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黑木耳菌渣栽培花脸香蘑的效果研究
2022-10-15盛春鸽王延锋潘春磊王金贺
盛春鸽 王延锋 史 磊 潘春磊 王金贺 张 鹏 赵 静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花脸香蘑(Lepista sordida)又称丁香蘑、花脸蘑、紫花脸等,隶属担子菌门、伞菌纲、伞菌目、口蘑科(Tricholomataceae)、香蘑属(Lepista)[1],自然分布于东北、西北、华中、内蒙古等地区[2,3]。花脸香蘑子实体呈紫罗兰色,半球形,后期渐平展,具不明显的条纹,湿时呈水渍状,菌肉较薄[4]。花脸香蘑营养丰富,子实体中富含硒、锗、铁、锌、钙等微量元素[5]及蛋白质[6],其液体发酵液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7,8]。
木耳是黑龙江省支柱产业,产量居全国首位[9]。木耳菌渣资源丰富,仅牡丹江市每年菌渣量就超过30亿袋[10]。黑木耳菌渣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半纤维素[11],粗蛋白和粗纤维含量丰富[12],若未得到有效利用,会严重污染环境。
有关花脸香蘑的人工栽培,国内研究早于且多于国外[13]。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有花脸香蘑的栽培报道,其常见栽培方式有:熟料覆土[14]、生料床栽[15]、发酵料覆土[16]、大棚阳畦[17]、荫棚畦栽[18]等方式。栽培主料有稻草[19]、谷壳、笋壳、玉米秸秆和棉籽壳[20]等。国外的相关研究,笔者仅搜索到了一篇,泰国学者Thongbai等[21]以稻草发酵料栽培,指出其子实体出菇的最佳条件为温度25 ℃,空气相对湿度95%~97%,以沙土覆盖出菇。迄今未见以木耳菌渣为主料进行栽培的报道。
2019年,笔者以黑木耳菌渣为主料栽培花脸香蘑,取得成功。经过2年的试验示范,产量和质量均较稳定,兹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野生花脸香蘑菌株ZD3,笔者2018年采自三道关自然保护区;PDA(马铃薯琼脂)培养基;麦粒、石膏、石灰等原料为市售产品;黑木耳菌渣、玉米秸秆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牡丹江分院提供。
1.2 试验方法
(1)一级菌种的制备。采集到的花脸香蘑子实体,经组织分离后获得母种,再转PDA试管扩繁获得一级种,置于25 ℃下培养,7~10天长满试管,保留备用。
(2)二级菌种的制备。采用麦粒培养基,配方为麦粒99%、石膏1%,含水量65%,pH自然。麦粒提前24 h浸泡,浸泡好后捞出,用清水冲洗,煮至无白芯但不破粒为止,捞起,沥干表面水分,加入1%石膏,搅拌均匀,装袋,121 ℃高压灭菌2 h,出锅后冷却至30 ℃接种,接种后置于25 ℃恒温环境避光培养,菌丝长满后备用。
(3)培养料的制备。试验设两种花脸香蘑培养料配方,一种为黑木耳菌渣配方:黑木耳菌渣98%,石灰1%,石膏1%;另一种为玉米秸配方(对照)[20]:玉米秸秆73%,牛粪25%,石膏1%,石灰1%。发酵料制备依照张鹏等[22]的方法,选择污染少的黑木耳菌渣,剥去菌袋,粉碎过筛后置于阳光充足的开阔地晒干,备用。按试验配方将黑木耳菌渣与其他辅料混合均匀,建堆发酵,记录料温变化,当温度达到55 ℃以上时保持24 h以上,至白色放线菌出现,开始翻堆,补充水分。整个发酵期翻堆2~3次,散堆降温后进行铺料接种。对照组,玉米秸秆采用秋季大田内打包机打捆的秸秆,捆散开后按配方比例将原料混匀,以同样方法建堆发酵。
(4)铺料播种。6月初播种,采用荫棚床栽的栽培方式。试验共设2个栽培小区,每个小区设置1种配方,每个栽培小区面积15 m2。小区投料量200 kg(干重),接种量约为投料量的10%(干重),畦床高20 cm,宽90 cm,预留作业道宽40 cm,铺料前床底先均匀撒一层石灰,再铺料15 cm,采用3层料2层菌种的方式在料面上播种。播种采用撒播形式:双手洗净消毒,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将充分揉散的麦粒菌种置于经消毒容器内,再均匀扬撒在培养料上。播一层麦粒菌种后,覆盖一层厚1~2 cm的培养料,然后再播撒一层菌种并覆一层培养料。上层的培养料要压实,整理成龟背状,并在培养料面上打孔,孔行距10 cm、间距6 cm,孔径约4 cm。
发菌期控制料温22~28 ℃。料温过高时,要掀开草帘降温通风。根据料面干湿情况喷水,晴天每天早晚微喷水2~3次,每次喷10 min左右,使土层保持充分湿润;阴雨天不喷水。管理期间查看菌丝长速和长势,记录发菌时间。
(5)覆土。接种后20天左右,当菌丝开始吃料并长满床面约80%时,开始覆土。覆土时优选土质肥沃透气性好的田园土。覆土厚1~2 cm,喷水使覆土层保持湿润状态,记录菌丝长满土层的时间。
(6)栽培管理。覆土后15~25天,花脸香蘑菌丝长满土层,表面开始扭结,形成紫色的原基,现蕾以后,喷水方式调整为少量多次喷,每天喷5~6次,且这时候的水雾要细腻轻柔,最好选用喷雾器或者加湿器进行,以免幼蕾受伤死亡。始终保持土层湿润,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70%~80%,记录现蕾的时间。
(7)采收。现蕾后5~7天采收,采收时握住菌柄,轻轻旋转。采收后,将地面裸露的菌丝再次用土盖好,采收下来的子实体用削刀轻轻去除带泥的根部后,竖直摆放,以免泥沙粘到菌盖难以清洗。
(8)产量调查方法。在每个栽培小区随机取3个1 m2的样方,以单位面积样方内第一潮鲜菇的产量计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基质配方的菌丝生长发育情况
以菌丝长满料面时间(从接种到菌丝长满料面80%左右的时间)、现蕾时间(从覆土到菌丝长满土层并扭结长出原基的时间)为考察指标,跟踪记录。结果为花脸香蘑菌丝在黑木耳菌渣基质上长满料面时间为26天,比玉米秸基质配方的20天晚6天,现蕾时间为17天,较玉米秸基质晚1天。花脸香蘑菌丝在黑木耳菌渣基质上的发菌时间(从接种到出原基的时间)较对照长,推测可能与菌渣发酵料培养基的质地较密实、透气性欠佳有关。
2.2 不同基质配方的产量表现
从产量(表1)看,黑木耳菌渣基质栽培的花脸香蘑一潮菇平均产量达到4.24 kg/m2,生物学效率达31.8%,比玉米秸基质栽培的产量提高6.2%。
表1 不同基质配方栽培花脸香蘑的产量
从出菇形态和菇体颜色看,黑木耳菌渣基质的子实体更密集(图1),多丛生或簇生,菌柄较粗壮,菌盖较厚,颜色较浅、呈粉色。玉米秸基质上的子实体多单生,少数簇生或丛生,菌柄较细,菌肉较薄,菌盖较大,颜色较深,呈紫罗兰色。对部分样品晒干,测试含水量,取4次测试的均值,发现在相同环境条件下的鲜菇含水量,黑木耳菌渣组为85.5%,玉米秸组为89.6%。
图1 不同基质配方栽培的花脸香蘑子实体形态特征
3 结论与讨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与玉米秸配方相比,黑木耳菌渣配方基质在产量、干物质积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子实体颜色方面表现稍逊色,鲜销方面来讲,商品性状稍弱。但由于花脸香蘑产量较少,且子实体易碎不耐储运,一般都是以干品的形态在市场上流通,晒干后子实体呈现棕褐色或枯黄色,因此,子实体鲜品颜色的浅淡对花脸香蘑在市场上的出售和消费影响不大。有关不同栽培基质条件下子实体的营养成分差别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本试验所测产量为第一潮菇的产量,生产周期内实际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更高。严格来讲,花脸香蘑的出菇潮次并不是太明显,只能以大多数子实体的采摘时间来计算潮次,一般可出3潮菇,出菇期可持续一个多月。本研究表明,利用黑木耳菌渣为主要基质栽培花脸香蘑在技术和效益上切实可行,适合在黑木耳主产区进行推广应用。
花脸香蘑是小众珍稀食用菌之一,还未被大众所熟知和接受,尚未进行大规模的栽培和推广,市场占有率极小。其栽培管理方式都很粗放,缺乏一套成熟、系统的栽培模式和管控措施,菌种资源更有限,大都是研究者通过采集野生菌组织分离获得,品种选育和改良能力较弱。
实际生产中,因花脸香蘑子实体大小不一,在采摘过程中,采摘大的常会带下小的,对产量造成影响;且子实体根部携带泥沙,难以清洗,需要采摘时即时清理,费工费时。在今后的研究中,需借鉴具有成熟栽培模式的草腐菌如双孢蘑菇、草菇等的管理措施,优化其栽培技术,使其变得更细致、专业化。此外,新鲜花脸香蘑子实体易碎、不耐储运,货架期短,需要加强精深加工方面的研究。
总体看,花脸香蘑的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产业链尚待建立健全,种质资源、栽培、育种、病虫害防控以及精深加工等方面研究需进一步加强。
致谢 感谢刘姿彤和于海洋对本文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