国家远洋交往贸易的水路交通线——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之一, 也是汉代岭南地区政治、 经济和文化中心之一。近年考古发掘和调查表明,合浦附近云集了万座汉墓。 已发掘出土的文物材质包括铜、铁、陶、漆、玉、琉璃等。 众多的墓葬及丰厚的出土物均反映出这一带当时有着繁荣的经济及庞大的人口数量。合浦望牛岭1 号西汉墓中,与羽纹铜凤灯一起出土的还有一批精美的随葬器物, 这些器物与羽纹铜凤灯共同见证了汉朝时岭南地区与中原王朝密不可分的文化联系, 同时对于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三)艺术价值分析

1.西汉长信宫灯。 长信宫灯造型为一跪坐持灯的宫女。宫女头上梳髻、戴头巾,身穿广袖长衫,动作自然优美,面目端庄清秀,头略向前倾斜,目光专注,神情疲惫而小心翼翼,表现出一个下层年轻宫女所特有的拘谨神态。 长信宫灯的造型一改往日青铜器神秘厚重之特点,变得轻巧华丽、优雅动人,实为中国汉代青铜艺术珍品。

2.西汉羽纹铜凤灯。 羽纹铜凤灯造型来源于生活中的鸟类形象。 凤首回望,凤尾舒展、下垂及地,与站立的双足保持器身平衡。整个造型呈三角形结构, 再加上流畅动感的线条, 通体细刻的羽纹,让整件艺术品显得稳定而不失灵活。 此外,从凤鸟身上纹饰可以看出, 岭南地区当时的錾刻花纹工艺已经非常发达。 (图3)

图3 西汉羽纹铜凤灯上纹饰

(四)科学价值分析

1.西汉长信宫灯。 其一,长信宫灯以动物油脂为燃料,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烟。为了保持室内清洁,防止烟雾污染,持灯宫女的右臂自然抬起,垂下的袖管与中空的身体相通,形成烟道,烟雾顺袖筒进入,冷却后降入体腔内存储的清水之中。这一设计不仅起到环保的作用,还加强了空气对流,使燃料燃烧充分,增大发光强度。 西方直到15 世纪才由达·芬奇完成类似设计, 比长信宫灯晚了1600 年以上。 其二,长信宫灯灯罩由两块弧形板组成,上下缘分别嵌入灯罩、灯盘的凹槽,左右推动时,可调节光口的大小,改变灯光亮度和照射的方向。这一设计直到今天还在专业灯具中使用。此外,这一设计还具有挡风的作用,防止火灾,为当时人们夜间劳作做好安全保障。其三,长信宫灯的头部、身躯、右臂、灯座、灯盘、灯罩等6 部分均分铸而成,每部分都可拆卸,以便于内部清洁。 从其各部分的尺寸和结构上的合理性不难看出, 此时青铜灯具设计、 铸造水平已达到一定的高度。 其四,长信宫灯整体采用失蜡法铸造,表层采用火镀金技术,虽然历经2000 多年,灯身外表留下斑斑锈迹,但仍体现出汉代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对我国冶金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2.西汉羽纹铜凤灯。 其一,与长信宫灯相同,羽纹铜凤灯亦是以动物油脂为燃料。 灯盏燃烧时所产生的烟, 经过鸟嘴所衔喇叭形灯罩进入中空的脖颈,然后进入鸟的腹部,最后溶解于水。 其灯盏正上方,是凤鸟所衔的喇叭形灯罩,灯罩与颈部及腹腔相通形成烟道。当油脂点燃时,产生的油烟经灯罩先入颈管,再落于腹腔内的水中,从而起到冷却和净化烟尘的作用。其二,羽纹铜凤灯采用分铸法铸造,灯盏、灯罩以及颈部、身躯分段铸造,这种设计容易组装。 此外,颈部为两套管衔接,可以拆开,结合鸟背灯盏处的圆形开口,可方便加水和清理烟垢。

二、西汉长信宫灯与西汉羽纹铜凤灯的对比分析

1.二者的相同点。 第一,二者都属于青铜釭灯,即带有空管状的青铜灯具,釭灯点燃后产生的烟气通过灯盖进入排烟管,导入灯座内,与清水接触后被过滤,既防止烟气弥漫,又加强空气对流,使燃料燃烧更为充分。 这一设计体现了时人防止空气污染、提高能源效率的环保意识。 第二,二者均采用青铜器分铸法铸造,铸造者根据设计要求,准确铸造出各段构件,组装成质量优良、造型生动、风格各异的长信宫灯与羽纹铜凤灯,体现了我国汉代先进的冶金工艺。

2.二者的不同点。第一,长信宫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个人物釭灯,而羽纹铜凤灯为动物釭灯。 第二,虽然二者的铸造都采用构件分开铸造,然后再组装成一个整体,但长信宫灯的构件铸造采用的是失蜡法,羽纹铜凤灯构件铸造采用的是早期经典的块范铸造法。 第三,长信宫灯通体镏金,灿烂而华丽,在体现出汉代镏金工艺的高超水平的同时,尽显宫廷气派;羽纹铜凤灯较之略为朴素,仅以当时在岭南地区流行的錾刻工艺通体錾刻花纹作为装饰,这可能是身份差异在器物上的生动体现。 第四,在设计功用上,羽纹铜凤灯并没有长信宫灯那样可以改变灯光方向的“遮光器”设施。 第五,铭文承载着历史,长信宫灯上刻有多处铭文,而在羽纹铜凤灯身上没有发现任何铭文。

三、结语

从以上的分析来看, 西汉长信宫灯与西汉羽纹铜凤灯的特点各有千秋,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地域文化,俨然各自成为一方文化之符号。 在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发展带动了传统文化复兴,基于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文化产业蒸蒸日上。 如今,西汉长信宫灯已被开发成各种各样的文创产品,开始真正地进入中国人的现代生活之中。 同样,广西文博界也非常重视西汉羽纹铜凤灯的保护与开发。 2018 年,以西汉羽纹铜凤灯为原型设计的东盟博览会吉祥物,在每个与会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也以西汉羽纹铜凤灯为原型,设计出博物馆馆徽以及诸如羽纹凤灯金挂坠、钥匙牌、杯垫、丝巾等受人欢迎的文创产品。 笔者认为,诸如汉代青铜灯具之类的可移动文物, 结合合理的创新思维,完全可以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创产品。 例如,可以借助西汉长信宫灯、西汉羽纹铜凤灯可拆卸的原理,开发相关的3D 拼图等。

西汉长信宫灯与西汉羽纹铜凤灯,带给人们两种不同的文化感受,各自在其所代表的地域内起着文化标识性的作用,同时又具备许多相同之处,这也证明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征。 这更加要求我们后人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意识,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地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长信宫灯灯罩
孤独的夜晚
长信宫灯
一盏灯的绚烂
长信宫灯:光影婆娑中的汉代智慧
自给自足,灯罩里的植物园
穹顶吊灯
倾斜的灯罩
纸制宫灯高高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