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致伤动机分析及其在嫌疑人刻画中的应用

2022-10-14赵杰李阳陈志刚李建军步建衡

法医学杂志 2022年3期
关键词:血迹命案颈部

赵杰,李阳,陈志刚,李建军,步建衡

1.河北省公安厅物证鉴定中心,河北 石家庄 050051;2.石家庄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河北 石家庄050000

命案现场分析是法医的一项重要工作[1]。近年来,随着犯罪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作案人反侦查意识的增强,现场遗留的有形痕迹物证越来越少,但命案现场中尸体上的损伤却不易被作案人处置或掩盖[2]。法医通过对尸体损伤的分析,揭示反映作案人实施损伤行为的动机,对命案现场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 致伤动机的概念

作案人在故意实施犯罪行为之前会明确实施这一行为的原因和预期目的,其动机是促进作案人进行某种行为的内在动力[2]。笔者认为,致伤动机是指引起和推动作案人实施损伤行为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心起因。

2 致伤动机的分析方法

犯罪动机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法直接观察,只能通过研究犯罪行为结果去解析[3]。同样,致伤动机也需要通过研究损伤行为来合理推断。法医面对的是人体损伤,是损伤行为的结果,而损伤行为受到致伤动机的支配。所以,致伤动机分析可以按照人体损伤-损伤行为-致伤动机的基本模式进行回溯性研究。具体方法如下:

(1)损伤分析。损伤分析是致伤动机分析的基础。根据尸体上损伤的形态特征、数量、分布情况及严重程度[4],确定损伤类型、损伤形成方式、损伤形成时间以及致伤工具等。

(2)损伤行为分析。损伤行为分析是致伤动机分析的关键。在损伤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现场尸体的原始状态、血迹分布以及相关痕迹物证,了解人体活动和行为的动态变化,达到重建损伤形成经过的目的[5]。

(3)致伤动机分析。在特定时空条件下,作案人施加的损伤行为,与其致伤当时的心理活动有严密的对应关系。凭借损伤行为的特征和致伤方式、致伤工具的选择,来解读作案人在何种主观动机驱使下实施损伤行为的心理活动。

3 致伤动机的分类

依据行为反映动机的关系,重点研究犯罪现场与动机密切相关的行为,常见的致伤动机有控制动机、胁迫动机、加固动机、发泄动机等[6]。致伤动机具有目的明确和指向性明显等特征,尤其是特殊损伤可以明显地反映出被害人与作案人之间的特定关系。这就要求在损伤分析中,重点关注特殊部位、特殊体位和特殊形态的损伤。

4 致伤动机分析在案件中的应用

在杀人案件中,尸体上的损伤往往是作案人行为动机最直观的反映。只有将尸体检验、损伤分析和犯罪行为分析有机结合,才能揭示出损伤所隐含的深层次信息。准确运用致伤动机分析,对于案件定性、刻画作案人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4.1 为案件定性

法医通过分析被害人的损伤尤其是致命性损伤,推断是自伤动机还是他伤动机,从而准确判定案件性质。在性质较难判定的非正常死亡案件中,致伤动机分析是排除刑事嫌疑的重要方法。

案例1:某日23:00 许,郭某,女,56 岁,死于自家北屋内。经查被害人患有脑梗死,行动不便,常年由其丈夫照顾,儿女均在外地生活。案发现场门窗完好,屋内物品未翻动。被害人坐在沙发上,头偏向右侧,沙发右侧地面见片状滴落血迹和一把带血菜刀。被害人颈部见一横行创口(图1),气管和颈部大血管离断,创腔深达椎前筋膜,创口右侧有拖刀痕,余体表未见损伤。

图1 颈部损伤Fig.1 Neck injury

损伤分析:被害人颈部损伤为锐器切创,方向自左向右,一次形成,气管和颈部大血管均离断,为致命伤。

损伤行为分析:除颈部切创外,被害人无其他损伤,尸体前方无喷溅血迹,表明被害人颈部损伤是在颈部屈曲状态下,被锐器自左向右一次切割形成,带血的菜刀遗留在现场。

致伤动机分析:(1)被害人颈部切创,气管和大血管均离断,且一次形成,反映作案人一刀致命的心理。(2)被害人患有脑梗死,常年行动不便需其丈夫照顾。经调阅被害人病历,其右侧肢体仍有肌力存在,自身具备完成切颈的能力。(3)从选择致伤方式和致伤工具分析,结合被害人生前健康状况和生活状态,其丈夫完全可以选用其他较温和的加害方式,而不宜选择切颈。通过致伤动机分析,提示可排除其丈夫所为。结合现场勘验及走访调查等情况,该案最终被认定为自杀。

4.2 划定侦查范围

致伤动机能够反映作案人在实施损伤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进而提示作案人与被害人的关联程度,据此可以缩小侦查范围。

案例2:某日02:00 许,某地一公路旁加油站值班室被抢劫,加油员杨某被杀。现场保险柜呈开启状,被害人位于床上,下身盖着毛毯。枕头上可见大量血迹浸染,墙面和床前地面见大量小点状血迹。被害人额部左侧及左颞顶部多处条形挫裂创(图2),对应颅骨粉碎性骨折。

图2 头部损伤Fig.2 Head injury

损伤分析:被害人头部挫裂创方向呈平行排列,表明被害人遭打击时体位固定,推断致伤物为棍棒类金属钝器。

损伤行为分析:被害人未见威逼伤和束缚伤,结合被害人位置和血迹分布,表明作案人是在被害人睡眠中施行加害。

致伤动机分析:(1)从选择打击部位和致伤物分析,反映出作案人欲迅速致被害人死亡的心理。(2)从打击次数和连续性分析,反映出作案人要确保被害人死亡的心理。(3)从被害人遭打击时的状态分析,反映出作案人与被害人无对话过程。通过致伤动机分析,刻画出作案人具有快速致被害人死亡并惧怕被害人幸存,且无需从被害人口中逼问保险柜密码等特点。据此划定侦查范围,作案人应对被害人生活习性和现场环境有一定了解,与被害人认识并已知保险箱密码。按照此范围,迅速锁定符合条件的13 人,经排查,案发当天作案人即被抓捕归案。

4.3 形成证据链条

命案中致伤动机还可以串联起案情、物证与作案人,使证据链条更加稳固。如在杀亲案件中,指纹、足迹、DNA 等物证成为有效证据的作用明显减弱[7],而致伤动机分析则有助于证据链条的形成。

案例3:某日07:00 许,一对独居老年夫妻(丈夫87 岁、妻子89 岁)的孙子前去探望时发现奶奶死于客厅,现场大量血泊,地面发现一把带血剪刀,爷爷坐在沙发上,身上染有血迹,遂报警。

损伤分析:女性被害人全身多处剪刀创,口鼻处有巨大融合创口(图3),深达咽后壁,口腔内组织毁损严重。

图3 面部损伤Fig.3 Facial injury

损伤行为分析:被害人口鼻处损伤集中,毁损严重,分析为作案人持剪刀反复捅刺形成。

致伤动机分析:(1)从损伤行为分析,当被害人已经失去反抗后,作案人继续反复捅刺,反映出作案人发泄对被害人愤恨的心理。(2)从损伤部位分析,捅刺集中于口鼻处,指向性明确,分析与言语冲突有关。通过致伤动机分析,嫌疑指向被害人丈夫。据其丈夫交代并询问子女,被害人经常在饭前因生活琐事对丈夫大加训斥,其丈夫一直隐忍不发。

5 致伤动机分析的局限性

由于动机的多样性和人行为的多变性,动机和行为间的关系十分复杂,致伤动机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致伤动机分析的必然性弱,动机与行为之间往往不是一对一的简单关系[6];另一方面,致伤动机分析是对作案人心理活动的合理性推断,还要结合现场情况、案件调查等多方面信息相互印证。

综上,本文通过介绍致伤动机的概念,论述致伤动机分析方法、分类,结合案例初步探讨了致伤动机分析在命案现场分析中的作用,为今后法医命案现场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猜你喜欢

血迹命案颈部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颈部练习(中级篇)
袖底边的血迹
会说话的血迹
造出一个天鹅颈
盘山公路局的命案
血迹辨路
少年宋慈
毒苹果
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