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盾构法隧道施工下穿既有铁路沉降控制技术及监理措施

2022-10-15

广东土木与建筑 2022年9期
关键词:管片盾构注浆

任 锐

(广东建科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广州 510500)

0 引言

盾构法下穿建构筑物是城市轨道交通的一项重难点技术,存在安全隐患高、社会影响大、技术要求严的特点。本文站在监理的角度,基于已成功完成盾构下穿既有铁路的案例,围绕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问题展开论述,为今后盾构下穿建构筑物施工提供借鉴。

1 工程概况

盾构区间左线长1 517.709 m,右线长1 489.834 m,最大纵坡2.8%。采用中铁装备φ6 280 mm 土压平衡式盾构机掘进,开口率约35%,线路下穿的某既有铁路是广东与内地联系的第二条铁路通道,是我国发展对外贸易和旅游事业的运输捷径。该铁路为碎石道床,轨枕为混凝土枕木。盾构隧道埋深25.0~28.4 m,渉铁段地质主要为:〈7-1〉强风化粗砂岩,岩层强度1.0~3.4 MPa;〈7-3〉强风化泥质粉砂岩,岩层强度1.0~3.4 MPa;〈8-3〉中风化泥质粉砂岩,岩层强度5.4~15.7 MPa。区间线路第一次下穿铁路平面与铁路股道相交角度约27.3°,如图1⒜所示,阴影部位为铁路股道区域。第二次下穿角度约11°,如图1⒝所示。

2 工程重难点分析

2.1 盾构下穿跨铁路沉降控制

地铁盾构下穿铁路桥墩为摩擦桩。根据《铁路线路修理规则》(铁运[2016]146 号)及以往地铁盾构隧道下穿有砟铁路线路的经验,总结出铁路变形建议值(见表1)[1],盾构下穿施工引起的铁路路基表面沉降控制在8 m以内。地铁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主要有5 个方面:先行沉降、掘进过程中的沉降、盾尾沉降、盾尾空隙沉降以及后续沉降[2],因此,需要在盾构穿越前做到提前布设好监测点,穿越后应持续关注沉降变化,做好二次补浆。

表1 铁路变形建议值Tab.1 Suggested Value of Railway Deformation

2.2 盾构连续高效施工

盾构下穿铁路期间做到连续快速施工,避免不停机,提高穿越效率。一方面,提前策划土方外运工作,确保外运能力满足,做好盾构机械设备维修保养工作。对拼装机、双轨梁、盾尾油脂泵、同步注浆管等常规关键设备进行提前检修保养。另一方面,盾构在泥质粉砂岩中掘进预防结泥饼。及时添加适量的土体改良剂,调节设定好发泡参数,准备分散剂,在有结泥饼的征兆时,注入分散剂改良渣土;在进入试验段前进行开仓,对刀具进行检查。

3 监理工作控制要点

3.1 掘进参数管控

盾构掘进参数的设定至关重要,在盾构正式下穿铁路前监理应组织参建各方拟定掘进参数,以地表沉降为主要控制指标,以千斤顶推理力、刀盘转速和土压力等掘进参数为控制变量,实现掘进参数的优化[3]。并将掘进过程分成试验段、穿越段、保护段共3个阶段进行。

⑴试验段:应在影响区外进行复探、试机、模拟掘进。复探是确保地质与设计一致;试机是防止出现设备问题;模拟掘进是对理论掘进参数进行验证[4]。验证形成最终掘进指导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掘进指导参数Tab.2 Tunneling Guidance Parameters

⑵穿越段、保护段:在试验段掘进十分顺利的情况下,将试验段参数应用到穿越段以及保护段,在第一次成功穿越完成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为后续3 次穿越提供宝贵经验,并且每日根据不同的地层、地下水及监测等情况。

3.2 姿态调整

专业监理师收集每日盾构姿态报表及管片复测报表,及时记录并进行分析,当发现盾构机轴线有偏离现象立即发出相应纠偏的监理通知单。当盾构轴线已出现大偏离值时,应会同施工单位、设计单位、建设单位召开质量专题分析会。

按照《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46—2017》[5],成型隧道轴线平面及高程允许偏差为±50 mm。穿越段平面线性为曲线段,纵断面为28%的下坡,盾尾间隙单侧为35 mm为保证穿越铁路的安全及成型隧道质量,盾构水平姿态控制在(-20)~(-30)mm 以内;考虑到管片后期上浮等情况,垂直姿态控制在(-30)~(-40)mm 以内,以此严格要求盾构机掘进,有效减小盾构机对地层的扰动。同时每环姿态不宜变化过大,每环调整量在5 mm 以内。同时根据管片姿态测量的情况调整掘进方向。

3.3 渣土改良

为保证最好的渣土改良效果,监理要对泡沫剂的厂家、质量合格证、第三方检测报告进行严格把关,并通过参与验证泡沫发泡效果、发泡倍率、持泡时间,拟定参数。

3.4 出土量控制

严格控制出土量、保证不超挖,是控制沉降的重要措施,所以要认真计算复核每掘进一环的出土量。按照计算公式V=L×πd²/4=46.4 m³,根据前期掘进经验和查阅《建筑施工手册》[6],泥岩类取松散系数k=1.40~1.45(65~67 m³),每掘进1 环进尺的出土量控制在65 m³(5 箱土),掘进出土管控分为方量控制、重量控制、行程控制3个方面进行控制,相互佐证。

⑴方量:每掘进1 500 mm,〈7〉层小于60 m³,〈8〉层小于65 m³,〈9〉层小于67 m³。

⑵重量:每掘进1 500 mm,〈7〉层小于120 t,〈8〉层小于130 t,〈9〉层小于135 t。

⑶行程:每箱土(12 m³),〈7〉层大于300 mm,〈8〉层大于280 mm,〈9〉层大于270 mm。

现场监理人员卡控时取每一厢土的实际方量,随时对比出土量与进尺量是否与试验段出土量吻合,并作好记录。

3.5 同步注浆

同步注浆作业直接关系着施工地表行车及构筑物的安全,控制好同步注浆作业对盾构法隧洞施工意义重大。监理须指派专人负责质量控制、压力控制、方量控制并作详细记录,并根据地层变形监测信息及时调整,确保压浆工序的质量。

⑴ 质量:根据杨星等人[7]运用有限差分软件FLAC 3D 对隧道开挖引起的地层沉降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浆液特性对地表沉降的影响初凝时间根据地层,最终确定浆液比重1.7~1.8,扩展度控制在26~29 cm。

⑵压力:注浆压力宜控制在2~3 bar。

⑶方量:注浆方量根据地层、地面环境考虑,原则上不能低于6 m³。

隧道掘进过程中,注浆量根据不同的地质情况和地表监测情况进行动态调整。每环的压浆量大于建筑空隙的150%,注浆压力渐近增加以满足注浆量为上限值,原则控制在0.3 MPa。根据盾构机刀盘外径算得理论注浆量为:V=(π6.28²/4-π6²/4)×1.5×1.5=6.07 m³[8]。但考虑到损失和地层中有裂隙存在,在下穿铁路段每环注浆量加大至7 m³。

3.6 二次注浆

监理对壁后二次注浆进行跟踪记录。二次注浆主要减少隧道的后期沉降,可根据地面变形的监测情况,在管片脱离盾尾之后,通过管片上的注浆孔对管片壁后进行补压浆,减少隧道的后期沉降[9]。

为使隧道周围土体彻底固结,控制土体后续沉降,确保铁路运营安全。因此管片脱出盾尾第10~12环附近顶部开孔,在盾构掘进的时候不断的进行二次跟踪注浆,采用水泥浆和水玻璃双液浆,水泥浆水灰比1∶1,水玻璃加量60%~100%[10]。注浆压力控制值为0.5 MPa以下。

3.7 盾尾密封

盾尾密封可防止土体中的水渗入隧道,导致股道沉降。所以要对盾尾密封进行关注和检查。盾尾密封双控原则:重量控制、压力控制。

⑴油脂量控:根据掘进速度变动,原则上每环重量不小于45 kg。

⑵注入压力:盾尾油脂静止压力不小于3 bar。

造成盾尾密封装置被击穿,引起土体中的水渗入隧道,导致股道沉降。

3.8 管片拼装

监理应严格按照《盾构法隧道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46—2017》检查管片拼装质量,环内错台控制在5 mm,环间错台控制在6 mm。在管片拼装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管片拼装的垂直度、整圆度、拧紧螺栓的扭矩。管片安装完后,应用整圆器及时整圆,对管片的变形及时矫正,并在管片环脱离盾尾后对管片连接螺栓进行二次紧固[11]。同时也要做好管片间止水胶条的检查。封顶块插入时,对其两侧的密封垫应涂刷减阻剂,防止由于摩擦而使止水橡胶脱落。

3.9 地面监测

监理应及时进行数据复核,必要时对监测过程进行旁站。监测方式分为自动化监测和人工监测两种:

⑴自动化监测

采用极坐标法对水平位移进行监测,从而推算出测点的水平位移量[12]。

①轨面及路基沉降监测,轨道几何尺寸(水平、高低、规矩),2个穿越段6条轨道,每条股道布置10个监测点,一共布置60个监测点。

②轨道几何尺寸(水平、高低、规矩)5 条枕木监测一个点,每条线路布置约30 个检查点,6 条股道布置180个检查点。

⑵人工监测

在盾构下穿前,提前请点,在铁路股道旁、道岔旁、铁路路基等位置贴反射片,之后采用全站仪进行监测。

4 监理工作方法和措施

4.1 监理工作方法

包括巡视、旁站、检查及专题会。巡视重点关注盾构各项掘进参数的巡视、出土量、注浆量、路面变化等。旁站是对重要工序的全过程监督,主要是盾构下穿铁路期间24 h现场监督,以及开仓换刀的监督。检查是在重要工序以及关键节点验收前进行。当出现较大质量安全隐患时,需要组织参建各方召开专题会议。

4.2 监理措施

⑴方案审批。监理部组织富有经验的专监对下穿铁路专项施工方案进行审批,并组织专家评审会。

⑵组织所有监理人员全面地阅读图纸、规范、施工方案等技术文件,制定详细的监理细则。

⑶下穿铁路前对刀具进行检查。审查开仓前各项准备条件,对刀具更换进行旁站监督检查。

⑷下穿铁路前参与拟定各项掘进参数,提供合理建议。

⑸下穿铁路前对各项准备条件进行预验收,并组织关键节点实施前的验收会议。

⑹下穿铁路期间做好每日巡查、对关键质量控制点、重要工序进行旁站,发现存在质量、安全隐患时及时下发监理通知单,当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时组织参建各方召开专题会议。

⑺在穿越铁路后,继续关注地面监测变化,及时做好二次注浆工作,预防后期沉降。

5 结语

通过科学的技术和管理,广州地铁该区间盾构按计划先后共计4 次顺利下穿铁路,未发生长时间停机等异常情况,沉降控制在±8 mm 以内,日平均完成掘进拼装在8环以上。成功、安全、快速、连续、顺利地完成任务。不仅将盾构施工对铁路的影响降到最小,也为之后类似盾构施工穿越重大风险源积攒了丰富的经验,提供参考借鉴。

猜你喜欢

管片盾构注浆
袖阀管注浆对临近土体变形影响的试验研究
小直径双模式盾构机在复合地层中的施工应用与实践
水泥回填土技术在盾构出洞加固中的应用及改善方法
盾构穿越既有建筑物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福州地铁滨海快线区间通用环管片选型研究
大直径盾构管片在盾壳内的力学行为实测分析
隧道衬砌缺陷处理工艺带模注浆与工后注浆综合工效浅析
岩溶区桥梁工程后注浆桩承载特性研究
盾构管片接头连接方式研究现状
浅谈管片碎裂原因及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