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氧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系统综述
2022-10-14王文龙张瀚月米靖韩奇方子龙
王文龙 张瀚月 米靖 韩奇,3 方子龙
1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与体质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4)
2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长春130024)
3 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研究所运动营养研究中心(北京100029)
高氧(hyperoxia)又称高浓度氧或富氧,是指混合气体中吸入氧浓度(inspired oxygen fraction,FiO2)>0.21,氧分压介于21~101 kPa之间的气体[1]。高氧暴露被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用于治疗休克、缺氧等疾病,而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应用尚不广泛,人们对暴露于高氧环境下的机体反应,尤其是对长期反应的了解较少。国外对不同氧环境暴露与运动表现之间的关系研究已有百余年,在运动科学领域中开始应用高氧始于20世纪初[2],使用高氧改善身体机能的研究则可追溯到1937年[3]。近些年来,为提高运动表现而进行的高氧应用研究引起了学者的日益关注,并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在运动实践中,主要有3 种高氧暴露方式:(1)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前进行即刻高氧暴露;(2)为提升训练效果而长期进行高氧暴露(即高氧训练);(3)在两次运动的间歇期进行高氧暴露以促进恢复[4]。对高氧的急性增能效应已逐渐达成共识,即短时间适宜条件的高氧暴露能提高输出功率,增强运动表现[2,4]。高氧促进恢复并提升随后的表现方面的争议也相对较小[5,6]。而对高氧作为训练手段的长期适应的争议较大,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对运动训练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聚焦于高氧能否作为有效训练手段这一问题,对采用高氧训练(hyperoxic training)干预运动表现的相关研究进行系统综述,目的是加强对训练中高浓度氧气暴露的理解,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从而更好地服务于运动训练实践。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索策略
使用以下数据库进行检索:(1)PubMed;(2)Web of Science;(3)ESBCO;(4)中国知网(CNKI);(5)万方数据库。检索范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1 年12 月31日发表的文献。中文以“高氧”、“高浓度氧”、“运动表现”和“训练”为关键词进行检索。英文以TS=(“hyperoxia”or“oxygen supplementation”or“inspired oxygen”)and(“performance”or“training”)为主题词进行交叉检索。中文文献仅限于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原创研究和综述性研究,外文文献仅限于发表在同行评议的英文期刊上的原创研究和综述性研究。此外,对检索到的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人工检索,增补检索过程中漏检的文献。
1.2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实验设计为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或交叉试验(cross-over trial);(2)研究对象为健康运动人群的研究;(3)干预组每周高氧暴露≥2 次,FiO2>0.21,持续时间≥3 周;(4)干预组与对照组实行等量的常氧训练;(5)在常氧状态下进行前测和后测。
排除标准:(1)未设常氧对照组以及训练前后未进行生理测量;(2)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干预相关研究;(3)会议论文及摘要、学位论文、评论及书信、综述类、方案类文献,以及未发表的论文、信息不全的论文。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文献的检索和评估由两名接受过系统性循证医学方法培训的研究人员分别独立进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如遇到意见不统一则进行讨论,由另一名高级研究人员协调并商定。通过题目和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如果无法确定纳入文献,则对全文进行筛查。此外,还对已确定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人工筛查,以获取其他适用研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内容包括:作者、发表时间、实验对象、FiO2、高氧训练干预方案、测试方法以及主要研究结果。
1.4 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为确保评估的有效性,由两名接受过系统性循证医学方法培训的研究人员对文献质量进行独立评价。当两人意见不一致时,由另一名高级研究人员进行仲裁或讨论解决。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方法学评价,内容包括:(1)随机序列产生是否正确;(2)分配方案是否隐藏;(3)研究者和受试者是否施盲;(4)研究结局是否用盲法评价;(5)结果数据是否完整;(6)是否选择性报告研究结果;(7)是否存在其他类型偏倚来源。每个条目依据偏倚风险评估准则作出“高风险偏倚”、“低风险偏倚”或“不清楚”的判断。
1.5 数据提取与统计
提取纳入文献的结局指标,并对部分核心指标使用Cohen’s d效应值进行效应评价。计算公式为:
其中,d=Cohen’s d值(标准化平均偏差),M1和M2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平均值,SD1和SD2分别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标准差。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数量
通过文献数据库初检出相关文献1895篇(中文59篇,英文1836篇)。使用Note Express软件的查找重复题录功能剔除重复文献139篇;阅读题目和摘要后,剔除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1728篇;通过阅读全文剔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20篇;根据综述类文献的参考文献补录文献2篇;最终纳入文献10篇,均为英文文献(图1)。
图1 文献检索流程图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的研究最早发表于1996 年[7]。纳入的研究在FiO2、实验对象、干预方式和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研究共纳入152 名受试者,包括124 名男性和28名女性。其中5项研究仅针对男性展开[7,8,12,14,16],仅有1项研究专门针对女性[13]。实验对象的身体训练状态包括有训练经验(well trained)、未经训练(untrained)和业余训练(recreational)三种。高氧训练的FiO2范围为0.26~1.00,干预周期为3~6周,每周2~5次,每次干预时间不固定,强度以中高强度为主。训练的方式为骑自行车(9项)和跑步(1项)。4项研究以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为主要训练方法[10-13]。大多数研究在海平面高度进行,仅1项研究在中高海拔地区(1840 m)进行[8]。测试手段以自行车递增强度测试(graded exercise test,GXT)为主(6 项),此外还涉及计时赛(time trial,TT)、力竭时间测试(time to exhausted,TTE)、固定负荷运动试验等。详见表1。
表1 纳入研究的具体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采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的研究进行评价并进行分级[17]。纳入的10篇文献的研究方法学质量大多为中等(表2)。
表2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2.4 高氧训练的干预效果
2.4.1 高氧训练对运动表现的影响
部分研究证明,高氧组在训练干预过程中有更高的输出功率[7,12,15]。1项研究表明,高氧训练能显著提升血乳酸拐点功率输出(power at lactate deflection point,PTLA)和最大乳酸稳态时功率输出(power at maximal lactate steady-state,PMLSS)[8]。长期高氧训练可通过改善TT和GXT期间的功率输出,或延长给定工作负荷下的运动耐力,适应更大的训练负荷,从而提高在海平面的运动能力[7,9-11]。但也有研究表明,高氧训练对运动表现提升效果不明显[9,12,16]。Armstrong 等发现,与常氧组相比,高氧组每周的平均功率无显著差异,耐力表现和肌肉功能也未显著提高[9]。Kon等在为期3周的冲刺间歇训练(sprint interval training,SIT)期间发现,常氧组和高氧组的平均功率输出无显著差异,认为高氧改善全力SIT训练下有氧运动表现,但降低了无氧运动能力[16]。Kilding等研究表明,在60 s全速试验期间,常氧组的平均相对功率有增加的趋势,但高氧组却无增加,而且高氧组大多数运动表现指标不如常氧组,4 周的高氧暴露间歇训练对训练有素的自行车运动员的耐力表现无显著改善[12]。
TTE/TT 测试与一些训练(如间歇训练)和比赛类似,因此这一指标具有一定的代表性[18]。在纳入的10项研究中,有6 项研究结局指标涉及TTE/TT[8-12,15]。仅有2项研究表明,相比于常氧,高氧在TTE/TT方面的提升具有显著效果[8,10](表3)。高氧组和常氧组TTE/TT改变的平均Cohen’s d效应量为0.42,总体平均效应量仅为中等偏下(0.20为小的效应,0.50为中等效应,0.80为高的效应[19])。
表3 纳入研究的TTE和TT的变化
2.4.2 高氧训练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纳入研究的生理结局指标较多。5项研究发现,高氧组与常氧组的VO2max并没有差异[7,10-12,15]。从其他心肺功能指标来看,以70%HRmax进行5周训练后,高氧组与常氧对照组在每搏输出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Qc)和肺通气量(pulmonary ventilation)、摄氧量(oxygen consumption,VO2)、心率(heart rate,HR)等参数上的差异并不显著[7]。从骨骼肌酶活性来看,Perry等发现,高氧组和常氧组在柠檬酸合成酶(citrate synthase,CS)、β-羟酰辅酶A 脱氢酶(β-hydroxyacyl-coenzyme A dehydrogenase,ß-HAD)和线粒体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mitochondrial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m-AsAT)等指标产生了相似的改善,认为高氧训练提供的额外训练刺激不足以使骨骼肌的有氧能力产生更大的提高[11]。缺乏良好表现效益的一个潜在原因是,90%最大摄氧量(maximal oxygen uptake,VO2max)高强度运动可能比有氧运动更强调无氧供能系统,从而导致常氧下对有氧能力的改善较少[2]。同样,在常氧条件下进行次最大强度运动可提高骨骼肌线粒体酶(mitochondrial enzymes)、柠檬酸激酶(citrate kinase)、3-羟基酰基辅酶A 脱氢酶(3-hydroxyacyl-CoA dehydrogenase,HCDH)、细胞色素C氧化酶(cytochrome C oxidase,COX)的活性,而高氧训练没有引起这种变化,也表明高氧训练提供的代谢刺激可能较低[7]。Cardinale等研究显示,高氧补充结合HIIT可使运动员的自行车运动成绩略有提高,但在改善VO2max、血容量(blood volume)和血红蛋白(hemoglobin,Hb)质量方面并不优于常规训练[15]。上述研究表明,高氧训练没有诱导血液或肌肉氧化代谢能力发生变化,而氧化代谢能力提高是耐力运动表现提升的基本机制。
摄氧量峰值(peak oxygen uptake,VO2peak)是评价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20]。在纳入的10项研究中,有6项研究结果指标中涉及VO2peak[9,11-14,16]。高氧训练后VO2peak均有所改善[9,11-14,16];但仅1 项研究显示,与常氧训练组相比,高氧组VO2peak有显著提高[9](表4)。高氧组和常氧组VO2peak改变的平均Cohen’s d 计算结果为0.67,平均效应量处于中等偏上(0.20 为小的效应,0.50为中等效应,0.80为高的效应[19])。
表4 纳入研究的VO2peak的变化
3 讨论
3.1 高氧训练的FiO2
高氧与运动表现改善之间是否存在剂量-反应关系是高氧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在纳入的10 项研究中,最高的2项FiO2=1.00[13,14],1项FiO2=0.80[9],1项FiO2=0.70[7],4项FiO2=0.60[10-12,16],1项FiO2=0.30[15],最低的1项FiO2=0.26[8]。其他研究中,有学者发现高氧与运动表现改善之间存在正向的剂量-反应关系。如Wilson 等发现,在跑台跑步过程中,吸入的FiO2(FiO2=0.21、0.40、0.60、1.00)与疲劳时间之间存在正的线性关系,吸入FiO2=1.00的O2时跑步坚持时间最长,且显著高于FiO2=0.60 时的运动表现[21]。Sperlich 等对11 个涉及自行车运动的实验进行研究后发现,即使是略高于常氧水平的FiO2(如0.30~0.40),也能有效地将自行车骑行功率提高2.4%~11.0%,随O2浓度呈线性增加,输出功率最大可提高17.0%[4]。Mallette 等通过meta 分析发现,FiO2越高,运动表现(TT、TTE)改善越大[22]。Morris 等使用FiO2=0.26的O2干预时,TTE提升[8];而之后的研究表明,FiO2=0.26 的高氧暴露时的TTE 却没有提升[11]。迄今为止,对长时间高氧暴露时最佳的FiO2水平尚未达成共识。本研究所纳入的研究结果表明,高氧训练中FiO2的剂量效应似乎并不明显。此外,目前尚未发现高氧训练时针对不同FiO2水平的专门研究,也影响了对这一问题的探讨。
3.2 干预对象的训练水平
纳入的10 项研究中,5 项研究的干预对象受过系统训练[8,12-13,15-16],4项研究的干预对象为未经训练或业余训练者[7,10-11,14],1 项研究的干预对象受过中等训练[9]。早期的研究大都是针对未经训练或业余训练的个体进行的[7,9-11],而高氧暴露在耐力训练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不同训练水平的个体中有所不同。对于训练水平较低的业余训练者,由高氧暴露提供的额外训练刺激可能不会明显高于常氧[11]。有学者认为,体质较弱的个体对训练干预的反应通常比较强烈,以致于提高成绩的辅助手段对其生理适应的影响有限,而未经训练的个体通常会在训练后生理和表现参数方面表现出更大的改善,这与训练方案的有效性无关,这也导致对训练的应激达到稳定阶段的优秀运动员,通过高氧训练可能更容易提升运动表现[23]。然而,从2项对受过系统训练的运动员的研究来看,其结果与之相反,高氧并没有表现出潜在的生理反应[12,15]。Kilding等发现,高氧训练可能会减弱训练有素的自行车运动员的携氧能力以及正常的适应性反应[12]。目前,鉴于研究数量限制,优秀耐力运动员携氧和利用氧的能力是否能从高氧训练中受益仍不清楚。
3.3 高氧训练的干预方案
3.3.1 干预的海拔高度
纳入的10项研究中仅1项研究是在非海平面高度(1840 m)进行的[8]。与在海平面的研究相比,中高海拔地区的应用效果可能更为显著。Morris等发现,在中等海拔高度(1840 m)进行为期3 周的HIIT 后,与常氧组相比,高氧训练组的受试者能在更高百分比的乳酸拐点处进行训练,并且在随后模拟海平面条件下测试时,最大稳态下的功率输出和120 kJ 自行车骑行测试的完成时间也有明显改善[8]。此研究的局限在于采用短时间(约5 min)测试作为衡量自行车运动员成绩的指标,针对性较弱。此外,从未纳入本研究的2 篇非RCT研究看,Chick等在海拔1600 m的环境,让训练者吸入O2含量在70%以上混合气体,6周高氧训练后最大功率自行车测试时坚持的总时间、85%最大负荷时的HR以及耐受时间都有显著改善,认为运动员在中等海拔地区达到“最大训练”后进行高氧训练可提高运动能力[24];Wilber 等发现,在中等海拔(1860 m)地区,受过训练的自行车运动员进行HIIT时,补充O2可显著改善运动成绩,而不会引起额外的氧化应激反应[25]。在高海拔地区,因为携氧能力的限制,高强度训练可能很难维持,而高氧暴露则能使运动员在高海拔的环境中进行更高强度的运动,并减少了“高住低练”这一训练手段可能带来的低氧应激反应[8]。
3.3.2 干预时间和训练强度
纳入的研究的干预时间在3~6周,每周频次为2~5次。其中2 项研究为3 周[16,18],2 项研究为4 周[12,14],2 项研究为5周[7,9],4项研究为6周[10,11,13,15]。Przyklenk 等认为,健康受试者在4周内仅进行6h的高氧训练,可能不足以达到持续的、训练诱导的适应阈值,这也是细胞和生理指标产生适应反应较低的原因[14]。但由于缺乏纵向研究,无法对训练强度的影响进行更详细的分组分析。训练强度过低也可能影响高氧的干预效果,如Ploutz-Snyder 等选择的70%最大心率(maximum heart rate,HRmax)的训练强度可能无法引起组间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aO2)或O2传递的差异[7]。总之,高氧训练的生理适应能力、最佳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仍有待阐明。
3.4 高氧训练提高运动表现的机制探讨
高氧暴露耐力训练对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和训练适应机制的影响还不十分清楚,尤其是在训练有素的耐力运动员中[15]。运动时急性暴露在高氧环境下,可改善氧的摄取,增加动脉SaO2和动脉氧分压(arterial oxygen pressure,PaO2),引起心肺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以及能量代谢系统的一系列反应,从而有助于降低血乳酸(lactic acid,LA)水平和主观疲劳感觉(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提高功率输出[2](图2)。
图2 高氧暴露的急性反应汇总[2]
高氧训练可能使运动员适应更大的训练压力,从而提高对耐力运动的耐受能力[15]。基于该假设,考虑到接近最大运动强度时的携氧能力限制,肌肉线粒体的容量会超过最大O2运输[26]。有研究认为,在相同的训练方案前提下,高氧训练可使运动员在更高的绝对负荷下进行训练,肌肉获得更强的训练刺激,从而增强运动表现[4,27]。还有研究认为,高氧训练提供的额外刺激可能比常氧训练能更大程度地增加骨骼肌线粒体氧化能力,使骨骼肌代谢适应性更强,从而增强有氧耐力运动表现[10]。
运动表现的提升有中央机制和外周机制两种解释。由于在高氧和常氧条件下,心肺参数(中央机制)是相似的,因此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外周机制(即肌肉摄取和利用氧的能力)提高了运动表现[10]。Haseler 等报道,在60%最大功率下,运动期间高氧暴露减缓了肌肉中磷酸肌酸(phosphocreatine,PCr)含量的下降[28]。然而,Perry等通过高氧干预发现,骨骼肌中的酶活性与常氧状态相同,认为高氧不会引起骨骼肌更明显的适应[13]。不仅如此,在常氧状态下进行次最大运动强度(70%HRmax)训练后,线粒体氧化能力的适应能力大于高氧状态,表明高氧暴露的代谢刺激可能更小[7]。Cardinale等的研究则表明,高氧对耐力运动表现的有益影响并不能通过VO2max、血容量和Hb质量、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能力或线粒体含量标记物的变化来解释,这些标记物在干预后未产生显著变化[15]。这些矛盾结果阻碍了对高氧暴露增能机制的进一步解释。
此外,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也可能对运动表现造成影响。最近,Davies 等通过一系列特殊的氧欺骗试验(即欺骗受试者所吸入的FiO2看其运动表现)提示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认为高氧暴露可能建立了骑自行车者的心理和生理信念,从而在随后的常氧试验中继续观察到了运动表现的改善[29]。然而,在长时间的高氧训练中,安慰剂效应是否存在尚未见报道。
3.5 高氧训练的安全性分析
高氧直接作用于人体,使用高氧对运动员而言是非常态环境下的机能改造,因此有学者对其安全性也进行了探讨,这是高氧应用的前提与关键。氧是生命所必需的,但作为一种训练手段,它具有积极生物效益的同时也可能伴随毒性效应[4]。不少临床和动物研究都表明,长期暴露在常压下的高浓度氧中可能增加活性氧物质(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生成而产生毒性作用[30,31]。ROS 很容易与周围的生物组织发生反应,损害脂质、蛋白质和核酸,导致氧化应激,从而使抗氧化防御功能失效[30]。此外,ROS升高会导致肺泡内发生高渗、凝血障碍、胶原沉积以及其他不可逆的变化[31]。有研究认为,持续高氧暴露会产生严重后果,对哺乳动物心血管系统影响最大[31,32]。超过24 h暴露于高氧环境会导致类似于心脏炎症的形态学变化[33]。啮齿类动物持续暴露于高氧环境(72 h)会导致心脏毒性,包括心律失常[34]。然而,上述研究都是基于高氧的持续暴露,而非周期性高氧暴露。Haffor 等发现,持续高氧暴露(hyperoxia,HP)(100%O2,48 h)的大鼠的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出现线粒体肿胀、嵴消失、内外膜稀释,且自由基(free radicals,FR)水平明显升高;而周期性高氧暴露(periodic hyperoxia training,PHT)(3 周内每天呼吸100%O2,每天3 次,每次30 min)的大鼠心脏组织样本中的生物抗氧化电位(biological antioxidant potential,BAP)明显高于对照组(常氧状态)或HP 组,认为PHT可能诱导心脏对潜在有害反应代谢物的形成产生适应性抵抗[35]。Wilber等发现,训练有素的自行车运动员,在高氧高强度训练后测得的血液中的ROS 和炎症因子与正常条件下训练相比并没有差异[25]。研究还发现,FiO2在0.26~0.60 之间,ROS 也没有差异,说明高氧在此范围内的短期暴露使用是安全的[25]。综上,高氧训练使用不当可能产生FR和ROS积累,对心血管系统产生危害。高强度和较长时间的高氧训练也会使训练负荷过高,如果恢复不及时,可能出现过度训练的风险[21]。因此,使用高氧时的安全监测至关重要,在提升运动表现的同时,应密切监测氧化应激损伤的指标,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 proteinase,MMPs)、P38蛋白(p38MAPK)等[36]。
3.6 高氧训练的伦理审视
高氧训练可能会产生较为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4,15]。我国学者将判定竞技体育中提高竞赛表现技术能否应用的伦理学依据归结为:是否符合竞技体育内涵及竞技体育精神,是否无害、有益或利大于弊,是否降低了运动员的自主性[37]。目前,高氧并未被列入世界反兴奋剂机构(World Anti-Doping Agency,WADA)的禁用清单(prohibited list)[38]。但兴奋剂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概念,会随着体育科学、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发展而变化。WADA在决定是否将某种物质或方法列入禁用清单时,依据以下3 项标准:(1)使用该物质或方法可能提高或能够提高运动表现;(2)使用该物质或方法会对运动员的健康造成实际或潜在的危害;(3)使用该物质或方法违背了体育精神。符合上述3项标准中的任何两项即可被列为兴奋剂[39]。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证据来确定高氧训练是否能提高运动表现,高氧训练是否会损害运动员的健康也尚不清楚。但急性暴露于高氧环境下可提高暴露即刻的运动表现[2,4],也有证据表明长期高氧暴露可能损害健康[33]。因此,在训练和比赛中使用高氧暴露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医学伦理问题。因此,有关部门应考虑开展高氧气体应用于运动员的相关应对策略研究。
3.7 研究局限性
3.7.1 受纳入的研究数量以及研究实验设计和方案的差异(如FiO2、性别、参与者的训练水平、运动强度和方式等变量)的制约,本研究没有采用meta分析探究高氧训练对运动表现的提升效果,而是采用了半定量的系统综述。
3.7.2 部分纳入文献的方法质量控制有待提高,这可能限制了本研究结果的推广。
3.7.3 尽管严格控制了文献检索程序并进行了文献追溯,但仍可能有相关文献被遗漏。
4 结论、建议与展望
4.1 研究结论
与常氧训练相比,高氧训练对运动表现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高氧训练仅在中等程度上提高了自行车和跑步项目的运动表现(TTE/TT),对部分生理指标(VO2peak)具有积极影响。与在海平面的研究相比,在中高海拔地区高氧训练的应用效果可能更为显著。高氧训练对运动表现的提升效果有待进一步的探讨。
4.2 研究建议
长期暴露于高氧环境可能会因ROS水平升高导致细胞损伤或功能障碍而出现严重的健康问题,使用时应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予以密切监控。同时,鉴于在训练和比赛中补充高浓度O2可能面临医学伦理问题,有关部门应考虑开展高氧暴露的相关应对策略研究。
4.3 研究展望
高氧训练与运动表现的相关研究数量较少,系列研究不足,研究空间仍很大。未来的研究可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剂量-效应关系:确定FiO2与运动表现改善之间是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训练水平:加强对优秀耐力运动员的实证研究。(3)性别:观察高氧训练对女运动员的效果。(4)运动项目:探讨高氧训练对不同项目运动员运动表现的影响。(5)干预方案:比较不同干预时间、干预频率、干预强度对运动表现影响的差异,探索高氧训练的理想方案。此外,随着更多RCT研究的开展,未来可以对高氧训练相关研究进行meta 分析,以提升证据质量。