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全龄化理念的社区开放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022-10-14田洪婧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全龄年龄段人群

田洪婧,李 伟,李 峰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随着我国家庭模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成为了“三明治一代”.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6)与国家卫生委计生委调查报告(2019)显示:约90%的家庭有不同程度的被照顾护理的需求,约40%的家庭有老人儿童的双重护理需求[1].且中国家庭的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结合的需求比较强烈、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差异明显,因此,同时考虑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愈发重要.据调查,继混合型社区之后,现在的居民更多地希望政府和企业投资既有社区,打造一个生态宜居的适合所有年龄段居住的社区[2].面对大量的全龄化需求,我国目前落地的“全龄化社区”项目大部分是将“全龄化”概念嵌入适老化社区,并没有真正做到“全龄化”.面对这种全龄化设计的困境,目前尚未出现对“全龄化”的官方定义,“全龄化设计”的内涵也尚不明确,全龄化社区空间设计也处于探索阶段.

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19中首次提出“全龄化”要求,但并未给出关于“全龄化”明确的定义.这是国家层面的标准里首次提出相关要求.由于目前各省市大部分新建建筑都要求是绿色建筑,这一项的内容也就成为了新建绿色建筑设计时的要点之一,体现出了新时代建筑设计营造全龄友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的目标.在我国建筑领域,全龄化社区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目前大多是以适老化社区为核心,针对于养老产业产生的,或是在社区空间设计上以无障碍设计为核心,被定义于通用设计的衍生品,对全龄化内涵和实质进行深入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1 全龄化设计概念的提出

全龄化的设计是多种设计理念与方式的交融,涵盖了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适老适幼设计等.本文对全龄化设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其包括的内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其设计概念如图1所示.

图1 全龄化设计概念示意

“全龄化设计”寓于其相关概念之中,却又受相关概念的制约,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下文将对全龄化设计的相关概念进行具体的阐述与辨析.

无障碍设计主要针对于残障人士等一系列行动不便者,而任何人在特定情况下都可能成为行动不便者.老人儿童作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更需要无障碍设计的考虑照顾,这也奠定了无障碍设计在全龄化设计中的重要性.无障碍设计从面向特殊群体的设计,朝人人可及和合理便利进行转变,并不断改良自身缺点,用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和理念来改善并发展建筑及环境设计,由此,发展成为了通用设计[3].

通用设计将所有对象同标准化,是以所有人的便利使用为出发点考虑的[4].通用设计反映的是“人在某种环境中的某种需求”,而不应该是“某种人在某种环境中的需求”.通用设计包含的“公平性、灵活性、简单直观性、信息明确性、容错性、低体能消耗、尺度空间可接近使用”七个原则,蕴含着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过程,既针对所有使用者,又针对某一类或处于某一情况的特殊使用人群,这与全龄化设计理念有一定相似性.通用设计面向的是所有种类的人群,更关注的是人们在某一环境或某一时间段的使用需求;全龄化设计是面向所有年龄段的人群,更侧重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在同一环境中的使用需求,二者适用对象的分类方式不同.

老人儿童作为生理性弱势群体,是无障碍设计的重点考虑对象.在全龄化设计中,老人儿童也是除中青年外需要特殊考虑的对象.在设计过程中,应当侧重或额外加入更加满足老年人和儿童使用需求的专项设计,考虑老人和儿童的使用环境和行为,将两者结合起来,才会更加灵活地适应社会结构演变,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城市和社区的环境中,如何能真正改善老年人的健康、安全环境和独立性,同时结合儿童喜欢的活动场地如社区公园、街道、商店、私密空间等,这是一个适合所有城市思考全龄化对策的目标.

在以人为中心的全龄化设计中,弹性化的设计是贯穿全过程的重要手段.弹性设计是运用弹性的设计方法,来应对各方需求的变化,这个过程可以是灵活动态的[5-6].弹性设计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柔性方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灵活动态地满足了各方需求.

在全龄化设计中,安全是基石,安全设计是满足所有设计的前提条件.由马斯洛提出的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出,人们对安全的需求仅次于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安全因素是老人和儿童在社区中自由活动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一般由交通安全和社会安全组成.而重点考虑老人儿童及行动不便者的全龄化设计,安全设计更加需要重视与优化[7].

基于上述分析与阐述,可对“全龄化设计”概念进行如下解析:“全龄化设计”是基于全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可以使用的产品和空间的过程.可理解为将适老适幼设计弹性化地整合进通用设计(包括无障碍设计)中,即在通用设计中嵌入一定比例的适老适幼的需求的设计.在建筑领域里,“全龄化设计”的适用对象应是儿童、中青年人、老年人,并重点考虑其中的老人、儿童以及行动不便者.

2 全龄化社区开放空间设计策略研究

2.1 社区规划与空间形态

2.1.1 社区规划

全龄化社区的规划需要考虑各个年龄段人群的需求,即以老人、儿童的需求为主要出发点,将适老、适幼设计灵活地穿插进普通社区的规划设计中,并根据情况配备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求的商业、医疗、教育等资源.在空间上,需考虑组团分离与设施集聚等要素,可参考“生活圈”构建原则,科学合理地控制社区规模,并规划好各个圈层的服务内容.在平衡布局居住、服务、购物、医疗的基础上,可将机构化托养与居家托养服务组团适度分离,或是动静分区,明确公共空间与私密空间的分区[8].组团的串联可以通过组团的公共空间与半公共空间进行串联.在每个独立的组团内部建立富有活力的生态轴线,使各个组团之间通过开放的商业休闲轴线以及公共文化轴线等进行有机连接[9].

2.1.2 社区空间形态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社区内部宜配备适合各类人群休闲游乐的综合性社区公园或其他户外公共活动空间,并且满足全龄化设计的要求.对于居住空间可结合家庭全生命周期需求理论,采取全龄混居设计.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通过对住宅不同套型的设计,既可保障因子女与老人生活习惯不同而产生的相处空间私密性需求,也可及时保证“一碗汤的距离”的家庭亲和需求.这种组团式的布置,有利于集约处理社区配套资源,使居民更好地享受配套设施(见图2).

图2 社区空间关系示意

2.2 社区配套设施

在我国城市处于发展转型的阶段和资源节约要求日渐紧迫的背景下,社区配套设施的配置和管理亟待突破与创新.

2.2.1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社区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设置也越来越关注空间的绩效.可以考虑将集中的大规模设施去机构化,分散式地将部分养老设施与托幼设施混合规划布局,弹性地穿插进其他社区空间中.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可采用集中复合式设置,尽量避免独立占地.全龄化设施的设置不仅仅局限于单独利用地块开发老人儿童的使用空间,可以通过插入式或嵌入式的方法,利用居住建筑低层空间或商业空间安插全龄化设施,在竖向空间上可将使用性质相近或相容的公共设施采用组合设置的方式相对集中设置在低楼层.同时,全龄化设施的设置倡导在一栋建筑中进行不同使用功能的组合,将服务中心或其他各类活动空间弹性的组合在一起,使各年龄段人群更好地融入社区,提升社区带来的归属感(见图3).对于空间需求较大的可在不违反相关规定的情况下,用底层架空或直接扩建等方式进行弹性的集约建设(见图4).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老年人的理想出行半径宜控制在300 m左右,或3~5 min的步行时间.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也需要兼顾服务半径和使用频率的要求[10].临近叠建居住空间的公共活动空间,尽量设置安静的使用功能,如社区图书馆、社区文化角等.

图3 建筑功能叠合方式示意

图4 建筑功能集约复合方式示意

在许多发达国家及我国部分一二线城市,老年食堂成为了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环节,也是解决独居老年人或行动不便者吃饭难的重要手段.它经常与老年诊所、日间照料中心为一体,成为社区的综合养老服务驿站.由于老人、儿童共有的活动特征及需求,以及我国目前老人与孙辈行为轨迹高度重合、共同生活的现实基础[11],在老年食堂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嵌入全龄化设计理念,使之成为主要服务于老人儿童,同时兼顾其他年龄段人群需求的全龄化社区食堂.通过混合化配置食堂设施,打开各年龄阶段人群的交流通道.各年龄段人群一起活动,既有利于促进年长者心态的积极转变,又有利于对年幼者进行安全看护,既打造了幸福充实的生活氛围,也创造了“幼有所乐”“老有所为”的温馨环境.

2.2.2 商业、文体及其他服务设施

在社区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现有功能与社区居民需求不匹配的问题,这时一些活动空间的性能需要及时更新改造或者对部分空间功能进行置换.有条件的开放式社区,商业活动区域可参考新加坡街头饮食文化的符号——小贩中心.小贩中心是新加坡餐饮、社交的重要场所,是当地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中的重点规划内容[12],它的流动性充分体现了其应用场所的弹性.在特殊时候,小贩中心所属地块也可变为文化活动中心等居民需要的场地,举办一些社区文化交流等活动,实现空间的“弹性发展”.我国现有的社区活动场地的配套设施很多都是独立设置,各年龄段人群间缺乏互动,导致不同年龄段人群在对方的活动空间中无所适从.活动设施可以引入模块化的设计手法,组合灵活,方便拆卸拼装.不同的组合形态为不同年龄段的人群提供不同的使用方式,根据人群活动行为模式的弹性变化,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人群的使用需求,增强社区活力.

从城市出行服务系统到社区空间规划,都需要贯彻全龄化设计理念,满足“人在某种环境中的某种需求”.坡道设计应考虑人们实际用处,如在坡道上预留出自行车移动预留槽(见图5),或是在坡道中间预留出人行楼梯,方便推婴儿车、轮椅等的人群上下坡(见图6).同时,扶手也应根据年龄需求进行增设,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使用提供便利.在公共运动设施中适当增加一个残疾人座位,或在公共性的活动场所里设置残疾人专用活动场所,考虑轮椅、拐杖等使用者对场地及设施的需求,这能使残疾人融入其中,平等地享受公共设施(见图7).在公共运动场地设施规划设计的同时也需充分考虑活动区域的可达性.为了弥补某些地方没有无障碍设计的弊端,可以增设一些便于移动且牢固的临时性无障碍设施,既减少了成本,适变性也较大(见图8).

图5 自行车移动预留槽

图6 无障碍坡道设计

图7 无障碍公共设施

图8 临时无障碍设施

2.3 社区环境

社区空间环境是影响人们活动的重要因素,在设计时需要着重考虑.

2.3.1 美观性与功能性

全龄化社区景观环境设计时除了美观性,还需要考虑功能性与服务性,针对不同年龄段人群打造不同的个性化功能空间.导视系统和视觉标识的设计宜与周围环境融合,各类标识的颜色和内容要明确,载体的设计要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见图9).导视标识在清晰明了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所指地块的功能应景地增加趣味性元素,体现出功能的独特性.由于各年龄段居民(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一天中的许多活动都需要在社区中完成,因此社区公共交往的空间需求会变大.为了满足这类需求,在集中建设大型活动空间之外,可以采用分散式的活动环境布局,加强对小型零散空间环境的应用,化整为零,多点位布局,连接各个组团,满足相对行动不便群体的活动能力与需要间歇性休息的行为特点.不满足设置人为活动空间的小型场地可以用来增加各类植物,利用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植物,营造出四季变幻的独特意境,满足不同年龄段人群的观赏需求,独特的绿色空间层次,也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舒适度.

图9 导视系统标识

2.3.2 私密性与趣味性

全龄化社区环境设计还需要考虑动静分区,针对不同年龄和类型的人群,对私密性有差异的空间进行区分.活动空间边界的分割可以通过设置一些无障碍低位座椅来实现,并可将道路周边无障碍设施与趣味性引导标识系统相结合.比如在无障碍低位座椅处增加引导性照明系统,增加夜间设施的辨识度与安全性,同时可以作为景观设施使用(见图10).一些慢行步道可以设置成“夜光步道”,在铺设道路的沥青混凝土中加入“荧光水性涂料”或是将“发光石子”直接铺设在道路上.白天荧光材料吸收光能,夜晚就会散发出漫射的荧光,光色柔和,不仅具有观赏性、趣味性,而且起到了照明提示作用.这种步道怡情怡景,又低碳环保,还能打造社区的个性化名片.

图10 功能性无障碍座椅

2.3.3 健康性与疗愈性

在全龄化社区环境设计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景观的健康性与疗愈性,对于老人儿童使用较频繁的空间,设计时应尽量避开微气候较差的区域,避免对其健康产生不良影响.一些有高差的地方应采用缓坡来过渡,并考虑与周围环境的整体和谐(见图11).北方的社区重要活动场所尽量布置于建筑东南侧,既能依靠建筑来抵御一些寒冷季节西北风的侵扰,又能保障活动场地的日照充足;南方的社区可以考虑在活动区域多采用一些遮阳和挡雨措施.相关数据显示,当室外气温大于12.7℃时,人们的户外活动概率会提高[13],可以利用植物创造遮阳区给人们庇荫,高大的植物和小型景观性建筑也能起到改善眩光干扰的作用,体现了生态性和经济性原则.同时,一些夏季树冠繁茂的树可以取代部分人工遮阳措施,冬季树叶凋零也可以使活动空间获得更多日照.在我国北方或者沿海地区,风环境对社区活动的影响较大,是影响人们户外活动满意度的重要因素[14].在景观设计时,可以通过对植物、分隔材料等的选择,尽量降低风环境的影响.

图11 无障碍广场高差处理

在一些以养老功能为主的全龄化社区,绿化景观的选取除观赏性外,针对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还需具有疗愈性.利用植物,达到身心的愉悦,潜移默化中起到放松和促进康复的作用.也可以开发一些体验式或者疗愈康复型景观设施,对不同种类人群身心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也可以为全年龄段人群打开交流的通道,创造良性社交场所.

3 结语

本文通过对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适老化设计、适幼设计、安全设计、弹性设计相关概念的分析,提出了“全龄化设计”的概念(即“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创造可以使用的产品和空间的过程”).通过对全龄化设计与社区开放空间结合的分析,对全龄化社区开放空间的设计策略进行了总结,主要结论有:在“社区规划与空间形态”上,可考虑组团式的布局;在“社区配套设施”上,可考虑公共服务功能集约复合的叠建方式,积极推广社区食堂建设,并从全龄化的角度进行其他服务设施的设计与配置;在“社区环境”上,要注重美观性与功能性、私密性与趣味性、健康性与疗愈性的有机结合,体现以人为本、自然宜居、经济适用的特点.我国目前关于“全龄化社区”的相关研究体系尚未成熟,还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地取长补短、因地制宜,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出更优的模式和道路.

猜你喜欢

全龄年龄段人群
原蚕全龄一日二回育试验初报
家蚕新品种“庆丰×正广”全龄人工饲料育试验报告
不同年龄段妊娠早期妇女维生素D含量水平分布
各年龄段人群对网上健康教育的认知和期望的调查报告
高军 幸福美丽花都,打造最强全龄宜居之地!
糖尿病早预防、早控制
适合各个年龄段的黑胶爱好者 Sony(索尼)PS-LX310BT
家蚕全龄1日2回育饲养方式与效果试验初报
我走进人群
财富焦虑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